好有缘导航网

数据中心网络规划:打造敏捷和高性能的基础设施 (数据中心网络拓扑)


文章编号:17396 / 分类:互联网资讯 / 更新时间:2024-05-11 07:14:54 / 浏览:

引言

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数据中心已成为企业乃至经济发展的基石。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中心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一个精心规划的数据中心网络至关重要,以支持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同时确保敏捷性、可靠性和高性能。

数据中心网络拓扑

数据中心网络拓扑是指数据中心中各种网络设备和连接方式的布局。影响拓扑设计的因素包括:数据中心规模和布局应用程序需求(带宽、延迟、可靠性)故障容错和冗余要求未来扩展性

常见的拓扑结构

三层拓扑:包括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提供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故障隔离。Spine-Leaf拓扑:具有多个核心交换机(Spine)和多个边缘交换机(Leaf)。提供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叶脊拓扑:类似于Spine-Leaf,但具有单个核心交换机和多个边缘交换机。提供更简单的管理和更低的成本。CLOS拓扑:全交叉连接的拓扑,提供最高的带宽和可扩展性。

网络设备

数据中心网络由各种网络设备组成,包括:交换机:连接网络中的设备,路由数据包并实现故障隔离。路由器:连接不同的网络并确定数据包的最佳传输路径。防火墙:保护网络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击。负载均衡器:将流量分布到多个服务器,提高应用程序的可用性和性能。

网络协议


数据中心布线方案_智能规划数据中心的绿色布线

绿色与节能是数据中心的建设重点,作为网络基础设施的布线系统同样需要满足这些要素。 美国康普企业解决方案大中国区总监黄海涛表示,通过优化无源系统,将智能整合入数据中心环境,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以及实现更好的管理控制,就可以让布线系统在数据中心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而要让布线这种无源系统在数据中心中发挥效用,就需要从绿色和智能两大要素进行规划,而康普近年发布的系列新品,包括SYSTIMAX 360新解决方案、SYSTIMAX GigaSPEED X10D万兆铜缆和iPatch智能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升级产品,都是围绕这些要素设计的。 绿色四大要求 首先布线作为数据中心的基础构架,要为各种设备提供支撑,其生命周期远远长于数据中心其他设备。 因此在综合布线系统上首先要考虑生命周期,只有符合这个要素,才有条件要求绿色和节能。 这就需要用户选择万兆铜缆、万兆光纤等系列面向未来传输量需求的超前系统。 因此,数据中心往往选用的都是最先进的布线系统。 其次从设计上看,无源设备的冷热通道尤其重要。 康普正在通过减小线缆的线径,有效提高冷热通道的通风散热效率。 黄海涛举例,康普最新推出一种直径更小的新型SYSTIMAX GigaSPEED X10D万兆铜缆,是市场上直径最小的6A类铜缆。 利用SYSTIMAX新型优化材料工艺(OMT)平台,康普工程师在保持最佳性能的同时,尽可能减小电缆线径大小。 这种新型电缆设计给网络管理员带来更多机架空间,气流更加通畅,而且不会增加线间串扰。 第三,材料的绿色以及无毒物质的使用也是布线系统绿色环保的一个标志。 康普可在包装耐用性不打折扣的情况下减少不必要的包装材料,而且使用可回收泡沫塑料及其他可循环使用塑料,在保持产品完整的同时,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 据悉,几个月前康普位于北卡罗来纳州 Claremont 的生产工厂还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认证,成为康普全球生产基地中第 14 家获得 ISO 标准认证的工厂。 该标准证明,该厂的环境管理体系非常出色,不仅能最大程度减少环境影响,而且还能对回收利用、减废、化学品管理、废物处置、排放等各项计划进行分析评估。 第四,就是布线系统的性能。 黄海涛解释说,从表面看,性能和绿色节能似乎没有直接关系。 但性能决定网络传输的可靠性,会直接影响未来的安装成本、管理成本、设备成本以及对机房设计等各方面的要求。 好的性能会使设计、安装等各个方面有抵抗干扰的能力。 性能涉及方方面面,对绿色节能而言是一个全面的影响。 新SYSTIMAX360更智能 黄海涛强调:选择网络交换机、网联方案和拓扑结构时,目前正在维护现有安装设备或修建新数据中心的企业把可靠性和维护便利性列为关注重点。 近25%的调查对象都曾遭遇因人为错误导致的故障,该问题可通过审慎选用智能基础设施解决。 智能布线系统虽然颇受欢迎,但是高昂的价格让很多用户犹豫再三。 为此,新SYSTIMAX 360的360 G2光纤配线架提供1U、2U、4U三种尺寸,均有滑动和固定两种款式可供选择。 铜缆配线架和1U光纤配线架还提供智能和准智能两种型号,支持现场升级且无需拆除标准线缆,可有效避免中断网络服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配备了准智能铜缆配线架和光纤配线架,这一创新可以确保客户能够根据具体需要和预算要求,直接或分阶段部署智能系统。 SYSTIMAX 360解决方案能提供智能的三层路径:智能化系统使企业能够清晰观察到物理层、网络连接和终端的网络状况,实时监控、管理和控制网络组件,轻松收集相关信息。 通过将智能融入数据中心基础设施,IT团队可以更好地掌控网络物理层,并且更有效地管理布线系统。 这样可以轻松识别数据传输通道,当遇到计划外连接修改时,系统会提醒数据中心管理人员。

数据中心网络规划打造敏捷和高性能的基础设施

数据中心的的网络拓扑结构是怎样分的?

星型拓扑结构 集中式网络 环型网络拓扑结构 总线拓扑结构 分布式拓扑结构 树型拓扑结构 网状拓扑结构 蜂窝拓扑结构 混合型拓扑结构

网络规划的数据中心

[导读]企业数据中心可以实现企业异构数据环境无法支持的有效的数据交换,全面、集中、主动并有效地管理和优化IT基础架构,实现信息系统的高可管理性和高可用性,保障了业务的顺畅运行和服务的及时传递,最终以良好的服务赢得用户。 企业数据中心通过实现统一的数据定义与命名规范、集中的数据环境,从而达到数据共享与利用的目标。 企业数据中心按规模划分为部门级数据中心、企业级数据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以及主机托管数据中心等。 通过这些规模从小到大的数据中心,企业可以运行各种应用。 一个典型的企业数据中心常常跨多个供应商和多个产品的组件,包括:联网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等。 这些组件需要放在一起,确保它们能作为一个整体运行。 我们知道,数据中心是企业应用业务服务的提供中心,是数据运算、交换、存储的中心。 它结合了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存储技术,承载了网络中80%以上的服务请求和数据存储量,为客户业务体系的健康运转提供服务和运行平台。 数据中心应采用服务、应用、存储相分离的架构,有效降低了管理维护的成本,同时也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数据对系统扩容的需求。 一个完整的数据中心由网络系统、应用服务系统、存储系统、远程容灾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数据中心以网络系统为依托,因此首先应保护网络系统平台的高可靠性,避免因网络系统的故障和性能瓶颈等影响企业关键业务的运行。 可通过三层交换技术,有效抑制广播风暴,保证关键业务的数据传输;通过链路冗余和负载均衡技术,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通过链路聚合技术,提高网络传输性能,消除网络瓶颈等等。 1、可扩展性为适应业务的发展、需求的变化、先进技术的应用,数据中心网络必须具备足够的可扩展来满足发展的需要。 如采用合理的模块化设计,尽量采用端口密度高的网络设备、尽量在网络各层上具备三层路由功能,使得整个数据中心(IDC)网络具有极强的路由扩展能力。 功能的可扩展性是IDC随着发展提供增值业务的基础。 2、可用性包括网络设备和网络本身的冗余。 关键设备均采用电信级全冗余设计,采用冗余网络设计,每个层次均采用双机方式,层次与层次之间采用全冗余连接。 提供多种冗余技术,在不同层次可提供增值冗余设计。 3、灵活性灵活的目的是实现可根据数据中心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网络/设备能够灵活提供各种常用网络接口、能够根据不同需求对网络模块进行合理搭配。 4、可管理性网络的可管理性是IDC运营管理成功的基础,应提供多种优化的可管理信息。 完整的QoS功能为SLA提供了保证,完整的SLA管理体系,多厂家网络设备管理能力,网络性能分析以及准确及时的网络故障报警、计费等。 5、安全性安全性是IDC的用户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IDC建设中的关键,它包括物理空间的安全控制及网络的安全控制。 对于动态、不断演进的数据中心环境来说,更强大的网络连接是不变的需求。 无论是企业或公共服务数据中心,都要尽可能保障网络基础设施能够提供可扩展带宽、冗余业务备份、灵活性、安全性并方便移动、增加和变更。 为保障服务的可信赖性,数据中心必须使用高密度、方便使用与部署的高品质布线系统。 必须提前对综合布线系统进行设计,跟土建、消防、空调、照明等安装工程互相配合好,免得产生不必要的施工冲突。 数据中心机房应当采用光纤网络布线,使企业更经济地实施数据中心应用,来进一步满足数据存储以及局域网内服务器和交换机之间的数据快速交换,便于将来网络升级换代,节省投资,避免浪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灵活、安全、高性能价格比的布线系统。 网络存储按照存储设备与服务器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直接连接存储)、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 SAN特别适合于服务器集群、灾难恢复等大数据量传输的业务环境。 SAN是位于服务器后端,为连接服务器、磁盘阵列、磁带库等存储设备而建立的高性能网络。 SAN将各种存储设备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存储网络,以便于数据的集中管理。 SAN以数据存储为中心,采用可伸缩的网络拓扑结构,通过具有高传输速率的光通道的直接连接,提供SAN内部任意节点之间的多路可选择的数据交换,并且将数据存储管理集中在相对独立的存储区域网内。 数据中心为整个网络提供应用服务,通常这些服务包括一些关键业务(如ERP、 MRPⅡ、HIS、PACS等)和其他功能服务(如WEB、FTP、MAIL、DHCP、DNS、WINS等)。 对于关键业务和重要的功能服务采用集群技术提供冗余和负载均衡,可以有效地保证网络的高效安全运转。 一个配置完善的应用服务器群,可以将应用平台与服务平台分离,降低网络管理的难度,提高网络运行效率;以最少的用户端干预,达到最高的可用性,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集群是两台或更多台服务器(节点)在一个群组内共同提供一种或多种应用服务。 与单独工作的服务器相比,集群系统能够提供更高的可用性和可扩充性,是提供高可用性和增强企业应用软件可管理性的有效途径。 高可用性表现在当一台节点服务器或一个应用服务发生故障时,这台服务器上所运行的应用程序将被集群系统中其他服务器自动接管,客户端将能很快连接到新的应用服务上,最大限度地缩短服务器和应用程序的宕机时间。 高可扩充性表现在集群允许在不中断服务的情况下增加处理能力或存储容量,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充性。 企业中的关键业务应用均可采用集群系统以提供高可用性的稳定应用服务。 网络管理系统是网络管理员了解网络性能的一个窗口,也是评估和调整网络可用性的重要工具。 网络管理可以识别关键资源、网络流量以及网络性能,还能配置设备故障的阈值、提交精确的端到端分析报告。 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管理可以让企业设置可用性策略,在系统出现故障或性能下降时自动启动。 网络管理系统按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设备管理,主要安装网管软件、服务器管理软件、磁盘磁带机管理软件,以监视网络流量、设备运转状态等情况。 另一种是网络桌面管理,对服务器或客户机提供远程管理、远程配置、远程遥控等功能,使管理人员不用离开数据中心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技术支持工作。 随着数据中心的发展,对系统和网络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网络管理必须走出设备管理的圈子,提供应用性能的清晰视图,然后提供帮助用户保证应用性能的工具。 此外,还将面对更好地支持移动设备、网络集成和安全管理的需要。 由于数据中心的疆界可能超出了传统机房的边界,网络管理确保分布式应用和无处不在的数据存取的强大性能。 数据中心的网络管理应当有效、合理的管理、协调好各种品牌的网络设备以及服务器,让设备发挥最大作用,全面实现网络功能。

数据中心网络拓扑图跟园区网络拓扑图的区别

数据中心网络拓扑图跟园区网络拓扑图的区别有网络规模,网络结构等都不同。 1、网络规模:数据中心网络规模通常比园区网络要小得多。 数据中心网络一般是为了提供大规模的计算、存储和服务支持而设计,而园区网络则一般是为了连接园区内各个独立的建筑物、企业和组织而设计。 2、网络结构:数据中心网络结构一般比较复杂,需要支持高速、高带宽、高可用性等特性,因此常见的拓扑结构包括三层结构、叶脊结构、超融合结构等;而园区网络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常见的拓扑结构包括星型结构、总线结构等。

数据中心网络中常用的拓扑结构---Fattree

姓名:姜国勇 学号 转自:【嵌牛导读】数据中心是全球协作的特定设备网络,用来在网络基础设施上传递、加速、展示、计算、存储数据信息。 在今后的发展中,数据中心也将会成为企业竞争的资产,商业模式也会因此发生改变。 随着数据中心应用的广泛化,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也相继出现,更多的用户都被带到了网络和手机的应用中。 随着计算机和数据量的增多,人们也可以通过不断学习积累提升自身的能力,是迈向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 其中,fat-tree模型为大多数数据中心网络构建常用的拓扑结构,在稳定性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嵌牛鼻子】FatTree拓扑结构 数据中心网络 【嵌牛正文】FatTree拓扑结构是由MIT的Fares等人在改进传统树形结构性能的基础上提出的,属于switch-only型拓扑。 整个拓扑网络分为三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为边缘层(edge)、汇聚层(aggregate)和核心层(core),其中汇聚层交换机与边缘层交换机构成一个pod,交换设备均采用商用交换设备。 FatTree构建拓扑规则如下:FatTree拓扑中包含的Pod数目为,每一个pod连接的sever数目为,每一个pod内的边缘交换机及聚合交换机数量均为,核心交换机数量为,网络中每一个交换机的端口数量为,网络所能支持的服务器总数为。 FatTree结构采用水平扩展的方式,当拓扑中所包含的pod数目增加,交换机的端口数目增加时,FatTree拓扑能够支持更多的服务器,满足数据中心的扩展需求,如k=48k=48时,FatTree能够支持的服务器数目为。 FatTree结构通过在核心层多条链路实现负载的及时处理,避免网络热点;通过在pod内合理分流,避免过载问题。 FatTree对分带宽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展而增大,因此能够为数据中心提供高吞吐传输服务;不同pod之间的服务器间通信,源、目的节点之间具有多条并行路径,因此网络的容错性能良好,一般不会出现单点故障;采用商用设备取代高性能交换设备,大幅度降低网络设备开销;网络直径小,能够保证视频、在线会与等服务对网络实时性的要求;拓扑结构规则、对称,利于网络布线及自动化配置、优化升级等。 Fat-Tree结构也存在一定的缺陷:Fat-Tree结构的扩展规模在理论上受限于核心交换机的端口数目,不利于数据中心的长期发展要求;对于Pod内部,Fat-Tree容错性能差,对底层交换设备故障非常敏感,当底层交换设备故障时,难以保证服务质量;拓扑结构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不能很好的支持one-to-all及all-to-all网络通信模式,不利于部署MapReduce、Dryad等现代高性能应用;网络中交换机与服务器的比值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设备成本依然很高,不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

如何规划数据中心,构建优化操作

我们公司的一些想法和经验,今天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定位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数据中心通常会和IT隔离出来,在云计算时代,我们会认为数据中心所有服务的东西都应该作为一个基础设施来看待,就像微软的集装箱,这里面已经拥有了IT技术的中心,在这个层面上就可以展开了,我们IT只能拿到我们的网络,我们的服务器。 因此意味着我们把跟IT架构的环境和整个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对象来考虑,并且考虑到之间的相互管理,这点对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数据中心是不太一样的。 在数据中心的生命周期角度来讲,从设计开始,会经过实施运营持续的勾画,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数据的管理,在设计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基础设施来说,IT部门不是具体到服务器的一个数量,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运算的能力,就是数据中心到底能够支撑多少运算的能力,从能力这个层面上考虑的,因此数据中心的要有这样的能力,这个能力不能一估就10年,但是我们通常是10年、20年来预估的。 整个IT预估的过程起码是1一3年。 在设计完整以后,我们进行实施,实施其实是部署的一个过程,部署完成了以后,就接着是一个运营,运营过程要解决一个很大的问题,解决实际运行的情况及跟我们当初设计的情况是否吻合,如果不吻合我们就进行调整,包括做更大动作的调整整改,假设一下,如果现在的实际情况和预想的情况是一致的,在运营层面就不用做太多的工作,现在IT的情况越来越复杂,从IT来说,投入的成本大于我们当初预算的成本,最后一个阶段是优化阶段,我们不断的调整,需求在不断的变化,我们需要进行优化,优化的结果是下一个数据中心的模式的设计,这就变成一个循环。 从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来讲,IT有五个物理需求,包括攻坚、制冷、空间、安防、布线。 我们采购IT设备的标准也必须是统一的,如果这些标准主要反映到我们刚才提炼的五个物理需求上,所以在设计的阶段,我们要注意这五个方面,但是现在的数据中心来说,用户往往会考虑得很周到,更多的是考虑供电和制冷,因为这有一个计算能力的需求,所有的服务器用电90%的用电量会进行排放,所以制冷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管理的层面上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地方,第一,保证IT的可控性,我们一般把IT分为三个层面,对底层的是基础设施,上去是IT,IT上去是业务应用,比如说IT层面像业务层面提供服务的,如果业务层面不可用的话,说明IT存在的必要性会受到一个挑战,因此,保证可用性是第一位的,再满足第一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降低运营的成本。 对于数据中心的运营来说,我们可以拆散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部署,也就是支撑IT运营的过程,第二个是IT业务系统的上线,业务开始运作了,我们各种OA都可以运用,第三是对监控系统,发现问题后,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行动,确保业务系统的正常运作。 第四,确保业务可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一些技术或者是云的技术新一代的技术实现绿色的优化,降低运行的成本。 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目前面临的挑战可以有五点。 第一点是可用性,这也是我们存在必要性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后面两点是我们在云时代继续生存的要素,包括在生命周期内的可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最后两点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服务型做到,这五点他们是相互依托的。 回到最初的设计阶段,看上去跟IT没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我们公司的设计阶段,IT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一个概要的需求,当数据中心运行起来以后,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图展示数据运行的情况,发现机位是不是过热,供电是不是足够的情况,因为我们设想跟实际情况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要对这个数据进行管理。 我们尽可能的缩小实际跟设计之间巨大的差距,当然缩小是不可能最小化的,不然的话,我们的业务就没有发展,到了差距没有办法缩小的时候,我们应该增加一个模块实现扩充,这也是数据中心模块化的定义,当前可以从两个方面缩小差异,一是构建支持硬的基础设施,包括通过可调整模块化的基础设施,比如说,模块化的UPS,模块化的供电,模块化的空调实现基础设施的设计,另外我们可以通过配电和容量管理系统帮助我们掌握基础设施的消化的趋势,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未来IT的发展趋势,包括云计算这些新的技术,便于我们在数据中心采取更好的技术,使这个数据中心有更强的生命力。 第二块,通过优化基础设施的使用,做一些全面、细致和精准地了解,通过规划地使用基础设施,通过这些延长数据中心的使用,实时检测基础设施,排除异常的情况,从而使基础设施能够得到很好的使用。 假设我们现在是维护一个好的数据中心,其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于挖掘,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网络是不可管理的,目前大多数的基础设施是可以管的,我们面对新的数据中心的时候,或者是对数据中心进行调整的时候,第一步是对原有投资过的一些功能给挖掘出来,比如说以前的制冷的UPS,把可管理的功能挖掘出来了以后,可以整合到新的平台里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里面涉及到局限性,主要是在于数据的兼容性和管理的细化,可以这样讲,对于一个管理接口,管理的力度决定了可以管理的深度,因此在设计阶段,我们决定自己管理的深度和可管理的光度,在这个层面上决定我们需要购买哪些设备,如果我们投资很多的钱买一个功能丰富的设备,但是发现我们管理上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浪费。 在基础设施的管理方面,我们很少说管理这个词,大多的时候是使用监控这两个字,在中国的词汇里面,监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检是代表检测、采集和收集大量的数据,控是做一些反馈,调整运行状态,怎么根据收集上来的运行数据决定策略对于大多数的用户来讲,绝大多数都放在检测上,对于监控是一个自化性的,或者是本能执行的手段。 如果这是一个云的数据中心,我们就可能在依据手动的方式进行调整,而是根据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判断,再根据业务进行混合决定如何控。 这个控的过程也是自动的,这样的话,响应的速度才能足够的快,才能满足云计算的要求,同时,这也意味着检测的时候,我们决定着设备采集的信息量的大小。 在整个过程里面,我们需要消费我们收集上来的检测数据,加上我们本身对这个数据的知识库,最后形成了一个控制的结果,这也是管理里面最核心的地方。

什么是数据中心网络的三层结构?

1、接入层

接入层利用光纤、双绞线、同轴电缆、无线接入技术等传输介质,实现与用户连接,并进行业务和带宽的分配。接入层目的是允许终端用户连接到网络,因此接入层交换机具有低成本和高端口密度特性。

2、汇聚层

汇聚层为接入层提供基于策略的连接,如地址合并,协议过滤,路由服务,认证管理等。通过网段划分(如VLAN)与网络隔离,可以防止某些网段的问题蔓延和影响到核心层。汇聚层同时也可以提供接入层虚拟网之间的互连,控制和限制接入层对核心层的访问,保证核心层的安全和稳定。

3、核心层

核心层的功能主要是实现骨干网络之间的优化传输,骨干层设计任务的重点通常是冗余能力、可靠性和高速的传输。核心层一直被认为是所有流量的最终承受者和汇聚者,所以对核心层的设计以及网络设备的要求十分严格。核心层设备将占投资的主要部分。 核心层需要考虑冗余设计。核心层可以使网络的拓展性更强。

扩展资料

三层网络结构基于性能瓶颈和网络利用率等等的原因,资深的网络设计师都在探索新的数据中心的拓扑结构。

三层网络结构数据中心网络传输模式是不断地改变的。大多数网络都是纵向(north-south)的传输模式-主机与网络中的其它非相同网段的主机通信都是设备-交换机-路由到达目的地。同时,三层网络结构在同一个网段的主机通常连接到同一个交换机,可以直接相互通讯。

网络拓扑结构图(网络架构的可视化表示)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个人使用的家庭网络,还是企业使用的大型数据中心,网络拓扑结构图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网络拓扑结构图是一种可视化表示,它展示了网络中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和数据流动路径。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网络架构,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什么是网络拓扑结构图?

网络拓扑结构图是一种图形化表示,用于描述网络中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它通常由节点和边组成,节点代表网络中的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边代表设备之间的连接。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中的设备是如何连接的,数据是如何在网络中传输的。

网络拓扑结构图的重要性

网络拓扑结构图对于网络架构的设计和管理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网络中的问题,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以下是网络拓扑结构图的几个重要作用:

1.可视化网络架构

网络拓扑结构图可以将复杂的网络架构可视化,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中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网络中的设备是如何连接的,数据是如何在网络中传输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网络。

2.识别网络中的瓶颈

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图,我们可以识别网络中的瓶颈。瓶颈是指网络中的瓶颈设备或连接,它会限制网络的性能和带宽。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网络中的瓶颈,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3.规划网络扩展

网络拓扑结构图可以帮助我们规划网络的扩展。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中的设备和连接是否足够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如果网络中的设备和连接不够,我们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扩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如何创建网络拓扑结构图?

创建网络拓扑结构图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和软件。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创建网络拓扑结构图的步骤:

1.收集网络信息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网络中各个设备的信息,包括设备的类型、IP地址、连接方式等。这些信息将用于创建网络拓扑结构图。

2.选择合适的工具

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创建网络拓扑结构图。常用的工具包括Visio、Lucidchart等。

3.绘制节点和边

使用选定的工具,根据收集到的网络信息,绘制节点和边。节点代表网络中的设备,边代表设备之间的连接。

4.添加标签和注释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网络拓扑结构图,可以为节点和边添加标签和注释。标签可以包括设备的名称、IP地址等信息,注释可以包括设备的功能、连接的用途等信息。

5.定期更新和维护

网络拓扑结构图是一个动态的工具,需要定期更新和维护。随着网络的变化,我们需要及时更新网络拓扑结构图,以保持其准确性和可用性。

vsphere数据中心网络规划实践

最近没怎么更新,事比较多,刚忙完。 使用vsphere也有几年时间了,基本保持每年一次大版本升级,从5.0版升级到5.5、6.0,最近开始部署6.5,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网络规划,这也是vsphere部署的重点。 从传统数据中心转型时,只有4台HP机架式服务器,压根没考虑过网络规划的事,跟原来的服务器混用一个vlan,一个C类地址。 这也就造成了以后的各种麻烦,随着服务器的增加,IP不够用,安全性没有保障。 虽然数据中心可以正常运转,但是不合理,趁着规模小,又赶上升级6.5,正好重新规划一下网络。 根据最佳实践做法,Management、vMotion、vSphereFT、iSCSI等的网络相互隔离,从而提高安全性和性能。 同时每个网络建议配置2块物理网卡用作冗余和负载均衡,根据最佳实践可能至少需要6块网卡,多则十几块网卡,这对标配4块网卡的机架式服务器是不现实的。 我的标准配置是4块网卡,vMotion、Management和vSphereFT网络共用2块网卡,生产网络用2块网卡。 vSwitch使用access端口,vSphere Distributed Switch使用trunk模式。 vlan20 172.20.20.1/24 HP oa、vc、ilo、FC SAN存储等硬件管理地址 vlan21 172.20.21.1/24 vcenter、vsphere、vcops、vdp等VMware地址172.20.0.1/24 vmotion地址172.20.1.1/24 vSphere FT地址 vlan100 x.x.x.x/24 对外web服务地址 vlan200 x.x.x.x/24 对内业务运维平台地址vMotion和vSphereFT走二层即可,无需配置路由,在vsphere6.5版本中可为vMotion配置独立的TCP/IP堆栈。 在vMotion网络配置上犯过一个错误,以前都为vMotion网络配置独立的VMkernel,升级到6.0的时候发现做到Management里也没问题,就不再为vMotion配置独立地址,在双物理网卡的情况下一般是不会出现问题的,但是当一块物理网卡出现故障时做vMotion操作就会导致单播泛洪。 安全策略: 1. 通过三层交换的acl或端口隔离阻止互相访问 2. 防火墙上的策略只允许管理员访问管理地址 最佳实践网络拓扑图如下,建议上行端口分布到两台交换机上实现冗余。

华为云发布五大新品,这个成功实践也首次对外公开

8月20日,华为云成功举办TechWave云基础设施专题日,围绕企业上云普遍关心的「 如何规划、技术选型、组网复杂 」等痛点,分享了承载6.7亿用户的华为终端云服务上云实践,及其背后瞄准「 软硬协同 」与「 边云协同 」实现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的华为云擎天架构,并带来 KYON云网络解决方案、云原生技术平台Vessel、升腾转码解决方案 等五大新品。

针对企业上云的痛点,本次专题日不仅带来了华为自身的上云实践分享,还首次提出了「 Keep Your Own Network 」(KYON)的理念,聚焦解决企业上云的复杂组网问题。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令人兴奋的亮点吧。

华为终端云服务上云实践大公开!

「缺乏经验」是困扰大多数企业上云的拦路虎,而传统IDC模式存在的可靠性低、运维成本高、安全防护差、资源无弹性、服务种类少等特点,又为企业上云平添了更多阻碍。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华为云公开了终端云服务上云实践。作为承载了6.7亿+用户、130+开发者、4亿+Push并发连接的华为终端云服务,华为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上云实践经验。包括在云上构建高可靠、高性能、高弹性的应用,业务的智能运维/运营等多个方面。

构建高可靠应用 :依靠华为云在基础设施的冗余设计,如双路供电、网络双平台、AZ间4路光纤互联等,保障基础设施层的高可靠;同时在业务层依靠双活和容灾的设计,保障业务在面临突发灾难时,能够实现业务的连续性。通过真实演练,纯业务切换秒级完成,主Region故障时,20分钟完成容灾切换。

构建高弹性、高性能应用 :华为云ELB可支撑了200万/S新建连接和2亿以上的并发连接,配合华为云秒级千容器,一分钟千台云主机的弹性能力,保障了应用的高性能和高弹性,成功保障了华为手机应用市场春节15倍流量突发

业务智能运维/运营 :大数据分析是实现业务智能运维/运营的基础,华为云分布式裸机网关为裸金属服务器提供20Gb带宽保证,同时通过存算分离机制,实现PB级大数据分析并节省了整体成本。

KYON+Vessel,打造极简高速的上云之路

在本次专题日上,华为云网络域总监李义提出了「Keep Your Own Network」的理念(即KYON),并发布「 KYON企业级云网络解决方案 」,聚焦解决上云的复杂组网问题。 KYON在今年7月凭借数项技术创新,斩获“2020可信云技术最佳实践奖”。

在上云过程面临的诸多问题中,网络首当其中,43%的企业应用在混合云场景中遇到了网络连接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组网部署的复杂。正如上文提到,随着万物互联的趋势日益加速,企业组网也变得日趋复杂,如何简化组网、平滑迁移、业务融合,是企业上云的核心诉求。

在这些方面,华为云从云端进行网络进化,构筑企业级特性,缩小和企业网络环境的差异,从而适应企业的复杂应用和场景。 在此基础上,提出KYON的三大优势,即极简规划、敏捷迁移、无缝融合。

极简规划 指的是通过私网NAT网关,实现灵活组网。企业多部门间业务往往存在大量的重复网段(172/192),迁移上云后极易冲突。KYON的私网NAT网关,可以将私网地址映射至大网地址,支持IDC原有组网拓扑整体映射至云上,并进行统一管理。用户可以保留原有组网上云而无需重新规划,极大地简化了IDC上云的网络规划和管理。此外,KYON还可将私网IP映射为指定IP进行接入,以满足行业监管部门对各机构和单位的要求。

敏捷迁移 旨在打破网络边界,实现二层网络体验。企业业务在迁移过程中,大部分的IP都需要更换,但有些IP是硬写入在配置文件中的,难以修改。不仅如此,政务和大企业往往系统庞大,单次迁移无法完成完整业务上云,而多次迁移由于迁移过程中云上云下无法通信,业务不得不暂时中断。KYON通过L2CG打通二层网络,企业可以携带私网IP直接上云,做到IP零修改,让业务敏捷迁移,这一操作大大降低了企业上云的复杂度和成本。

无缝融合 是指共享云上资源,统一负载均衡。虽然上云能给政企带来很多优势,但政企中的大部分场景仍然是采用的混合云模式,即部分应用迁移至云上,部分业务留在数据中心。这样既可以保护云下的数据安全,又可以共享云上丰富的服务能力和弹性。

华为云通过VPC Endpoint服务,使企业IDC的应用通过专线/VPN,可访问和使用公有云上的高阶服务,如数据库,AI等,减少了在本地部署的复杂度和维护成本。此外,ELB 提供IP Target功能,使用公有云上的负载均衡器可同时挂载云上和企业数据中心的虚拟机。从而实现了单点接入和统一负载,云上云下共同承接业务浪涌,同时减少云下负载均衡设备的成本。

KYON是华为将自身和在政企客户的经验复制到公有云上的体现。 华为的IT系统持续演进30年,服务于华为全球十余万员工。 KYON助力流程IT实现了红黄绿区访问策略控制、不同部门的跨VPC协作、构建企业内部大网等能力,实现了百万VM的研发作业流和全场景业务系统上云,打造了KYON助力企业核心业务上云的最佳实践。

不仅如此,从CNCF 2019年年底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 在生产环境中,使用云原生的企业数量是2016年的3.6倍,达到了84%, 大型政企在中国公有云市场所占份额已达到28%,成为了上云的主力。在企业内部,越来越多的业务系统运行在容器上, 90%的受访企业都已经计划使用云原生服务网络Istio 。除了KYON之外,为了帮助用户构建以云原生为核心,贯穿基础设施、技术平台、业务应用的全栈云原生架构,本次专题日还发布了全新升级的华为云云原生技术平台Vessel。

在基础设施层,Vessel涵盖 容器引擎 、 容器网络 、 容器存储 ;

在技术平台层,则包括应用 网格 、 调度 、 监控 、 治理 、 云边协同 等组件;

不仅如此,华为云基于Vessel还构建了4大解决方案: 第二代裸金属容器、混合云容器、容器批量计算、边缘容器 。这些解决方案,加速了云原生技术与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帮助泛互联网、金融、政企、能源、交通等行业用户快速、简单地构建全栈云原生业务。从而实现业务的高效管理、快速创新。

挑战摩尔定律,擎天架构的「两个协同」

在摩尔定律逐渐放缓的今天,通过单纯的增加晶体密度,已无法满足企业业务的发展。 且未来分布式云形态下将带来海量站点间复杂且立体多维的协同挑战。 华为云基础服务CTO李帮清在专题日现场提出, 未来的云基础设施应向「软硬协同」和「边云协同」的方向演进与升级,从而提供更极致的用户体验。 他还在现场首次展示了实现深度软硬协同的关键组件「擎天卡」,旨在通过专用硬件承载存储、网络、管控等功能,并实现硬件加速、硬件级安全可信等能力。

擎天架构「两个协同」的实现背后,要归功于「 软硬协同系统 」和「 瑶光智慧云脑 」两大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就像人类的大脑和四肢协同工作。

「 瑶光智慧云脑 」负责海量站点的全域调度并实现边云协同、边缘自治及服务的按需调度;提供每分钟扩容1000台虚拟机、秒级扩容千容器的极致弹性,并可通过资源画像进行预测实现供需平衡,保障大规模批量发放请求。此外,它还像人类的大脑一样具有自学习的能力,通过自学习进行调优,让业务负载运行在最适合的算力上,为客户带来极简体验。 作为面向云、AI、5G时代的分布式云操作系统,「瑶光智慧云脑」可以支撑未来分布式云形态下超大规模集群的资源调度与协同。

而「软硬协同系统」则像人类的四肢一样,与瑶光各自独立又互相配合地完成肢体的各种动作。例如通过擎天卡,把各个程序卸载到专用硬件里来运行,把主机资源释放出来等。通过擎天卡的深度软硬协同,实现全IO路径的硬件加速与安全可信,实现如业界领先的10μs网络时延、低至100μs的云存储时延等。 所以不仅仅是拿擎天卡的资源去换主机资源,核心是通过深度软硬协同能力把一台服务器里面所有资源、性能极致释放,并提升可靠性及安全可信能力。

结语

除了上述新发布之外,这次专题日还发布了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品及服务,例如 升腾AI视频转码解决方案、竞享实例、新一代极速型SSD云硬盘 等。

通过这些发布,我们不仅看到了华为云在构建从流程到落地全套上云体系中的进展, 更看到了华为云在技术演进方向上的前瞻性, 持续引领业界技术创新。特别的,随着边缘产业的发展,未来50%的计算和70%的数据都将在边缘端产生(Gartner预测),而打造云边端全场景能力,也将是华为云未来发展的重点。

此外,以云原生为流量入口,打造全栈云原生竞争力,也将成为华为云未来的重点方向。


相关标签: 数据中心网络拓扑数据中心网络规划打造敏捷和高性能的基础设施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17396.html

上一篇:数据中心存储规划选择和配置最佳存储解决方...
下一篇:网站不备案有什么后果...

发表评论

温馨提示

做上本站友情链接,在您站上点击一次,即可自动收录并自动排在本站第一位!
<a href="http://www.hyyidc.com/" target="_blank">好有缘导航网</a>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