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开始出现,比如我们常听到的“您猜怎么着”。
这样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跨文化交流的有趣尝试,也可能成为语言变迁的征兆。
本文将探讨这一表达方式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其背后反映出的文化交流和语言发展动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您猜怎么着”这样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口语化的日常用语,在跨文化交流中频繁出现。
它究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有趣尝试,还是语言变迁的征兆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您猜怎么着”作为一种口语表达方式,常常用于引出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或情境。
这种表达方式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能激发听众的好奇心,使对话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您猜怎么着”也是一种语言策略,能够帮助说话者平稳过渡到话题的重点,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
在跨文化交流中,这种表达方式可能成为沟通的桥梁,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
它体现了文化多样性。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流时,往往会采用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
“您猜怎么着”作为一种口语表达方式,正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您猜怎么着”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在跨文化交流中,使用这种表达方式可以激发听众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对话中。
通过这种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增进理解和友谊。
“您猜怎么着”还能够推动语言发展与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这种表达方式正是语言发展的一种体现,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创新和实践。
关于“您猜怎么着”是跨文化交流的尝试还是语言变迁的征兆,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您猜怎么着”这种表达方式在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现了跨文化交流的有趣尝试。
另一方面,“您猜怎么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其出现和普及也反映了语言的变迁和发展。
因此,它既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尝试,也可能是语言变迁的征兆。
“您猜怎么着”作为一种口语表达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既体现了文化多样性,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理解,也可能成为语言变迁的征兆。
这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现象,积极促进跨文化交流。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语言的变迁和发展,保护并传承好我们的语言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您猜怎么着”这一语言现象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研究。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儿童在学习母语的同时,通过母语学习本民族的文化。 所以说,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同样要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 然而,外语教学界只是到了 20 世纪中叶才开始认识到文化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到了 70 年代,跨学科的综合学科 “ 跨文化交际 ” ( cross-cultural )在美国、 “ 语言国情学 ” 在前苏联形成,为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直接的信息来源。 1983 年斯特恩( Stern, 1983 )提出了一个包括结构、社会语言、社会文化、经验四个成分的教学模式。 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取得重要的地位。 而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大致是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期人们才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人们逐步意识到: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 Goodenoungh )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 “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 。 所以说,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是这样的,第一,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的、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亦是该社会整个文化的基础,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能保持下来,并传递给同时代人或后人,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文化的内涵;第二,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来看,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因此,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还常常造成语言的误用。 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如果我们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不考虑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考虑到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和西方人交流时,很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比如,在和外国人交谈的时候,不小心打了个喷嚏。 对方对你说 “Bless you!” 你会一脸茫然,不知所云。 你坐在国外唐人街的中餐馆中,仿佛周遭都是自己熟悉的一切,都是自己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而侍者拿来 Fortune cookie 的时候,你可能会想也不想地作为一种食物放入口中,而不知道这是美国中餐馆文化的代表物之一 —— 签语饼。 以上两个例子并非笔者杜撰,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事件的主人公英语技巧不能说不好,但是,缺少的正是对对方语言背后文化的解读。 而我们作为孩子英语学习的启蒙教师,更应该鼓励孩子们钻到文化的深处来看英语!二、什么是文化及文化的分类 文化是个涵义极广的概念,对其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众说纷纭。 学者们提出的有关文化的定义集中了几代人的智慧。 其中,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or )原在 1871 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定义仍然是涵盖面最广、最精确的定义之一。 他的定义具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著名定义是: “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识来说,仍是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我国《辞海》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 “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通俗地说,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文化的分类又有哪些呢?首先是知识文化。 我们刚刚探讨了文化的定义,但是这个定义还是趋于笼统。 为了便于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成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之为知识文化。 其次是交际文化。 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称之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 交际文化在语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禁忌语及至体态语言等。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学习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接触所学语言国家的交际文化。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 一 ) 是现代外语教育家的共识 很多现代外语教育家都从不同角度阐述过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 查斯顿( Chastain, 1976 )认为进行文化教学的原因是:与外国人交往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外语技能,还取决于对对方文化习俗和预期的理解;跨文化理解本身就是在相互依赖的现代国际社会中的基本目的之一;外语学习者对讲所学语言的人有极大的兴趣。 布兰贝克( Brembeck, 1977 )说得幽默干脆:学习外语而不学习外国文化是造就一个口齿伶俐的傻瓜的极好方法。 ( 二 ) 是《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总目标是 “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而 “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的形成是建立在 “ 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 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 把文化意识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提出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不断拓展其文化视野,加深其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意识。 (三)是小学生英语教学现状对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数年前,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我曾经设计过这样的一份不太成熟的文化测试题。 (详见相关资源 “有关文化知识的测试题目” )这十道题目,与我以往所设计的语言测试题非常不同。 看似没有什么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却包含了一些语言表象之外的文化内涵。 可能所涵盖的文化领域并不广泛,但却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了解的内容。 令人失望的是,基本上没有一个学生把所有的十道题目都回答上来,其中包括了许多 PETS 一级、二级都已经考过的学生。 我把这份题目给一些英语教师做,答对的情况也很少。 而且,有的教师还向我提出了疑问,知道这些对英语教学有什么作用啊?或者对于学生的升学考试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吗?的确,“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脱离 ” 仍然是存在于我们小学教学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我们的一些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英语语言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有形的东西,而对这些语言的物质外壳后面隐藏的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却很少关注。 四、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初步渗透文化意识 (一) 课堂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 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家庭背景不同,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各异,加之大部分的学生在小学并没有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 所以,笔者一直认为:文化渗透的最佳途径还是在我们的课堂上。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既要兼顾语言知识的讲解,又要在语言知识讲解的同时,渗透文化信息呢 ? 笔者通过设计游戏活动、创新评价方式、有效地利用课堂用语和身势语等方法进行了初步尝试。 1. 利用游戏活动渗透文化意识喜爱游戏活动是儿童的天性。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经说过, “ 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 ”那么,如何把游戏作为教学中语言知识和文化渗透的载体呢?如何确定文化教学目标( target culture )呢?目前,我们的教材中并没有现成的教学设计,所以,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花一番心思。 如笔者在教三年级的小学生 Where is …? 这一课的时候,在操练环节就设计安排了西方节日 “Easter day” 的传统活动 “Easter egg hunt”. 班里的一个同学扮成复活节的 Easter bunny ,把事先准备好的彩蛋藏在教室里的某个角落,然后问其他的同学, “Where is my Easter egg?” 让其他的同学来猜。 同学们会问: Is it in your desk? Is it on the floor? Is it under your chair? Is it in front of the blackboard? 猜到的同学就可以得到这枚彩蛋。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涨,在 ” 找彩蛋 ” 这个特定的活动中,很自然地掌握了 in, on, under, in front of, behind 等几个方位介词。 在完成了这个 “Easter egg hunt” 的游戏之后,教师再通过课件介绍一下西方的 Easter day ,如复活节的由来,复活节兔子的英文名称,西方传统的复活节活动,世界上最大的复活节彩蛋等等,学生对复活节的初步认识也就随之建立起来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中西方不同的节日,进行不同的应景游戏。 如我就曾经在最受孩子欢迎的节日 Halloween 里,在课堂上模仿了 “Trick or Treat” 和 “Bobbing for the apples”. 在学习有关圣诞节的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名叫 “Secret Santa” 的活动。 事先让每个学生准备好一份圣诞小礼物,然后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继而把所有写有学生名字的纸条混在一起,让学生依次抽取。 如果纸条上的名字是谁,谁就要扮演 Santa, 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对方。 扮演圣诞老人的学生要对对方说: Merry Christmas! This is a present from me, Secret Santa. 收到礼物的学生也要回应: Thank you! Merry Christmas, Santa! 并打开礼物。 我们在课堂上还模仿西方人的生日聚会。 一起来玩他们的传统游戏 “Pin-the-tail-on-the-donkey”. 这个游戏有点类似我们的 “ 帖鼻子 ” 。 被蒙住眼睛的孩子需要在别人提示下把驴的尾巴贴上。 我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尝试用英语来做提示, “Go straight! Turn left! Raise your tail! Stick it on…” 每每做这个游戏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2 .利用课堂评价活动渗透文化意识英语教育评价( Assessment for English education )一直是这些年英语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 不同的研究者对 “ 评价”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Ralph W. Tyler 认为, “ 评价是一个过程 ” , “ 基本上在于确定课程和教学方案达成既定教育目标的程度 ” 。 也就是说,我们要检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既定目标的程度,评价是要对这种程度就行判断。 而作为我们一线的任课教师,无论评价的定义如何,我们都应该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具体的评价工具。 像这些年被广泛使用的 “ 学习成长记录袋 ” 就是一种很好的同步评价和后续评价的结合。 我们的一线教师在课堂中也有非常有效的受学生欢迎的评价手段。 如语言的鼓励,如给表现好的学生发小贴画、盖小印章等等。 除了一般的课堂评价用语,在生活中我还注意收集外教们的评价用语,了解他们真实的课堂模式,尝试用一些趣味性更强的、原汁原味的英美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上鼓励孩子们的语言。 如 Give me a high/low five. Please give yourself a pat on your back! Give yourself a big hand ! Please give him/her a thumb! 等等。 特别是在中低年级, High Five 这样的伴有身体接触的评价方式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笔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发现学生对每节课中老师发的小贴画( sticker )非常感兴趣,总是希望能够多得几个。 但是得到之后呢?有的被随便贴在铅笔盒中,有的被夹在书里,还有的被 任课 老师贴在学生的脑门上,然后可能就不知去向了。 其实,学生每节课获得的贴画数,能够非常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该节课的学习状态。 但是,学生没有特定的地方收藏这些 sticker, 他也就无从知道这节课收获几个,这周收获几个,这个月收获几个。 换言之,这些贴画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的。 如果就让它随便的丢失,小贴画就仅成为某一节课的评价手段,而无从看出学生连续一段时间乃至一年的学习状况。 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就设计了下面的两个 “Reward Paper” ,分别适用于两个不同的学期(详见附录 2 , 3 )。 每张都按照本学期的月份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 例如十月份这个月得到的所有贴画,都贴在 “October” 这一栏中。 每月都要根据学生的贴画数量评出五名当月的明星,如十月的就叫 “October Star”, 而每到学期末,就会把每个月的小贴画累计加在一起,评出十名本学期的 Super Star. 另外,我在每个月份旁边都会有当月西方重要节日的图片注解,例如五月份旁边就会有 Mothers day 的图片,六月份旁边就会有 Fathers day 的图片。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使用这样的 “Reward paper” 把它贴在英语书后。 这样不出两三个学期,学生们会对西方的主要的节日 “ 眼 ” 熟能详,而且还经常在图片旁别添上一些图画,来补充自己知道的其它节日。 另外,我还用自己的英文名字设计了一种名叫 “Ginger dollar” 的小卡片,鼓励学习有进步的同学。 会在卡片上印上一些中西方有名的建筑物,中西方有名的节日食品,或者干脆效仿 “Fortune cookie”, 在卡片上写上一些充满美好祝愿或者哲理的句子,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3 .利用身势语来渗透文化意识笔者在国外学习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搭车的经历,当时和一起的同学冥思苦想,好像就是不记得要求搭车的手势到底是什么?情况颇为尴尬。 还有一次,参加一个当地人举行的 Christmas Opening House, 和其中的一位加拿大人就数字的手势进行了一次有趣的交谈。 他教我加拿大人数数的 gesture, 而我教他北京人数数的 gesture. 加拿大人数数的手势我一遍就学会了,因为非常简单。 而我教他数遍,他才学会,因为较之他们的手势,我们的要复杂得多。 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的确,我们在教英语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 “Body language” 和 “gesture” 是用来帮助人们传递信息的,是一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 因为它可以使对方很容易地明白你自己的意思。 所以说,身势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不同的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在课堂上,我就力求用一些英美国家常用的身势语,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 如图,没想到的是,学生们对身势语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六年级的同学在课下还通过网络等媒介,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身势语的资料。 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介绍英语知识的时间,连续介绍了英美国家的 Body language 以及其他东西方国家的身势语。 我想,他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会逐步明白一点:当你学习一门外语时,了解这个国家的身势语是很重要的。 尊重他们的习俗会助你与人交流,也会使你和当地人愉快相处。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相关的文化信息的渗透,对他们今后的英习,一定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二)课堂教学外的文化意识的渗透 课堂是渗透文化信息的主渠道,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放弃课外的自主学习。 相反,教师如果在课堂中 “ 吊足学生的胃口 ” ,让他们对英语的学习,不只保有短暂的表面化的兴趣,而是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对英语国家和本国的文化差异保有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愿意在自己的课外时间加以探究,这样的英语学习才算成功。 笔者尝试用 “ 读书推荐卡” When East Meets West 等主题课外活动使学生对 “ 文化 ” 领域的探究更为深入。 1 .利用 “ 读书推荐卡 ” 来渗透文化意识近些年来,世界各国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都把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策略来实施。 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 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 “ 挑战美国阅读 ” 、 “ 卓越阅读方案 ” 等举措。 在日本,政府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并充实学校图书。 另外,还颁布了儿童阅读推进法,把每年的 4 月 23 日 定为儿童阅读日。 可见,各国政府均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看待。 文字是书面化的语言,是记载各民族文化的符号,和文化的重要关系不言而喻。 但是,在小学阶段,就母语经典读物阅读而言,尚且受到了漫画、游戏等快餐文化的严重冲击。 何况英语阅读呢?针对学生的这一现象,我尝试在五六年级的学生中间开展了一次 “ 英语读书推荐卡 ” 的展览活动。 每个学生利用暑假读一本适合自己英语阅读能力的经典读物(如牛津书虫,外研社分级读物等等),然后按照书目名称、作者姓名、主人公肖像、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图书类型、我的读后感、快乐指数、购买地点等信息制成 “ *** 的读书推荐卡 ” (详见附录 4 )在学校开办展览,学生之间还可以交换图书。 这项活动开展之初,就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成为了学校每年的保留活动。 我想:读书推荐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更多地是希望借此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利用中西方文化对比来渗透文化意识重视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还要重视跨文化之间的差异。 换言之,在了解对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对本民族文化有较为准确与深刻的认识。 我们的学生在和英语国家的朋友交流的时候,无论英语的语言功底如何,总是爱犯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和理解对方语言的问题。 例如,我们的学生很爱询问对方的年龄和一些生活的隐私。 在受到对方的夸奖时,显得很拘束、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很有必要对比东西方的两种文化,找出其相同之处与异同之处,这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的。 笔者在学校中曾经开展了 “When East Meets West” 的主题壁报活动。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对比中西方国家在称谓语、饮食、服饰、谚语、重要节日、国家重要的标志物等方面的不同之处,配以文字及图片说明。 例如有的学生在搜集谚语的过程中就发现西方和中国的表达内容相似的谚语。 如,西方关于一日三餐有 “Eat breakfast like a king, Lunch like a prince, And dinner likes a pauper.” 的说法。 和我们中国的有关养生的谚语 “ 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 ” 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的学生在研究有关 “ 颜色和节日 ” 这个话题后,发现了其中非常有趣的关系。 制作出了 “Holidays Colours Cards”.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初步渗透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只要我们的教师认识到文化意识培养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在实践的过程中考虑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 那么,在文化教学这个研究领域,我们一定会大有可为的。
1.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dward SAPir)在他的《语言》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背后的东西就是文化。 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两者交叉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它也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的方方面面,从风俗习惯到历史宗教,从物质文明到社会制度,从价值观念到审美情趣等等。 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是用语言来记载,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也要用语言来描述,社会制度、价值体系、信仰、世界观等也需要用语言来表述,语言可以记录文化各个层面的内容,它就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同时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二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 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 即语言的变化反映文化的变化,同时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变化,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所以语言教学必然离不开文化教学。 1.2学习语言的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有些教师认为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极其有限,而中西文化差异的范围又那么广泛,因此没必要把功夫花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 其实,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以它为工具进行人际交流与沟通,我们用英语这门外语交际自然涉及跨文化交际。 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但要具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交际提供前提,同时语言的得体性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要想运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进行恰当、得体的交际,仅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为成功交际提供保障。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对文化的渗透。 1.3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语言技能都无法脱离文化层面,单词、短语、成语、句子、语篇等各个层面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教学PEP Book1 Unit4 We Love Animals时,一般我们都会用到:I like…这个句式。 有个学生说:“I like pigs.”,不少学生都笑了出来,于是我便问了一些学生“What do you like?”不少学生特别是女孩子告诉我“I like cats.”于是我给他们解释了一下,虽然pig在我国一般有着“好吃、懒做”的含义,是贬义的,而在西方却是财富的象征;相反cat在西方则指的是魔鬼的化身,如“She is a cat.”不是说她像猫一样很可爱、很温柔,其真正的含义是指她的心地很恶毒。 经过了这番解释后,学生们才恍然大悟。 在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如果套用我们的文化,必然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1.4所学目的与文化意识的增强,促进小学生对本国文化的了解。 作为中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是应该把自己的祖国放在心中的。 只有学好了自己本国的语言,了解了本国的文化,才能更好的理解外国的文化,才能更好的运用外语。 因此,在进行外语文化的学习当中,我们应该自觉的将我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了解两中西文化的异同,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文化意识,逐步地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 1.5开放的信息社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要培养适合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2. 曾经的“英语文化”的课堂失误2.1顾此失彼,淡忘整体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曾经只把目光聚焦在语言的学习和传授上,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 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缺乏整体的把握,注意力只放在对孤立句子的理解上,纵使满纸中英文注释,可是对文章的整体意思还是不甚了解。 因此,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讲解,而在于如何将语言和文化融合成一个整体来讲授。 2.2违背规律,机械操作文化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类的生存环境就是一个浩如烟海的文化海洋。 英语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 英语文化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对英语现象的理解不深刻,甚至产生误解;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习惯于中国文化的思维,遣词不当或不得体,甚至出现语用失误,使交流受阻,影响沟通与合作。 我曾经使学生将初读机械地分为:第一遍读,画出不认识的单词,借助音标把音读正确;第二遍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讨论;第三遍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阅读应是一个综合的心智过程,美国学者W. S.格雷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反应、综合四步,这四步在每次的阅读活动中都存在,只是侧重不同。 为了将课文读通读顺,让学生多读几遍本无可厚非,但像这样违反认知规律,将读的心理过程分化为几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分散到每次的阅读活动中,将会妨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2.3割裂文章,只抓重点我有时只从语言学的角度单纯强调语言符号系统开展教学,即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记生词,学语法,念课文。 这实际上只看到了语言的表象,会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面。 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文化意识的渗透和能力培养,着眼于实践活动和技能掌握,逐步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不仅仅注重语言点、知识点的传授,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而在教与学中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 3. 渗透文化意识的措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使他们能和不同背景文化的人进行日常交际呢?怎样才能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我结合PEP英语教材,在把握适用性、适度性和阶段性的前提下,通过与学生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循序渐进地渗透文化意识。 主要从以下六方面入手:3.1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带出教室,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 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 小学生喜欢动手和游戏,因此以游戏来吸引他们,以此产生对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能加深记忆。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 3.2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从而学会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其中我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3.2.1通过词汇渗透文化意识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的和时代的变化。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判断。 如“dragon”一词,在大多数西方国家,dragon是“邪恶”的象征;而在汉语中,“龙”却是古代帝王的标志。 在教授单词时我还列举了西方国家中既是姓又是颜色的一些单词,如White怀特(白色)、Black布莱克(黑色)、Green格林(绿色)等。 最后我还补充了有趣的习语:black tea(红茶),White House(白宫),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的)。 通过比较和补充这些知识,可让学生一些颜色在西方文化中的涵义,减少学生受母语影响而造成的理解错误。 3.2.2通过课文渗透文化意识小学英语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英语交际活动来展开的,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和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条件,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开展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 如有学生过生日,我设计场景,让学生模拟购买生日礼物。 抽签决定谁担任售货员,谁担任顾客。 “Can I help you?”“I want a Teddy Bear for my friends. Today is his birthday.”“Do you like this one?”“Oh. Great. How much is it?”“Ten yuan,please.”买好礼物后,到小寿星“家”过生日,现场播放“Happy Birthday”歌曲。 教材中适合角色扮演的任务还有很多,如祝贺,就医,过节,旅游等都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表演,体验来完成。 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看短片,模仿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 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碟片或录像中的辅助语言,让他们咀嚼其中文化知识,树立文化意识。 在教授“How nice!”时,要向学生渗透:在英语国家,当别人用“How nice!”夸奖你的东西时,你应爽快地回答:“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又如,在教“How old are you?”时,就应该适时告诉学生,中国人对年龄问题没有太多的禁忌,但是要尽量避免向英语国家的人打听他们的年龄,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很敏感。 在他们眼里,young代表生机、希望,old 则代表无用、累赘。 “收入”、“去向”和“婚姻状况”等问题也是他们不愿随便被问及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个人隐私,不宜当成话题来谈论。 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适时了解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3.2.3通过歌曲渗透文化意识 英语中有许多曲调优美、语言幽默的歌曲。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挑选了几首歌曲,让学生听听、唱唱、动动、演演,在学习唱歌、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 在演唱《Old Macdonald》”一歌时,我让学生分组轮唱,边唱边叫,这儿呱呱,那儿汪汪,小鸡唧唧,老牛哞哞,猪仔噜噜,绕口令似的词,越来越快的节奏,同学们唱得、笑得气都喘不过来。 在教学歌曲《There was an old lady》时,我先告诉学生,有位老太太吞吃了一只苍蝇,问学生老太太会怎么样,有的学生说她大概会死的。 果然歌中就有这样的歌词。 随后,我让学生想办法救救她,学生们七嘴八舌,有人提出让老太太吃蜘蛛。 原来,接下去的歌词大意是:为捉蜘蛛吞下小鸟,为捉小鸟吞下猫咪,为捉猫咪吞下小狗,为捉小狗吞下山羊,为捉山羊吞下老牛,在吞下老牛以后,老太太死了。 当然,这是一首荒诞的歌,但其中体现出西方人的特有的幽默感,并在不知不觉中传授了物物相克的生物链知识。 有些儿歌很好地体现了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如果将他们融入英语教学之中,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到语言,并感受到语言的文化内涵。 3.3 通过文化比较,渗透文化意识英语如果能在比较中学习和运用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说打招呼吧,中国人见面很喜欢用“吃饭了吗?”来互相问候,而若你对英美国家人士说这话,他们很可能会误认为你要请他们吃饭,这就需要在教学时加以说明。 如PEP Book1 Unit1 中有一句话“Bye, Miss White!”,此时我告诉学生,这里的Miss是指女教师,英美国家习惯称呼老师Sir,Mr.或Miss,而teacher是指职业,一般不作为称呼语用。 再如,在学到“How old are you?”时,我告诉学生,在中国打听年龄很平常,但在国外问年龄,特别是问女士年龄时,她们往往会说“Sorry, it’s a secret.”,因为在西方人认为年龄、收入、等属于个人隐私,随意打听显得不礼貌。 这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具体语境中影响交际的文化因素。 通过两种文化的比较,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禁忌,我们才不至于陷入“虽能发音,却不会说话(说话不得体)”的尴尬境地。 教会学生讲话并不难,教会学生说话得体却不易。 说话得体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增加文化底蕴,增强文化交际意识。 3.4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节日是儿童最喜欢的日子,东、西方各国都有各自的节日。 我们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我们经常举行新年晚会、生日晚会、圣诞晚会、庆祝母亲节和父亲节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 在新年联欢会上,唱《Happy New Year》,制作贺卡互相祝福。 在圣诞之夜活动中,让学生听听歌曲《Silent Night》,体会圣诞的宁静与祥和,然后许个心愿再互赠礼品,感受友情和亲情。 西方有个Valentine’s Day(情人节),通常我们认为这是情人之间的特殊日子,忌讳向孩子提及,而我告诉学生:在英国等许多西方国家,人人可为此庆祝。 并让学生自制爱心卡,送给朋友、老师、父母或任何喜爱的人。 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教唱《Valentine’s Day》,让学生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和动物、珍惜生命、珍惜生活。 此刻情人节的含义已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延伸。 谈到鬼,我们第一感觉就是阴森森、凄惨惨,令人毛骨悚然,但西方国家的鬼节(万圣节,11月1日)前夕,即Halloween却深受孩子的喜欢。 10月31日,是传说中去世的人回家的日子,那天各家各户都在门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灯笼为鬼魂引路,模样恐怖,孩子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户敲门乞讨。 他们对主人说:“Trick or treat or something to eat?”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糖果、糕点送给孩子们。 鬼节竟然能如此有趣、好玩,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但学生听后非常有兴趣3.5借助直观教学手段,体验异国文化氛围使用电教手段这一现代数学手段,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克服文字符号过于抽象、单调的缺点,向学生传递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视野,丰富感性认识,有效地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手段。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熟悉和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对语言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的能力。 因此,如何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风俗习惯,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难题。 而互联网的教育网站里有大量的知识信息,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我在网络上寻找并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上课时利用多媒体直接将网页展示在学生面前。 例如我在为英语兴趣小组选择上课内容时,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上下载了以下背景知识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英国人见了面喜欢谈天气,这大概与该国天气变化无常有关。 学生对网络获得的英语知识接受得快,掌握起来轻松。 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语言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使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从而提高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 3.6开拓第二课堂,拓宽文化视角课堂教学之外,组织一些文化色彩比较浓厚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外国文化的愿望。 本学期我承担了我校英语团队辅导员一职,我将我们的团队活动定位为“文化大讲堂”。 每周三下午的活动过程中,我都会向我的队员们介绍一些西方礼仪方面的内容,包括交谈礼仪、饮食礼仪、拜访礼仪、礼仪“禁忌”等等。 这项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增进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并且队员们我鼓励大胆想象和创造,将一系列礼仪知识进行小品表演,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既学到了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增加了实践的机会,起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此外,我还提供一些书籍和资料,让学生查阅某些重要节假日的来历,了解各国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西方文化。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关系。 曾有位学者说过,一种语言必然深深扎根于该民族文化之中,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心态、思维方式等无不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为了适应这个世界,为了更好的交流,我们即要掌握外语,又要掌握相关文化知识,才能充分展现交际功能。 教学中的文化资源开发,生成,利用使学生形成对文化特有的敏感和洞查力,给了孩子学习语言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语言交流,而能从简单的语言交流中透露出某种文化气息,让孩子做语言的使者,做最自信的交流。
【篇一】
一、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 适当介绍中西文化,培养学生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基本内容分析:
本学期使用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三年级下)》(PEPPRIMARYENGLISHSTUDENTS’BOOK2),本册教材分为六个单元,两个复习单元。 每单元分“ABC”三个部分。 内容安排
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
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本册教材强调语言的运用,注重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兴趣的激发,重视双向交流,融合学科内容,重视灵活扩展,实现整体设计。 (一)、本册教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目标:
1)能听懂、会说12组会话,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2)能听说、认读(包括动物、食品、数字、同学、家庭成员、数字等6个话题)的单词,并能简单的运用;
3)能听、做、演游戏;4)能听、做TPR活动;5)能学会书中的小制作;6)能唱书本里的英文歌曲;7)能听、说、唱书中的歌谣;8)能完成8个形成性评价活动;9)能听懂6个幽默小故事;
10)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二)教学重、难点
1、能掌握26格外字母的正确书写方法和格式。2、能使用日常交际用语,3、活用四会句型,
4、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5、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三)教学关键
1.强调语言运用本套教材吸收了交际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语言运用功能的培养。教材在整体构思,内容安排,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选
用等方面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2.注重能力培养力求用生动简单,通俗易懂的方式渗透学习策略目标鼓励学生能动思考,主动做事,自动调整学习方式发掘他们积极求知,努力进取的潜能。
3.突出兴趣激发从内容、形式、方法、插图及装祯设计等方面都以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选择话题充分考虑小学生的需求。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所执教的三年级二班共有47位学生。 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日常对话用语和一定量的词汇。 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学期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注意分层教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针对性措施:
小学生主体性地位在英语对话教学中的体现,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 怎样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呢?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对话。 根据这些对话稍稍用心设计一下,便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形成学习对话的良好氛围。
通过复习与新授对话内容有联系的已学过的对话,为新对话教学作好辅垫,并可以以此导入新对话教学。 从而达到以旧引新,更好地为新授打好基础。 对话的方式可以有:教师与全班对话(个别学生也可),或是让学生问候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二)、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场景,表演对话。
在教学对话前为学生设计场景,营造氛围,诱发学生的语言动机。 让学生发言,教师稍稍加以引导,将他们的句子串联成对话。 请学生跟读。 然后操练几遍,便可让学生在设置的场景里进行表演,充分利用道具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 而下面的学生当“观众”并打分,并请打分的同学说说为什么打这个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更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怎么说?对不对?应带怎样的表情?怎样演会更好?学生无论是表演的还是看表演的,都会在打分时找到他们需要的答案。
(三)、通过娱乐、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小学生中,就是再高年级的学生还是非常爱玩。 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爱玩的天性。 在对话教学中,设计各类竞赛、游戏。 让学生在比中学,猜中学,玩中学,唱、跳中学。 如:藏卡片、快看快说、快听快指等。 印象会特别深。
(四)、注重在教学中,运用手势。
把一些单词、短语、甚至是句子与手势或是肢体语言相结合,让学生全身活动,手脑并用,即加深了记忆,又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五)、注重字母教学
26个字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学好26个字母对学生以后的发音、拼读和记忆单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教法,使字母教学真正摆脱听、说、读、写的枯燥训练。
【篇二】
一、指导思想贯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原则,紧紧围绕提高学校的效益和质量这一主题,狠抓常规教学,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育科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为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供三年级起使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加拿大国际集团合作编写的一套全新的中小学衔接的英语教材。 这套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和《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
本套教材总思路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兼顾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目的的语言任务,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同时也突出语言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2、注重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使学生通过学习,培养未来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
3、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不同方式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注重教材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1、能听懂、会说12组会话,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2、能听、说、认读50个单词和听、说、读、写26个字母(包括同学、家庭成员、数字、水果、方位、动物等6个话题),并能简单地运用。
3、能听、做6个“TPR”活动。
4、能唱8首歌曲,能听、说、唱7首民谣。
5、能完成8个自我评价活动。
6、能听懂6个幽默小故事。
7、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五、教学方法:
(一)会话教学(Let’stalk/Let’splay)
本教材的会话部分设计了各种真实自然的情景,并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 其目的在于分散教学难点,循序渐进,便于表演。 三年级儿童的特征就是爱玩,好表现自己。 因此,用表演和游戏的形式来进行交流,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最恰当的,在会话教学中,注意融会话教学于情景表演之中(Let’stalk),让学生在表演中练,在交际活动中用,而不要将会话教学变成跟老师念,跟录音读,集体、小组、个人读的枯燥无味的形式。 在会话表演中,教师的角色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二)词汇教学(Let’slearn/Let’sdo)
学生用书中的单词都是围绕话题集中归类出现的,这样有利于记忆和开展课题的讨论。在词汇教学中应注意以一几点:
1、巧用实物、头饰和卡片(Let’slearn)
巧用实物和卡片是指不要单纯地利用实物和卡片进行反复领读、跟读的练习,而要提倡“巧”用,即利用游戏,使用实物或卡片,实践证明,在兴奋刺激的游戏中学会的单词记忆率高。 生词卡片更是可以用来做各种各样的复习巩固生词的游戏,如:“快看快说”、“快听快指”、“藏藏、找找、说说”等。
2、融词汇于会话教学中
1)力求做到在旧语言中学生词,用旧词练习新语言。
2)利用并丰富教师教学用书中供选择的游戏,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一至两种游戏形式丰富课堂教学。
3)设计生动活泼的交际性游戏。
3、充分的挥TPR活动的优势(Let’sdo)
4、注意示范教学单词的发音
在各种趣味活动中,教师仍要重视一些发音较难或容易发错的单词,如单词house中的se发音,horse与house的比较,还有一些发音较难的多音节词,可用分解的方式来教.
(三)歌曲与哥谣教学(Let’ssing/Let’schant)
学生用书中共有8首歌曲和7首歌谣。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在每节课渗透,歌曲和歌谣可以在每节课的课前欣赏或演唱,以营造英语学习的气氛。 灵活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中,除了用于Warm-up,营造学习气氛,还可以灵活调整,用于呈现语言或词汇的教学中。 也可以用于教学中途的放松和调节,更可以用来巩固语言和词汇的学习。 唱演结合,培养艺术素质,小学生好动、好表演。 教师应昼给歌曲和歌应用技术与上相应的简易动作,让学生在唱起来的同时动起来、演起来和乐起来。
(四)趣味故事教学(Storytime)
学生用书每个单元C部分的趣味故事不仅仅是给学生带来乐趣,更重要的是趣到了扩展语言和对不同学生分层次教学的作用。
1、对于理解力、记忆力强的学生,要求他们理解故事,会讲述故事,表演故事,并鼓励他们运用故事中的新语言。
2、对于中等学生,要求他们理解故事,能够跟随录音指着图讲述故事。
3、对于接受能力略慢的学生,只要求理解故事,会跟录音指图即可。
(五)阶段复习教学(Recycle)
1、每个单元的前两页是一个完整的连环会话,内容是由三个单元的Let’stalk部分的功能会话汇演编而成。 教学中可以用头饰进行个人、小组、集体等形式的角色表演。
2、词汇复习的趣味活动
阶段复习1的词汇复习以吟唱歌谣的形式进行。 由于节奏较快,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用手指出录音中读出的单词和句子,理解歌谣的大意。 然后跟随录音拍手吟唱歌谣。 对字母和数字的复习以听力练习的形式展开,同样让学生跟随录音内容指出相应的数字和字母并大声跟读。 作为语言的延展,本部分还有Let’smake和Let’ssing两项活动供教师选择使用。
阶段复习2中单词复习的趣味活动,让学生找到并画出图中动物喜爱的水果;,colourandsay,让学生按录音内容涂色并读出整个句子。 本部分同样安排了Let’smake和Let’ssing作为延展内容供教师选择使用。
六、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抓紧课堂教学,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
2、运用各种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
3、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英语,在生活中学习英语。
4、多为学生营造一引起学习氛围,如:创设英语角等等。
5、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尽量的运用已经学习的英语进行对话。
6、多看英语画报,多读英语故事,多看英语书籍。
7、多与学生交流,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篇三】
一、学情分析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日常对话用语和一定量的词汇。 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本学期来加强学习英语的能力,同时本学期应该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
《新版小学英语》在保留原教材“激发学习兴趣;强调语言运用;突出教材实用性;提供多种配套”等特点的基础上,又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的突破,进一步体现了教材的发展与创新:1.适应儿童特点,采用行动学习法。 2.引入项目制作,实现任务型教学。 3.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4.强调语言的真实自然,培养学生表达真实感受的能力。 5.重视双向交流,增强文化意识。 6.注重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7.实现整体设计,确保中小学衔接。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2、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3、能认读所学词语;
4、能用所学语言进行语境交际;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态度。字母教学目标:
1)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 2)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 3)字母的正确书写;
4)字母手写体和印刷体的辨别;5)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字母。
四、教学措施
1)单词的学习与运用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单词时,教师要渗透与话题有关的交际用语,让学生在交际中学单词,感知语言。
2)教师设计较为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在情景中练习使用语言。 在句子教学时要与单词的学习相结合。
3)教师要本着“体验、反思、归纳、总结、计划”的原则设计活动,即先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语言,对所感知的语言进行反思后再对该语言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再设计新的活动来加深印象。 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始终围绕形式、意义和功能三个方面,并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五、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综合语言技能。
2)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努力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语言,学习并运用语言。
4)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起始阶段,要坚持大量输入,少量输出,扩大接触面和文化视野,注意“听、做”在前,“说”在后。
5)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6)正确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163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