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汉语语音的演变、发展和规律。
其中,同音词的奥秘与演变历程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汉语音韵学的神秘世界,探寻同音词的奥秘及其演变历程。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的学科,涉及语音的发音、音系、音调、音变等方面。
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音,旨在揭示汉语语音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
同音词是指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语。
在汉语中,由于音节结构的特点,存在大量同音词现象。
这些同音词有的源于古代语音的演变,有的则是由于地域、方言差异所致。
同音词的奥秘在于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一些同音词在历史上的发音可能有所不同,但由于语音的演变,它们的发音逐渐趋同。
例如,“才”和“财”在古代发音不同,但现代普通话中它们的发音非常接近。
一些同音词虽然发音相同,但其意义却大相径庭,如“他”和“塌”,它们的发音相同,但分别表示不同的词义。
汉语语音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历史、文化、地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音词的演变历程也是如此。
下面以几个典型的同音词为例,探讨其演变过程。
在古代汉语中,“被”和“披”发音不同。
“被”表示被动语态或覆盖的意思,“披”则表示穿戴或披上。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披”在某些方言中逐渐发展出表示“被”的意思,形成了同音词现象。
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汉语语音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和融合。
2. “全”与“权”
在古代,“全”和“权”发音也有所不同。“全”表示完整、齐全,“权”则表示权力、权利。但在现代汉语中,它们的发音逐渐接近,成为同音词。这一演变过程与汉语词汇的演变和语言的融合有关。
3. “在”与“再”
在普通话中,“在”和“再”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在”表示存在或位置,“再”表示重复或再次。这两个词的发音之所以趋同,与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有关。在古代汉语中,它们的发音有所不同,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它们的发音逐渐接近。
同音词现象对汉语学习和应用产生了一定影响。
对于学习者来说,正确区分同音词的意义和用法是一大挑战。
同时,同音词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语言更加灵活多样。
汉语音韵学研究同音词的奥秘与演变历程,具有重要价值。
研究同音词可以揭示汉语语音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
研究同音词有助于了解方言、地域之间的差异,推动语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最后,研究同音词对于汉语教学、词典编纂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探讨汉语音韵学中的同音词现象,揭示了其奥秘与演变历程。
同音词作为汉语语音演变的重要体现,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给汉语学习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深入研究同音词的演变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推动汉语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同音词现象的背后原因,探讨其在不同方言、历史时期的表现和特点。
同时,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汉语教学、词典编纂等领域,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引发读者对汉语音韵学的兴趣,共同探寻汉语语言的奥秘。
在探索音韵学的奥秘之旅中,从初次接触的2018年到2023年的回溯复习,我对唐作藩的《音韵学教程》有了更深的理解。 下面,我将分享在练习八中发现的一些关键点,这些规则帮助我解析古音的微妙变化。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平声字的划分,它们的阴平阳平之分,是由切上字的性质决定的,如“霞(遐小韵),胡加切”所示,古浊声母在今音中的应用,如“乃都切”的平声转换为阳平,这就是平仄的韵律转折。 声调的转化也相当重要,《广韵》和其他工具在理解中提供了有力支持。 如“如六切”中,明母和次浊日母的细音去声,清晰地展示了声调的演变过程。 再如“五限切”,次浊疑母在去声中,可能变为零声母,这样的细节变化体现了音韵规则的严谨性。 接着,声母的全浊变清,以及送气规则,如“古劳切”的见母在开口呼中保持不变,而清母则在平声中转为阴平,这是古代汉语语音的标志性特征。 而在“慈忍切”中,精组全浊从母经历音变,细音 in 变为 jq,上声也随之去声化,揭示了音变的复杂性。 卷舌与细洪音的韵母转换,如“卑犬切”中的帮母,从撮口呼变为齐齿呼,揭示了不同口型对音韵的影响。 而在“苦郎切”中,次清溪母与见母洪音的组合,形成清声母阴平,展现了音韵的和谐统一。 至于入声的处理,如“昨木切”,全浊从母在入声中转为阳平,这样的变化在古代汉语中起着重要的调音作用。 而切字音韵的解析,不仅依赖于切上字的字母和切下字的音韵地位,现代工具如《广韵》的在线查询,以及繁体字检索、小学堂进阶查询和字表搜索等,都为学习者提供了便捷的辅助。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关键点,我们不难发现,《音韵学教程》中的练习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巩固,更是古汉语语音实践的桥梁。 每一步的变化,都反映出语言历史的脉络,为我们理解古籍文本提供了重要的语言工具。
中古音的声韵调一、中古音的代表著作——《广韵》中古音以隋陆法言《切韵》(601年)为主要研究材料。 《切韵》虽已不存,但其声韵调系统保存在宋陈彭年等编撰的《广韵》(1008年)中。 清人研究中古音,用的是《广韵》。 《广韵》是一种按韵编排的韵书。 当时主要是为了科举作文用韵规范;《切韵》及《切韵》以前的韵书,最初目的应是为了辨音。 辨音与作文用韵规范是《广韵》的两大功用。 《广韵》编排体例:第一,先分平、上、去、入四声五卷(平声字多,故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两卷)。 第二,每个声调下(即每一卷下)再分韵。 同韵的字,韵腹(即主要元音)和韵尾(有的没有韵尾)相同;不论韵头(介音)是否相同。 一个韵选一个代表字作为本韵的名称,叫韵目。 如东韵即以“东”为韵目。 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四声相承,如,平声一东、上声一董、去声一送、入声一屋,四声相配。 平、上、去只是声调不同,韵母则相同。 入声主要是收声不同,收—p(盍)、—t(曷)、—k(德);分别与阳声收—m(谈)、—n(寒)、—?(登)相配。 所以,如果单统计韵母,只要计算平、入二声的韵母就可以了。 第三,每一韵中以声纽的不同再分若干小韵。 小韵是以声母的不同来分别,所以小韵也叫“纽”。 小韵的头一个代表字后面注反切。 一个小韵包含一个至数十个同音字。 如东韵有东(德红切)、同(徒红切)、中(陟弓切)、虫(直弓切)……等23个小韵;“同”小韵中有同、仝、童、僮、铜……等45个同音字。 《广韵》是当时编的韵书,反映了中古的语音系统,所以,要研究中古音,就要分析其中的声、韵类别系统。 古代分析《广韵》一系韵书中的声韵系统的学问,就是等韵学。 二、 中古的声声即今天说的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母等名称。 1.有关声母的几个概念字母:指称声母的代表字就是字母。 如表示舌头清音用“端”(包括切上字“都、丁、多、当……”从另一个角度看,把切上字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相同的归到一起,就得到声母)。 相传释守温发明了三十六字母:唇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喉音影、晓、匣、喻,齿舌音来、日。 五音、七音: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唇、舌、牙、齿、喉”五类,即是“五音”。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来纽),和“半齿”(日纽),共是七类,就是“七音”。 清、浊: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声带颤动是浊音。 等韵学又把清音分为两类:不送气是清(纯清。 如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 把浊音分成浊(全浊。 如定d),次浊(如泥n)。 浊音在现代普通话中丧失,在一些方言中保存。 反切:用两个汉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前一个字(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一个字(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 由于反切出于不同人之手,同一个声母可以有若干个比较常用的反切上字,如“都、丁、多、当”作反切上字切出来的是同一个音。 反切下字也是同样情况。 2.中古三十六字母中古的声母要掌握: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清浊、等列)。 下面是中古音即《切韵》36个声母在《韵镜》中出现的位置:音舌齿清 清浊 浊 音 喉清浊 浊 清 清 音 齿次浊 清 浊 清 清 音 牙清 次浊 浊 清 清 音 舌清 次浊 浊 清 清 音 唇清 次浊 浊 清 清来 匣 晓 影 心 从 清 精 疑 溪 见 泥 定 透 端 明 并 滂 帮来 匣 晓 影 生 崇 初 庄 疑 溪 见 娘 澄 彻 知 明 并 滂 帮日 来 于 晓 影 禅 审 神 穿 照 疑 群 溪 见 娘 澄 彻 知 明微 并奉 滂敷 帮非来 喻 匣 晓 影 邪 心 从 清 精 疑 溪 见 泥 定 透 端 明 并 滂 帮(以后唇音三等在韵母是合口时变为轻唇;庄初崇生合于照穿神(床三)审,于合于喻,形成传统36字母所代表的声母系统。 )中古的声母变为普通话的声母,有其规律,知道这些规律,有助于记忆和反推:(1)中古喉牙音和齿头音的细音,都变成t?,t?‘,?a,o,u,e前 k,k,h // ts,ts‘,s ——a,o,u,e,?前 (声母不变)见溪群晓匣 (例:工古弓抠渴呼回) (例:作宗仓三诉自) 精清从心邪i,y前 t?,t?‘,? ———————— i,y前 (声母已变)(例:江居穷区揭吁薰) (例:取须精清心邪)现代普通话的Y,是中古在介音i后的u变来的。 所以,归结起来,中古的i(包括作主要元音和介音),决定喉牙音和音头音变作 , ,?。 普通话中,声母k,k,h和ts,ts‘,s之所以没有与i,Y相拼的,就是因为其本来与i,Y相拼的音已变成声母是, ,?的了。 普通话声母、韵母的分配规律,反映中古音到普通话变化的规律性。 (2)中古唇音三等,在东三、钟、微、虞、废、文、元、阳、尤、凡十个韵的合口韵类中,宋以后变为轻唇非、敷、奉、微,普通话中变为唇齿音f、v,或零声母。 三、中古的韵1.关于韵的几个基本概念韵: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部类。 如206韵。 每一个部类有一个代表字,即韵目(见上)。 这种部类代表的韵母和韵类,也叫韵。 如206个韵包含290个韵类。 呼:等韵学将主要元音或介音是u的韵,称为合口呼;其它的韵为开口呼。 如,寒韵是开口呼,桓韵是合口呼。 这两韵的分别只是开、合口的不同。 但有的韵同时包含开口和合口。 有人称开合分韵的合口为“真合口”;开合合韵的合口为“假合口”。 等:根据韵腹的侈或敛(主要元音舌位的高低)以及声音的“硬”或“软”(有无i介音)等状况所分析的声音洪细类别。 等韵图依韵和韵类的的洪细分四等。 同一个韵中,如果有不同韵类,其区别在于介音的有无或不同,放在不同的等,如一东韵分为两类,一类无介音,在一等;另一类有介音i,在三等。 不同的几个韵,同收尾而主要元音洪细不同,安排在不同等,如《韵镜》第二十三图开口“寒、删、仙、先”分别放在一、二、三、四等,第二十四图合口“桓、删、仙、先”分别放在一至四等。 (参见《韵镜》复印张)阴声韵,也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u][-i]收尾的韵,如上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阳声韵,也简称阳声,指以鼻音[-n][-?][-?]收尾的韵,如上表中的真轸震韵、东董送韵和侵寝沁韵。 入声韵,也简称入声,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如上表缉韵、质韵和屋韵。 舒声韵,也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指读音舒缓的音节,即没有韵尾或元音、鼻音韵尾的字,阴声韵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 舒声韵读音可以自延长。 促声韵,也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指读音短促的音节,即有塞音韵尾的字,以[-p][t][-k][-?]收尾的音节都是促声韵。 促声韵的音节在主元音之后紧接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2. 中古的韵母共206韵,290个韵类。 首先记住57个平声韵;其次是知道,因开、合口以及等的不同,一韵之中可以有不止一个韵类;再次是四声相配的原理,以及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的概念。 四、中古的声调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声。 主要掌握其变为今天普通话的规律。 声调的变化受声母清浊的影响:中古平声调的字,依其声母的清(全清和次清)还是浊(全浊和次浊),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平分阴阳)中古上声调的字,全浊音变为去声(浊上变去);其余均为上声。 中古的去声字,全部为去声。 中古入声字,全浊变为阳平,次浊变为去声;清音变为阴阳上去四声。 (入派四声)四、反切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纽。 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在拼合过程中上字取声母,舍弃其韵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舍弃其声母。 反切用的是古音,如果用现代音去拼读中古反切,很多无法顺利切出字音。 要想准确拼读中古反切,势必要学习从中古音到现代音的语音演变历史,掌握变化的规律。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161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