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EST是什么REST是英文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的缩写,中文翻译为“表述性状态转移”,他是由Roy Thomas Fielding博士在他的论文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the Design of Network-based Software Architectures》中提出的一个术语。 REST本身只是为分布式超媒体系统设计的一种架构风格,而不是标准。 基于Web的架构,实际上就是各种规范的集合,这些规范共同组成了Web架构。 比如Http协议,比如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这些都是规范。 每当我们在原有规 范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规范,就会形成新的架构。 而REST正是这样一种架构,他结合了一系列的规范,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基于Web的架构风格。 传统的Web应用大都是B/S架构,它包括了如下一些规范 :客户-服务器这种规范的提出,改善了用户接口跨多个平台的可移植性,并且通过简化服务器组件,改善了系统的可伸缩性。 最为关键的是通过分离用户接口和数据存储这两个关注点,使得不同用户终端享受相同数据成为了可能。 无状态性无 状态性是在客户-服务器约束的基础上添加的又一层规范。 他要求通信必须在本质上是无状态的,即从客户到服务器的每个request都必须包含理解该 request所必须的所有信息。 这个规范改善了系统的可见性(无状态性使得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不必保存对方的详细信息,服务器只需要处理当前 request,而不必了解所有的request历史),可靠性(无状态性减少了服务器从局部错误中恢复的任务量),可伸缩性(无状态性使得服务器端可以 很容易的释放资源,因为服务器端不必在多个request中保存状态)同时,这种规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得,由于不能将状态数据保存在服务器上的共享上 下文中,因此增加了在一系列request中发送重复数据的开销,严重的降低了效率。 缓存为 了改善无状态性带来的网络的低效性,我们填加了缓存约束。 缓存约束允许隐式或显式地标记一个response中的数据,这样就赋予了客户端缓存 response数据的功能,这样就可以为以后的request共用缓存的数据,部分或全部的消除一部分交互,增加了网络的效率。 但是用于客户端缓存了信 息,也就同时增加了客户端与服务器数据不一致的可能,从而降低了可靠性。 B/S架构的优点是其部署非常方便,但在用户体验方面却不是很理想。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引入了REST。 REST在原有的架构上增加了三个新规范:统一接口,分层系统和按需代码。 统一接口REST 架构风格的核心特征就是强调组件之间有一个统一的接口,这表现在REST世界里,网络上所有的事物都被抽象为资源,而REST就是通过通用的链接器接口对 资源进行操作。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保证系统提供的服务都是解耦的,极大的简化了系统,从而改善了系统的交互性和可重用性。 并且REST针对Web的常见情况 做了优化,使得REST接口被设计为可以高效的转移大粒度的超媒体数据,这也就导致了REST接口对其它的架构并不是最优的。 分层系统分层系统规则的加入提高了各种层次之间的独立性,为整个系统的复杂性设置了边界,通过封装遗留的服务,使新的服务器免受遗留客户端的影响,这也就提高了系统的可伸缩性。 按需代码REST允许对客户端功能进行扩展。 比如,通过下载并执行applet或脚本形式的代码,来扩展客户端功能。 但这在改善系统可扩展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可见性。 所以它只是REST的一个可选的约束。 使用REST架构对于开发人员来 说,关心的是如何使用REST架构,这里我们来简单谈谈这个问题。 REST不仅仅是一种崭新的架构,它带来的更是一种全新的Web开发过程中的思维方式: 通过URL来设计系统结构。 在REST中,所有的URL都对应着资源,只要URL的设计是良好的,那么其呈现的系统结构也就是良好的。 这点和TDD (Test Driven Development)很相似,他是通过测试用例来设计系统的接口,每一个测试用例都表示一系列用户的需求。 开发人员不需要一开始就编写功能,而只需要 把需要实现的功能通过测试用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可。 这个和REST中通过URL设计系统结构的方式类似,我们只需要根据需求设计出合理地URL,这些 URL不一定非要链接到指定的页面或者完成一些行为,只要它们能够直观的表现出系统的用户接口。 根据这些URL,我们就可以方便的设计系统结构。 从 REST架构的概念上来看,所有能够被抽象成资源的东西都可以被指定为一个URL,而开发人员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能把用户需求抽象为资源,以及如何抽 象的精确。 因为对资源抽象的越为精确,对REST的应用来说就越好。 这个和传统MVC开发模式中基于Action的思想差别就非常大。 设计良好的URL, 不但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可以更明确的认识系统结构,对使用者来说也方便记忆和识别资源,因为URL足够简单和有意义。 按照以往的设计模式,很多URL后面都 是一堆参数,对于使用者来说也是很不方便的。 既然REST这 么好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Web应用都能采取此种架构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直到现在为止,MVC(Model-View-Controller) 模式依然是Web开发最普遍的模式,绝大多数的公司和开发人员都采取此种架构来开发Web应用,并且其思维方式也停留于此。 MVC模式由数据,视图和控制 器构成,通过事件(Event)触发Controller来改变Model和View。 加上Webwork,Struts等开源框架的加入,MVC开发模 式已经相当成熟,其思想根本就是基于Action来驱动。 从开发人员角度上来说,贸然接受一个新的架构会带来风险,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 并且REST新的思维方式是把所有用户需求抽象为资源,这在实际开发中是比较难做到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需求都能被抽象为资源,这样也就是说不是整个系统的结构都能 通过REST的来表现。 所以在开发中,我们需要根据以上2点来在REST和MVC中做出选择。 我们认为比较好的办法是混用REST和MVC,因为这适合绝 大多数的Web应用开发,开发人员只需要对比较容易能够抽象为资源的用户需求采取REST的开发模式,而对其它需求采取MVC开发即可。 这里需要提到的就是ROR(Ruby on Rails)框架,这是一个基于Ruby语言的越来越流行的Web开发框架,它极大的提高了Web开发的速度。 更为重要的是,ROR(从1.2版本起)框 架是第一个引入REST做为核心思想的Web开发框架,它提供了对REST最好的支持,也是当今最成功的应用REST的Web开发框架。 实际上,ROR的 REST实现就是REST和MVC混用,开发人员采用ROR框架,可以更快更好的构建Web应用。 对开发人员来说,REST不仅仅在Web开发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让我们学到了如何把软件工程原则系统地应用于对一个真实软件的设计和评估上。 二、什么是KT决策KT决策法是最负盛名的决策模型,由美国兰德公司的凯普纳(Kepner)和特雷高(Benjamin B.Tregoe)二人合创研究发明。 KT是凯普纳和特雷高两个英文文字的字头。 发明此模型的兰德公司,是美国最重要的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可以说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最负盛名的决策咨询机构。 兰德公司在1970年创办了兰德研究学院,它是当今世界决策分析的最高学府,以培养高级决策者为宗旨,并颁发了全球第一个决策分析博士学位。 兰德公司学员已遍布美国政界、商界。 KT法是一种思考系统,它把发现问题分为界定问题和分析原因两步。 KT决策法已经被翻译成17种语言,并被全世界许多国家成千上万企业员工和经理人们所使用。 二、KT决策什么时候用很简单,做决策的时候使用。 KT法能帮助提供没有偏见的决策分析。 KT决策法的使用者可以根据清晰明确的目标对各选择方案进行注意评估,从而优化最终决策结果。 作为一项结构化的决策方法,它对决策相关各要素一一进行识辨和排序;作为一项管理工具,KT决策法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有效*误导决策的各项故意的或无意的偏见;作为一项通用的决策方法,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市场、选址等等。 三、KT决策的基本结构KT决策法基本结构有问题分析、状况评估、决策分析、潜在问题分析四项。 这四项可以是一个循环,也可以独立存在。 1、问题分析:目的在于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 问题的产生,通常来自基本条件水平的改变。 进行问题分析可以参照以下5个步骤:1)叙述偏离情况这个叙述要能清除指出,预探讨的某一方面失常的情形,要把问题说的更精确一些,因为所有的后来工作,都是根据它来解决问题方向的 。 2)指明问题描述这是问题的规格,必须清楚描述出 事、时、地、物四个层面。 i确认什么事情?或是什么人?ii地点在什么地方观察到?iii时间什么时候发生?iv广度发生的程度范围有多广?多严重?3)找出可能原因从四个问题中找出“有何不同”,比较“已发生”和“未发生”状况,找出数量和品质的不同处,特别是已发生的部分,继而推导出一切合理的可能原因。 注意这一步只是找出可能的合理的原因,并不是选择问题的真正原因。 4)检验可能原因对每一个不同处的变化,都要问:“如果它是真正原因,如何解释问题的每一个层面呢?”5)证明真正原因一旦你找出一个最有可能的原因,就必须继续追究几个问题,或是做一个正反变化的实验说明,最好在实际工作环境内进行,证明这项可能的原因确实产生了所观察的结果,同时也能证明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能提供改正的行动。 如果证明是失败的,有可能是你收集到的资料不全;或者堆关键性的不同,认识不够;或者在实验步骤中,被假设问题歪曲了判断。 2、状况评估目的在于排列出处理的优先顺序。 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找出相关事项,分割成可以管理的部分,进而设定优先顺序,有效管理许多同时进行的活动。 状况评估的四个步骤:1)找出有关事项要对你的工作环境加以调查,找出所有需要采取行动的事项,包括列出目前偏离的情况、威胁和机会、进度和目标的比较、预测未来是否是意料之外的事、寻找改善方法等。 在思考讨论过程里,要不断用问题来搜寻,例如,什么地方没有达到标准?哪些是目前必须做的?哪些在决策后必须实行的?2)分解相关事项就是将有关事项分解为可以管理的部分,定义更清楚的相关事项,并列出必须解决的额外有关事项。 3)设定优先顺序经过分解后的相关事项可能很多,必须排列出优先顺序。 次序排列可以采用使用且有系统的设定方法,包括了解这一事项对生产力、人员、资源的影响有多严重?3、决策分析目的在于如何解决问题。 决策分析的运作技巧:1)决策名称声明决策的声明,就是决策的名称,作为以后要做的一切事情的焦点,并选择制定范围,指出某种行动以及想要的结果或目的。 2)建立决策目标它包括两个范畴:必要目标和需要目标。 必要目标决定谁上场踢球,需要目标决定谁赢球。 3)目标分类权衡按重要性依次打分。 4)导出选择方案得分高的方案将被确定为尝试性选择。 需要考虑尝试性选择方案的风险。 如果风险过高,则放弃,考虑下一个得分高的备选方案。 4、潜在问题分析目的在于找出后遗症,有以下5个分析步骤:1)行动方案说明找出计划,方案的弱点,按时间顺序逐项观察,并将计划的每一步制定出来。 当计划定下来后,可能会发生问题的地方或是弱点就会暴露出来。 例如室外活动,天气、混乱、设备等。 2)预料问题次序接着,从这些弱点中找出对作业可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而且现在就应该采取行动应付的“特定潜在问题”。 要找出特定的潜在问题,必须明确指出个别事情的时间、地点、程度等情况,对于可能出差错的事情。 可以根据事情的发生几率和严重性,设定先后次序。 3)预料可能原因在特定潜在问题中,分析可能原因,并评估发生几率高低。 比如游客多,设备少,可能造成堵塞和混乱的几率。 4)选择预防行动5)提供进展资料进展要有跟踪。 四、KT决策如何使用1、明确课题2、分析原因3、制定方案4、潜在问题分析5、做出决策并执行五、实例分析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某公司搬迁的KT决策分析某公司为扩大营业并节省房租,将于半年后,从市区搬至郊区。 消息公布一周,即发生严重情况,有30%的员工提出辞呈。 该如何利用KT决策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1、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目的在于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 通常地说,有三种情况需要掌握原因:出现问题时;想采取对策时;为防止未来出现风险时。 此公司搬迁的案例,显然属于第一种情况。 针对此次状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①交通不便②家人反对(与交通不便有关)③借机离职④自抬身价(经了解并无此事)⑤异议*动(因负面谣言所致)⑥相关谣言2、评估状况评估状况的目的在于排列出处理的优先顺序。 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找出相关事项,分割成可以管理的部分,进而设定优先顺序,有效管理许多同时进行的活动。 在此公司的搬迁中,评估状况如下:①相关谣言可能引起扩大效应,应列为最优先处理项目。 ②交通不便需求明确,立即处理③借机离职根据了解评估,并不多。 3、制定方案制定方案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 方案是解决课题的途径,好的方案应当带来好的效果。 为了探求好的方案,必须在决策分析中体现创新精神,并尽可能穷尽可行的方案。 制定方案中包括的工作有:①设定目的:明确为什么选择方案。 ②设定目标:目标是目的要达到的具体水平和完成标准。 ③创造方案:根据目的、目标要求创造方案,并经常地返回目标去考虑。 ④比较选择:按照目标,比较各备选方案,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⑤预防风险:具体预测所选方案的风险并改善方案,当不能防止重大风险时,应重新创造方案。 针对此公司情况,制定如下方案:①相关谣言立即召开说明会,澄清谣言;在会中描绘公司未来远景。 ②交通不便设立交通车;提供交通津贴。 ③借机离职留才/个案辅导面谈;流才/人力需求重新评估。 4、分析潜在问题分析潜在问题的目的在于找出后遗症。 这是一种能改变和改善未来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种保护性的方法,能确定未来跟想要塑造的一样美好。 很多问题的解决可能带来相关问题的产生,企业决策中的大多数问题之间是有相关关系的,好的决策不仅要解决目前的问题,还要考虑潜在的问题。 分析此公司的潜在问题如下:①相关谣言较无后遗症②交通不便增加公司成本,且有交通事故风险及补助区域认定问题。 ③借机离职留才/可能会增加支出;流才/必须重新招聘训练新人。 5、执行并跟踪进展
问题一:性能测试应该做哪些准备环境搭建:这个根据实际规划,我在企业内做过的性能测试搭建的环境都是和用户上线使用的实际环境一样的。 数据准备:个人感觉是整个工作里第二耗时的,需要真实模拟用户数据,这个不是单单的创建几个帐号就完事的,每个用户基本都会有不太一样的配置,实际操作的时候部署数据的脚本都写到手软。 脚本编译:选择性能工具编译性能脚本,你需要跑什么业务流程就编译什么样的脚本。 脚本执行:用规划好的用户数执行脚本,这个一般持续很长时间,时间太短不足以暴露服务器等的性能瓶颈,性能测试中最耗时的就是这个步骤。 收集日志:在执行脚本完成后收集到的能客观反应系统性能的日志、报表文件,比如LR的报告、数据库的AWR日志等等。 分析结果:分析收集到的日志、报表,找出性能瓶颈或是得出性能指标结果。 这个一般需要对数据库或者底层非常了解的专业人士来分析,一般测试人员只需要提供收集到的报告就差不多了。 生成报告:将上面所有的性能测试活动整理总结,输出测试报告。 问题二:如何做好性能测试?你好,首先很欣赏你的这种态度。 我在TestBird 招聘新人的时候,也有很多小朋友觉得自己有多了解工具运用,有多熟练步骤过程,自我感觉很不错。 其实,我却想说,性能测试的重点不在性能测试工具的学习上。 当然,你也通过分析系统的压力点、LR录制脚本,设置用户,做压力,分析结果,整理测试报告。 完成了性能测试的整个过程。 那么我说这个性能测试报告是有效的,但它不一定是有用的。 为什么呢?因为在性能测试报告中,在你所在的环境中,你是测出了这样的效果。 并未掺假,全部真实的记录。 为什么说它不一定是有用的,你了解系统架构么?知道数据库、中间件、前端程序的运行方式和处理机制么?了解网络协议么?了解操作系统么?熟悉开发系统的语言么,如java JVM的内在机理知道么?这些都是系统运行的一部分,都在影响着系统的性能。 如果不了解这些,你如何做出有价值的有参考意义的性能测试。 所以,学会这些性能测试工具很好,但是这仅仅是第一步。 性能结果只是一些数据而已,知道你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做完后能给出有价值的东西,才是后面要慢慢修炼的。 问题三:移动客户端的性能测试如何做?。 就当练习了。 。 大家看了不要喷我。 。 现在很多测试人员做移动端测试,可能主要还是关注功能和自动化测试。 性能测试可能大多是按照每个人的体验来做报告,是不是比较快,或者比较慢。 当然也不乏有很多的测试人员会回复我说,性能测试都是服务器的,移动端根本就不需要性能测试。 我实在觉得可笑。 不过我毕竟一直在创业公司,而且就我一个人,所以了解可能有限,我这里就说下我之前碰见的,所知道的,目的只是抛砖引玉。 另外,我这里也不去说什么MAT,instruments了,这种固有查找内存的工具大家自己google吧。 客户端的性能从系统层面,电量消耗,网络流量,内存泄漏等都是被关注,或者说用户最最关注的点。 实例一,3rd 应用的性能测试。 应用本身的响应时间可以通过call 应用intent来查看,设备纯环境,设备低内存等各种情况下进行同样此数的call,进行对比。 或者与同行业同性质的应用进行对比测试。 我相信很快就能够有结论了。 除了应用本身,还需要对于应用本身某些特别的功能进行响应测试。 比如测试一个list,测试的方法为onkeydown之后查看这个(0)是否高亮,是否正常的界面跳转了,那么分别进行计时(精确ms)。 同样的,我们在空list以及有几百条list的情况进行这样的case test,那么就会有一个性能的结果出来。 实例二,假设你测试微薄客户端,那么你肯定是需要进行一个list上下滑动的性能测试。 我们需要使用脚本语言shell或者python去call server api来仿造数据反馈到移动设备上,否则你不可能自己手动去发几百条weibo然后再测试。 测试的时候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list在各种情况下是否滑动流畅,一个是当list中有很多的图片的时候图片load的速度也是一个很大的测试点。 这个load可以直接检查imageview什么时候load出来pic,什么时候显示在界面上,计算时间。 这里其实很多应用是webview,或者数据是存在服务器端的,这个时候无论是平时的测试还是压力,还是性能,数据的修改,其实还是多使用脚本ping api比较好,能够很好的去辅助达到性能测试的效果。 实例三,比如要测试一个优酷的视频软件,那么视频的播放的时候,首先保证网络的情况下,各种分辨率各种码率的视频接入时间是需要关注。 然后在播放,也就是和网络不停的通信的同时,那么需要通过tcp dump和wireshark工具来检查网络访问是否正确,视频的卡顿,视频的花屏等除了硬件兼容之外,可以通过抓包来判断其性能。 如果丢包率高那么自然视频卡,体验不好,性能也就不会好。 其实以上只是一些很基础,现在很多公司也已经在这个基础上改良测试了。 不过也是一些思路,让更多的企业和测试关注移动客户端的性能。 不要一提到性能脑中只有LR等这些Server测试。 问题四:为什么要进行性能测试?原因有三: 川. 开发者的水平各有不同,有的写出来的东西性能高,有的低,所以需要统一测试一下。 2. 编程工具本身也有性能问题,用这样的工具开发出来的软件也要确认一下是否达到了需求所要求的性能指标,比如响应时间应该控制在多少秒以内。 3. 性能测试,强度测试都是为了测试系统的稳定性,稳定性好,软件的质量就好,买的钱就多。 问题五:如何进行Web服务的性能测试贴一篇我们内部的文章: 随着浏览器功能的不断完善,用户量不断的攀升,涉及到web服务的功能在不断的增加,对于我们测试来说,我们不仅要保证服务端功能的正确性,也要验证服务端程序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那么性能测试都要做些什么呢?我们该怎样进行性能测试呢? 性能测试一般会围绕以下这些问题而进行: 1.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性能测试? 2. 什么时候做性能测试? 3. 做性能测试需要准备哪些内容? 4. 什么样的性能指标是符合要求的? 5. 性能测试需要收集的数据有哪些? 6. 怎样收集这些数据? 7. 如何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8. 如何给出性能测试报告? 性能测试的执行过程及要做的事儿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测试评估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评估被测的产品是否要进行性能测试,并且对目前的服务器环境进行粗估,服务的性能是否满足条件。 首先要明确只要涉及到准备上线的服务端产品,就需要进行性能测试。 其次如果产品需求中明确提到了性能指标,那也必须要做性能测试。 测试人员在进行性能测试前,需要根据当前的收集到的各种信息,预先做性能的评估,收集的内容主要包括带宽、请求包大小、并发用户数和当前web服务的带宽等 2. 测试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了解以下内容: a. 服务器的架构是什么样的,例如:web服务器是什么?是如何配置的?数据库用的是什么?服务用的是什么语言编写的?; b. 服务端功能的内部逻辑实现; c. 服务端与数据库是如何交互的,例如:数据库的表结构是什么样的?服务端功能是怎样操作数据库的? d. 服务端与客户端之间是如何进行交互的,即接口定义; 通过收集以上信息,测试人员整理出服务器端各模块之间的交互图,客户端与服务端之间的交互图以及服务端内部功能逻辑实现的流程图。 e. 该服务上线后的用户量预估是多少,如果无法评估出用户量,那么可以通过设计测试执行的场景得出这个值; f. 上线要部署到多少台机器上,每台机器的负载均衡是如何设计的,每台机器的配置什么样的,网络环境是什么样的。 g. 了解测试环境与线上环境的不同,例如网络环境、硬件配置等 h. 制定测试执行的策略,是需要验证需求中的指标能否达到,还是评估系统的最大处理能力。 i. 沟通上线的指标 通过收集以上信息,确定性能测试用例该如何设计,如何设计性能测试用例执行的场景,以及上线指标的评估。 3. 测试设计阶段 根据测试人员通过之前整理的交互图和流程图,设计相应的性能测试用例。 性能测试用例主要分为预期目标用户测试,用户并发测试,疲劳强度与大数量测试,网络性能测试,服务器性能测试,具体编写的测试用例要更具实际情况进行裁减。 用例编写的步骤大致分为: a. 通过脚本模拟单一用户是如何使用这个web服务的。 这里模拟的可以是用户使用web服务的某一个动作或某几个动作,某一个功能或几个功能,也可以是使用web服务的整个过程。 b. 根据客户端的实际情况和服务器端的策略,通过将脚本中可变的数据进行参数化,来模拟多个用户的操作。 c. 验证参数化后脚本功能的正确性。 d. 添加检查点 e. 设计脚本执行的策略,如每个功能的执行次数,各个功能的执行顺序等 4. 测试执行阶段 根据客户端的产品行为设计web服务的测试执行场景及测试执行的过程,即测试执行期间发生的事儿。 通过监控程序收集web服务的性能数据和web服务所在系统的性能数据。 在测试执行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关注以下内容: a. web服务的连接速度如何? b. 每秒的点击数如何? c. Web服务能允许多少个用户同时在线? d. 如果超过了这......>> 问题六:网站性能测试主要有哪几种方法?我知道的性能测试主要有:压力测试,负载测试,容量测试,发性能测试,兼容性测试(不同的操作系统和不同的浏览器)。 测的时候应用在客户端的性能、应用在网络上的性能和应用在服务器端的性能都要进行测试的。 希望能帮到你。 问题七:怎么才能做性能测试工程师?性能测试实际上确实需要些功底儿,但是也并不是非得一两年之后才去做。 我给你列几条性能测试工作中的建议,你可以自己温习一下,然后去面试,具体的经验需要实际的工作才能得到,然而你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识支撑你走下去的动力。 1,最直接也是最表面的建议,适用于面试:Loadrunner, HttpWatch, Dynatrace, TeamQuest, JMeter(可选), Wily(可选), HTML/HTTP, Webservice, Mainframe, DB. 这些东西足够学很久很久的了,所以说需要几年的工夫,但是没必要每一样都学太深,了解即可,经验日后会积累到的。 2,相对比较深层的建议:性能测试最关键之处不是工具的选择,而是对整个性能参数的理解,所以比较贴近于概念,比如说什么是TPS, Response Time, Connection浮 per Second....还有就是什么是CPU Utilization, FreeMem, Disk IO, Paging.... 工具也无非都是通过日积月累形成的客户端,所以抓到本质才是关键。 不在这里长篇大论了,呵呵,加油! 问题八:性能测试应该怎么做需求分析 - 测试设计 - 测试执行 - 结果分析 问题九:APP如何做性能测试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家做安全加密的平台都有做安全检测,但是大部分需要付费,如果说只是个小项目的话花钱去做的话成本太高,也不建议去做 你可以了解下爱内测这个平台,专门做测试的,有安全检测、兼容测试、插件评估等,虽然这个平台也是付费的,但是他有免费的版本提供,个人觉得安全检测免费版本已经足够强大了,自动化生成测试报告,提供精准的检测数据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问题十:服务端怎么做性能测试使用LR对数据库进行性能测试,实际上有多种办法,包括通过现有的数据库协议进行CS模式的先录制后执行的模式,以及通过socket方式向服务器发包方式的测试方式。 这些是常规书籍上介绍的比较简单上手的测试方法,但是不具备通用性,受已有协议或socket编程方式的限制,所以需要更为通用的测试方法。 用Java user的协议进行所有数据库性能的测试工作: Java user 不需要录制,把所有的操作通过java语言进行实现,通过lr调用java的class进行加压批量操作,这样可以不关心被测系统是哪个数据库,只要能够通过jdbc进行访问,就能实现性能测试。 一、测试环境准备 1. 被测服务器准备,根据测试目的,搭建需要的数据库服务器,确保数据库能够正常访问,正常操作; 2. Java代码的准备,无论使用哪种IDE,只要能够编写访问数据库的class就可以,形式可以是j2se,也可以是j2ee,因为在操作时只使用class的部分方法,所以j2ee就可以了; 3. LR的脚本调试,把java的class导入到脚本调试模式,根据需要添加事务以及其他操作。 二、编写数据库访问 1. 使用myeclipse,创建web project,创建如下图的包目录: Java文件中包含各种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class中的方法必须是public static,否则LR中无法调用。 由于创建的是j2ee程序,所以不用main函数,在web中就可以进行功能验证。 确认class中的方法编写完成,创建一个文件,如下: 导入class 声明类,并实例化,直接调用刚才编写的3个方法,因为这3个方法是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不需要实参,也没有返回值,所以直接实现即可。 此时启动web服务,在浏览器中输入jsp的地址,直接刷新页面,就可以调用这3个方法,如果正确,就会对相应的表进行操作,如果不正确,则需要修改相应的代码。 2. LR脚本准备: LR脚本实际上就是对访问代码的调用,关键在于需要根据测试场景划分不同的脚本布局。 例如:在myEclipse里,我们只编写了一个class,其中包含三个方法,如果在执行性能测试时,这三个方法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则最简单的划分方法是,创建三个java user,每个java user中包含一个方法,做三份脚本,场景执行时分别进行调用。 如果三个方法之间有相互关系,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有关联的方法放在一起,具体情况可按实际灵活分配。 因为已经将class文件进行编译发布了,所以可以在“java2postgres\WebRoot\WEB-INF\classes\\lr\test”目录中找到对应的class文件, 复制这个文件,找到LR的目录:HP\LoadRunner\classes\\lr\test\ 如果没有文件夹,按相同的内容创建。 在LR脚本中进行引包操作: 将需要执行的java类以及方法,放在action中,可根据实际测试情况和所需要验证的内容,具体调试代码。 在这里可以像编写普通LR脚本一样,添加事务或 *** 点等内容。 由于是通过JDBC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因此要在java user中加载jdbc驱动。 运行时设置中,增加jdbc驱动,需要注意的是java user使用的本地jdk,需要至多1.6版......>>
策略是统筹全局的战略规划。 建立起用户体验策略,需要一系列的实践规划,使其同公司的整体战略及品牌诉求相统一。 将策略同员工分享,作为决策以及业务优先级制定的依据。 用户体验策略定义了预期的体验。 Costco是一家美国仓储式自选商店,客户在其中购物需要推着巨大的购物车,穿梭在堆满了大量昂贵商品的大型货柜之间。 而在苹果商店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苹果商店里,客户的购物空间相对空旷,而当客户需要某件高价商品时,会有专业的店员给出意见,帮助客户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 对此,你很难说谁更胜一筹,但这是由公司的整体策略决定的:Costco是一家成本领先的公司,而苹果的整体策略是创新。 客户认知规则的制定,可以实现对于客户是谁、客户需要什么,以及在互动中客户对公司口碑的管理。 换言之,客户认知可以将人们对于客户的猜测变为真实的、可实现互动的洞察点。 客户认知包括一系列调研实践,例如开展观察研究(假设消费者在自然环境下进行)、收集客户反馈(既包括主动反馈,也包括被动反馈)、收集来自员工与客户之间互动情况的信息。 客户认知过程也包括在调研过程中对获得的信息数据的分析,还包括以一种便于理解和分享的方式,将你的调研结果同员工以研讨会等方式进行分享。 设计方面的实践规则包括一个正式的设计过程,如根据从客户认知中获得的洞察将服务的重心放在满足需求上;识别出形成互动的人与流程,以及技术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格外留意的是,在这个设计过程中,客户、员工以及合作伙伴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运用迭代理念进行塑造、原型设计以及评估。 测量方面的实践可以帮助公司为员工和合作伙伴提供行而有效的洞察,包括:在现有的框架标准下,测量客户对于其体验的观点;收集描述性指标(如互动的时长,出现的错误);分析用户体验指标在重要客户群体、任务(如获得的服务)或体验的某个方面(如工作人员的友好程度)体验质量差异的决定因素;建立用户体验质量的驱动因素(如效率)、客户观点(如容易性或可信赖度)同业务绩效(如销量增长)之间的关系模型;最后,同员工分享这些用户体验指标及模型。 管理原则则会提供参考和规则,它通过责任分配和工作流程的转化而实现。 关于责任分配相关的实践,包括了在组织内部将用户体验管理任务细分,通过加速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实现既定体验的任务分包。 而关于任务流程的实践则包括:定义一组用户体验标准;将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作为主要业务决策的决定因素;用户体验策略作为评估项目资金及决策优先级的要素;维护专门的团队执行用户体验提升项目;定期审查用户体验项目进程及标准;依据用户体验标准来评估员工的表现;根据实践中的变化积极调整会对体验带来影响的因素,如政策、业务流程、产品、技术以及其他系统等。 文化原则是帮助你创建出一个有共识的价值观和行动实践的系统,以促使员工创造出优秀的用户体验。 或许,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当你不在现场时来规范员工行为的方式。 文化规则的实践可以分为3类:聘用、社会化和奖励。 .聘用实践包括对应聘者客户中心价值观,以及是否具备公司的用户体验策略中所需技能的考察。 这两者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如承诺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服务。 我们经常会听到的这样的说法“聘用的是意愿,训练的是技能”,这其实就意味着“教授某人一项技能,要远比改变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或性格来得容易”。 社会化实践包括向员工、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传递用户体验的重要性;训练新老员工在实现优秀用户体验实践中所需的技能;在员工之间分享用户体验的优秀案例;举办“仪式”和日常规定,强化用户体验的重要性。 这些实践中,“仪式”和日常规定是最少却也是最有趣的部分。 你可以在安普夸银行(Umpqua Bank)这样的公司中看到类似的实践,员工们每天都会被召集在一起进行5分钟的“激励时刻”,让他们轮流分享在同客户接触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奖励机制则是用户体验指标同常规奖励(如奖金、提升)之间的联系,利用正式的奖励和表彰来突出用户体验实践。 而非正式的奖励机制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但是这种奖励制度却具有极大的激励性。 举例来说,星巴克采用马克杯奖励个人。 来自合作伙伴的奖励便是感谢你做出的“不寻常的贡献”。 掌握这六大用户体验的基本原则,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但这种付出是必需的。 这是用户的时代。 你不会通过生产力、分配力或信息的把控力而成为胜者——因为这些已经都被商品化了。 你也不会通过控制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流而取胜。 通常你的客户对于你的产品、服务、竞争者及价格了若指掌——这也不再是信息时代了。 如果你想在当今时代或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成功,那么在此时此刻,你就需要卷起你的袖子,开始建立属于你的用户体验原则。 或许对你来说,这有些危言耸听,可能会让你觉得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如果你不行动起来,你就会离你的客户越来越远。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38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