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的本质是虚拟化和分布式存储的融合部署,由于采用分布式存储替换了传统虚拟化架构中的集中式存储,带来了性能、扩展性、稳定性、可靠性,以及运维的简化,运营的成本的较大提升。详细内容建议查看下:超融合对比“VMware + FC SAN”传统架构:4 大差异与 5 大优势
超融合与虚拟化是两种不同的IT基础设施架构,它们在组成、节点设计和扩展能力上有所区别:首先,从组成上看,超融合系统将存储资源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存储池,通过Hypervisor为虚拟机提供服务,形成一个集存储和计算于一体的解决方案。
相比之下,虚拟化则依赖于虚拟机和分布式存储资源池的结合,构建一个分离的架构。
在节点设计上,超融合每个节点都内置了CVM,它替代了传统的磁盘阵列控制器,提供更为简洁的架构。
而虚拟化则不同,每个节点使用外部磁盘阵列的控制器进行计算和存储,增加了额外的硬件组件。
扩展能力方面,超融合强调横向扩展,能够灵活地增加节点以应对数据中心的增长需求,提高效率、灵活性和成本效益,同时提供强大的数据保护。
而虚拟化更注重竖向扩展,通过计算和存储的整合,简化系统设计,实现更清晰、高效的IT环境。
总结来说,超融合和虚拟化各有优势,选择哪种架构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性能要求和资源管理策略。
两者在不同场景下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但超融合更注重整体性和扩展性,而虚拟化则更侧重于模块化和灵活性。
虚拟化技术将计算机硬件资源抽象化,动态分配给应用,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和桌面等。
在“超融合 vs. 虚拟化(VM)”场景下,虚拟化不只是技术本身,而是以VMware vSphere等服务器虚拟化软件为基础构建的平台。
这种平台在物理服务器上运行多个虚拟机,每个虚拟机独立运行操作系统,由虚拟机监控程序(Hypervisor)管理资源。
传统虚拟化架构通常采用专用SAN网络和集中存储。
超融合基础设施则是一种软件部署在通用服务器上的集成解决方案。
它强调分布式存储和虚拟化融合,与传统架构有四大区别:网络、存储、计算和管理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分布式存储替代了传统存储,提供更高的性能、容量共享和管理便捷性。
超融合架构简化了IT基础设施,提升可靠性、性能、可扩展性、运维简易度和性价比。
超融合架构和传统虚拟化架构的关键区别在于分布式存储的引入,这一变革带来了全面的IT基础设施提升。
超融合不仅提供服务器虚拟化能力,还支持原生虚拟化软件(如ELF)和第三方虚拟化平台(如VMware vSphere、Citrix XenServer),提供更灵活的部署选项。
SmartX等超融合厂商提供详细指导和资源,帮助用户了解超融合的特点、优势与传统虚拟化转型方案。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33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