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成为各国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其价格的稳定对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1. 短期波动性:受天气、季节性因素、临时性供需变化等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短期价格波动较为剧烈。
2. 长期趋势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长期趋势表现为价格上涨。
3. 受政策影响大:各国政府的农业政策、贸易政策等对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产生重要影响。
1. 供求关系:粮食的供求关系是决定粮食价格的最基本因素。供应不足或需求过旺都会导致价格上涨。
2. 气候因素:干旱、洪涝、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对粮食产量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引发价格波动。
3. 生产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机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变化,对粮食价格产生影响。
4. 货币政策与汇率:货币政策的调整以及汇率的波动都会影响粮食市场的资金流动和价格。
5. 国际贸易政策:关税、贸易壁垒、出口限制等措施影响全球粮食市场的供需平衡和价格。
6. 投机因素:国际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如基金、期货等交易活动,也是推动粮食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
1. 波动趋势: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生物燃料产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等因素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呈现长期上涨趋势。
2. 波动周期:粮食价格受季节性生产周期和周期性经济波动的影响,呈现出周期性的价格波动。
3. 影响因素分析:在分析价格波动时,需综合考虑供求、气候、生产成本、货币政策、汇率、贸易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粮食市场受各种因素影响程度不同,价格波动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供应,从而稳定价格。
2. 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规模,调节市场供需,平抑价格波动。
3.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气候条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4. 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国际贸易、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强国际间的粮食市场合作,共同应对价格波动。
5. 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信息发布和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风险。
6. 加强金融监管:防止过度投机对市场价格的干扰,维护市场秩序。
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供求关系、气候因素、生产成本、货币政策与汇率、国际贸易政策和投机因素等。
为了应对价格波动,各国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粮食储备制度、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国际合作等。
同时,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加强金融监管也是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手段。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未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国际粮食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价格波动将成为常态。
因此,各国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稳定粮食价格产生积极影响。
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也将为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关注国际粮食市场的动态变化,为应对价格波动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和建议。
1 、2012 年初国际粮食价格略有上升 2012 年1 月和2 月, 除大米之外, 1 月所有主要谷物的国际价格均有所上涨。 玉米和大豆涨幅较大, 其主要动力是全球供求平衡紧张和人们对南美洲的收成前景担忧。 受玉米价格上涨、俄罗斯联邦出口库存减少以及若干重要产区天气不利等因素影响, 小麦价格也出现上涨。 大豆价格反弹是由于南美地区持续的干热天气触发了全球大豆供应紧张的情绪。 油世界(Oil World) 下调主要出口国阿根廷和巴西2012 年大豆产量预期共计380 万t。 因此, 供应面紧张提振了大豆市场的人气。 相反,大米价格继续呈现下跌趋势: 一方面由于美国农业部(USDA) 供需报告上调了大米期末库存预估, 因国内和出口需求均疲软, 所以供给面的宽松压制了大米市场价格; 另一方面出口国对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也使得大米价格下降。 2、 2012 年国际粮食价格仍有上行空间 综合以上因素, 虽然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欧债危机的影响, 国际粮食价格将会受到抑制, 但国际粮食(以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为主) 处于供求偏紧状态。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全球粮食供应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预计2012 年这种气候状态不会迅速改变, 令市场对供需平衡的预测时紧时松, 造成粮价的震荡; 另外,全球充足的流动性成为推动粮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 一些粮食主产区政府的粮食贸易政策影响力逐渐增强, 也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粮价走势。 因此, 预计2012 年国际粮食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粮食价格一直在持续低速上涨,但是还是偏低,最近由于经济不稳定,转基因物种的非法扩散,粮食价格将会暴涨
今年,安徽省面对粮食市场化、粮食减产及全国粮食总产的下降的形势,粮食出现了一些波动。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稻谷在我省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50%左右。 现对前三季度粮价走势及四季度粮价趋势进行一下分析:一、稻谷生产情况今年农业生产结构仍处于调整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发展本地区具有优势的经济作物和农产品为重点,减少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使粮食作物面积进一步减少。 从国内粮食生产形势来看,我国2003年水稻产量预计为1.74亿吨,比去年减少74万吨,减幅为0.42%。 其中早稻产量预计为2945万吨,同比下降2.8%;中稻产量预计为1.11亿吨,同比下降1.58%;晚稻产量预计为3362万吨,减幅为4.61%。 今年安徽省秋粮生产形势:全省预计粮食播种面积为7800万亩左右,比去年相比下降1.58%;粮食总产2489万吨左右,比上年下降10.56%。 从安徽合肥、滁州、黄山、马鞍山、宿州等地了解到,以上地区相当一部分水稻光开花不灌浆,濒临绝收。 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安徽今年中晚稻总产将减产两成以上。 二、秋粮收购情况截止10月8日,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累计收购稻谷28.3万吨,比上年同期57.5万吨减少 50%。 其中滁州吨,巢?2526吨,安庆吨,合肥吨,宣城吨,池州吨,六安吨,芜湖吨,黄山7980吨。 从各地收购情况看,除少数市、县比上年同期略有增加外,大多数市县均比上年减少,且降幅较大。 今年我省夏粮及秋粮食收购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粮食产量一减再减,据有关部门统计,夏粮减(6.6%)、早稻减(7.7%)、秋粮还是减(20%),从会上稻产区分析的情况看,秋粮减产将超过20%。 预计全年总产只有460亿斤左右,比上年减产90多亿斤,减幅在17%左右;二是老粮库存一降再降。 到8月底全省老商品粮库存只有130亿斤,预计到12月底在80亿斤左右(不含新粮);三是新粮收购难上加难。 今年夏粮小麦只收了18亿斤,是去年的1/3多一点;早稻收了2亿斤,接近去年的1/2;秋粮又是大幅度减产,收购形势相当严峻。 三、前期价格走势情况前三季度,根据全省102个粮油市场价格监测点的监测情况来看,今年1至9月份全省大米市场价格走势:一季度早籼米、杂交米、粳米三种米的平均价格是77.5元/50公斤。 二季度三种米的平均价格是78元/50公斤。 三季度的平均价格为79.5元/50公斤。 其价格一直在77.5元/50公斤-79.5元/50公斤之间波动。 分品种看:今年我省1至9月份县以下集贸市场(下同)早籼米一季度的价格69.5元/50督铮搅?、6、7月份早籼米价格每50公斤分别上涨了2元、1.5元、3.5元,到了9月份早籼米的价格维持在到72元的价位上。 总体来看早籼米的销售形势看好;杂交米(晚杂)是我省大众化的粮食商品,市场销路平稳,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每50公斤杂交米的价格,稳定在76.5元—77.5元之间;粳米是粮食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今年以来县以下集贸市场的粳米价格一直稳定在每50公斤86元至86.5元的水平上,粳米价格比较稳定,没有大的波动。 四、四季度稻谷市场价格走势预测中、晚稻谷市场。 我省中、晚稻谷的产量占稻谷总量的90.6%,今年的中、晚稻谷产量预计比去年实际产量将下降两成以上。 今年单季杂交稻收购价格在去年的基础上将稳中趋升。 具体品种价格是:中晚稻收购价在由开磅时的51元/50公斤,已上涨到10月下旬的53元/50公斤,粳稻收购价在54元元左右。 我国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连年减少,这几年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以及国家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加之自然灾害影响,预计今年稻谷产量会继续呈现降低的趋势。 有鉴于此,粮食供需格局将会发生逆转,产需出现较大缺口,这将会对今年单季杂交稻收购产生一定的影响。 主要理由是:一是收购主体增加,竞争激烈。 我省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各种成分的收购主体加入到粮食收购行列;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到我市参与粮食收购,无疑将会给粮食收购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二是全球大米库存量降低,导致国际米价上扬。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称,近期世界大米库存急剧降低,推动国际市场大米价格飙升至近两年高点,从而刺激国内大米经销企业出口。 三是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正在展开。 2003年中央储备粮的轮换计划已经下达,近期中央和地方正在抓紧进行稻谷的轮入工作。 各地对早稻储备粮计划没有完成的将改作储备单季杂交稻品种。 从国有企业粮食购销价格来看,前期全国主要城市红小麦、混合麦和早籼稻的收购价格也先后扭转了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下跌局面,8月上旬收购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24%、0.40%和2.99%。 此外,从3月份开始,原粮销售价格全面回升,8月上旬,除粳稻原粮销售价格同比下跌7.25%外,红小麦、白小麦、混合麦、早籼稻、晚籼稻、玉米和大豆的原粮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了7.54%、1.80%、4.31%、1.59%、2.27%、1.40%和13.39%。 今年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安徽、河南、河北等省也在省内部分地市或者全省范围内开始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工作。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217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