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其中之一就是数量与性能的抉择。
数量性作为一个概念,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数量性究竟是什么意思?在数量与性能之间,我们该如何做出最佳选择?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试图给出一些建议。
数量性,简而言之,指的是产品或服务的数量特征。
这包括但不限于产品的规格、型号、数量等。
在消费电子产品、汽车、软件等领域,数量性常常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例如,手机型号的选择,汽车配置的差异,软件版本的高低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数量性的体现。
在数量与性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数量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的性能。
更多的数量或更高的规格可能意味着更好的性能。
这并非绝对。
在某些情况下,数量性并不一定代表性能。
因此,在做出选择时,我们需要对数量与性能进行权衡。
1. 需求: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如果你是追求高性能的产品,那么性能可能是你更关心的因素。但如果你需要更多的数量或更多的功能来满足日常生活或工作的需求,那么数量性可能更重要。
2. 预算:预算是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一般来说,高性能的产品往往价格更高。因此,在有限的预算下,我们可能需要权衡数量与性能,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3. 品质:除了数量和性能,品质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高品质的产品往往具有更好的耐用性和可靠性,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4. 技术发展: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判断数量性对性能的影响程度。在某些领域,数量的增加可能带来性能的大幅提升;而在另一些领域,数量的增加可能对性能的影响有限。
为了更好地说明数量与性能的抉择问题,我们可以举一个实例。
以智能手机为例,消费者在选择手机时,可能会面临数量性与性能的权衡。
一方面,更多的功能、更高的配置可能带来更好的性能;另一方面,如果消费者追求性价比,可能会选择一款具有适中配置但价格更实惠的手机。
品质、售后服务等因素也需要考虑。
数量性与性能之间的抉择并非易事。
在做出决策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自己的需求、预算、品质和技术发展等因素。
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数量性对性能的影响程度,以便做出最佳的选择。
1. 在做出选择前,了解自己的需求是首要任务。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以便更好地进行数量与性能的权衡。
2. 做好预算规划。在有限的预算下,我们需要找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3. 关注品质和技术发展。品质和技术的发展对产品的性能和价格有重要影响。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4. 多方面比较和评估。在选择产品时,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和评估,如价格、性能、品质、售后服务等,以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数量与性能的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通过了解数量性的含义、数量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权衡决策,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笔记本配置目前处理器I3以上,内存4G以上,硬盘500G以上,显卡显存2G以上就算不错的了。 购买笔记本电脑的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CPU:计算机的所有操作都受CPU控制,CPU的性能指标直接决定了微机系统的性能指标,目前市面主流的是奔腾、酷睿i3、i5之类。 2、显示屏幕:液晶显示器是笔记本电脑中最为昂贵的一个部件。 屏幕的大小主流为14.1英寸,也有15英寸的,如果用户经常出差的话,建议选择一些超薄、超轻型笔记本,屏幕在12寸~13寸,如果用户是坐办公室,不妨选择大一点,这样看起来比较舒适。 3、内存:用于暂时存放CPU中的运算数据,以及与硬盘等外部存储器交换的数据,计算机中所有程序的运行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因此内存的性能对计算机的影响非常大。 目前市面主流的是2G/4G,以及8G大小的内存。 4、硬盘容量: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主要考虑硬盘容量和转速,市面主流是500及1T容量的,5400转速和7200转速的。 5、光盘驱动器:目前流行搭配DVD-RW(DVD刻录)。 从使用和经济的角度。 要注意光驱读盘的稳定性、读盘声音、读盘时的纠错能力、光驱速度等。 6、电池和电源适配器:尽可能选购锂电池,而对于电源适配器,在选购时要应该注意在长时间工作以后,如果温度太高就不正常。 7、扩充性:应充分考虑产品的扩充性能和可升级性。 使用最频繁的USB接口,有多个较好用,可以很轻易地接上数字相机、扫描仪、鼠标等各种外设。 8、是否预装操作系统:没有预装操作系统,就是所说的“裸机”。 这样对系统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9、品牌:买笔记本电脑最好不要只求便宜,或规格高。 品牌保证在购买时是有意义的,因为一般品牌形象好的公司,通常会在技术及维修服务上有较大的投资,并反应在产品的价格上。 此外,在软件以及整体应用的搭配、说明文件、配件等也会较为用心。 在询问价格的同时,还应关注保修及日后升级服务的内容。 尤其是保修服务方面,有些公司提供一年,有些公司则是三年的保修服务;有些公司设有快速维修中心,有些则没有;而保修期间的维修、更换零件是否收费各品牌也不尽相同。 电脑的配置,是衡量一台电脑好坏的标准。 主要看CPU、显卡、主板、内存、硬盘、显示器等。 1.CPU,这个主要取决于频率和二级缓存,三级缓存,核心数量。 频率越高、二级缓存越大,三级缓存越大,核心越多。 速度越快的CPU只有三级缓存影响相应速度。 目前好一点的CPU是I7系列的。 2.内存,内存的存取速度取决于接口、颗粒数量多少与储存大小(包括内存的接口,如:SDRAM133,DDR333,DDR2-533,DDR2-800,DDR3-1333、DDR3-1600),一般来说,内存越大,处理数据能力越强,而处理数据的速度主要看内存属于哪种类型(如DDR就没有DDR3处理得快)。 4G内存就可以保证正常的工作了。 3.主板,主要还是处理芯片,如:笔记本i965比i945芯片处理能力更强,i945比i910芯片在处理数据的能力又更强些,依此类推。 4.硬盘,硬盘分为固态硬盘(SSD)、机械硬盘(HDD)、混合硬盘(SSHD),固态硬盘速度最快,混合硬盘次之,机械硬盘最差。 越大的硬盘存的文件就多,(如存放电影,音乐等)首先硬盘的数据读取与写入的速度和硬盘的转速(分:高速硬盘和低速硬盘,高速硬盘一般用在大型服务器中,如转,转;低速硬盘用在一般电脑中,包括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电脑一般用7200转,笔记本电脑一般用5400转,这主要是考虑到高速硬盘在笔记本电脑中由于电脑移动振动意外刮伤硬盘盘片以及功耗和散热原因。 硬盘速度又因接口不同,速率不同,一般而言,分IDE和SATA(也就是常说的串口)接口,早前的硬盘多是IDE接口,相比之下,存取速度比SATA接口的要慢些。 硬盘也随着市场的发展,缓存由以前的2M升到了8M,是16M或32M或更大,就像CPU一样,缓存越大,速度会快些。 5.显卡:要注意显卡的流处理能力以及显存大小和显存位宽,越大越好。 这项与运行超大程序软件的响应速度有着直接联系,如运行CAD2007,3DStudio、3DMAX等图形软件以及玩大型3D游戏显卡除了硬件级别上的区分外,也有“共享显存”技术的存在,和一般自带显存芯片的不同,就是该“共享显存”技术,需要从内存读取显存,以处理相应程序的需要。 或有人称之为:动态显存。 这种技术更多用在笔记本电脑中。 显卡主要看GPU(显示芯片),GPU类似于CPU,主要关注其流处理器数量(即SP),SP数量可以理解成CPU核的数目。 主流显示芯片有英伟达和AMD 9600HT\9800GT\GTS250\GT240\HD4830\5670\5750等等。 其次看显存,越大越好。 6.电源,这个只要功率足够和稳定性好(一般300W就足够一般家庭电脑用功率,500W大部分电脑都没有问题了),稳定的电源是很重要的,对于电脑各个电子元件稳定的电压以及电流都是电脑寿命的关键。 现在买电脑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懂电脑的人越来越少,买电脑的时候看到电脑的配置也不知道配置是好还是差,下面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查看电脑配置主要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按自己所知道经验去写了。 处理器,目前大多数用的都是酷睿i5处理器,当然酷睿3也可以选择,游戏玩家可以注意处理器的主频,就是处理器后面跟的2.30GHz之类,一般酷睿来说数字越大性能越高。 显卡,显卡是游戏玩家所比较注重的地方,一般选择的都是独立显卡,现在市面上基本上都是独立显卡或者双显卡交火,因此不用担心是集成显卡的问题,英伟达主流显卡GTX系列和AMD的HD都还不错,一般的大型游戏也能跑得起来了。 显存一般是512M和1G,一般越大越好。 内存,这个不用多说,现在的主要以4G和8G的内存居多,足以应付众多的程序运行了,若是办公用到办公软件,可以选择加个内存条加大内存。 按照目前的电脑配置来说,基本上大多数的电脑的运行内存都是4G的,如果喜欢玩大型游戏,配置要求较高的,可以添加内存条,扩充运行内存。 处理器的选择上大家认定是i5的处理器就行了,老一辈的奔腾处理器Pentium千万不要选,这个已经是若干年前的了,i3建议也不要选,毕竟现在市场主流的是i5,i7都有不少了。 显卡的选择是关注配置的群体最为关心的,目前的市场主流来说,英伟达的显卡,笔记本选择从GT840到GTX960不等,如果要新入手电脑建议选择GTX系列,功能上相对强大不少,5000以内的尽量选择755,840等显卡,5000以上可以考虑850,860等等显卡,这里主要是针对N卡进行讲述。 买电脑的时候可以下载一下鲁大师,跑分在10万以上的电脑配置都还不错。 1.首先挑选CPU,CPU是一台电脑的核心,也就是中央控制器.2.其次就是选主板,主板最主要是和CPU搭配,核心数配不上的主板不兼容,这个要做产品的参数了,须要注意的是1)主板是否支持串口硬盘,现在大硬盘几乎都是串口了,所以选主板,一定要选有串口的2)主板是否支持DDRIII内存条,前几年还是DDRII的内存条横行年代,不过现在都是DDRIII了,因为DDRIII不仅省电,速度也快,价格也便宜,所以尽量选支持DDRIII3.接下来就是内存。 4.接下来是硬盘,硬盘服务器硬盘和台式机硬盘笔记本硬盘,这里谈的当然是台式机,台式机的按存储介质来分,可分为普通磁盘和固态硬盘,固态硬盘就是速度快,但是容量小,磁盘刚好相反,速度慢,容量大,而我们现在如无特别需要,一盘都挑选普通磁盘。 5.接下来就是显卡,如果板载有显卡,且对图形显示要求不高,可以跳过这一步。 显卡选择一定要谨慎。 6.电源,电源就是主机的供电系统,一般来说,如果电源不稳定,会造成主机的莫名重启或关机。 电源当然是功率越大越好,并且越多核心的电脑对电源的要求越高,找个性格与性能的平衡点就好机箱。 7.风扇。 风扇一般指CPU风扇。 这个看散热效果,滚珠风扇比较流行,就是那种散热片是发散型的,购买的时候就清楚了。 首选1:intel G1620双核+H61M主板。 (价格低廉性能不弱,超值)首选2:intel G1840双核+H81M主板。 (核心显卡性能比G1620更强)首选1:intel G3250双核+H81M主板+GT740独显。 X4 760K优点是价格物理四核,价格便宜,综合性能和i3-3220接近,主要缺点是功耗较大温度高一些,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低于intel,二是搭配的接口主板价格较高。 X4 860K 虽然采用了新内核,工艺上有提升,功耗有所降低,但由于频率较低并且新内核并没有本质的提升,反倒性能比X4 760K弱(但幅度很小不到3%,因此基本可以看作二者是相同性能)A8-6600K是一款性价比较高的处理器,目前价格远低于A10-7700K(吃惊的是,后者的CPU性能还要低一些)备注:APU目前最新型号之一为A10-7850K,内置的APU性能和GT630相当,因此性价比并不好,不如买X4 860K加一块GT740独显。 备注:不建议购买AMD FX的六核产品,FX系列是个失败的产品,温度高功耗高性能也不理想。 E3本来是服务器级CPU,现在大量应用于桌面级机型中,E3-1230V2可以看做是i7-3770的降频版本,E3-1230V3可以看做i7-4770的降频版本,性能只比对应的i7处理器低大约5%,但而价格仅仅比i5多几十元,毫无疑问具备超高的性价比。 i7-5820K/5930K(六核十二线程)或者i7-5960X(八核十六线程)+GTX980独显,此平台采用LGA2011-V3接口,主板必须用X99,内存必须DDR4,都是天价,短期降价没什么希望。 而且由于主频不高,因此实际游戏不见得比4790K更快,不推荐。 注意搭配的B75M和B85M主板后面都有一个“M”,这个含义是小板。 小板的性价比远超大板。 买电脑最重要的是“实用为王”,无论买多强大的CPU,过几年也就是一般的了。 选一颗高性价比的处理器,主要涉及三个因素:性能、价格和功耗。 联想本身就是大牌子,子系列看你做啥用了,玩玩游戏的话,就Y系列,现在的Y430P很不错。 别的,Y40系列也不错,屏幕分辨率高蛮适合看电影的。 G系列商务机。 THINKPAD系列,W是服务器级别,T是很好的,其他就差点儿了,我在认识的人那里买的n480一个月坏了 开不开机恢复出厂开开了 ,就是开机关机有毛病, 关机卡那 开机有时开不开,修2月了还没回来打算和他说说换个牌子。 G系列的不错,现在有一款G510,不到4000,配置不错。 一定要这款,配置才好。 CPU是i5-4210m,显卡R7-265,内存4G,硬盘500G
解析:如何利用固态硬盘进行存储分层科技的发展遵循可预测的进化。 在开始的时候,新功能以一种“排外”的竞争姿态,只是由一个或者很少的几个公司提供,紧接着通过激烈的高度差异化产品的行业竞争,最终形成包含在大多数产品中的“基本配置”。 存储分层技术以及更加独特的自动存储分层技术,已经成为这样一种基本配置了。 即便如此,当涉及到评价竞争对手的解决方案时,它们之间的显著差异还是为存储管理者提供了一个令人垂涎的选择。 这个差异对于正在寻找最佳产品的企业来讲是相当重要的,其中分层数据存储就是一个重要的需求。 所有的分层产品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当然也是最低限度,磁盘阵列会把多种类型的物理介质进行大量的组合排列,通常包括固态硬盘、高性能硬盘(包括光纤通道硬盘或者 SAS 硬盘)和大容量硬盘。 其次,系统包含了数据从某个物理层移动到其它层的规则和方法的软件。 尽管这些功能都是最基本的功能要求,但其在实施部署的方法上仍存在巨大的变化。 固态存储驱动器层采用分层技术的重要驱动者就是固态存储或者叫固态硬盘(SSD)的出现。 早期的分层技术围绕着第一层(光纤通道硬盘)、第二层(SAS硬盘)以及第三层(SATA硬盘),由于使用者无法准确区分热点数据从而导致了失败。 因此,许多采用了分层技术的磁盘阵列为了保证足够的性能,需要把80%保留在第一层。 剩余20%所带来的成本节省,根本无法平衡其所增加的复杂性和消耗的努力。 SSD 的出现改变了游戏规则,它可以通过非常少的硬盘提供巨大的 IOPS 性能(尽管一块都非常昂贵)。 在这一点,几乎所有的存储厂商都赞同采用少量百分比的 SSD 硬盘加上大容量硬盘(HDD),从而大大减少硬盘数量是最佳的体系架构。 通过较低的获得成本,就常常可以得到较高的聚合吞吐量。 本文所探讨的目标,就是要描绘出 SSD 固态硬盘和高速闪存的区别,尽管其基本技术是相同的。 SSD 可以被认作是一个特别的 Tier 0层,像其他存储介质一样供应给应用系统使用。 从本质上来看,高速闪存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整个磁盘阵列。 大部分厂商都支持这两种类型,并且其中有很多也支持一种“混合池”,其 LUN 是由 SSD 硬盘和其它各种类型硬盘组合而成。 存储厂商是如何利用高速闪存进行分层的EMC公司在引入固态硬盘时,推荐一种“闪存优先”的方法。 在其VNX系列的磁盘阵列上,使用这种方法的产品叫做全自动存储分层缓存(FAST Cache)。 它不同于 DRAM 的高速缓存,其真正的功能介于 DRAM 和硬盘之间。 EMC 公司发现,采用总容量5%的FAST Cache,可以获得300%到600%的整体性能提升。 此外,他们还发现,如果通过 SATA 硬盘替代光纤通道硬盘,其 5%的闪存,可以把整个硬盘的数量减少三分之二。 结论就是更好的性能、更低的获得成本和更低的运维成本EMC 把这称为“三重角色存储系统”。 NetApp 公司为闪存做了三种定位。 第一种是在主机层面,使用 Flash Accel产品。 第二种是 Flash Cache,这是部署在存储控制器上面的。 第三种方法是由闪存池组成,也称混合式聚合。 最后这种是 tier-0 层的部署,可以专门针对特定的应用程序。 NetApp 公司的方法与 EMC 公司的不同的是,他们推荐有底向上的方法在工作方式中需要额外时使用存储缓存。 然而,他们不赞成用闪存式缓存替代闪存池。 当涉及到调整闪存的时候,NetApp 寻找90%的缓存命中率作为最佳选择。 如果命中率相当低,比如说50%,这可能预示着缓存容量不足。 在部署了多层缓存的时候,最高层(最接近服务器的一层)将会首先负载必要的 I/O。 基本逻辑是把数据存储在最低层、最便宜的设备上,并且允许系统提升数据到合适的存储层级以匹配性能的需要。 惠普(HP)公司的 Ibrix 系列可横向扩展的 NAS 系统,利用更传统的方法进行分层。 在这些磁盘阵列中,SSD 功能是用作缓存,并且存储管理者可以部署由光纤通道硬盘、SAS 硬盘和 SATA 硬盘组成的物理分层。 惠普公司的企业级磁盘阵列3PAR 系列在其自适应优化分层解决方案中使用“子卷”技术实现分层。 子卷分层技术从本质上是借助 SSD 性能的混合卷技术。 这种混合卷可以最多包含三个物理层。 日立数据系统公司和 EMC 公司分别在他们的虚拟存储平台(VSP)和 VMAX系统中都采用了物理分层的技术。 两种磁盘阵列都具备在其系统架构中虚拟化第三方磁盘阵列的功能。 (NetApp 公司在其 V 系列控制器后端也能够虚拟化第三方存储系统。 )EMC 公司把这作为其联合分层存储(FTS)解决方案的“第四层”来对待。 这种方式扩展了 EMC 公司的 FAST 功能,其中包括 SSD 和众多 HDD 选项。 EMC VMAX 系列产品推荐使用 “80/20 I/O 倾斜规则”来划分缓存。 这个规则假设在任意给定的时间里,只有20%的卷是“热”的。 而在这20%的热卷里,也只有20%的数据是热的。 这就意味着占整个数据的4%是作为进行磁盘阵列 SSD 规划的依据。 有意思的是,存储厂商使用的各种不同估测方法都接近5%这个值。 如果大家都同意,那么一定其合理性。 日立公司,也可提供闪存、SSD 硬盘和第三方存储的分层,其建议采用从上至下的方法使用闪存以提升性能。 日立公司的动态分层(HDT)策略,首先假设新的数据是最热的数据。 因此,开始的时候新数据移动到闪存中,当更热的数据取代它的时候,再将其迁移到较慢的层中。 值得一提的是日立公司和 EMC 公司也把其分层数据存储产品拓展到了大型机环境。 尽管厂商硬件架构不同,但底层的驱动器和电路板往往是非常相似的。 然而日立公司却不同,它设计了专用的 ASIC 芯片和处理器作为混合控制单元。 ASIC 芯片用于数据移动,而四核的 Intel 处理器用于跟踪源数据。 其理念是将尽可能多的工作量交给硬件层来完成,从而获得最高的性能。 作为实用的分层解决方案,自动数据迁移软件有着显著的不同,并且它是进入“目前最先进技术”领域的“艺术”。 例如,日立公司把他的硬件架构和一个基于对象的文件系统相结合,用于跟踪源数据,这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过程。 数据的移动是基于策略和使用特点。 数据按照42MB 大小的页面进行迁移,这恰好适应了缓存的大小。 日立公司使用“设置然后忘记”的理念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的努力,而数据可以在其预期会被使用的情况下手工迁移到更高的层级。 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在月末处理某些特定的数据集。 数据什么时候要被移动以及原因存储管理员或许会假定热数据是无法预测的,并且可能会在任何时候发生,因此数据移动会很频繁。 大部分数据的移动计划发生在几小时内,并且可能持续一天,这意味着数据在层之间的移动更多是基于趋势的,而不是对情况立刻做出反应。 因为这个原因,惠普公司认为缓存是应对实时的、不可预知的突发 I/O 的最好技术。 如果不可预测性很高,那么 IT 管理者应该补充加强缓存,而不是采用混合池。 什么时候移动数据是适当的调整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EMC 公司的 VNX 系列产品缺省的数据移动周期是一天一次,不过用户可以通过设置策略实现数据更频繁的移动。 惠普公司的 Ibrix 系统也是以天为周期进行数据移动的,但可以做到小时级的移动数据。 数据的移动是基于对数据段变热的源数据的扫描。 尽管可以并行的进行扫描查找,但厂商警告,太多的扫描作业会非生产性的消耗后端 IOPS 。 3PAR 磁盘阵列具有“不中断”数据移动功能(这实际上是对主机和应用程序透明的自我调节功能),“热”数据可以做到每30分钟进行取样。 即使这样,惠普公司仍然推荐、限制数据移动的频率到必要的程度。 另外的一种类型,EMC 公司的 VMAX 和 NetApp 公司的系统都设计成频繁的数据移动。 VMAX 移动768KB 的数据段,而 NetApp 是4KB的数据块。 因为需要移动的这么小的数据的 I/O 数量非常低,所以对于整个计划的破坏也是最小的。 此外, EMC 允许数据被“订”到缓存里,手工移动或者在特定窗口按计划执行,例如在午夜到凌晨2点之间。 最适合分层的数据类型什么情况适用于存储分层?几乎所有的厂商都认为是虚拟化桌面(VDI)和服务器虚拟化环境。 在共享存储的虚拟化环境中,NetApp 推荐分配双倍的缓存。 EMC 公司的 VNX 系列的最佳使用情况是作为“倾斜的数据集”,作为在任意时刻热数据的子集。 除了 VDI 之外,还可以用于在线交易处理(OLTP)的应用。 基于 Web 的文件服务是另外一个好的用处,这是因为某些页或许比其其它的更更频繁被命中。 分层数据存储策略,通过利用 SSD 和闪存以获得最佳性价比,只会变得更加强大。 尽管它现在已是大多数存储阵列的基本功能,分层目前已经是存储管理员考虑的最重要技术之一。 因为固态技术与服务器内存从根本上讲是相同的,它遵循莫尔斯法则的性价比曲线;每 IOPS 的成本将会在来年显著降低。
30以下的可以稍微高点,以上的低速进给,吃刀粗车1.5至2毫米,精车.2到.4。 (1) 机床影响因素“机床影响因素”图标如图2所示。 为保证加工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获得最佳加工方案,在刀具选择前必须确定与机床有关的如下因素:①机床类型:数控车床、车削中心;②刀具附件:刀柄的形状和直径,左切和右切刀柄;③主轴功率;④工件夹持方式。 (2) 选择刀杆“选择刀杆”图标如图3所示。 其中,刀杆类型尺寸见表1。 选用刀杆时,首先应选用尺寸尽可能大的刀杆,同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夹持方式;②切削层截面形状,即背吃刀量和进给量;③刀柄的悬伸。 (3) 刀片夹紧系统刀片夹紧系统常用杠杆式夹紧系统,“杠杆式夹紧系统”图标如图4所示。 ①杠杆式夹紧系统杠杆式夹紧系统是最常用的刀片夹紧方式。 其特点为:定位精度高,切屑流畅,操作简便, 可与其它系列刀具产品通用。 ②螺钉夹紧系统特点:适用于小孔径内孔以及长悬伸加工。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203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