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跟紧时代步伐,拥抱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UC 浏览器作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领军者,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系列强大的功能,帮助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取得成功。
中兴N606用的是安卓操作系统,也就是广告说的智能机啦。 既然是智能机下游戏下应用那是比一般机子方便多了丰富多了哈。 方法1、利用手机应用平台下载:一般手机出厂都自带了的,你自己也可以下看你喜欢;如安卓市场、安智市场、机锋市场、天翼空间,很多的,绝大多数是免费的,只要少数流量,反正电信送得有。 方法2:通过电脑下载:数据线连电脑、电脑安装91手机助手、豌豆荚等辅助工具,一般是自动安装驱动的,利用辅助工具也可下,这个什么钱都不要;方法3:在电信营业厅或卖智能手机的地方都有二维码,看中那个游戏或应用就用手机自带的二维码扫描软件扫一下,如“快拍二维码”扫描下载,这个也只要流量;方法4:利用手机上网络搜啊,手机自带的浏览器下载,再安装;方法5:笨笨用的,电脑下载软件,手机连接电脑选择U盘模式,也有叫磁盘储存器模式的,拷贝到SD卡,再通过SD卡安装。 当然这个也什么钱都不要希望对你有帮助哈。
天翼(英文:esurfing)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在接手中国联通CDMA网络后的全业务运营背景下推出的以CDMA2000为标准的个人移动通信品牌。 天翼弥补了中国电信原本在个人业务方面的不足,与我的e家、商务领航共同成为中国电信融合通信业务分别面向个人、家庭、企业三大用户群体的客户品牌。 天翼的号段除延续原联通的133、153外,另将增加了189号段(于2008年12月在中国大陆放号)。 180号段于2011年放号。 电信iPhone4s核心定位“天翼”强调“互联网时代的移动通信”的核心定位,面对语音、数据等综合业务需求高的中高端企业、家庭及个人客户群,提供无所不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和便捷话音沟通服务。 “天翼”的数据业务优势会进一步强化中国电信在互联网领域的差异化优势,并不断通过丰富的游戏、娱乐、影音、社区群体等互联网应用,让客户体验“科技创新、自信、时尚活力”的品牌个性,成为“领先一步、掌握未来”的信息时代先锋。 “天翼”,为您开启移动信息时代! 选择“天翼”,让您畅享移动信息新生活!品牌释义“天翼”的中文名称和飞翔、翅膀、天空直观相关,体现了自由自在的移动体验和广阔的覆盖;“天翼”与“添翼”谐音,寓意用户使用中国电信的移动业务后如虎添翼,可以更畅快地体验移动信息服务,享受更高品质、更自由的信息新生活。 “天翼”为中国电信发展3G业务而诞生的一个品牌,最早由邓超代言,向广大手机使用者宣传其健康、高速、便捷、无线等为特点的3G网络,从而向客户介绍并选择CDMA2000为网络制式的3G网络。 “天翼”的英文名称为e surfing,e是信息、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浓缩;e surfing,信息冲浪,充分体现移动互联网的定位。 “天翼”的logo是一朵由e变形而成的祥云。 整个LOGO以e为主,与翼字谐音,充分体现与互联网及信息应用的相关性;变形的e字形似云彩,很好地诠释了“天翼”的寓意,代表“天翼”将人们带入自由自在的移动互联网新时代;图案既有传统特色,又富含未来感和科技感。 细心的电视观众可以发现,电信的“189”移动业务还有一个好听的代称,那就是“天翼”,这个名称有什么涵义呢?上海电信内部人士解释说,这个名称有两层涵义——一是要打破从前电信业务都“有线相连”的印象,终于可以“自由飞翔”;二是谐音“添翼”,表示电信将如虎添翼,电信作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真正提供全业务的形象将更充实,更丰满。 而拥有一个“189”号码,其中一大吸引力就在于可以将各种上网应用“一号打尽”。 据介绍,在开通相应业务后,“189”不仅是用户的手机号码,还可以成为用户的宽带的上网账号、聊天号和邮箱号。 比如电信的ADSL上网账号十分难记,绑定后只要输入“189”手机号码即可;聊天号和邮箱号的绑定也很方便,朋友输入你的手机号码就可与你聊天或发邮件。 同时具有吸引力的还有可以统一账单。 电信的“我的e家”用户可以将固话、宽带、IPTV和移动业务都绑定在一起,只出一张账单。 这不仅是省去了账单太多的麻烦,而且未来有可能同一账单下的固话和移动业务之间通话可有一定资费优惠。 当然,同一账单可绑定多个“189”号码,这些“189”之间的通话也可能会有优惠政策。 统一账号,统一服务,统一账单,可以说,“天翼189”业务将电信的优势资源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宽带可漫游,网络随身行 电信把“189”称作“互联网手机”也备受关注,这又作何解释呢?据电信相关人士透露,互联网手机将独具优势的高速移动宽带,融入宽带互联网,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整合优势,保持随时随地高速接入。 “届时用手机上网将比家里的宽带还快”,这位人士肯定地表示。 在不久的将来,电信将把多项宽带应用移植到手机上,手机钱包、手机支付都成为可能,而广受欢迎的IPTV业务也可以用手机收看。 特别指出的是,从前电信的无线上网账号只能在市内使用,而未来使用“天翼”手机或笔记本,可以在全国用统一账号随时随地上网冲浪,这被电信称作“宽带漫游”的新业务,根源则是电信的“C+W”策略的启动,这也是其移动业务的最大亮点之一。 所谓 “C+W”就是“CDMA+WiFi”,据悉,即将上市的“天翼”手机都具备Wi-Fi功能,用户通过该种手机,可随时随地登录电信在全国21个省市WiFi网络(无线宽带局域网),即使在没有WiFi网络的地方,也可通过CDMA网络高速上网。 电信将通过整合资源很好地做到宽带的无缝接入。 老机仍可用,付费可多选 关于大家较多关心的所用手机终端和付费方式等热点问题,上海电信内部人士也做了解答。 用户手中原有的 CDMA手机可以直接插入“189”的 UIM卡继续使用,而新推出的机型都带有“天翼”标志。 据悉已有多个国际大牌参与新机型的设计,数十款新机型也给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 至于付费方式也有两种,即预付费和后付费。 电信“我的e家”用户通过绑定账单的方式后付费比较方便。 电信也为没有固定电话的用户提供了预付费方式,购买充值卡进行充值即可。 天翼套餐 目前包括天翼3G时尚套餐天翼3G大众套餐天翼3G商旅套餐天翼3G畅聊套餐天翼3G无线宽带套餐天翼 Live中国电信和微软MSN联合发布天翼 Live 2009年5月26日,中国电信和微软MSN共同发布联合品牌即时通信软件天翼Live 1.0版本,并宣布天翼 Live开始试商用。 天翼 Live是中国电信与微软紧密合作的成果,它将即时通信(IM)与网络拨号、语音、短信等通讯功能及互联网应用服务相结合,是面向家庭和个人客户推出的综合信息服务终端软件(包括PC版和手机版),为客户搭建了一个随时随地无限沟通的平台。 编辑本段优点特色绿色环保的通信产品 天翼被誉为绿色环保的通信产品 现今,移动通信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 不少研究机构纷纷对CDMA手机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手机进行测试。 新疆环保局出具的手机电磁辐射检查报告显示,CDMA手机电磁辐射仅为0.006微瓦/平方厘米,远远低于我国《电磁辐射防护规定》限定的标准。 天翼网络具有保密安全的性能 如今,个人隐私日益受到关注,天翼可谓“生逢其时”。 CDMA技术最早是因军事需要而被研发出来,后来才被应用于民用通信。 实际上,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一种独有的基因——码分多址,这是一种几乎不可能被破译的通信编码技术。 天翼拥有得天独厚的数据业务优势 中国电信在继续发挥C网数据功能强、绿色环保、保密性高等优势的同时,将推出“互联网手机”,为用户打造高速率、全域覆盖、使用便捷的手机互联网使用体验,最大限度将互联网冲浪快乐体验在C网手机上重现,全方位满足用户互联网商务、娱乐、生活、信息咨询等需求编辑本段业务介绍基础业务本地电话、国内长途电话、国际长途电话、国内漫游、港澳台及国际漫游、国内短信、国际短信、来电显示、呼叫转移、呼叫等待、呼叫保持、三方通话、语音信箱。 增值业务无线宽带、手机下载业务、号码百事通(移动版)、充值付费卡业务、彩信业务、WAP业务、备份(PIM)业务、OTA卡业务、流媒体、手机报、手机导航、手机炒股。 天翼套餐商旅套餐、无线宽带套餐、畅聊套餐、大众套餐、时尚套餐。 编辑本段天翼飞Young在3G通信逐渐成为主流的背景下,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和产品受到客户追捧。 3月1日,中国电信面向“年轻群体”推出专属品牌——天翼飞Young,以开拓年轻用户市场。 编辑本段品牌代言人邓超李开复(09年7月更换为张朝阳) 丁磊庄毅礼(Eric Johnson)编辑本段无人机天翼-1无人机天翼-1可在3000米高空内完成100公里作战半径的巡航任务,最大平飞速度可达180公里每小时,既可用于军事巡逻侦察,也可用于民用测量和航拍。 2010-11-16~21举行的第8届珠海航展上亮相[1]
云计算、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 什么是云计算首先是云计算。 时至今日,我的身边还常有朋友问起,这个喊得震天响的云计算,到底是什么东西?开始时我也会解释一大堆话,后来发现,简单记得住最管用。 于是概括为一句:云计算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云计算。 而云计算的用处,或者说目的,是要将个人电脑(台式机也好笔记本也好)放到互联网中。 什么叫个人电脑放到互联网中?举例来说,你能直接在网络上看电视剧,并且可以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接着看同一部电视剧。 而在几年前,你可能得先把电视剧一集集下载到你的个人电脑里,还得先安装好暴风影音这样的播放软件。 换句话说,原本属于个人电脑的功能,现在被互联网替代了。 云计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取代个人电脑的全部功能,这就叫把个人电脑放到网络里。 云计算将最终让你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做任何与电脑相关的事,还不用随身带着笔记本或者U盘,因为你需要的所有数据、软件都在云中,在你的网络账户里。 对IT圈外的朋友来说,“把个人电脑放到网络里”这句话听起来可能还不够刺激。 充其量,它不过能让我们的信息生活更方便而已。 但如果我告诉你这一变化将造成曾经只手遮天的微软帝国的消失,那么你可能精神为之一振。 有那么厉害吗?不过细想想也不奇怪,如果个人电脑都消失了,那么Windows还有什么用呢?回顾一下我们如今的电脑操作,那种软件使用的最为频繁?没错,是浏览器。 当云计算的终极目的成真,我们将只需要在本地电脑中留下一个浏览器,而不再需要Windows的其它复杂功能。 到那时,我们甚至希望开机就直接看到一个运行之中的浏览器,而不再需要Windows本身(这正是Google的chrome os项目的目标)。 对于IT从业人士来说,个人电脑向互联网的迁移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机会和可能。 以往我们熟悉的各种桌面软件,大到Office,小到记事本,在云时代都需要改写为互联网中的网页。 仅这一条就意味着数以亿计的潜在财富价值。 更不用说个人电脑向互联网迁移过程所伴随的另一个实质性变化——社交。 社交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个人电脑向互联网的迁移正好将为社交舞台提供远远超过今天的空前庞大的用户群体基础。 我们知道,即使是在Windows和互联网共存的今天,社交网络服务都已经产生了如Facebook般市值估价超过千亿的超级大公司。 换句话说,云计算孕育的不仅是再造一个微软帝国的潜力,更意味着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影响力的信息时代的真正来临。 云计算分析与预测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即使所有人都知道云计算的好处,也不见得有多少人能真真切切地将它落到实处。 表面轰轰烈烈的云计算产业建设,到如今看来也不过是为多搞一些机房拉资金的噱头。 落到实处的云计算就只是铺宽带、上机器?前车之鉴是,电信运营商们投入大笔资金砸向3G,等到管道铺好才最终发现自己更像是在为互联网公司们做嫁裳。 硬件投资是必须的也是赚钱的,但它只是行业生态系统中最低端的部分。 这种技术门槛极低的基础建设就不要再拉上云计算的幌子了。 云计算的真正精彩在于软件行业。 虽然以“互联网即云计算”的角度来讲,所有互联网公司都与云计算相关,但却并非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真实地参与云计算的发展进程。 不是不想参与,是不知如何参与。 应该怎样将云计算落到实处?紧紧把握“个人电脑向互联网迁移”这一本质正是关键。 遵循这一思路,网络操作系统,或者说online windows,也许正是云计算领域的头等发展大事。 如果做不了OS,那么退而求其次,发展云时代的应用软件,或者说互联网服务,也是正解。 先来看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将是什么样的?有人认为浏览器即使未来云时代的操作系统。 不对!请记住,云时代的特点是“一切皆在云中”。 因此,浏览器这种本地软件注定了它与云无缘。 在它身上下功夫,势必走本地化的老路,离云越来越远。 归根结底,浏览器只是一个客户端,一个云的终端显示驱动,不可能成为网络操作系统。 浏览器在当下仍是各大公司们抢得死去活来的网络入口,但那只是云中的世界还不够成熟时的假象。 随着更多个人电脑功能迁移至云中,浏览器将最终成为一个不需要附加功能的躯壳,使用哪种浏览器接入云中将变得不再重要。 也有一些聪明的公司看懂了云的未来。 就国内而言,腾讯在这方面的动作可谓领先一步。 打开,呈现在眼前的与其说是网页,不如说是在线的windows桌面。 这种数据、软件、操作皆在云中的网络桌面,正是网络操作系统的雏形。 随着越来越丰富的第三方应用被加入其中,企鹅帝国的野心也昭然若揭。 辛运的是,云计算并非复制一个online windows那么简单。 这才使云计算不至于被大公司们垄断,从而给我们留下了参与的机会。 问题在于,即使腾讯们把页面做得再像Windows,互联网的生态也不会遭到个人电脑时代的垄断之灾。 门户主页、电子邮箱还是可以照常打开,丝毫不受所谓网络操作系统的约束。 要知道,在个人电脑时代,任何软件没有Windows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种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表明:看起来很像Windows的网络桌面只是一个桌面。 你甚至可以将它理解为网络硬盘。 无论如何,它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操作系统。 尽管如此,网络桌面仍然是云时代生态系统中最接近操作系统的一环。 只是,当年Windows的荣光再也无法复制,绝对垄断的可能也将连同这种并不光彩的荣耀一同褪去。 某个优秀的网络桌面(比如Facebook)可能长期被大多数人设为主页,但这并不妨碍长尾用户群中的少数人按照自己的偏好选择其它网络桌面。 不同公司的网络桌面产品将共存于云中,而所有互联网服务都可以很好地在它们中运行,不受兼容性的困扰。 因为,云时代的决定性标准不是由某一家制定,而是植根于已经深入人心的公共网络协议。 换句话说,云时代将不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操作系统。 网络桌面与其说是操作系统,不如说是另一种云中的应用软件。 也可以认为,云时代的操作系统,由互联网中的所有服务共同组成。 因此,落实云时代的关键,最终归结为开发互联网服务。 但是,互联网服务并不等于传统的互联网网站。 最大区别,在于互联网服务于用户及其它服务交互的软件特性,而传统网站只是一段段静止的文字和图片,只相当于个人电脑中的一个个数据文件。 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中为数众多的网站中,只有少数算是真正参与到了云计算的进程之中。 即使是Web2.0的兴起让许多网站开始重视与用户的互动,也很少有网站能够像Windows时代的软件一样,与外部数据一起与系统共生。 换到互联网语境之中,这也可以理解为网站的开放性。 在这方面,不仅需要胆略,更需要想象力。 Facebook与Myspace的不同,正是因为前者将自己的社交资源向外界开放,才获得了决定性的质的飞跃。 简而言之,喧嚣的云计算其实很简单。 无需长篇累牍的论文,无需盲目的政府投资。 未来和机遇在于互联网服务的创新和细化。 中小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平台和系统将不再重要,绝对性的垄断将分流到一些优秀的互联网服务之中。 随着云计算的深入,优秀的互联网服务将越来越多,信息世界的秩序则将最终趋于平等和自由。 社交网络相较于云计算,社交网络的概念容易理解一些。 毕竟,人们对社交并不陌生。 社交网络嘛,就是在网络上社交呗。 用更广义也更简单的话来概括,社交网络就是多用户参与的网络。 从这个意义上讲,Web2.0热潮的核心概念社交网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为人熟知的即时通讯软件如QQ,多人网络游戏如传奇,都是早在Web2.0之前就已经大获成功的社交网络服务。 今天,我们已经有了Facebook、腾讯等巨无霸级的大型社交网站。 这是否意味着社交网站已经发展到了熟透的阶段?是否意味着后人已经没有进入该领域的机会?结论恰恰相反。 随着以“个人电脑向互联网迁移”为核心的云计算进程的深入,使用网络的人群基数将远远超过今天的数量。 同时,未来人们的每一次电脑操作都将与网络相关。 云计算的模式结构与其用户总量的叠加结果,将是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交需求。 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更多的想象力,去挖掘这些潜在的可能性,而完全无须担心今天看起来庞大的Facebook们。 社交,依然前景无限。 第三方登录的深意更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大型社交网站都已经陆续开放了第三方登录功能。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在很多中小网站中见到“用QQ账号登录”的选项。 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已有的QQ账户登录,而无需另外注册。 这既是所谓的第三方登录。 对中小网站来说,这绝对是有效吸引用户流量的天大喜事。 为什么社交网站巨头们要做这样的慈善事业?要知道,今天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站,明天就可能成长为可怕的竞争对手?究竟其中有何玄机?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解答,但深层的答案还是要从云计算之中寻找。 我们之前讲过,云计算的生态将最终由许多互联网服务共同构成,这些互联网服务将呈现出一种开放可交互的状态,就如同个人电脑中软件与软件,软件与数据文件的关系一般。 云中的“个人电脑”要求云中的“软件”们互通而不是各自为政,而互通的关键则是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 换句话说,用一个账户通行互联网是云计算的天然需求,而现行互联网中一个网站一套用户账户的格局已然成为了云计算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破除它势在必行。 这种技术发展所蕴含的自发动力才是巨头们开放用户资料行为的幕后推手。 早在Facebook率先开放用户资料之前,用于账户互通目的的网络通行证技术OpenID就已经如暗流涌动,随时可能破冰而出。 即使Facebook自己不开放,迟早也会有别的网站这么做。 与其守住既得利益等到人老珠黄,不如顺势而为与世界共同前进。 这也正是一流公司是否能够持续优秀的基因所在。 从长远看来,开放账户资料的确会逐渐削弱Facebook这样的巨头原先拥有的平台垄断优势,甚至有沦为账号提供商的风险。 但这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从诞生之日其就担负着自由与平等的使命,任谁也改变不了。 顺势而为,秉持开放的态度,反而能够在现有的优势基础上,集中精力做强做深具体的内容服务,从而在新的阶段持续保持优势。 例如,在社交空间这项服务上,相信Facebook将长期保有优势(所谓社交空间,即用户进行经常性社交活动的场合。 并非所有的社交活动都在社交空间完成,但社交空间却是社交活动最多的场合)。 对于广大IT从业人员来说,开放的互联网当然更意味着福音,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伴随着云时代的深入,社交这块大蛋糕将愈发显露出活力。 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也许是时下最热的IT领域,连圈外的朋友们也很乐意将它作为时髦词挂在嘴边。 毕竟,不懂云计算,不懂SNS,还不懂天天把玩的小手机吗?然而,笔者要说的是,移动互联网恰恰是笔者最不看好的方向。 一旦IT再次出现泡沫(但愿不会),其源头必然是今天投资人竞相追捧的所谓移动互联网。 手机≠移动互联网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容易搞错的一点是:手机不等于移动互联网!如果你仔细读过本系列文章之前的部分,你应该明白,未来的互联网将成为每个人的“个人电脑”,而任何一种具备显示屏的终端,无论是台式机、笔记本、手机、腕表、相机,又或是公共查询机甚至是ATM机,都将成为云中“个人电脑”的显示终端。 换句话说,互联网的未来形态天生就是移动的,而与是否使用手机无关。 我们将会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设备接入云中的“个人电脑”,这才是移动的真实含义。 那么手机将会是移动互联网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吗?是,又不是。 我们的确将经常使用手机来接入互联网,但同时大部分的工作仍然是通过其它设备,尤其是传统的配备有大屏幕的台式机或者笔记本来完成。 原因在于,手机归根结底受制于屏幕大小和输入的流畅性,因而不可能成为大部分电脑操作的适用设备。 你可以用手机编短信发微博,但你不会用它来编辑word或excel,甚至长一点的email也不会用它。 同样的,你用手机来弹小鸟打僵尸,但你会长时间用它来玩魔兽或是使命召唤吗?甚至赛车游戏你也会觉得还是台式机来的爽快。 把手机屏幕做大点能不能有所帮助?君不见今天清一色苹果长相的智能手机们比拼的正是面子大小。 只是实在怀疑,这种令广大MM们不爽的砖头风到底能持续多久?莫非我们真的想要吧笔记本揣到裤兜里逛街?NO!那还是手机吗?手机的定义决定了它的体积不可能无限增长。 它的输入方式从键盘、触摸再到语音、图像识别也就达到了想象力的上限。 最顶级的设备也无法改变手机不利于阅读和输入的特性,因此已经和正在烧钱的朋友们请接受这个现实:手机≠移动互联网,手机只适合简单应用,最多是正常应用的简化版。 给手机设计开发者如下建议。 你们开发的应用应该:1.不需要总是看屏幕2.不需要仔细看屏幕3.如果你的应用必须随时看屏幕,仔细看屏幕,那就不用煞费苦心在手机上牵强附会了。 配备有鼠标键盘和正常尺寸屏幕的传统电脑才是你应该考虑的目标。 手机取代不了传统电脑。 第二个问题笔者不看好移动互联网的第二个根本原因在于基础设施的不成熟。 即使已经到了3G审美疲劳4G才是王道的21世纪,我们最缺的依然是基础设施建设。 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硬件环境,和我们刚跨入新世纪互联网刚抬起全民普及苗头时的那个年代极其相似。 从业者一片热血沸腾,用户们却还在盘算30块钱包20小时还是80块钱包60小时划算。 历史的惊人相似实在无法不让人联想到曾经的泡沫危机。 君不见,上一次的互联网喧嚣散尽之后,多少互联网先驱们被拍在岸边,死在明天。 足足七八年之后互联网才盼到了复苏,结果是毛头小子开心网们捡了大便宜,而从之前的阴影中活下来的就只有利用互联网却不采用互联网思路的QQ而已。 除非基础设施足够成熟,否则进入移动互联网就是一种先烈式的冒险。 笔者的建议是,五年之后再作打算也不晚。 智能手机误入歧途最后一个问题,让我们再来凑凑手机的热闹。 乔帮主引领的智能手机革命成功击破了中国山寨头头们冒起的泡泡,搞得大大小小的手机店不换上清一色的苹果状砖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卖手机,也搞得稍懂一点时髦的年轻人不揣上一块砖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带了手机。 但事实是,智能手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笔者升级过一次Android系统。 从上网查资料下载升级包再到最后安装成功,总共花费两个小时。 据说这已经算是好成绩。 普通用户大概不会和系统较劲,但如果想要尝试某款新软件功能,也必须要经历先下载再安装后使用的过程。 至于应对安装冲突、升级失败、运行异常,以及控制情绪避免系统设置查找抓狂症,乃至学习新型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用法,也是每个智能手机用户必须具备的常规素质。 这一切多像那令人怀念的Windows 95年代!可是拜托,我们里那个岁月已经不折不扣的过去了十六年的光阴。 云计算都已经过喊得耳朵起了茧,微软都已经不再是历史舞台的主角,为什么手机开发者们还试图让我们重复那当年的往事?不要下载!不要安装!手机软件应该直接做成网页应用,在浏览器中打开就OK!你说本地软件才能跑的顺畅,难道你不知道现如今连网络游戏都在转型网页版免安装?你说放在桌面的快捷方式才能吸引用户,难道你不知道网页图标也可以放到桌面上?顺便说一句,浏览器的开发者们应该好好学学UC,把浏览器的入口界面做得像桌面一点很难吗?只有将你的手机软件变成即打开即用的云中应用,你的开发成果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尝试。 也只有这样,用户在丢手机/换手机/换操作系统之后,你的开发成果才有更大的几率不被用户抛弃。 可以预言,手机操作系统的升级大战在一段时间之后将趋于平静。 苹果的封闭还是安卓的开放,又或是Nokia的落伍都将成为不重要的过去式。 在任何一部智能或非智能手机上所必须的,将只是一部功能完善的浏览器,而更多的热闹看点则将进入互联网,进入云计算的大舞台。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65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