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是自然界令人敬畏的奇观,它们是由河流数百万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这些令人惊叹的地貌通常由陡峭的悬崖和奔腾的河流组成,创造出一种戏剧性的景观,让人叹为观止。
峡谷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是其陡峭的悬崖。这些悬崖可能是数百甚至数千英尺高,它们是由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的流水会冲刷地表,留下坚硬的岩石露头。这些露头会形成悬崖,它们可以是直立的或倾斜的,甚至可以悬垂在河面上方。
峡谷的陡峭悬崖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网上看的分享下吧神秘莫测的间歇泉在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搭各加地有一种神奇的泉水—间歇泉。 间歇泉的泉水涓涓流淌,在一系列短促的停歇和喷发之后,随着一阵震人心魄的巨大响声,高温水汽突然冲出泉口,即刻扩展成直径2米以上、高达20米左右的水柱,柱顶的蒸汽团继续翻滚腾跃,直冲蓝天。 它的喷发周期是喷了几分钟、几十分钟之后就自动停止,隔一段时间才再次喷发。 间歇泉即是因它喷喷停停、停停喷喷而得名。 除了中国的间歇泉外,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还有一眼举世闻名的间歇泉—“盖策”泉。 这个泉在间歇时是一个直径20米、被热水灌得满满的圆池,热水缓缓流出。 不久,池口清水翻滚暴怒,池下传出类似开锅时的呼噜声,随之有一条水柱冲天而起,在蔚蓝色的天幕上飘洒着滚热的细雨,这条水柱最高竟可达70米! 科学家经过考察指出,适宜的地质构造和充足的地下水源是形成间歇泉最根本的因素,此外,还要有一些特殊的条件:首先,间歇泉必须具有能源,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地区的炽热的岩浆活动是间歇泉的能源,因而它只能位于地表稍浅的地区。 其次,要形成间歇性的喷发,它还要有一套复杂的供水系统来连接一条深泉水通道。 在通道最下部,地下水被炽热的岩浆烤热,但在通道上部,泉水在高压水柱的压力下又不能自由翻滚沸腾。 同时,由于通道狭窄,泉水也不能进行随意的上下对流。 这样,通道下面的水在不断地加热中积蓄能量,当水道上部水压的压力小于水柱底部的蒸汽压力时,通道中的水被地下高压、高温的热气和热水顶出地表,造成强大的喷发。 喷发后,压力减低,水温下降,喷发因而暂停,为下一次新的喷发积蓄能量。 科学家虽已揭开了间歇泉的神秘面纱,但人们仍为它雄伟而瑰丽的喷发景观所倾倒。 神奇的尼亚加拉瀑布看过杂技表演艺术家布朗亭在尼亚加拉瀑布的奔腾激流上方160英尺高处架起长达1000英尺的钢索,成功地空着双手走了过去吗?您看过他蒙上双眼、头套口袋,也同样成功地走过这1000英尺的钢索吗?您看过同样的一个人踩着独轮小车过去,踩着高跷过去,背上背着人过去,坐在钢索上烹调了一个煎蛋饼还将它吃了吗?是什么使勇敢而伟大的布朗亭有如此的力量呢?那就是尼亚加拉瀑布,是它给予了布朗亭伟大而神奇的力量。 尼亚加拉瀑布可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为神奇的地方之一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视尼亚加拉瀑布的传说之谜吧。 构成了部分加拿大与美国的边境线,将纽约州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分开的尼亚加拉河从伊利湖向北流向安大略湖,全长将近30英里。 它位于北面,面积为25万平方英里,并成为这些湖的通畅出口。 它的最大水流量达到每秒25万立方英尺,十分令人敬畏。 这条河被草莓岛和格兰德岛劈开分成3段,头5英里只有一条河道。 向东的美国河道有15英里~16英里长;向西的加拿大河道则较短,只有2英里~3英里长。 在格兰德岛后两个河道又合并到一起,再流过3英里就到了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瀑布。 这条大河最终可到达安大略湖,先后途经7英里的峡谷、一片开阔的湖区平原和7英里~8英里的陆地。 尼亚加拉瀑布本身也被哥特岛分成两个部分。 马蹄形瀑布高度接近160英尺,顶部宽度将近3300英尺。 比加拿大部分的还要高上大约10英尺,但是宽度只有990英尺的瀑布则位于美国一侧。 它的形成在于不寻常的地质构造。 在尼亚加拉峡谷中岩石层是接近水平的,每英里仅下降19英尺~22英尺。 岩石的顶层由坚硬的大理石构成,下面则是易被水力侵蚀的松软的地质层。 激流能够从瀑布顶部的悬崖边缘笔直地飞泻而下,正是由松软地层上的那层坚硬的大理石地质层所起的作用。 更新世时期,巨大的大陆冰川后撤,大理石层暴露出来,被从伊里湖流来的洪流淹没,形成了如今的尼亚加拉大瀑布。 通过推算冰川后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则有可能是在2.5万年前形成的。 令人望而却步的昆仑山“地狱之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牧人眼中,草肥水足的地方是他们放牧的天堂。 但是在昆仑山生活的牧羊人却宁愿因没有肥草吃使牛羊饿死在戈壁滩上,也不敢进入昆仑山那个牧草繁茂的古老而沉寂的深谷。 这个谷地即是死亡谷,号称昆仑山的“地狱之门”。 谷里四处布满了狼的皮毛、熊的骨骸、猎人的钢枪及荒丘孤坟,向世人渲染着一种阴森吓人的死亡气息。 下面是一个真实的、由新疆地矿局某地质队亲眼所见的故事: 1983年有一群青海省阿拉尔牧场的马因贪吃谷中的肥草而误入死亡谷。 一位牧民冒险进入谷地寻马。 几天过去后,人没有出现,而马群却出现了。 后来他的尸体在一座小山上被发现。 衣服破碎,光着双脚,怒目圆睁,嘴巴张大,猎枪还握在手中,一副死不瞑目的样子。 让人不解的是,他的身上没有发现任何的伤痕或被袭击的痕迹。 这起惨祸发生不久后,在附近工作的地质队也遭到了死亡谷的袭击。 那是1983年7月,外面正是酷热难当的时候,死亡谷附近却突然下起了暴风雪。 一声雷吼伴随着暴风雪突如其来,炊事员当场晕倒过去。 根据炊事员回忆,他当时一听到雷响,顿时感到全身麻木,两眼发黑,接着就丧失了意识。 第二天队员们出外工作时,惊诧地发现原来的黄土已变成黑土,如同灰烬,动植物已全部被“击毙”。 地质队迅速组织起来考察谷地。 考察后发现该地区的磁异常极为明显,而且分布范围很广,越深入谷地,磁异常值越高。 在电磁效应作用下,云层中的电荷和谷地的磁场作用,导致电荷放电,使这里成为多雷区,而雷往往以奔跑的动物作为袭击的对象。 这种推测是对连续发生的几个事件的最好解释。 有行星轨道数据的美洲“黄泉大道”在美洲的著名古城特奥蒂瓦坎,有一条被称为“黄泉大道”的纵贯南北的宽阔大道。 在公元10世纪时,最早来到这里的阿兹台克人,沿着这条大道来到这座古城时,发现全城没有一个人,他们认为大道两旁的建筑都是众神的坟墓,所以就给它起了这个奇怪的名字。 1974年,一位名叫休·哈列斯顿的人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美洲人大会上声称,他在特奥蒂瓦坎找到一个适合它所有街道和建筑的测量单位。 通过运用电子计算机计算,这个单位长度为1.059米。 例如特奥蒂瓦坎的羽蛇庙、月亮金字塔和太阳金字塔的高度分别是21、42、63个“单位”,其比例为1∶2∶3。 哈列斯顿测量“黄泉大道”两边的神庙和金字塔遗址时,发现了一个让人惊讶的情况:“黄泉大道”上那些遗址的距离,恰好表示着太阳系行星的轨道数据。 在“城堡”周围的神庙废墟里,地球和太阳的距离为96个“单位”,金星为72,水星为36,火星为144。 “城堡”后面有一条运河,它离“城堡”的中轴线为288个“单位”,刚好是木星和火星之间小行星带的距离。 离中轴线520个“单位”处是一座无名神庙的废墟,这相当于从木星到太阳的距离。 再过945个“单位”,又是一座神庙遗址,这是太阳到土星的距离。 再走1845个“单位”,就到了月亮金字塔的中心,这刚好是天王星的轨道数据。 假如再把“黄泉大道”的直线延长,就到了塞罗戈多山上的两处遗址。 其距离分别为2880个和3780个“单位”,刚好是冥王星和海王星轨道的距离。 “黄泉大道”很明显是根据太阳系模型建造的,特奥蒂瓦坎的设计者们肯定早已了解整个太阳系的行星运行的情况,并了解了太阳和各个行星之间的轨道数据。 但是,人类在1781年才发现天王星,1845年才发现海王星,1930年才发现冥王星。 那么在混沌初开的史前时代,又是哪一只看不见的手,给建筑特奥蒂瓦坎的人们指点出了这一切呢?能“报时”的澳大利亚怪石岩石能报时?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但在澳大利亚中部阿利斯西南的茫茫沙漠中,确实有一块能“报时”的奇石。 屹立在沙漠中的这块怪石高达348米,周长约8000米,仅其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就可能有几亿吨重。 这块怪石通过每天很有规律地改变颜色来告诉人们时间的流逝:早晨,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的时候,它为棕色;中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它为灰蓝色;傍晚,夕阳西沉的时候,它为红色。 它是当地居民的“标准时钟”,当地居民根据它一日三次的颜色变化来安排农事以及日常生活。 怪石除了随太阳光强度不同而改变颜色外,还会随着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幻形象:时而像一条巨大的、悠然漫游于大海之中的鲨鱼的背鳍;时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面上乌黑发亮的潜艇;时而像一位穿着青衣、斜卧在洁白软床上的巨人…… 怪石为何具有“报时”的功能? 为了解释怪石“报时”的现象,许多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对怪石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对怪石的结构成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些科学家试图这样解释怪石产生的“怪现象”:怪石之所以会变色是由于怪石处在平坦的沙漠,天空终日无云,空气稀薄,而怪石的表面比较光滑,在这种情况下,怪石表面有镜子的作用,能较强反射太阳光,因而从清晨到傍晚天空中颜色的变化能相应地在怪石上得到呈现。 怪石变幻其形象则是由于太阳光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活动而产生反射、折射的数量及角度的不同,这种变化反映到人眼,即成为怪石幻形。 科学家对怪石“报时”的说法虽不能完全解释怪石现象产生的原因,但也为世人稍微解开了一丝谜团。 蒙着神秘面纱的中国神农架神农架位于中国长江与汉水间的川鄂交界地带,有“华中屋脊”之称,面积3250平方公里,林地占85%以上。 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处达3105米,有多种气候类型。 提起神农架,人们不能不想到“野人”。 从古至今,大量的关于野人的记载和野人的传说让人难辨真伪。 1977~1980年,有关部门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野考,搜集到大量关于野人存在的证据,如野人毛发、脚印、粪便等,还发现野人住过的竹窝。 考察结果似乎向人们昭示:神农架的确存在一种不为人们所知的奇异动物。 其实,神农架不仅仅是野人令人称奇,还有更多的神秘现象。 在一个叫阴峪河的地方,栖息着大量的白色动物。 这里终年少有阳光透射,适宜白金丝猴、白熊、白麂、白蛇等动物栖息,此外还有白乌鸦、白猫头鹰、白龟等等。 据说,那里的白蛇通体洁白无瑕,盘踞时犹如一尊玉雕,挺立时就像一根银棍,贴地而行,速度奇快。 世界原来只在北极地区才发现有白色动物,这么多动物在神农架变白,成了科学上的待解之谜,因为这绝不仅仅是气候因素能决定的。 1986年,当地农民在深水潭中发现了3只巨型水怪,它们全身呈灰白色,头部与大蟾蜍相似,两只圆眼比饭碗还大,嘴巴张开时有1米多长,两前肢生有五趾。 浮出水面时嘴里喷出的水柱高达数丈。 不仅如此,与水怪传闻相呼应的还有关于棺材兽、独角兽、驴头狼的传闻。 据说,最早发现棺材兽的地点是神农架东南坡,这是一种长方形怪兽,长着很大的头、脖子短粗,全身为麻灰色毛,跑起来的惯力可以撞断树枝。 独角兽体态像大型苏门羚羊,后腿略长,头像马,前额正中生着一只牛角一样的黑色弯角,约40厘米长,从前额弯处呈半圆弧弯向后脑。 驴头狼好像是一头大灰狼被截去狼头换上了驴头,是个体型远大于狼的灰毛家伙。 除了奇怪的动物耐人寻味外,神农架还有许多地质奇观更是蔚为壮观。 在红花乡境内有一条潮水河,让人迷惑不解的是河水一日早、中、晚各涨潮一次,更神奇的是潮水的颜色会因季节而有所不同,梅雨之季水色碧清,干旱之季水色混浊。 宋洛乡有一处冰洞,洞内温度与洞外气候大相径庭。 当洞外自然温度高于28℃时,洞内就开始结冰,山缝里的水沿洞壁渗出,形成十余米长的冰帘,晶莹剔透,美不胜收,滴在洞底的水则结成顶端如蘑茹状的冰柱,而且为空心。 洞外天气转冷时,洞内的冰就开始融化,到了冬季,洞内温度反而高于洞外。 与宋洛冰洞相应成为另一奇洞的是木鱼镇的冷热洞,洞中时而冷风习习,时而热浪滚滚,目前还没有一个最合理的说法来解释这一冷热忽变的现象。 还有官封乡的鱼洞,洞里水色伴着春雷产生变化,春雷过后,水色由清变浊,等水色完全浑浊后,成群的鱼在洞里游来游去,这些鱼如筷子般长短,无鳞无甲、洁白如银,场面蔚为壮观。 神农架这块神奇之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好奇的人,不知道谁何时才能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冷热颠倒”的中国地温异常带每当数九寒冬和酷热的盛夏来临之际,爱幻想的人们总渴望能有一个冬暖夏凉的地方。 虽然春夏秋冬的变换是一种规律,但世界如此之大,无奇不有,在这个地球上竟有一部分幸运的人居住在冬暖夏凉的“地方”,这就是辽宁省东部山区桓仁县境内被人们称为“地温异常带”的地方。 这条“地温异常带”一头开始于浑江左岸满族镇政府驻地南1.5千米处的船营沟里,另一端结束于浑江右岸宽甸县境内的牛蹄山麓。 整个“地温异常带”长约15千米,面积约10.6万平方米。 夏天到来时,“地温异常带”的地下温度开始逐渐下降。 在气温高达30℃的盛夏,这里地下一米深处,温度竟为零下12℃,达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 入秋后,这里的气温开始逐渐上升。 在隆冬降临、朔风凛冽的时候,“地温异常带”却是热气腾腾。 人们在任家山后的山冈可以看到,虽然大地已经封冻,但是种在这里的角瓜却依然是蔓叶壮肥,周围的小草也还是绿色的。 任家在这个地方平整了一块地,在上面盖上塑料棚,在棚里种上大葱、大蒜,蒜苗已割了两茬,大葱长得翠绿。 经过测定,发现在这个棚里的气温可保持17℃,地温保持15℃。 在这小冈上整个冬春始终存不住雪。 还有一个具有这种特性的地方,是在河南林县石板岩乡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一个海拔1500米叫“冰冰背”的地方。 在这里,阳春三月开始结冰,冰期长达5个月;寒冬腊月,却又热浪滚滚,从乱石下溢出的泉水温暖宜人,小溪两岸奇花异草,鲜艳嫩绿。 人们知道,自然界的气温变化取决于太阳的光热,随着地球的公转,当它和太阳距离缩短时,太阳辐射给地球的热能就会增加,使地球变热、变暖。 反过来,地球就变凉、变冷。 这样就形成了春夏秋冬。 而这些奇异的土地却打破了这一自然规律,出现了神奇的现象,这引起了很多科研人员的注意。 他们中有些人认为,这里的地下有寒热两条储气带同时释放气流,遇寒则出热气,遇热则出冷气。 他们还认为,在这种冷热异常的地带,它的地下可能有庞大的储气结构和特殊的保温层,在这特殊的地质构造之中产生的大气对流导致了这奇异的现象。 还有人认为,这个地下庞大的储气带的上面带有一特殊的阀门,冬春自动开闭,从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 但这些分析只是推论而已,这地温异常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里的地质结构有什么与众不同?还需要科学工作者经过进一步考证。 诡秘幽灵岛西方人酷爱航海,而历来航海史上怪事多多。 在斯匹次培根群岛以北的地平线上,1707年英国船长朱利叶斯发现了陆地,但这块陆地始终无法接近,然而值得肯定的是,这块陆地不是光学错觉,于是他便将“陆地”标在海图上。 200年后,乘“叶尔玛克”号破冰船到北极考察的海军上将玛卡洛夫与他的考察队员们再次发现了一片陆地,而且正是朱利叶斯当年所见到的那块陆地。 航海家沃尔斯列依在1925年经过该地区时,也发现过这个岛屿的轮廓。 但科学家们在1928年前去考察时,在此地区却没有发现任何岛屿。
大渡河金口大峡谷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一处自然风光和地质奇观的宝地。 这里的景色壮丽,地形奇特,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震撼。 在金口大峡谷中,最令人震撼的风景莫过于峡谷两侧的陡峭悬崖和蜿蜒曲折的大渡河。 首先,峡谷两侧的陡峭悬崖是金口大峡谷最为壮观的景象之一。 这些悬崖高耸入云,犹如天然的屏障,将峡谷与外界隔绝。 悬崖上的岩石层叠有致,形态各异,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阳光的照射下,悬崖上的岩石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此外,悬崖上还生长着各种植被,绿意盎然,为这片险峻的地貌增添了一抹生机。 其次,蜿蜒曲折的大渡河是金口大峡谷的另一个重要景观。 大渡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四川盆地,最终汇入长江。 在金口大峡谷这一段,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形成了许多激流险滩。 河水在峡谷中穿行,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汹涌,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站在峡谷之上,俯瞰大渡河,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顽强。 除了悬崖和河流之外,金口大峡谷还有许多其他令人震撼的风景。 例如,峡谷中的瀑布群、溶洞、地下河等地质奇观,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让人叹为观止。 此外,金口大峡谷还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各种珍稀植物和动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总之,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最令人震撼的风景在于其陡峭的悬崖、蜿蜒的大渡河以及丰富的地质奇观和生物多样性。 这些景观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 来到这里,人们不禁会感叹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也会对生命和自然产生更深的敬畏之情。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中心的以许多山谷、瀑布、内湖、冰山、冰碛闻名于世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给我们展示了世上罕见的由冰川作用而成的大量的花岗岩浮雕。 在它海拔600-4000米中,还发现了许多世上稀有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存活。 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位于加利福尼亚中部偏东,距旧金山市400公里,面积3100多平方公里(也有资料说是3028平方千米或3080平方公里的)。 内华达山脉的顶点是公园的东边界线,流经公园内的两条河Merced及Tuolumne起源于白雪沟山顶。 Merced河流经约塞米蒂河谷,而Tuolumne河刻出公园北半部的巨大峡谷。 这大片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景,融细腻与粗犷于—身,平均每年吸引300万以上的游客前来参观。 约塞米蒂公园内高度落差极大,公园边缘靠近140号公路之海拔不过600米,而在Mount Lyell高峰顶上,海拔却已达到3900米。 垂直高度的变化带来气候、植被和动物分布的迥然不同。 从寒冷的高山带到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公园的万千景致带给人应接不暇的感受。 美国国家确认的7个生物区中,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内就有5个。 公园主要有高山牧场和3块红杉林地。 动物有浣熊、野鹿等多种哺乳动物,以及221种飞禽、18种爬行动物和10种两栖动物。 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本质是岩石。 无所不在的花岗岩仿佛形成了粗糙的灰色帆布,上头画着耀眼的翡翠森林、闪耀的银色河湖。 以及形形色色的花草树木,冰雪是这座自然圣殿的创造者,200万年前的冰河冲刷着这片土地,切割出深深的峡谷,雕琢成险峻的山峰,磨洗着陡峭的崖壁,创造出巨大精羌的花岗岩块,以它的无穷力量将远古这里蜿蜒的小河及起伏的小丘转变成目前雄伟壮观的地形,这里有世界最高瀑布之一的约塞米蒂瀑布,有世界上最高大的独立花岗岩“酋长石”,最老的山红木“灰熊”就生长在公园美丽的马里帕沙林区。 近12公里长的约塞米蒂山谷是大自然之杰作,实际上它只是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一小部分。 1864年,谷地成为美国第一个州立公园。 1890年,塞拉·内华达山中部一带区域被指定作为一个国家公园。 1906年,国家公园合并了州立公园。 公园的名字来源于当地印第语灰熊一词。 世界上几乎没有几个地方像约塞米蒂山谷这样一个小地方内能有这么多壮观的美景,这里景致各异,美不胜收,难怪伟大的博物学家约翰·缪尔感叹道:“上帝似乎总是在这里下功夫装扮美景。 ”这个公园最美丽的景色主要集中于约塞米蒂山谷。 这是一条流及冰川运动所造成的山谷,山谷的面积仅仅只有18平方公里,还不到约塞米蒂公园总面积的1%,却拥有如此美丽的景致:令人屏息的瀑布、险峻花岗石、壮观的山崖和蜿蜒的莫赛德河,一起造就了这片完美的景观。 约塞米蒂山谷安卧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内华达山脉中部,是许多辉煌壮丽的自然美景之家。 高山的山地风光、高大的美洲杉的树冠的特殊的山谷景致,所有的一切使约塞米蒂成为一处罕见的自然景点。 约塞米蒂是用冰筑成的,在冰河时代晚期,巨大的冰床被削凿成光突突的山峰、陡峭的山崖和巨大的独石。 平平的山谷由冰雪融水汇成的巨大湖泊经沉积作用而形成。 现今,辍满鲜花的草地覆盖着山谷,周围是奇特的瀑布。 地理的演化仍在进行中,湖泊仍在淤塞上升。 生物的自然进化、适者生存的道理由高大的美洲杉可见一斑,美洲杉非常耐火,周期性的火灾对于美洲杉来说,是很必要的,火可以清除地面稠密的植物,使幼杉得以成长。 高低错落的自然风景具有惊人之美,区内生长着大批动物和植物。 这里有默塞德河以及一些瀑布,包括位于739米高处的约塞米蒂瀑布,是世界第三长瀑。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山谷是约塞米蒂公园吸引力的主要来源。 80%的游客都会把这里作为游览最重要的一站。 因此每当假日来临,这条山谷就非常拥挤,一天联系的电话达一万多次,停车场挤满了车辆,有人主张,小汽车进入山谷,一律停在公园外边;还有人主张,由公园的游览公共汽车直接到旧金山市接送游人。 总之环境容量问题,已成了公园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际上约瑟米蒂公园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都不为人知!但是现在315公里的道路及超过1280公里的小径让整个约塞米蒂山区更容易让人接近。 从公园西南部入口由西向东,走不多远便能到达约塞米蒂公园的观景台——冰川制高点(Glacier Point)。 这里因为绝佳的地理条件而被视为约塞米蒂的了望台。 高约1000米的断崖与约塞米蒂溪谷成垂直状态。 站在断崖之巅,四面八方的景色扑面而来:“酋长石”紧贴着观景点。 这千米之高的世界第一大花岗岩果然一副酋长的派头。 的确,把它叫做“石头”实在是有点委屈了,它明明是一座山峰! “酋长石”是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之一,它从马赛河畔拔地而起,自底部到顶端延展达1095米。 对于攀岩者来说,这也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珠穆朗玛峰。 从游客中心出发往西走半里,就到了停车场,往下走到约塞米蒂瀑布的路头,短短一段路就能看到瀑布底部。 公园以瀑布闻名。 其中约塞米蒂瀑布分三段俯冲而下,谓为壮观。 上瀑布和下瀑布中间有一个206米的分段瀑布,上瀑布直落436米,下面就是下瀑布,下坠97米,这座巨大的分段瀑布总长为739米,跻身世界十大最高瀑布之一,居北美瀑布高度之冠。 。 内华达瀑布一水如带,气势恢弘,宛如雪崩。 春季是观赏瀑布的最好季节,因为这时水量最充沛,显得极为壮观。 但到了夏季末却成了细小的涓流,甚至干涸而露出岩石苔痕。 园内其它一些壮观的瀑布也是一样,它们不是全年都有水流,但是到了夏末初秋时常会干涸。 我们穿过山谷往西走,可以在教堂滩与岗哨滩野餐,两处都是在莫赛德河畔拥有树荫的沙岸,沿岸还有其他的野餐地点。 在美不胜收到风景里,品味野餐的快乐。 你还可以去专门观景的眺望点,徜徉在令人目眩的悬崖边,沉醉于这世所罕见到美景之中。 在约塞米蒂公园中,与瀑布交相辉映的是巨大奇特的花岗岩。 冰川运动的巨大力量,把一个花岗岩山头削掉了一半,这就是有名的“半圆穹(半圆丘)”(dalf DOMe),它高出谷底1500千米,是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标志。 其他著名的岩石还有教堂石、螺旋石、三兄弟石等。 瀑布与巨岩,一柔一刚,形成完美的组合。 公园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美景,这里的气候,夏季于燥而温和,冬季大雪纷飞,但比较温暖。 约塞米蒂溪谷一年四季都可游览,但如果要游览约塞米蒂高地,则只能夏天来。 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景色多样,按区域来分包括约塞米蒂大溪谷、大溪谷以北地区和大溪谷以南地区;按照特色游览区来划分主要包括大溪谷、冰河区、瓦沃纳、巨水杉丛林、托洛门草原以及高山山脉的偏远地区。 约塞米蒂是火山、地震、河川、冰河各自发挥才华创造出的艺术结晶。 在约塞米蒂公园内,随处可见冰河切割的痕迹,它们是历经千年不朽的岩石和花岗岩,这里有地球上绝无仅有的地质沉积和侵蚀标本。 5000万年前,地心进发的热力把这里逐渐抬高,从海洋中露出来,并渐渐上升形成一片东北走向的山脉。 伴随着内华达山脉的崭露头角,地表下的熔岩也开始延伸,火山在顷刻之间喷涌而出,冷却的岩浆成了沉积下来的坚硬花岗岩。 当地震由华达山向西倾斜时,蜿蜒于山间的马赛河(Merced River)加速了步伐,努力在山峦间切割出一条V型峡谷。 众多支流追赶不及,步履踉跄地沿着峡谷斜坡滚落谷底。 在冰川时代,大地的造山运动并没有停止。 今天的约塞米蒂更应该得益于最近一次的冰与火的交融。 冰川毫不留情地把那些软弱的岩石带走,它们缓缓移动,形成冰河,一路堆积到莫赛德和赫奇赫奇峡谷。 这些冰川对地面进行无情地刨蚀,岩石较为脆弱的部分都被滑动的冰块磨损掉。 冰川对山的刨蚀深度达到30米以上,形成了今天约塞米蒂的雏形,留下了高山峡谷、草原湖泊。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58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