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管理是 IT 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 IT 基础设施的配置进行有效的控制,组织可以识别和缓解潜在的安全风险,从而保护其数据和系统。
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是项目成功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确保了软件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同时降低了风险和冲突。 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两个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实施策略。 首先,**配置管理**就像是软件开发的守护者,它通过识别、控制和记录各种配置项,如版本、命名规则、存储位置和状态跟踪,确保所有组件的完整性。 配置管理计划细致入微,包括配置管理员、变更控制委员会(CCB)、质量保证(QA)角色的定义,以及对配置项(如程序、文档、数据和管理文件)的分类和控制级别设定。 目录结构、权限管理(如基线配置的只读权限、受控配置的读写权限)和详细的基线计划、审计计划和操作流程,共同构建起一个严谨的管理框架。 变更管理则是配置管理的延伸,它关注的是对配置项的更改。 **变更控制系统**是关键环节,通过评估变更价值、审查和控制,确保基准变更的有序进行。 变更管理过程涉及多个角色,如变更经理、提交者、实施者和审批者,他们共同执行变更请求,从提出、评估到实施,再到最终的审计和记录。 在执行变更时,《需求追踪矩阵》会与《配置状态报告》紧密配合,确保基线项的需求得以满足,文档与功能的一致性得到验证。 同时,配置管理系统与IT服务管理(ITSM)紧密协作,例如通过ITIL框架的五个核心组件(服务策略、服务设计、服务转换、服务运营和持续服务改进)来支持变更管理。 理解变更管理的实施至关重要,因为错误的变更可能会导致服务中断、性能下降,甚至危机整体项目。 CAB(变更顾问委员会)在变更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而紧急变更CAB则在处理紧急情况时发挥高效作用。 ITIL框架中的变更管理流程,如发布管理、变更请求流程,确保变更的有序进行。 举个例子,Zylker公司在迁移到云路由的过程中,通过详细的变更请求流程,包括提交RFC、制定详细的变更计划、获取CAB的审批,以及任务分配和进度跟踪,成功地实现了平稳过渡。 通过这种方式,变更管理不仅减少了停机时间,还提高了服务的可靠性和流程的效率。 总结来说,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是软件开发和IT服务的基石,它们通过有效的协作和严格的流程控制,确保了项目顺利进行,降低了风险,提高了整体项目的成功率。
配置管理计划是软件开发计划的一部分,它设立了项目的配置管理策略及实践。 配置管理计划的目的与作用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的目的在于对所开发的软件规定各种必要的配置管理条款,从而使所交付的软件能够满足任务书中规定的各种需求,能够满足经批准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的作用在于使软件开发单位在开发项目所属的各子系统(其中包括为该项目研制或选用的各种支持软件)时,都应该执行配置管理计划中的有关规定。 认真执行一个完善的软件配置管理计划,必定能提高软件的质量,最终满足用户的需求。 配置管理计划的内容和格式1.引言1.1 编写目的针对具体软件项目说明编制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的目的,描述该软件项目的概况。 1.2 适用范围阐述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的适用范围。 例如,本计划所针对的软件项目,适用的研制部门和软件开发阶段等。 1.3 定义与缩写词列出在本文档中需要解释的术语定义和缩写词。 1.4 参考文件详细说明所参考的文献的缩写名、全名、版本号、释放号、日期、出版单位、文档编号或文档的其它惟一标识。 2.管理2.1 机构描述在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中负责软件配置管理的机构,并明确如下:a.配置管理小组的组成人员及其相互关系;b.配置管理小组在研制单位中的隶属关系;c.配置管理小组同其他部门问的关系。 2.2 任务描述在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中的软件配置管理任务以及要进行的评审与检查工作,并指出各阶段产品应存放在哪一类软件库(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中。 2.3 职责描述与软件配置管理有关的各类机构或成员的职责,并指出这些机构或成员之间的关系。 2.4 接口控制描述对接口规格说明进行标识、控制、修改的方法。 2.5 实施描述实现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的主要里程碑。 例如,建立软件配置管理组织、确定配置基线、建立接口控制协议、制定评审与检查软件配置管理计划和规程等。 2.6 适用的标准、规定和约定描述适用于该软件项目的软件配置管理标准、规定和约定。 3.软件配置管理活动3.1 配置标识详细描述软件项目的各种基线以及这些基线与在生存周期内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描述本软件项目所有代码和文档的标题、代号、编号及分类规程。 3.2 配置控制详细描述在软件生存周期内各个阶段的软件配置控制方法和要求,其中包括:a.更改控制;b.介质控制;c.版本控制;d.在软件生存周期各个阶段软件更改的批准权限。 3.3 配置状态的记录和报告详细描述如何收集、验证、存储、处理和报告配置项的状态信息,说明应定期提供的报告及其分发办法等。 3.4 配置的审计和评审说明在软件生存周期的特定点上要执行的审计和评审,规定每次审计和评审所包含的配置项,指出标识和解决在审计和评审期间发现的问题的工作规程。 4.工具和方法描述为支持软件项目配置管理所使用的软件工具、技术和方法,并描述它们的使用方法。 5.对供货单位的控制规定对外购(协)软件的供货单位进行控制的管理规程。 6.记录的收集、维护和保存指明要保存的软件配置管理文档,指明用于汇总、保护和维护这些文档的方法和设施,并指明其保存期限。 配置管理计划的制定步骤制定配置管理计划的步骤如下:(1)建立并维护配置管理的组织方针。 (2)确定配置管理需使用的资源。 包括软件和硬件资源,例如配置管理工具、数据管理工具、归档和复制工具、数据库程序等。 (3)分配责任。 确定配置管理的总负责人及其责任和权限,确定其他人员的责任和权限。 (4)培训计划。 包括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的概念培训和专题培训。 (5)确定配置管理的项目干系人,并确定其介入时机。 (6)制定识别配置项的准则。 (7)制定配置项管理表。 包括标识号、配置管理名称、重要特征、预计进入配置管理的时间、实际进入配置管理的时问、拥有者及责任。 拥有者的责任通常有保证配置项的正确性、遵守关于配置项的安全保密规定、保证配置项的完整性。 (8)确定配置管理软硬件资源。 (9)制定基线计划。 确定每个基线的名称及主要配置项,估计每个基线建立的时间。 (10)制定配置库备份计划。 指明何人在何时将配置库备份到何处。 (11)制定变更控制规程。 (12)制定审批计划。 参考文献Robert Lavette 著.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UML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1版.阮镰 陆民燕 韩峰岩编著.装备软件质量和可靠性管理.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石柱主编.软件质量管理.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9.张友生主编;希赛IT教育研发中心组编.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全程指导 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9.
网络管理的基本任务:
1、性能管理:对网络特性,资源利用率及有关活动进行分析。
2、故障管理:维护并检查错误日志,接受错误检测报告,跟踪,辨认错误,执行诊断测试,纠正错误等。
3、评估网络系统整体安全,及时掌握现有网络的安全状况,根据具体的风险分析和工作的重要程度,确定系统的安全等级。
4、根据具体的安全等级要求,确定安全管理的具体范围、职责和权限等。
5、注重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策略,如安全设置、确定主机与网络加固防护等。
扩展资料:
管理关键
治理并不是简单的网络管理,它需要管理者对网络中所有设备完全掌握,包括每个网卡地址,以及所处的位置。
通过对网络传输中的数据进行全面监控分析,才能从网络底层数据获取各种网络应用行为造成的网络问题,并快速的定位到网卡的位置。 从而在安全策略上更好的防范,对故障和性能更合理的管理。
虽然许多企业部署了非常好的安全防护产品,但仍然会受到网络攻击和病毒危害。 要解决这些问题,则要求网络管理员随时都能查看到网络中真实的数据,最快的发现引起问题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35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