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化技术是一种通过在物理硬件上创建虚拟化环境,实现对硬件资源的抽象和模拟的技术。
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IBM大型机系统,并在70年代的System 370系列中逐渐流行起来。
随着多核系统、集群、网格和云计算的广泛部署,虚拟化技术在商业应用上的优势日益凸显,不仅降低了IT成本,还增强了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
虚拟化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平台虚拟化:针对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的虚拟化。
2. 资源虚拟化:针对特定的系统资源的虚拟化,如内存、存储、网络资源等。
3. 应用程序虚拟化:包括仿真、模拟、解释技术等。
虚拟化技术的核心是虚拟机监控器(VMM),它隐藏了特定计算平台的实际物理特性,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抽象的、统一的、模拟的计算环境。
虚拟机中运行的操作系统被称为客户机操作系统(Guest OS),运行虚拟机监控器的操作系统被称为主机操作系统(Host OS)。
虚拟化技术的实现主要分为全虚拟化、超虚拟化和硬件辅助虚拟化三种。
全虚拟化通过模拟完整的底层硬件,使得为原始硬件设计的操作系统或其他系统软件可以不经修改地在虚拟机中运行。
超虚拟化通过修改客户机操作系统的部分代码,使其直接与VMM交互,从而提高性能。
硬件辅助虚拟化则借助硬件(主要是主机处理器)的支持来实现高效的全虚拟化。
纯软件虚拟化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确保VMM控制所有系统资源、处理Guest OS的缺页异常、处理Guest OS中的系统调用、转发虚拟的中断和异常以及Guest OS频繁访问特权资源等。
Intel-VT硬件辅助虚拟化技术的引入,通过新增VMX root operation和VMX non-root operation两种操作模式,以及虚拟机控制块(VMCS)的引入,有效地解决了这些挑战,简化了VMM的设计,提高了虚拟机的整体性能。
未来虚拟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提高操作模式间的转换速度、优化翻译后援缓冲器(TLB)的性能、提供内存管理单元(MMU)虚拟化的硬件支持以及支持高效的I/O虚拟化等。
时代虚拟化技术特点时代虚拟化技术是将底层物理设备与上层操作系统、软件分离的一种“去耦合”技术,利用该可以将计算、存储、网络等IT基础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共享的虚拟资源池,把逻辑资源按实际需求同时提供给各个应用。
当前,时代虚拟化技术主要包含以下三类:1.服务器虚拟化通过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建立多个虚拟服务器,在每个虚拟服务器中安装单独的业务系统,来实现服务器的优化整合。
即通过在软件级别上的虚拟化技术将多台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以虚拟服务器方式整合到一台或几台高端服务器上。
服务器虚拟化不是简单的把一台物理机分成几个虚拟机,而是还要在多台物理机上提供与保证服务器的高可用性相关的服务,包括配置、管理高可用群集,对群集及节点状态进行监控,并在发现问题时进行自动的服务器切换、服务接管等。
因此,在使用虚拟化之后,还可以在不增加任何第三方软件和硬件的情况下,实现对虚拟机中的业务系统的不中断连续性保护。
2.存储虚拟化通过在存储区域网络里部署虚拟化网关来实现整个存储系统的统一出入口,为了保障存储网络链路的安全性,虚拟化网关通常部署2台或成偶数数量的多台。
虚拟化网关通过管理应用服务器与存储系统之间的I/O数据流,可以管理异构存储阵列,支持异构应用服务器环境,实现异构环境下的信息整合。
通过整合企业的存储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存储容量的利用率,可以根据性能差别对存储资源进行区分和利用。
对用户屏蔽存储设备的物理差异,实现了数据在网络共享的一致性,并简化管理,降低存储成本。
3.网络虚拟化通过交换机的虚拟化功能,将多个网络交换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虚拟交换机,在网络设计时,按照结构化、模块化、扁平化的设计原则,实现高可用、易扩展、易管理的目标。
在数据中心的网络核心交换机上实现虚拟化,在服务器接入区的交换机也通过虚拟化技术将两台交换机合并。
在数据中心的网络设计中,我们把整体网络拓扑采用扁平化两层组网架构,从数据中心核心区直接到服务器接入,省去了中间的汇聚层。
时代企业虚拟化技术优势1、灵活易用通过我们对企业数据中心业务的理解,在整体设计方案上充分考虑了新老业务系统上线、测试、部署的灵活性,并对后期虚拟机的使用和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
2、思路清晰根据我们对此企业用户业务的普遍要求,我们在整体设计上本着管理域和功能域清晰划分的设计思路,使得整个网络管理上更加简便,使故障排查更清晰,结合各管理区域和安全区域划分的一目了然,实现故障的准确定位,以便快速解决故障,保证了网络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3、结构简单、易于管理基于项目网络拓扑结构和具体应用需求,由于整体拓扑分区明确,边界接入区域也明确,内部各个区域之间连通经策略路由来实现。
4、虚拟资源库功能分区明确在方案中为实现快速部署新业务系统,采用了虚拟化设计并明确划分各区的业务功能,使得物理设备的计算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并由负载均衡设备实现计算资源的合理分配。
负载均衡设备通过设置多虚拟服务器,达到负载均衡设备的资源共享。
存储设备通过虚拟化后的SAN,和NAS功能,实现存储资源的共享。
避免重复的投资。
5、资源的共享性、经济性和可扩展性充分发挥负载均衡与虚拟化软件的配合能力,实现计算资源的动态扩展和虚拟机灵活动态扩展。
网络设计按照业务分区进行,发生单个分区的网络资源需要增加或需增加分区的个数时,能够轻易实现扩展。
安全设备的部署紧随着网络资源,可随时在网络中增加和扩展。
存储的方式为虚拟化存储区域网的方式,容量的增加可以很平滑的实现。
6、网络可靠性、可用性和数据安全性坚持五个九的设计原则,保证整体系统的可靠性。
通过冗余的链路,冗余的部件,HA,DRS等技术,实现系统的高可用性。
同时充分利用安全设备的自身特点,从病毒防护,到安全审计等,确保数据和应用系统的安全。
虚拟化技术是指将计算机资源(如CPU、内存、存储、网络)进行抽象和集中管理的技术,旨在提高硬件利用率、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以下是虚拟化技术的几个主要类别:1. 服务器虚拟化:这种技术将一台物理服务器分割成多个虚拟服务器。
每个虚拟服务器都能独立运行一个或多个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服务器虚拟化的优势包括提高服务器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强可靠性和灵活性。
2. 桌面虚拟化:桌面虚拟化涉及将多个桌面环境在服务器或云平台上进行虚拟化运行,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访问这些虚拟桌面,享受到与本地桌面相似的使用体验。
桌面虚拟化有助于提升桌面资源利用率、减少管理成本和降低安全风险。
3. 网络虚拟化:网络虚拟化是对物理网络资源进行抽象和集中管理,以实现多个虚拟网络的运行。
它能够增强网络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同时降低网络管理成本。
4. 存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将多个存储设备进行虚拟化,实现逻辑上的统一管理和使用。
这有助于提高存储资源利用率、降低存储成本和管理复杂度。
5. 应用程序虚拟化:应用程序虚拟化涉及将应用程序及其相关组件进行封装,以便在不同操作系统和硬件环境中运行。
这样做可以减少应用程序依赖性、提高可移植性和安全性。
6. 数据虚拟化:数据虚拟化是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抽象和集中管理,以实现逻辑上的数据整合和查询。
数据虚拟化有助于提高数据的可访问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同时降低数据管理复杂度。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技术环境选择适当的虚拟化技术进行实施。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虚拟化技术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限制,如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问题,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来解决。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33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