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黑客攻击服务器事件屡见不鲜。
在这背后,隐藏着一条复杂的网络安全利益链。
本文将深入剖析黑客攻击服务器的原理,揭示网络安全利益链的运作机制,并探讨如何有效应对这一威胁。
1. 漏洞利用:黑客通过扫描服务器漏洞,利用漏洞进行入侵,获取敏感信息或破坏系统正常运行。
2. 恶意软件:通过植入木马、勒索软件等恶意程序,实现对服务器的远程控制,窃取数据或破坏系统。
3. 社交工程:通过欺骗手段获取服务器管理员的账号、密码等信息,进而入侵服务器。
网络安全利益链是指黑客、黑客工具开发者、黑客服务买家等角色共同构成的利益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各方通过合作与交易,实现非法利益的获取。
以下是网络安全利益链的主要环节:
1. 黑客:黑客是网络安全利益链的核心角色,他们通过攻击服务器获取非法利益。黑客通常具备高超的编程和渗透技术,通过不断研究新的攻击手段来牟取利益。
2. 黑客工具开发者:为黑客提供攻击工具和技术支持,从中获取利润。这些工具包括漏洞扫描器、恶意软件、钓鱼工具等。
3. 黑客服务买家:他们是非法服务的消费者,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购买黑客提供的服务,如数据窃取、系统攻击等。
网络安全利益链的存在,给网络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泄露:黑客攻击服务器可能导致敏感数据泄露,对企业和个人的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2. 系统瘫痪:攻击可能导致服务器系统崩溃,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正常运营。
3. 经济损失:由于数据泄露和系统瘫痪等原因,企业和个人可能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4. 隐私侵犯:黑客可能利用窃取的数据进行非法活动,侵犯个人隐私。
1. 加强漏洞管理:及时修复服务器漏洞,降低被攻击的风险。
2. 提高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安全意识,防止被社交工程等手段欺骗。
3. 强化密码管理:使用强密码,定期更换密码,避免使用简单易猜的密码。
4. 部署安全设备: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及时发现并阻止攻击。
5. 加强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打击网络安全犯罪,摧毁网络安全利益链。
黑客攻击服务器是网络安全领域的一大威胁,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网络安全利益链。
要有效应对这一威胁,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黑客攻击的原理,揭示网络安全利益链的运作机制,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也至关重要,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确保网络的安全与稳定。
一般来说宽带账号和电话线是绑定的,也就是你的帐号和申请开通的电话线是绑定在一起的,你的帐号不能在其他地方用,你的电话线不能用其他的帐号,除非是公用的、没有绑定的帐号。 像电信维护员就有特定的测试号码来测试是否呢正常上网。 如果还是不放心。 你可以电话咨询你的电信运营商。 或者确实不放心直接在网上进行修改你的密码就行。
当然需要修复,最好把机器的自动更新开着,这样有新的漏洞补丁就可以自动下载了.再有就有安装安全卫士360,里面也有漏洞修复工具. 下面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漏洞 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从而可以使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 具体举例来说,比如在Intel Pentium芯片中存在的逻辑错误,在Sendmail早期版本中的编程错误,在NFS协议中认证方式上的弱点,在Unix系统管理员设置匿名Ftp服务时配置不当的问题都可能被攻击者使用,威胁到系统的安全。 因而这些都可以认为是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 漏洞与具体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时间相关特性 漏洞会影响到很大范围的软硬件设备,包括作系统本身及其支撑软件,网络客户和服务器软件,网络路由器和安全防火墙等。 换而言之,在这些不同的软硬件设备中都可能存在不同的安全漏洞问题。 在不同种类的软、硬件设备,同种设备的不同版本之间,由不同设备构成的不同系统之间,以及同种系统在不同的设置条件下,都会存在各自不同的安全漏洞问题。 漏洞问题是与时间紧密相关的。 一个系统从发布的那一天起,随着用户的深入使用,系统中存在的漏洞会被不断暴露出来,这些早先被发现的漏洞也会不断被系统供应商发布的补丁软件修补,或在以后发布的新版系统中得以纠正。 而在新版系统纠正了旧版本中具有漏洞的同时,也会引入一些新的漏洞和错误。 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漏洞会不断消失,新的漏洞会不断出现。 漏洞问题也会长期存在。 因而脱离具体的时间和具体的系统环境来讨论漏洞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只能针对目标系统的作系统版本、其上运行的软件版本以及服务运行设置等实际环境来具体谈论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及其可行的解决办法。 同时应该看到,对漏洞问题的研究必须要跟踪当前最新的计算机系统及其安全问题的最新发展动态。 这一点如同对计算机病毒发展问题的研究相似。 如果在工作中不能保持对新技术的跟踪,就没有谈论系统安全漏洞问题的发言权,既使是以前所作的工作也会逐渐失去价值。 二、漏洞问题与不同安全级别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关系 目前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分级标准一般都是依据“橘皮书”中的定义。 橘皮书正式名称是“受信任计算机系统评量基准”(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 橘皮书中对可信任系统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由完整的硬件及软件所组成的系统,在不违反访问权限的情况下,它能同时服务于不限定个数的用户,并处理从一般机密到最高机密等不同范围的信息。 橘皮书将一个计算机系统可接受的信任程度加以分级,凡符合某些安全条件、基准规则的系统即可归类为某种安全等级。 橘皮书将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能由高而低划分为A、B、C、D四大等级。 其中: D级——最低保护(Minimal Protection),凡没有通过其他安全等级测试项目的系统即属于该级,如Dos,Windows个人计算机系统。 C级——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Protection),该等级的安全特点在于系统的客体(如文件、目录)可由该系统主体(如系统管理员、用户、应用程序)自主定义访问权。 例如:管理员可以决定系统中任意文件的权限。 当前Unix、Linux、Windows NT等作系统都为此安全等级。 B级——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Protection),该等级的安全特点在于由系统强制对客体进行安全保护,在该级安全系统中,每个系统客体(如文件、目录等资源)及主体(如系统管理员、用户、应用程序)都有自己的安全标签(Security Label),系统依据用户的安全等级赋予其对各个对象的访问权限。 A级——可验证访问控制(Verified Protection),而其特点在于该等级的系统拥有正式的分析及数学式方法可完全证明该系统的安全策略及安全规格的完整性与一致性。 可见,根据定义,系统的安全级别越高,理论上该系统也越安全。 可以说,系统安全级别是一种理论上的安全保证机制。 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在某个系统根据理论得以正确实现时,系统应该可以达到的安全程度。 系统安全漏洞是指可以用来对系统安全造成危害,系统本身具有的,或设置上存在的缺陷。 总之,漏洞是系统在具体实现中的错误。 比如在建立安全机制中规划考虑上的缺陷,作系统和其他软件编程中的错误,以及在使用该系统提供的安全机制时人为的配置错误等。 安全漏洞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在对安全机制理论的具体实现中发生了错误,是意外出现的非正常情况。 而在一切由人类实现的系统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实现和设置上的各种潜在错误。 因而在所有系统中必定存在某些安全漏洞,无论这些漏洞是否已被发现,也无论该系统的理论安全级别如何。 所以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安全漏洞问题是独立于作系统本身的理论安全级别而存在的。 并不是说,系统所属的安全级别越高,该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就越少。 可以这么理解,当系统中存在的某些漏洞被入侵者利用,使入侵者得以绕过系统中的一部分安全机制并获得对系统一定程度的访问权限后,在安全性较高的系统当中,入侵者如果希望进一步获得特权或对系统造成较大的破坏,必须要克服更大的障碍。 三、安全漏洞与系统攻击之间的关系 系统安全漏洞是在系统具体实现和具体使用中产生的错误,但并不是系统中存在的错误都是安全漏洞。 只有能威胁到系统安全的错误才是漏洞。 许多错误在通常情况下并不会对系统安全造成危害,只有被人在某些条件下故意使用时才会影响系统安全。 漏洞虽然可能最初就存在于系统当中,但一个漏洞并不是自己出现的,必须要有人发现。 在实际使用中,用户会发现系统中存在错误,而入侵者会有意利用其中的某些错误并使其成为威胁系统安全的工具,这时人们会认识到这个错误是一个系统安全漏洞。 系统供应商会尽快发布针对这个漏洞的补丁程序,纠正这个错误。 这就是系统安全漏洞从被发现到被纠正的一般过程。 系统攻击者往往是安全漏洞的发现者和使用者,要对于一个系统进行攻击,如果不能发现和使用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是不可能成功的。 对于安全级别较高的系统尤其如此。 系统安全漏洞与系统攻击活动之间有紧密的关系。 因而不该脱离系统攻击活动来谈论安全漏洞问题。 了解常见的系统攻击方法,对于有针对性的理解系统漏洞问题,以及找到相应的补救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四、常见攻击方法与攻击过程的简单描述 系统攻击是指某人非法使用或破坏某一信息系统中的资源,以及非授权使系统丧失部分或全部服务功能的行为。 通常可以把攻击活动大致分为远程攻击和内部攻击两种。 现在随着互联网络的进步,其中的远程攻击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威胁也越来越大,而其中涉及的系统漏洞以及相关的知识也较多,因此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纵观网络安全攻击的各种方式方法,其中DDoS类的攻击会给你的网络系统造成更大的危害。 因此,了解DDoS,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及防范措施,是一个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人员应必修的内容之一。 一、DDoS的概念要想理解DDoS的概念,我们就必须先介绍一下DoS(拒绝服务),DoS的英文全称是Denial of Service,也就是“拒绝服务”的意思。 从网络攻击的各种方法和所产生的破坏情况来看,DoS算是一种很简单但又很有效的进攻方式。 它的目的就是拒绝你的服务访问,破坏组织的正常运行,最终它会使你的部分Internet连接和网络系统失效。 DoS的攻击方式有很多种,最基本的DoS攻击就是利用合理的服务请求来占用过多的服务资源,从而使合法用户无法得到服务。 DoS攻击的原理如图1所示。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DoS攻击的基本过程:首先攻击者向服务器发送众多的带有虚假地址的请求,服务器发送回复信息后等待回传信息,由于地址是伪造的,所以服务器一直等不到回传的消息,分配给这次请求的资源就始终没有被释放。 当服务器等待一定的时间后,连接会因超时而被切断,攻击者会再度传送新的一批请求,在这种反复发送伪地址请求的情况下,服务器资源最终会被耗尽。 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它的英文全称为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它是一种基于DoS的特殊形式的拒绝服务攻击,是一种分布、协作的大规模攻击方式,主要瞄准比较大的站点,象商业公司,搜索引擎和政府部门的站点。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DoS攻击只要一台单机和一个modem就可实现,与之不同的是DDoS攻击是利用一批受控制的机器向一台机器发起攻击,这样来势迅猛的攻击令人难以防备,因此具有较大的破坏性。 DDoS的攻击原理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DDoS攻击分为3层:攻击者、主控端、代理端,三者在攻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攻击者:攻击者所用的计算机是攻击主控台,可以是网络上的任何一台主机,甚至可以是一个活动的便携机。 攻击者操纵整个攻击过程,它向主控端发送攻击命令。 2、主控端:主控端是攻击者非法侵入并控制的一些主机,这些主机还分别控制大量的代理主机。 主控端主机的上面安装了特定的程序,因此它们可以接受攻击者发来的特殊指令,并且可以把这些命令发送到代理主机上。 3、代理端:代理端同样也是攻击者侵入并控制的一批主机,它们上面运行攻击器程序,接受和运行主控端发来的命令。 代理端主机是攻击的执行者,真正向受害者主机发送攻击。 攻击者发起DDoS攻击的第一步,就是寻找在Internet上有漏洞的主机,进入系统后在其上面安装后门程序,攻击者入侵的主机越多,他的攻击队伍就越壮大。 第二步在入侵主机上安装攻击程序,其中一部分主机充当攻击的主控端,一部分主机充当攻击的代理端。 最后各部分主机各司其职,在攻击者的调遣下对攻击对象发起攻击。 由于攻击者在幕后操纵,所以在攻击时不会受到监控系统的跟踪,身份不容易被发现。 二、DDoS攻击使用的常用工具DDoS攻击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攻击者必须具备入侵他人计算机的能力。 但是很不幸的是一些傻瓜式的黑客程序的出现,这些程序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入侵和攻击程序的安装,使发动DDoS攻击变成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常用的黑客程序。 1、TrinooTrinoo的攻击方法是向被攻击目标主机的随机端口发出全零的4字节UDP包,在处理这些超出其处理能力的垃圾数据包的过程中,被攻击主机的网络性能不断下降,直到不能提供正常服务,乃至崩溃。 它对IP地址不做假,采用的通讯端口是:攻击者主机到主控端主机/TCP 主控端主机到代理端主机/UDP 代理端主机到主服务器主机/UDP2、TFNTFN由主控端程序和代理端程序两部分组成,它主要采取的攻击方法为:SYN风暴、Ping风暴、UDP炸弹和SMURF,具有伪造数据包的能力。 3、TFN2KTFN2K是由TFN发展而来的,在TFN所具有的特性上,TFN2K又新增一些特性,它的主控端和代理端的网络通讯是经过加密的,中间还可能混杂了许多虚假数据包,而TFN对ICMP的通讯没有加密。 攻击方法增加了Mix和Targa3。 并且TFN2K可配置的代理端进程端口。 4、StacheldrahtStacheldraht也是从TFN派生出来的,因此它具有TFN的特性。 此外它增加了主控端与代理端的加密通讯能力,它对命令源作假,可以防范一些路由器的RFC2267过滤。 Stacheldrah中有一个内嵌的代理升级模块,可以自动下载并安装最新的代理程序。 三、DDoS的监测现在网上采用DDoS方式进行攻击的攻击者日益增多,我们只有及早发现自己受到攻击才能避免遭受惨重的损失。 检测DDoS攻击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根据异常情况分析当网络的通讯量突然急剧增长,超过平常的极限值时,你可一定要提高警惕,检测此时的通讯;当网站的某一特定服务总是失败时,你也要多加注意;当发现有特大型的ICP和UDP数据包通过或数据包内容可疑时都要留神。 总之,当你的机器出现异常情况时,你最好分析这些情况,防患于未然。 2、使用DDoS检测工具当攻击者想使其攻击阴谋得逞时,他首先要扫描系统漏洞,目前市面上的一些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杜绝攻击者的扫描行为。 另外,一些扫描器工具可以发现攻击者植入系统的代理程序,并可以把它从系统中删除。 四、DDoS攻击的防御策略由于DDoS攻击具有隐蔽性,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对DDoS攻击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所以我们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可采取的安全防御措施有以下几种:1、及早发现系统存在的攻击漏洞,及时安装系统补丁程序。 对一些重要的信息(例如系统配置信息)建立和完善备份机制。 对一些特权帐号(例如管理员帐号)的密码设置要谨慎。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举措可以把攻击者的可乘之机降低到最小。 2、在网络管理方面,要经常检查系统的物理环境,禁止那些不必要的网络服务。 建立边界安全界限,确保输出的包受到正确限制。 经常检测系统配置信息,并注意查看每天的安全日志。 3、利用网络安全设备(例如:防火墙)来加固网络的安全性,配置好它们的安全规则,过滤掉所有的可能的伪造数据包。 4、比较好的防御措施就是和你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协调工作,让他们帮助你实现路由的访问控制和对带宽总量的限制。 5、当你发现自己正在遭受DDoS攻击时,你应当启动您的应付策略,尽可能快的追踪攻击包,并且要及时联系ISP和有关应急组织,分析受影响的系统,确定涉及的其他节点,从而阻挡从已知攻击节点的流量。 6、当你是潜在的DDoS攻击受害者,你发现你的计算机被攻击者用做主控端和代理端时,你不能因为你的系统暂时没有受到损害而掉以轻心,攻击者已发现你系统的漏洞,这对你的系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所以一旦发现系统中存在DDoS攻击的工具软件要及时把它清除,以免留下后患。 结束语据最近的一份安全研究报告显示,网上黑客每周发起的DoS攻击超过了4000次,这说明我们的网络环境依然险恶,网络上那些所谓的黑客们的破坏活动依然猖獗。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250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