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据驱动的世界中,企业需要一个可靠的备份和灾难恢复 (DR) 策略来保护其关键数据。备份是指将数据从生产环境复制到副本,以便在发生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进行恢复。灾难恢复是指在发生灾难事件(如自然灾害、人为错误或恶意攻击)后恢复业务运营和系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备份和灾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来增强其数据保护策略。
灾备和备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密切相关。备份是一种数据保护策略,侧重于创建和存储数据的副本。灾难恢复是一种业务连续性策略,侧重于在灾难事件后恢复业务运营。备份通常用于保护数据免于丢失或损坏,而灾难恢复用于在灾难事件中保护业务运营。
容灾和备份经常放在一起讲,但实际上是两个概念。
容灾是为了在遭遇灾害时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帮助企业实现业务连续性的目标;备份是为了应对灾难来临时造成的数据丢失问题,因此事实上容灾系统与备份系统是独立的。容灾备份产品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企业应对人为误操作、软件错误、病毒入侵等“软”性灾害以及硬件故障、自然灾害等“硬”性灾害。
容灾≠备份:数据备份是数据在出现逻辑错误或人为误删除时,可以将数据恢复到恢复到正常状态,备份和容灾针对的是不同的问题,容灾针对火灾、地震等灾难性事故,而备份则只保证数据的安全。备份跟前面的复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备份有时效性,因此在还原备份数据时会带来一定的数据丢失。
数据备份是普通文件备份灾难备份是系统重要文件备份,一旦系统出现严重错误可以恢复,如用GHOST备份c盘所有文件,电脑启动不了可以恢复。
备份:备份是容灾的基础,通常指在数据中心内,将全部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它的存储介质的过程。 容灾:容灾系统是指在相隔较远的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统,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当一处系统因意外(如火灾、地震等)停止工作时,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使得该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 一般意义上,容灾指的是不在同一机房的数据或应用系统备份,备份指的是本地的数据或系统备份。 通常说的灾备是将容灾与备份结合,即本地备份结合远程数据复制实现完善的数据保护。 壹进制致力于容灾备份系统的革新,为客户提供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数据级灾备主要关注的就是数据,就是在灾难发生之后,可以确保数据不受到损坏。 比如早期的通过备份到磁带转移到异地或者基于网络实现灾备中心与生产中心的异步\同步的数据传输。 应用级灾备是建立在数据级灾备的基础上,对应用系统进行复制,也就是在异地灾备中心再构建一套应用支撑系统,可提供应用接管能力。 支撑系统包括数据备份系统、备用应用系统、以及备用网络等。 数据级灾备关注于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数据级灾备是应用级灾备的基础,应用级灾备提供比数据级灾备更高级别的业务恢复能力。
从定义上看,备份是指用户为应用系统产生的重要数据(或者原有的重要数据信息)制作一份或者多份拷贝,以增强数据的安全性。 因此,备份与容灾所关注的对象有所不同,备份关系数据的安全,容灾关心业务应用的安全,我们可以把备份称作是“数据保护”,而容灾称作“业务应用保护”。 备份最多表现为通过备份软件使用磁带机或者磁带库将数据进行拷贝,也有用户使用磁盘、光盘作为存储介质;容灾则表现为通过高可用方案将两个站点连接起来。 备份与容灾是存储领域两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在备份与容灾中都有数据保护工作,备份大多采用磁带方式,性能低,成本低;容灾采用磁盘方式进行数据保护,数据随时在线,性能高,成本高。 其次,备份是存储领域的一个基础,在一个完整的容灾方案中必然包括备份的部分;同时备份还是容灾方案的有效补充,因为容灾方案中的数据始终在线,因此存储有完全被破坏的可能,而备份提供了额外的一条防线,即使在线数据丢失也可以从备份数据中恢复。
容灾和备份经常放在一起讲,但实际上是两个概念,容灾是为了在遭遇灾害时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帮助企业实现业务连续性的目标;备份是为了应对灾难来临时造成的数据丢失问题。 因此事实上容灾系统与备份系统是独立的(当然现在出现的一些灾备一体机会将两个系统融为一个)。 容灾备份产品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企业应对人为误操作、软件错误、病毒入侵等“软”性灾害以及硬件故障、自然灾害等“硬”性灾害。 但是目前很多用户会将容灾备份混为一谈,或者将容灾备份等同于数据复制或者高可用。 这里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容灾≠远程复制;容灾≠备份;容灾分为两大类:数据级容灾:也就是异地容灾系统有本地数据的一个副本,数据可以是本地生产数据的实时复制,也可以比本地数据略微落后,一般使用复制或备份的方法实现。 目前实现数据级容灾的手段多种多样,技术成熟,更重要的是数据级容灾需要的软硬件投入较小,有着广泛应用。 应用级容灾:在数据级容灾基础上,在异地建立一套与本地生产系统相当的备份环境,包括主机、网络、应用、IP等资源均有配套,当本地系统发生灾难时,异地系统可以提供完全可用的生产环境。 大部分情况下应用级容灾要求容灾中心和生产中心之间有1:1的软硬件配置,相关的容灾软件价格也比较昂贵。 目前比较流行的集中容灾解决方案有:一对一灾备两地三中心多对一统一灾备
灾备指的是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 提前建立起可靠的应急方式,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 灾备包括容灾系统和备份系统。 1.2.1 备份 备份: 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备份指的是将全部或部分数据集合从生产主机硬盘或阵列中保存到其他的存储介质的过程。 1.2.2 容灾 容灾: 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容灾指的是在较远的异地建立两套或者多套相同的、包含完整基础设施(计算、网络、存储、电力制冷等)的IT系统,通过网络的方式实现数据的传输,当主数据中心发生故障,可以利用备数据中心快速恢复业务。 1.2.3 两者区别保护对象 :备份保护的是数据,容灾保护的是业务连续性。 实现方式 :备份采用备份软件技术实现,而容灾通过复制或者镜像软件实现。 时间周期 :数据保护的周期不一致,复制或者镜像的时间周期更短。 补充:归档使用的是备份。 1.2.4 两者关系只有备份 :如果只有备份,业务无法快速恢复,数据恢复需要时间,这段时间对某些行业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另外,备份一般是周期性执行的,一旦发生数据丢失,从恢复复时间到上次备份时间之间的数据就会丢失。 只有容灾 :如果只有容灾,业务可以快速恢复,数据也可以被保护, 但是生产段有错误的操作,或者系统升级失败之类的,也会被同步到容灾端,从而造成业务的中断 。
数据库级容灾备份与应用级容灾备份的区别可以从其定义以及价格所区分:
1、从其定义区分
数据库容灾备份:主要基于数据安全做的异地备份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主要通过对数据进行转码备份、备份介质转移到异地、恢复时转码恢复来实现;
应用级容灾:主要关注关键数据异地接管,业务不中断的方向;通常是通过TCP/IP协议将数据实时备份到远端,在本地均被损毁或不可用时,异地端能够及时接管;
两种方式各有优缺,数据容灾备份缺陷是恢复的时间比较长,在恢复的时候业务是中断的;应用级容灾缺点是对于特大数据量(如TB级),需要依赖比较好的专网做异地复制以及性能比较好的服务器。
2、从其价格区分
数据库级容灾只得是从存储层进行备份,这种备份的机制往往是实时的,适合关键的业务,并且能够做到实时的挂载,相对应用级别,毕竟成本高一些,但是目前已经被很多企,事业单位采用。应用级的备份是最传统的,在应用层进行复制,一般成本低廉。中、小型的金融行业全是数据级的容灾。
“容灾”与“备份”不是同一个概念,“容灾”是目的,而“备份”只是实现容灾的其中一种手段,不是唯一;“备份”只是将数据COPY一份,在其他介质保存,当数据丢失了,有“备份”可以用于恢复,无论手动还是自动,而有副本就相当于完成“备份”了,至于恢复不恢复,恢复完了没有,与“备份”是没有关系的,那属于“容灾”的范畴了。 我们日常将东西考到U盘,光盘,移动硬盘也就是备份了。 而“容灾”是为了通过一些技术手段的部署,达到出现“意外”的时候,业务不会中断或者中断后会自动恢复(注意要自动,而且恢复时间很短)。 例如服务器、网络、存储哪一点出现问题,都会中断服务,所以这个时候每个点都需通过技术手段做保护,这就是容灾要考虑的事情。 与“备份”不同的是,例如你的硬盘挂了,买一个新硬盘,你再将移动硬盘的数据拷过来就OK,但是这个过程中是要停止服务的,恢复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而“容灾”是要不中断服务的,例如说你有2台电脑,然后两边数据是实时同步的,忽然一台的硬盘坏了,不要紧,直接到另外一台办公好了,因为实时同步,坏了的那台的数据这边没坏的这台也有,这种就相当于容灾了。
深入探讨灾备世界中的数据守护与业务连续性的基石,让我们一起揭示数据保护与容灾备份的神秘面纱:
技术演进:从定时到实时 - 从定时备份(尽管兼容性好,但RPO大,需专门时间)到快照备份(针对文件变化,但兼容性受限,影响生产),再到实时复制(如CDP,RPO几乎为零,如英方CDP,解决实时保护问题)。
衡量标准:RPO与RTO - RPO(灾难后可恢复数据点)和RTO(恢复时间)是衡量灾备效能的重要指标,它们定义了数据丢失的容忍度和业务中断的最短时间。
通过理解这些基本原则,企业可以更有效地构建和维护其灾备策略,确保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数据安全与业务连续性得以保障。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24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