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市场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途径。随着碳市场不断发展和壮大,对准确、及时和可访问的碳排放交易数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数据中心在收集、处理和分析碳排放交易数据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先进的分析工具,数据中心可以帮助利益相关者深入了解碳市场的运作,并为低碳转型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数据中心通过以下方式推动碳排放交易数据分析的创新:
数据中心从各种来源获取碳排放交易数据,包括:
碳排放交易数据分析在各种应用中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包括:
carbonClick™ 碳数据服务是一个基于云的数据平台,由数据中心提供支持,提供全面的碳排放交易数据和分析。 carbonClick™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
碳排放交易数据分析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低碳转型至关重要。数据中心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先进的分析工具,推动碳排放交易数据分析的创新,支持利益相关者做出明智的决策并为可持续的未来做出贡献。
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碳排放数据归生态环境局管理。 2021年11月1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生态环境局迅速开展碳排放数据质量自查工作,对本行政区域内重点排放单位2019和2020年度的排放报告和核查报告组织进行全面自查,于2021年11月30日前将整改工作台账和数据质量自查报告报送生态环境部。
政府机构、碳排放交易平台。 1、政府机构:中国澳门政府环保局是负责管理和监督澳门碳排放的机构,可以向机构查询具体的碳排放数据。 2、碳排放交易平台:中国澳门是中国内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碳排放数据可以在中国碳排放交易网等平台上查询。
政府机构和环保咨询机构。 1、政府机构:政府机构会发布官方的碳排放数据报告,可在官方网站或者公众号中查到,但需要查询权限,所以网上很难找到公开的碳排放数据。 2、环保咨询机构:要更具体的数据或者定制化的报告,可以联系专业的环保咨询机构或者数据分析公司,但环保咨询机构查询条件苛刻,所以网上很难找到公开的碳排放数据。
国际碳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Allowance-based trade)和项目交易市场(Project-based trade)两大类。 1、配额交易市场交易的对象主要是指政策制定者通过初始分配给企业的配额。 如《京都议定书》中的配额AAU、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使用的欧盟配额EUA。 2、项目交易市场交易对象主要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如由清洁发展机制CDM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和由联合履约机制JI产生的排放削减量ERU。 其中,EUETS的配额现货及其衍生品交易规模最大,2008年接近920亿美元,占据全球交易总量3/5以上。 碳交易市场可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 碳交易开始主要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随着交易的发展,场内交易平台逐渐建立。 截至2010年,全球已建立了20多个碳交易平台,遍布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市场。 欧洲的场内交易平台最多,主要有欧洲气候交易所、Bluenext环境交易所等。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 两年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和支持下,深圳积极推动碳交易相关研究和实践,努力探索建立适应中国国情且具有深圳特色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先后完成了制度设计、数据核查、配额分配、机构建设等工作。 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国七家试点省市中率先启动交易。 半年来,深圳碳市场运行稳定,深圳在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低碳发展方面担负起探路者的角色。 当前中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将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旨在培育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兴经济增长点。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两省五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将在2013年内全面启动。 扩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了新的产业机遇的产生,例如碳审计、碳排放权交易、碳管理、碳战略规划、碳金融等服务业将迅速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碳排放权交易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与经营状况。 企业需要真正了解碳排放权交易的利与弊,增强对各个参与环节的认识,进行专业人才储备与经营战略的调整,化“风险”为“机遇”。 同时,碳资产是继现金资产、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之后的第四类新型资产,将成为我国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成分。 随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逐步扩大及日趋成熟,对拥有专业能力和技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新型人才的需求将快速增长。 作为当前全国首个启动的碳市场,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结合实际运行机制及经验,推出低碳教育与培训系列课程,旨在培养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多层次高级人才,在保障我国低碳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切实帮助试点企业、投资者、市场服务机构以及其他有志于投身于碳排放权交易产业的机构和个人抓住“碳机遇”。
搜索碳排放的关键词选择明细指标。 Wind有一个宏观行业数据浏览,涵盖了中国宏观数据、中国区域数据、行业经济数据、海外经济数据四组指标体系,数据主要来自各行业协会、各专业行业网站、国外行业数据提供商。 以折线图、柱状图、饼图等多种方式进行数据分析,看着比较直观。 从目前国内金融领域来说,万得是使用面最广的金融终端,覆盖了股票、债券、基金、指数、权证、商品期货、外汇等多项品种。 虽然整个框架都是借鉴bloomberg的,但从数据更新角度上来说,万得在国内市场的优势还是略胜bloomberg的。
最准确的交易价格和交易情况可以访问试点交易所网站或微信公众号获取,试点交易所请网络:
探索全球气候变迁的幕后推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起着关键作用。各国通过精确计量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CO ),构建起一幅全球碳排放的画卷。以下是几大权威数据库的概览与数据获取途径:
此外,还有更多资源等待挖掘:
这些数据库不仅为气候模型构建、政策规划以及国际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也为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公众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通过这些平台,我们得以跟踪碳足迹,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发达国家VS发展中国家2014年全球碳排放总量比1990年增长了58%,但排放量的分布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除美国(+3.46亿吨)、日本(+1.08亿吨)、加拿大(+1.17亿吨)、澳大利亚(+1.32亿吨)、西班牙(+0.14亿吨)的排放量有所上升外,其余发达国家基本都比1990年低,排放量的增长几乎都来自于发展中国家。 1990年发达国家占69%,2014年的占比仅为39%。 人均排放量美国的人均排放量虽逐渐降低,但2013年16.18吨/人的排放量仍远高于其它主要排放国;欧盟的人均排放量只有美国的40%,为6.57吨/人;中国的人均排放量较低,但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06年超越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超过欧盟,达到了6.60吨/人。 日本的人均排放量常年保持在8~9吨/人之间,2011年福岛事故后,日本关停了所有的核电厂,化石燃料使用量的增加导致2013年的人均排放量比2010年增长了近10%;印度是主要排放国中唯一一个人均排放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2013年1.49吨/人的排放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4.51吨/人)的1/3。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查询。 查询国家内碳排放量,去国家统计局(NBS)。 经合组织成员国碳排放量,去OECD。 查询世界范围内排放量,去世界银行(worldBank)。 依次内推,去各种银行,分析机构,联盟组织(欧盟/上合/东盟/)的官网查询
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实际上是由人为/自然两部分组成的,其中人为排放又涉及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废弃物处理等多个领域。 目前全球各地的人为排放数据都可以通过一些软件查询到,举个例子:图1显示的是一个全球大气污染排放数据调用界面,红头箭头所指地区为美国纽约。 在右侧要素栏目里我们选择二氧化碳-CO2,调用该地区2020年逐月的CO2排放量数据,如图2所示。 图2显示了纽约市中心地区联合国总部附近2020年逐月CO2排放量,可以看到2020年1月该地区CO2总排放量为17.652kg/m2,这仅仅是单位面积的排放量,如果算上纽约全市的陆地面积其单月CO2排放量即可达1000万吨以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24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