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正在经历一场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的硬件中心化模式进化到以软件为中心、更灵活且可扩展的云原生架构。
传统的企业数据中心依赖于昂贵的专用服务器、专有软件和复杂的存储系统。这种架构具有许多局限性,包括:
云原生架构是一种使用现代云计算技术的软件定义基础设施模型。它基于以下原则:
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云原生架构提供了以下优势:
数据中心革新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包括:
数据中心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转型,从传统的硬件中心化模式进化到云原生架构。云原生架构提供了降低成本、提高可扩展性、提高可靠性和提高效率的众多优势。通过仔细规划和执行,组织可以成功实施云原生架构,并获得其提供的巨大好处。
Oracle等传统数据库架构无法满足企业面临的业务挑战,电信、金融和政务等客户正在核心系统领域加速上云。 基于这样的背景,6月9日,2020阿里云峰会,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云数据库负责人李飞飞提出,“今年要完成套传统数据仓库上云。 ”在许多采访中,企业主们无一例外表示,新冠疫情的冲击反而加速了企业上云的步伐。 诸多案例也表明,上云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但在上云的过程中,技术门槛和高额的试错成本,都有可能变成压垮中小企业的稻草。 作为提供新基础设施的阿里云厂商,其角色更像是一种普惠技术的提供者。 “需要提供一项普惠技术,一是降低技术门槛,不需要学习太长时间,减轻企业上云门槛;二是价格不能太贵,否则中小企业用不起。 科技从诞生到全面普及有一个S曲线,逐渐坡爬到过程,技术越成熟,成本越低,人群越广。 ”商汤产业战略研究院院长、阿里云研究院创始人田丰曾经在采访中表示。 在当天的采访中,李飞飞用了一个案例比喻了云原生数据库的本质。 以往数据库资源的使用方式像是往家里打一口水井,但今天不需要家家户户打井,而是做一个将自来水厂资源池化的工具,按需按量调度,灵活调度。 “实现高可用弹性可拓展,是促成中国企业,甚至世界范围内企业从传统商业数据库向云原生数据库迁移转型的最本质原因。 ”李飞飞认为这样的云原生数据库,给上云中的成本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而云计算云原生架构带来的技术先进性,必然会发生的对传统商业数据库发生挑战和替代的过程。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表示,今年不仅会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同时将大规模引进顶级科技人才,阿里云再招5000人,重点吸引云服务器、网络、芯片、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领域的攻坚人才。 中小企业如何上云如今,中小企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上的技术革新,带来了商业和经营模式的创新,这反过来也导致了另一批中小企业在物流、中介、信息收集等领域的护城河和赖以生存的优势受到挑战。 数字化的转型成为了中小企业们不可回避的话题。 尽管数字化转型碰上新基建的风口,这一潮流一方是巨大的投资,一方连接的是千亿市场机会,但成本和如何上云成为了摆在诸多中小企业面前的难题。 尽管一些地方政府会给企业上云提供补贴,但一些企业主们思考的却是如何拿到上云补贴,而不是如何使业务更好地上云。 中小企业在上云的需求上存在诸多不同。 李飞飞的了解中,中小企业上云的前一成本和所需时间和大企业来说更低,时间更短。 其次,所需的产业支撑体系也没有大型企业需要的产品支撑体系那么丰富。 另外,中小企业的整个IT支撑系统,是通过独立软件开发商(ISV)提供的第三方SaaS层解决方案,阿里云需要和这些ISV合作,比如ERP、CRM系统迁移上云,底座换成云原生的数据库,“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底座已经用到了云的技术,但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上云的过程。 ”阿里云官网代金券2000元礼包领取入口:点击领取安全与成本曾经一位帮助中小企业建立数字化转型平台的企业主说,中小企业们在上云时更多还会考虑安全性问题,毕竟要将自己的所有工业数据迁移到公有云上。 李飞飞说,相对于自建云来说,至少在阿里云的实践中,云提供了更加安全的环境和可靠的基础设施。 从数据安全及业务可靠上来说,是不存在这方面的顾虑。 另外,他表示,一些企业有阶段性分批分步骤实施计划,短期内有一些监管原因需要把数据放在自己的机房或者私有云这样的部署方式。 对于数据安全,田丰还曾提出过“数据信托”的概念,“不管在哪个云上,数据始终是客户的,如果想做更多开发,一定要和客户商谈。 现在云计算厂商主要做技术类服务,对数据没有兴趣。 如一些公司跟某些保险公司做数据共创和服务,那是业务层的协议,跟底下云技术服务协没关系的,后者挣的是工具类的钱,而不是数据的钱。 ”但与此同时,高额的试错成本,也使得中小企业在实质上云的过程中出现阻碍。 张建锋表示,阿里云的300多万企业客户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阿里云之于中小企业,张建锋比喻,就如同一个新兴淘宝,“原来去做零售,要在线下开一个店,店主要进货要去卖,去做所有不擅长的事情,例如开店租房本质上跟零售没有关系。 现在中小企业在云的时代,相当于在公共服务平台。 ”但成本和价格,两者如何兼顾?“实现资源池化资源解耦更好的弹性以后,使用成本价格一定会下降”,李飞飞认为,以前资源是紧耦合的,当存储需要扩展的时候,计算资源必须绑定一起扩展,虽然可能不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反之亦然。 但今天,资源解耦弹性以后是按需按量、分钟级的弹性,存储计算分开谈,成本和价格肯定会下降。 李飞飞和团队曾分析过一个典型的OLTP在线交易业务系统和传统的商业数据库,使用云原生数据库的弹性能力,成本整体降到原来的六分之一左右。 数字基础设施已成新趋势:云原生数据库如何解决中小企业上云关键问题标签:商业软件开发关系现在绑定服务器回避数字化学习
作者 石默研
新型“数联网”基础设施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下称《2020数据要素意见》)发布以来,数据要素的市场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同时,长期的实践证明,数据要素的威力,大多数情况下源于对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单一组织靠自身积累往往难以聚集足够价值的数据,因此,只有通过数据跨域流通与共享开放才能真正发挥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如银行、保险、政府、电商等等行行业业,已经有了强烈、广泛的数据跨域集成与融合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开始从助力经济发展的辅助工具向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转变,大数据资源应该向资产升级,对“数字经济”新范式产生更加直接的驱动作用。而大数据资源向资产升级的关键则是高效、安全的互联互通、精确的计量计价及数据所有权、使用权的市场化清晰界定。
于是,“数据要素互联互通网络”数联网成为国家乃至国际一项重要的新型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创新业态诉求,有着重大的 社会 价值与广阔的市场空间。
2. 云原生数据库服务
云原生数据库,是支撑现代数据服务的主体设施,它生于云上,长于云上,对外形成按需获取的DBCloud形态,使用者无需关心数据计算与存储的具体细节,无需为部署、运维、扩缩等工作付出精力,无需对数据计算的模态(AP,TP,流,图等)做出额外的规划与设计,无需区分所选择云计算基础设施IaaS的特性与区别,只需要向云原生数据库DBCloud的运营者申请使用相应的服务即可,这是现代数据库技术与服务发展的必然方向。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全球越来越多的数据服务将在云上,包括多云、跨云的环境中以平台化的方式实现。由于云计算环境所带来的强大算力与各项能力,数据服务平台化必将极大地推动与加速各行业业务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进程,而云原生数据库也必将成为新数字化时代一项关键的公共IT基础设施。
3. 从数据库平台服务到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数联网”
关于数据流通互联基础设施“数联网”,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建设与运营的尝试,在我国主要就是各级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交易中心”,从2014年起就开始启动,经历了2014-2016年“第一次浪潮”后,于2017-2019年处于“停滞期”,运营实践看,整体成交量远低于预期。原因主要在于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属难以界定,隐私、安全与共享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跨域数据共创需求越来越迫切,另一方面,数据的无序流通,又可能导致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的重大风险,必须加以规范与限制。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日趋严格的“数据安全法”“信息保护法案”不断出台,在客观上增加了数据流通的成本,降低了数据综合利用的效率;而大数据价值的精确计量计价也难以实现,不能有效体现数据的资产属性。如何兼顾发展与安全,平衡效率与风险,准确衡量价值,是全世界在大数据治理中一直面临的共同课题,也导致规范高效的数据流通市场始终未能形成。
而中央的《2020数据要素意见》,首次明确了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目标和定位,随之有关数据安全、信息保护的法案以及技术系列标准等相继发布,为促进数据流通规范化运作提供了政策制度基础;同时,“数据可用不可见、用途可控可计量”的隐私安全计算技术与创新模式也蓬勃发展并成熟起来,为解决隐私安全问题及数据资产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因此,自2020年至今,以新兴技术驱动“数据使用价值流通”新模式的数据要素流通市场迎来“第二次浪潮”,新一轮建设再次启动,全国一年来共有6家新型数据资产交易中心开始筹备建设,其中北数所等2家新型示范已正式投入运营。隐私安全计算技术采用数据不动、算法流动的策略,在数据不出域的情况下,安全地达到数据跨域联合计算的目的。虽然目前该组技术的成熟度与标准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在相当范围内也有炒作的成份,但在强烈需求与趋势的驱动下,发展很快,前景极为可期。
应该可以看到:采用“数据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交易实现跨域流通,对数据访问按量计价的新模式同时也给云原生数据库服务带来新的商业发展契机,原因很简单:数据库本身就是以提供数据使用服务为天职的!
仔细调研与分析还会发现,当前政府主导的新型数据资产交易所对“数据使用权”流通模式的尝试,基本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阶段,至今实效依然甚微!这除了可能还需要一定的市场培育周期以外,本文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凭空而生的数据交易所,并没有直接沉淀客户数据的条件,运营只能靠“借鸡生蛋”,而正在发生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大都以授权政府数据公开运营为起点,然后大力“邀请”各种数据资源拥有者上平台,培育数据流通生态圈。然而,多数情况下,一是静态政务数据的实用价值很有限(例如对金融风控),二是真正有价值的产业活数据与公民行为数据拥有者(在其自有数据库中)上交易平台的程序非常繁杂,意愿较低......。同时,现阶段在技术体系上,新型交易所主要依赖隐私计算,对数据库总体采用松散繁杂的集成方案对接,就是说,目前还没有系统重视数据库的技术定位。
本文认为,首先,从技术上讲,云原生数据库融入隐私安全计算甚至更广泛的跨域安全计算手段,并没有太大的瓶颈,还可以方便地承担可信安全中介的角色,却会赋予数据资源拥有者最便利的“数据使用权”共享能力。更重要的是,当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服务平台化成为全球化趋势后,全 社会 范围内大多数的数据库服务都将由云原生数据库平台运营者所承担,它就自然建立了最广泛丰富的“数据流通生态圈”,天然拥有提供“数据跨域流通互联”服务的各种有利条件。而云原生数据流通显然是目前数据要素市场化领域需求与商业前景最为强烈的可运营业务之一,如果云原生数据库服务运营者借其固有优势,同时运营数据要素流通业务,必将在技术效能与商业模式上超越现存的各种模式,对政府主导、靠“借鸡生蛋”现有市场带来巨大的挑战,甚至是终结。
进一步讲,这种能力的提供,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与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与红利,还可以极大地加速各行业、各组织对云原生数据库平台服务的消费需求,两种因素又会相互促进,从而使云原生数据库服务成为将来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新标准,自然进化为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数联网”本身。
2019年,我们将进入数字化转型的攻关期。 所谓“攻关期”即数字化转型2.0阶段,需要攻坚企业关键业务上云和数字化转型改造的课题。 在一份市场调查公司IDC的报告中指出:IDC自2014年提出数字化转型以来,看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层面已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有一些企业已经成功屹立在潮头,有一些企业在向上游进发,还有一些企业只能在浪潮的挟裹中被动前行。 对于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是“雄关漫道”。 IDC认为,目前阶段来看,企业亟待解决的是数字化能力提升,包括:与业务的深入结合能力;数据处理和挖掘能力;以及IT技术运营和管理能力。 特别是数据处理和挖掘能力,因为数字化转型推进企业从以流程为核心向以数据为核心转型,对海量、异构、多类型的数据处理和挖掘能力是释放数据价值的前提,对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治理是释放数据价值的保障。 而随着数字化转型引入大量新技术而导致IT复杂度变高,企业IT技术运营和管理能力是提升企业“IT生产力”的关键。 攻关数字化转型的“雄关漫道”,需要一个具备融合、智能、可传承三大特性的数字平台。 这是2019年3月华为与IDC联合推出的《拥抱变化,智胜未来—数字平台破局企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所提出的观点。 融合主要指把传统技术和创新技术相结合;智能主要指平台智能化和智能化能力输出;可传承主要指解耦、功能复用、可配置等理念打造的架构。 而承载这三大观点的,就是新一代分布式企业级技术。 2019年5月15日,华为发布了业界首款支持ARM架构的新一代智能分布式数据库GaussDB以及分布式存储FusionStorage 8.0,作为新一代数据基础设施,诠释了具备融合、智能、可传承三大特性的数字平台。 华为常务董事、ICT战略与Marketing总裁汪涛在发布会上表示,千行百业正在加速智能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数据基础设施是智能化成功的关键。 华为围绕计算、存储和数据处理三个领域重定义数据基础设施,加速迈向智能时代。 今天所讨论云和工业互联网等概念的背后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就是体系架构大迁徙。 传统企业级技术是在单体应用和单机环境中,保证数据存储、调用等操作的高可靠、高可用、高稳定,特别是满足金融级事物处理的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耐久性)要求,为企业关键业务提供数据管理支撑。 随着企业技术向云架构迁移,数据库技术也面临转型。 2018年,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分布式数据库成为了业界的热点。 简单理解,云计算技术就是把“单机”环境替换为由X86服务器机群所组成的分布式计算环境。 原先由几台小型机完成的计算任务,要分散到上百甚至上千台X86服务器上,而且还可能跨数据中心操作,挑战可想而之。 特别是在线支付等金融级业务,不能在断网或网络连接有问题时出错,也不能因响应速度慢而影响用户体验。 2018年8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举办了“金融分布式事务数据库研讨会”,与业界厂商和用户共商核心数据库分布式转型之路,同时发布了《金融分布式事务数据库》白皮书。 金融分布式事务数据库的工作推进,为分布式数据库进入企业关键业务系统,提供了产业化支撑。 而华为作为企业ICT解决方案供应商,早在2012年就开始研发面向大数据分析的数据仓库,在基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SQL引擎和事务强一致性等基础上,进行了分布式、并行计算的改造,历时6年打造了面向PB级海量数据分析的分布式数据库。 在OLAP数据仓库之外,华为与行业用户合作了面向OLTP的分布式事务型数据库研发。 2017年,华为与招商银行合作成立了分布式数据库联合创新实验室,研发具有高性能企业级内核、完整支持分布式事物、满足金融行业对数据强一致要求、单机事物处理能力要达到每分钟百万级别等的OLTP分布式数据库。 本次发布的GaussDB数据库新品包括:联机事务处理OLTP数据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库、事务和分析混合处理HTAP数据库。 而华为GaussDB数据库将AI技术融入数据库设计、开发、验证、调优、运维等环节,可实现基于AI的自调优、自诊断自愈、自运维,让数据库更高效、更智能,引领数据库架构的发展。 更进一步,本次发布的GaussDB系列数据库是业界首款支持ARM芯片的分布式数据库。 华为推动计算架构从以X86+GPU为主的单一计算架构到以X86+GPU+ARM64+NPU为主的异构计算架构快速发展。 基于X86架构,华为引入AI管理和智能加速能力,率先推出了智能服务器FusionServer Pro;基于ARM64打造了业界性能最强的TaiShan服务器;基于Ascend芯片的Atlas智能计算,实现了业界首个端边云协同的人工智能平台。 而GaussDB可充分利用并融合ARM、X86、GPU、NPU等多种异构算力组合,大幅提升数据库性能。 汪涛强调,作为全球首款AI-Native数据库,GaussDB有两大革命性突破:第一,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数据库的全生命周期流程,实现自运维、自管理、自调优和故障自诊断。 在交易、分析和混合负载场景下,基于最优化理论,首创深度强化学习自调优算法,把业界平均性能提升60%。 第二,支持异构计算,充分发挥X86/ARM/GPU/NPU多样性算力优势,最大化数据库性能,在权威标准测试集TPC-DS上,华为GaussDB排名第一。 GaussDB还支持本地部署、私有云、公有云等多种场景。 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分布式计算环境中,数据管理解决方案除了需要分布式数据库外,为了更好的扩缩容以及满足多样化数据存储需求,计算与存储分离已经成为分布式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架构。 分布式云化架构,就是要支持计算、存储分离和多租户等架构设计要求。 GaussDB已经从数据库层面实现了高可用、高可靠、高稳定的分布式数据库,本次发布的FusionStorage 8.0则是分布式存储架构,创新地实现一套系统同时支持块、文件、对象、HDFS协议,1套存储支持4类存储能力,适用于全业务场景混合负载,最终让“一个数据中心一套存储”成为可能。 IDC发布的《中国软件定义存储(SDS)及超融合存储(HCI)系统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8年第四季度》显示,2018年,软件定义存储市场达到了54.9%的同比增长。 软件定义存储在中国整体存储市场的占有率稳步上升,分别达到了22.1%的市场占有率。 华为凭借文件解决方案在政府、广电和电信等行业得到认可,在2018年中国软件定义存储市场排名第一。 FusionStorage 8.0采用华为ARM-based处理器鲲鹏920加速,使IOPS提升 20%,结合华为AI Fabric无损网络,时延进一步降低15%。 基于华为在计算、网络和存储领域多年的芯片和算法积累,FusionStorage 8.0在SPC-1的性能测试中,单节点性能达到了16.8万IOPS以及1ms以内时延,成为承载企业关键应用的新选择。 此外,通过华为云的云上训练及本地AI芯片,FusionStorage 8.0将智能管理贯穿业务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如业务上线前对存储资源的规划,使用过程中的风险预判及故障定位,大幅提升存储效率,帮助行业客户应对智能时代的数据新挑战。 汪涛在发布会上强调,新一代智能分布式存储FusionStorage 8.0通过重定义存储架构,从“Storage for AI”和“AI in Storage”两个维度实现效率大幅提升,引领存储智能化。 首先,“Storage for AI”通过融合共享,让AI分析更高效。 其次,“AI in Storage”率先将AI融入存储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资源规划、业务发放、系统调优、风险预测、故障定位等方面实现智能运维。 辽宁移动就采用了华为FusionStorage。 作为辽宁省内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辽宁移动一直在 探索 先进的存储方案在自身IT系统的应用。 由于5G的快速发展,辽宁移动关键数据库的应用也向云化方向发展,分布式存储也要满足其可靠性和高性能要求。 华为在深入分析辽宁移动需求后,首先在边缘开发测试业务小规模试点分布式存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测试后性能和可靠性都达到了预期,最终决定将全部业务迁移至FusionStorage。 该方案通过采用双活、可写快照、端到端DIF等特性,顺利完成Billing、经营分析、B2B等系统从老旧存储至FusionStorage的搬迁工作,助力辽宁移动的存储架构迈入新的 历史 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分布式数据库与华为分布式存储深度结合,把数据库的操作下沉到存储节点,极大提升了分布式数据库的性能。 利用新的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华为帮助用户提升数据中心的吞吐量,提升网络应用的可伸缩性,并且能自动调优。 除了推出新一代突破性的分布式数据库和存储技术外,华为也积极与客户、伙伴在数据库与存储领域,从行业应用、平台工具、标准组织和社区等多个层面共建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 在行业应用层面,华为与软通智慧、神州信息、东华软件、易华录、用友政务、亚信国际等独立软件开发商长期合作;在平台和工具层面,华为与Tableau、帆软、ARM、Veritas等合作伙伴联合创新;在标准组织和社区层面,华为深度参与OpenSDS、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OCP、OpenStack、CNCF基金会等组织和社区的建设。 总结来说,华为全线分布式数据库和分布式存储产品的发布,是华为具备融合、智能、可传承三大特性数字平台的最新成果。 华为分布式数据库与分布式存储结合,能消除企业各业务系统数据孤岛,构建面向行业场景的数据建模、分析和价值挖掘能力,对多源异构的数据进行汇聚、整合和分析,形成统一的全量数据和数据底座,实现数据价值挖掘和共享。 而基于AI的智能化,可对基础设施进行高效的管理,为行业应用开发和迭代赋能,全面帮助企业突破关键应用上云的“雄关漫道”。 (文/宁川)
随着服务器虚拟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部署,企业正在经历数据中心的重大革新,以提高IT灵活性和有效性能。 企业正面临着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1、如何应对管理数据的快速增长?企业在谋求进一步地降低成本与提高利润率的过程中,带来了数据以TB级别的增长速度,如何方便且快捷地管理大量的数据成了最头痛的问题。 企业采用的最普遍的做法是增加存储设备或者增加服务器来进行管理,但是这种做法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附带问题。 2、如何控制数据中心的能耗?企业增加设备的同时,必然需要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这同时增加了数据中心的能耗。 而这样的情况,与“绿色存储”的概念是背道而驰的。 3、如何快速做好快速的备份和恢复?企业渐渐发现,传统的备份和恢复已不能满足要求。 磁带用来备份大量永久性数据还能发挥一些作用,但是用它来恢复数据其速度是让企业无法忍受的。 4、如何提高IT员工的工作效率?很多企业的劳动密集型的人工任务降低了IT员工的工作效率。 Gartner的研究也表明,如今的企业IT部门都希望能以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这使得既要管理基础架构的复杂度、又要满足更严格的服务要求并提高员工生产力变得难上加难。 客户需要的是能够快速响应业务部门要求,让劳力密集型工作变得更加自动化,使IT基础架构不断扩展、更加透明。 为了帮助企业解决其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众多存储厂商一直都倾力打造完美虚拟存储平台,以提高服务水平,改善设备利用率和数据中心的电力、空间及散热效率。 NetApp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NetApp的网络存储技术融合于VMware的全线数据中心虚拟化软件中,从而加快了数据中心的转型,为客户创造效益。 NetApp大中华区总经理柯志明向记者介绍了近期推出的这三款新软件的功能: SnapManager for VirtualInfrastructure它能够为虚拟机提供自动化数据保护和恢复,以保护用户的VMware虚拟环境,同时,该软件也极大地降低了手动备份和恢复造成的人为错误,消除了由传统主机服务器备份和恢复造成的中断和性能方面的影响,显著提高了服务器的利用率,使用户能够更放心地进行数据保护。 SnapManager Compabilitywith VMware Virtualization:所有运行于Windows的NetAppSnapManager产品都能够与VMware虚拟化软件进行整合,将其独特的应用管理功能扩展到虚拟领域,提供同时可用于物理服务器和虚拟服务器的通用数据管理工具。 Provisioning Manager:该软件通过政策主导的自动化功能,加快了现有存储的配置进程,改善了容量利用率、减少了因人为出错而造成的数据丢失。 虚拟服务器和物理服务器环境的存储配置中复杂的手动流程因此化繁为简,IT员工也得以将精力放在更重要的工作。
商业现代化、公共云的爆炸和深层次的技术创新是2021年的基石,突出表现为生物技术、供应链分析、量子计算和区块链的进步。2022年是关于元宇宙、加密货币、基因医学以及互联网和云的进步,以帮助实现之前承诺。
虽然互联网、新兴技术和云服务的发展为各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为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但它也将把传统IT架构的能力推到极限。支持下一代应用的技术栈需要类似云的敏捷性、规模、安全性和性能来支持工作负载。
展望未来,以下是塑造互联网发展和改变现代数据中心的三个关键技术趋势。
支持软件的DPU的崛起
计算正在向数据所在的地方靠近。5G连接与边缘计算的创新相结合,正在改变医疗保健(病人监测)、 汽车 (自动驾驶 汽车 )和能源(智能电网)等行业。
在2022年,我们将看到更多的企业部署边缘计算战略。更加分散的工作负载将推动数据中心东西向流量的大量增加,强调了对类似云计算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的需求。这就催生了DPU的部署,将CPU还给应用。
DPU的设计是为了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大规模跟踪有状态的连接和流量。对于服务提供商来说,这些进展将释放客户数据中心的CPU,用于关键业务和创收的处理。DPU的进步不仅改变了我们设计网络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在网络上运行的应用程序,为增强工作负载创造了更多空间。
加速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
边缘计算的采用导致了处理能力的大规模进步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图像处理的可用性增加。但是,对于这项新兴技术能够为各行业带来的好处,我们还只是刚刚开始。在明年,不断发展的IT基础设施和DPU、GPU和其他SmartNIC的进步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AI模型,并从数据中获得更多的价值。
通过现代化的IT架构来释放高级数据分析的新可能性,我们预计将在 健康 诊断、制造业、航空航天研究和零售等领域看到新的使用案例。
零信任的任务
在2021年出现创纪录的复杂的勒索软件攻击后,美国发布了一项关于改善国家网络安全的行政命令,要求联邦机构与私营部门更紧密地合作,以提高他们对网络攻击的弹性。行政命令中的一个要求是制定一个计划来实施 零信任 架构。
对企业来说,零信任 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是,打击网络攻击的激增将需要更强有力的承诺,实施 零信任 框架,并将这种方法纳入所有硬件和软件设计原则的核心。
2022年,企业和政府机构在迈向零信任安全架构的过程中,将寻求采用分段和微分段政策,以提高其网络对数据泄露的复原力,不过这将面临包括调整传统基础设施和相应安全政策的挑战。
结论 - 持续的数字化转型
疫情带来的一个意外收获是数字转型的加速,这将持续到2022年及以后。数字化转型将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但它首先要有现代化的、敏捷的架构作为支撑。这些迎来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的先进技术趋势将为传统的数据中心带来范式的转变,因此组织和行业可以为未来做好准备。
8月20日,华为云成功举办TechWave云基础设施专题日,围绕企业上云普遍关心的「 如何规划、技术选型、组网复杂 」等痛点,分享了承载6.7亿用户的华为终端云服务上云实践,及其背后瞄准「 软硬协同 」与「 边云协同 」实现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的华为云擎天架构,并带来 KYON云网络解决方案、云原生技术平台Vessel、升腾转码解决方案 等五大新品。
针对企业上云的痛点,本次专题日不仅带来了华为自身的上云实践分享,还首次提出了「 Keep Your Own Network 」(KYON)的理念,聚焦解决企业上云的复杂组网问题。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令人兴奋的亮点吧。
华为终端云服务上云实践大公开!
「缺乏经验」是困扰大多数企业上云的拦路虎,而传统IDC模式存在的可靠性低、运维成本高、安全防护差、资源无弹性、服务种类少等特点,又为企业上云平添了更多阻碍。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华为云公开了终端云服务上云实践。作为承载了6.7亿+用户、130+开发者、4亿+Push并发连接的华为终端云服务,华为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上云实践经验。包括在云上构建高可靠、高性能、高弹性的应用,业务的智能运维/运营等多个方面。
构建高可靠应用 :依靠华为云在基础设施的冗余设计,如双路供电、网络双平台、AZ间4路光纤互联等,保障基础设施层的高可靠;同时在业务层依靠双活和容灾的设计,保障业务在面临突发灾难时,能够实现业务的连续性。通过真实演练,纯业务切换秒级完成,主Region故障时,20分钟完成容灾切换。
构建高弹性、高性能应用 :华为云ELB可支撑了200万/S新建连接和2亿以上的并发连接,配合华为云秒级千容器,一分钟千台云主机的弹性能力,保障了应用的高性能和高弹性,成功保障了华为手机应用市场春节15倍流量突发
业务智能运维/运营 :大数据分析是实现业务智能运维/运营的基础,华为云分布式裸机网关为裸金属服务器提供20Gb带宽保证,同时通过存算分离机制,实现PB级大数据分析并节省了整体成本。
KYON+Vessel,打造极简高速的上云之路
在本次专题日上,华为云网络域总监李义提出了「Keep Your Own Network」的理念(即KYON),并发布「 KYON企业级云网络解决方案 」,聚焦解决上云的复杂组网问题。 KYON在今年7月凭借数项技术创新,斩获“2020可信云技术最佳实践奖”。
在上云过程面临的诸多问题中,网络首当其中,43%的企业应用在混合云场景中遇到了网络连接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组网部署的复杂。正如上文提到,随着万物互联的趋势日益加速,企业组网也变得日趋复杂,如何简化组网、平滑迁移、业务融合,是企业上云的核心诉求。
在这些方面,华为云从云端进行网络进化,构筑企业级特性,缩小和企业网络环境的差异,从而适应企业的复杂应用和场景。 在此基础上,提出KYON的三大优势,即极简规划、敏捷迁移、无缝融合。
极简规划 指的是通过私网NAT网关,实现灵活组网。企业多部门间业务往往存在大量的重复网段(172/192),迁移上云后极易冲突。KYON的私网NAT网关,可以将私网地址映射至大网地址,支持IDC原有组网拓扑整体映射至云上,并进行统一管理。用户可以保留原有组网上云而无需重新规划,极大地简化了IDC上云的网络规划和管理。此外,KYON还可将私网IP映射为指定IP进行接入,以满足行业监管部门对各机构和单位的要求。
敏捷迁移 旨在打破网络边界,实现二层网络体验。企业业务在迁移过程中,大部分的IP都需要更换,但有些IP是硬写入在配置文件中的,难以修改。不仅如此,政务和大企业往往系统庞大,单次迁移无法完成完整业务上云,而多次迁移由于迁移过程中云上云下无法通信,业务不得不暂时中断。KYON通过L2CG打通二层网络,企业可以携带私网IP直接上云,做到IP零修改,让业务敏捷迁移,这一操作大大降低了企业上云的复杂度和成本。
无缝融合 是指共享云上资源,统一负载均衡。虽然上云能给政企带来很多优势,但政企中的大部分场景仍然是采用的混合云模式,即部分应用迁移至云上,部分业务留在数据中心。这样既可以保护云下的数据安全,又可以共享云上丰富的服务能力和弹性。
华为云通过VPC Endpoint服务,使企业IDC的应用通过专线/VPN,可访问和使用公有云上的高阶服务,如数据库,AI等,减少了在本地部署的复杂度和维护成本。此外,ELB 提供IP Target功能,使用公有云上的负载均衡器可同时挂载云上和企业数据中心的虚拟机。从而实现了单点接入和统一负载,云上云下共同承接业务浪涌,同时减少云下负载均衡设备的成本。
KYON是华为将自身和在政企客户的经验复制到公有云上的体现。 华为的IT系统持续演进30年,服务于华为全球十余万员工。 KYON助力流程IT实现了红黄绿区访问策略控制、不同部门的跨VPC协作、构建企业内部大网等能力,实现了百万VM的研发作业流和全场景业务系统上云,打造了KYON助力企业核心业务上云的最佳实践。
不仅如此,从CNCF 2019年年底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 在生产环境中,使用云原生的企业数量是2016年的3.6倍,达到了84%, 大型政企在中国公有云市场所占份额已达到28%,成为了上云的主力。在企业内部,越来越多的业务系统运行在容器上, 90%的受访企业都已经计划使用云原生服务网络Istio 。除了KYON之外,为了帮助用户构建以云原生为核心,贯穿基础设施、技术平台、业务应用的全栈云原生架构,本次专题日还发布了全新升级的华为云云原生技术平台Vessel。
在基础设施层,Vessel涵盖 容器引擎 、 容器网络 、 容器存储 ;
在技术平台层,则包括应用 网格 、 调度 、 监控 、 治理 、 云边协同 等组件;
不仅如此,华为云基于Vessel还构建了4大解决方案: 第二代裸金属容器、混合云容器、容器批量计算、边缘容器 。这些解决方案,加速了云原生技术与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帮助泛互联网、金融、政企、能源、交通等行业用户快速、简单地构建全栈云原生业务。从而实现业务的高效管理、快速创新。
挑战摩尔定律,擎天架构的「两个协同」
在摩尔定律逐渐放缓的今天,通过单纯的增加晶体密度,已无法满足企业业务的发展。 且未来分布式云形态下将带来海量站点间复杂且立体多维的协同挑战。 华为云基础服务CTO李帮清在专题日现场提出, 未来的云基础设施应向「软硬协同」和「边云协同」的方向演进与升级,从而提供更极致的用户体验。 他还在现场首次展示了实现深度软硬协同的关键组件「擎天卡」,旨在通过专用硬件承载存储、网络、管控等功能,并实现硬件加速、硬件级安全可信等能力。
擎天架构「两个协同」的实现背后,要归功于「 软硬协同系统 」和「 瑶光智慧云脑 」两大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就像人类的大脑和四肢协同工作。
「 瑶光智慧云脑 」负责海量站点的全域调度并实现边云协同、边缘自治及服务的按需调度;提供每分钟扩容1000台虚拟机、秒级扩容千容器的极致弹性,并可通过资源画像进行预测实现供需平衡,保障大规模批量发放请求。此外,它还像人类的大脑一样具有自学习的能力,通过自学习进行调优,让业务负载运行在最适合的算力上,为客户带来极简体验。 作为面向云、AI、5G时代的分布式云操作系统,「瑶光智慧云脑」可以支撑未来分布式云形态下超大规模集群的资源调度与协同。
而「软硬协同系统」则像人类的四肢一样,与瑶光各自独立又互相配合地完成肢体的各种动作。例如通过擎天卡,把各个程序卸载到专用硬件里来运行,把主机资源释放出来等。通过擎天卡的深度软硬协同,实现全IO路径的硬件加速与安全可信,实现如业界领先的10μs网络时延、低至100μs的云存储时延等。 所以不仅仅是拿擎天卡的资源去换主机资源,核心是通过深度软硬协同能力把一台服务器里面所有资源、性能极致释放,并提升可靠性及安全可信能力。
结语
除了上述新发布之外,这次专题日还发布了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品及服务,例如 升腾AI视频转码解决方案、竞享实例、新一代极速型SSD云硬盘 等。
通过这些发布,我们不仅看到了华为云在构建从流程到落地全套上云体系中的进展, 更看到了华为云在技术演进方向上的前瞻性, 持续引领业界技术创新。特别的,随着边缘产业的发展,未来50%的计算和70%的数据都将在边缘端产生(Gartner预测),而打造云边端全场景能力,也将是华为云未来发展的重点。
此外,以云原生为流量入口,打造全栈云原生竞争力,也将成为华为云未来的重点方向。
在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中,国内灵活用工招聘的领导者——青团社,凭借其十载深耕,已成功实现从传统单体架构到云原生架构的华丽蜕变。 作者杨磊分享了这一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和挑战——云原生化策略、技术选型以及实战应用。 在2020年,面对运维压力、资源浪费和部署粗放等问题,青团社毅然决定采用云原生技术,包括容器化、不可变基础设施、声明式API和微服务架构。 借助阿里云ECS和Kubernetes (K8s),他们实现了服务注册、配置和流量管理的革新,引入ARMS和MSE来强化监控与治理,特别是8月的API网关升级和稳定性提升,标志着他们的架构步入了新阶段。 在技术接入层,他们构建了安全防护和智能路由,核心是K8s集群。 通过ACK的容器平台,业务容器在阿里云中间件如Kafka和RocketMQ的支持下高效运行。 青团社的架构基于MSE微服务引擎,以低成本和稳定性为目标,MSE负责流量管理和部署,从调度编排、流量治理到可观测性,全方位优化架构。 在调度编排层面,ACK与资源隔离确保了多业务线的独立运行,弹性伸缩通过跨可用区部署和滚动更新,保持了成本和性能的平衡。 而CSI插件和VPC网络配置则提供了灵活的开发环境和内外部网络互通。 监控与弹性方面,ACK集成的可观测监控帮助他们快速响应资源波动,实现弹性扩容。 实战案例中,青团社展示了云原生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省。 例如,通过容器化部署,他们降低了50%的成本,同时提高了应用可用性。 在大数据团队中,潮汐流量管理通过埋点和动态扩容缩容,广告投放则通过KEDA自动扩缩容机制,确保了服务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热点活动期间,通过API网关和BFF的差异化处理,他们实现了高效流量分发。 青团社的实践还包括多端口和行业流量编排,如灵活应对C端和B端的不同需求,以及事件驱动的业务处理,如下班打卡触发薪资计算。 消息队列如MQ则确保数据同步和延迟消息的发送,MSE的全链路灰度发布让服务升级更为平滑,减少了故障影响。 在可观测性和监控方面,他们利用阿里云ARMS、Prometheus和Grafana的强大功能,实时监控系统性能和业务指标,确保了业务运营的透明度和及时响应。 未来,青团社将继续探索服务网格的扩展,尝试GraalVM native技术以优化资源占用和响应性能,以及通过混沌工程提高线上服务的稳定性。 总结来说,青团社的云原生架构实践,不仅提升了业务效率,还降低了运维成本,展现出灵活用工平台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强大生命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青团社将继续引领行业变革,为更多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且高可用的灵活用工解决方案。
洞察未来:2024年云计算领域的三大关键趋势
随着企业迈向数字化转型的前沿,云计算已经从传统的数据中心和云端跃升至边缘计算,不断重塑着企业的技术版图。云连续体,这一全新的计算部署模型,正引领着从本地基础设施到混合云和边缘计算的无缝过渡。
一、云连续体中的一致性管理
据Flexera和Gartner的研究显示,87%的企业已采用多云或混合云模式,预示着分布式IT环境的普及。然而,这带来了异构性挑战,企业必须在处理操作系统、Kubernetes集群和应用程序时实现一致性。为了应对,企业应优先考虑采用统一的管理平台,如Rancher,利用自动化工具和DevSecOps实践,确保在多样的环境中都能进行高效、安全的运维。这不仅有助于简化应用迁移,还能提升系统安全性,降低对专业技能的依赖。
二、提升开发人员生产力:云原生开发的革新
开发人员在云原生开发中的生产力受到了诸多琐事的牵制,如繁琐的CI/CD配置和安全合规。通过采用即开即用的平台和认证的容器镜像,开发人员能专注于创新。人工智能助手如GitHub Co-pilot和Amazon CodeWhisperer则在代码生成和重复性任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时也需要开发者谨慎审查其生成的代码。
三、零信任安全:云连续体的护盾
面对云连续体带来的安全挑战,传统的保护方法已不足以应对。如今,零信任安全策略成为关键。SUSE NeuVector作为100%开源的零信任容器安全平台,提供端到端漏洞管理、自动化安全流程,以及对零日攻击的防御。通过与Rancher的集成,企业能够轻松在Kubernetes环境中实施全面的零信任保护,确保数据安全无虞。
步入2024,企业应紧紧抓住这三大云计算领域的发展趋势,以适应不断演进的数字世界,实现高效、安全和创新的IT管理。立即与SUSE工程师联系,探索更深入的云原生一体化解决方案,驱动企业的未来前行。
云计算作为基于互联网的一项重要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众多的IT公司也都在做自己的云计算平台。单从国内来看,有元老级的阿里、腾讯、华为、网易,也有像京东、七牛这样的新生力量。我认为促使IT公司做云计算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由自身业务发展需要演变成独立业务这类企业的代表那就非阿里莫属了 ,阿里打造的双十一购物节,创造出了一个“脉冲计算”的概念,因为在双11的0点抢购开始的时候,巨大数量的交易请求涌向服务器。如果没有计算架构的改变,阿里的服务器都挺不过第一个“双11”。阿里正是在那时尝到了云计算的甜头,开始义无反顾的潜心发展云计算。 这类IT公司发展云计算,起初都是用于支撑自有业务,但是在业务洪峰过后,大量计算资源闲置,于是就将其包装成为产品,向其它的企业提供。 慢慢的随着规模扩大,云计算便成为一项独立的业务。
有前期业务积淀,水到渠成占领市场这类企业的代表就是华为 ,因为有着OpenStack社区独到的资源, 华为原来在私有云市场做的风生水起。于是进军公有云的云计算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毕竟公有云的市场更加宏大,而且公有云的应用场景也弥补了私有云无法提供给客户的灵活性和弹性。
对云计算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创新发展我认为此类公司的代表就是网易云(阿里云在这个方向也有不错的发展)。网易云就是认识到了传统云计算的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的局限性,着眼利用资源构建了面向产品、业务和企业管理的全套解决方案式的云计算概念,为企业用户提供了多种信息化问题解决手段。从视频处理、智能客服、企业业务支撑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总之,IT公司做云计算,或者有自身需求,或者为完善产品线,或者因创新而起,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集约利用计算资源,通过为中小型企业的数据存储、处理业务提供解决方案,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增长。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看法。
其实世界上能独立做云计算这块业务的IT公司很少。因为云计算确实很烧钱,就算自己独立做给自己公司独立用的话,那还是很烧钱,不如租的划算。 所以现在能做云计算的IT企业都是有实力的 科技 巨头。大部分小的IT企业还是租用别人的云计算服务器。云计算已经开始冲击传统it企业第一: 传统数据中心的绝大多数应用服务都是部署在物理机上的,由于服务器的长期不间断运行,设备的老化情况突出,性能逐渐下降,所运行的应用软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小的IT企业大部分现在数据都在云端了。但是并不是这些企业自己的云服务器,而是租的别人的。
第二: 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长,传统的服务器性能捉襟见肘。那么对于业务的发展该如何进行呢?传统方式一般都是购买或增加新的服务器来应对不断增长的业务量,而新服务器的购买、托管机房机位的增加、多路Internet的接入的费用也是水涨船高。
第三: 得益于云服务器的发展,企业再也不用花费巨额的资金来购买新的服务器和托管机房的机位,而且云计算机的年租金也非常便宜,因此企业将会从中直接受益,当然企业也可以购买高性能的云服务器,用来升级和扩展实体服务器,从而实现小投入大收益。
第四: 引入云计算技术以后,人们采用新的虚拟化的辅助技术能够把应用服务与操作系统一起从物理服务器上迁移到虚拟环境中,管理员不再需要触及与系统紧密整合的应用的相关代码,大大提高了系统迁移的可行性和成功率。
首先,云计算本身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计算资源服务的新模式,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服务需求,所以云计算的服务也分为了三个层次,分别是IaaS、PaaS和SaaS。
IT企业(互联网企业)是推动云计算发展的主要力量,一部分资源整合能力比较强的IT企业会自己搭建云计算平台,而大部分IT企业主要是使用云计算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由于云计算平台的搭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需要一个庞大的技术团队,所以有能力做公有云的IT企业还是比较少的。
虽然搭建云计算平台需要较高的门槛,但是使用云计算平台来开发自己的产品却比较容易,而且有云计算平台的支撑,很多开发任务正在变得越来越简单。早期IT公司使用云计算平台,主要集中在IaaS领域,采用IaaS最直接的好处是降低了服务器搭建的成本,而且IaaS是可以弹性调整的。
目前随着PaaS技术的逐渐丰富和成熟,更多的开发企业开始使用PaaS来辅助产品开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比如在PaaS的推动下,前端开发开始后端化,整个开发团队开始小型化,开发人员开始全栈化等等,PaaS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程序员的岗位升级。
最后,云计算作为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代表技术之一,未来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在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结合下,整个网络的服务体验度会逐渐提升。
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赚钱,即使现在不赚钱,也是为以后赚钱
2019年云计算发展趋势怎么样?据悉,云计算产业全面爆发今年规模可达4300亿元。那么,未来中国云计算发展前景趋势走向将如何?
未来中国云计算发展前景趋势分析 2019年云计算发展怎么样
2019年云计算发展趋势怎么样?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云计算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会进一步深入,云计算领域将会针对于不同的行业推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为传统企业赋能。2019年云计算将伴随着5G标准的落地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云计算领域也将会围绕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要求而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近年云计算服务在中国越来越热,不管是传统软件公司,还是IT巨头,连众多互联网公司和创业企业都纷纷涌进这块市场,意欲掘金。云计算产业已全面爆发,就国内市场来看,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 年)》,计划目标到2019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
随着云计算步入第二个发展10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趋于稳定增长,我国云计算市场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国际数据公司(IDC)近日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8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18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超40亿美元,其中IaaS市场增速再创新高,同比增长88.4%,PaaS市场增速更是高达124.3%。
在云计算产业充满巨大前景的激励下,巨头们也纷纷加码云计算。报告显示,从IaaS和PaaS整体市场份额来看,除阿里、腾讯、中国电信、AWS外,网络首次跻身前五;从IaaS市场份额来看,阿里、腾讯、中国电信、AWS和金山云依然占据前五,持续保持领先优势。2018年,公有云市场后发厂商频频发力,华为、网络、浪潮、京东等均得力于其强大的研发和生态实力,实现了高达市场平均水平2-8倍的迅猛增长。
作为云市场的头两把交椅,阿里云、腾讯云近年强势崛起,已经具备和微软云、亚马逊等顶级云计算巨头“掰手腕”的实力。在阿里巴巴公布2019财年三季度(2018年四季度)财报显示,2018年阿里云营收规模达到213.6亿元,四年间增长约20倍,成为亚洲最大的云服务公司。
据媒体整理,阿里云各季度营收数据显示,近两年阿里云营收保持高速增长,2018年四个季度的营收分别达到43.85亿、46.98亿、56.67亿和66.11亿元,全年总营收213.6亿元,比2017年阿里云全年营收111.7亿元增长91.3%。过去十年间,阿里巴巴对阿里云累计投入超过430亿元人民币。这些投入的成果正在日渐显现。
腾讯 游戏 业务现在面临着线上红利见顶、版号停发后增量 游戏 无法变现的压力,但支付和云计算已成为腾讯增长最快的两个业务。腾讯云作为ToB业务的重要战略工具,其全年业务收入首次在财报中公布。腾讯云服务收入在2018年同比增长超过100%达91亿元。2018年第四季度,云服务的付费客户也同比增长逾一倍,“支付+云”的收入也首次赶上 游戏 ,达到242亿元。在腾讯各项业务季度营收中, 游戏 大幅放缓,社交网络稳健增长,广告、“支付+云”快速增长。
首次跻身前五的网络云也表现不俗。今年2月,网络公布了2018财年第四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在财报公布之后的财报电话会议上,网络云也首次公布了其业绩数据,2018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11亿元,同比增长一倍以上。
网络云该季度在边缘计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财报显示,网络云推出了开源计算平台OpenEdge,帮助开发者构建轻量、安全、可扩展性强的边缘应用程序,将AI应用于智能家居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其他物联网设备。2019年美国CES期间,网络云还面向全球发布中国首款智能边缘计算产品BIE,并与英特尔和恩智浦(NXP)分别联手推出了搭载网络智能边缘技术的硬件产品。
相比阿里、腾讯这些互联网公司,华为决策发力公有云市场虽然较晚,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市场调研公司Forrester在2018年公有云报告中把华为云评为强劲表现者,归属于领导力象限。在华为公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业绩中,云业务的业绩和进展在最后被重点提及。华为披露,截至目前,超过100万企业用户和开发者选择华为云。华为业绩公告中说,华为云立足创新,致力于打造最佳混合云,提供全栈AI解决方案,使能行业智能化升级,实现普惠AI。
上述报告总结称,2018年,中国公有云市场发展热情空前高涨,云产品迭代创新快、云与智能的强融合、混合云成发展常态、行业 探索 逐渐落地等特点使得云市场的亮点迭出。其中,在公有云产品上,2018年发布了主要围绕高性能计算、异构计算、容器和无服务器、机器学习和机器人应用、IoT平台、自研云原生数据库、混合云七大关键词展开。
IDC中国公有云服务研究经理诸葛兰表示,2019年,公有云IaaS市场仍有望保持80%以上的高速增长,公有云服务商先进入者和后发力者将展开激烈交锋,更多传统IT分销商、独立软件开发(ISV)、系统集成商(SI)等将悉数转型进场,助推公有云服务商攻城略地。
那么,未来云计算的发展将呈现哪些趋势呢?
一、未来云计算将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变得触手可及,加快新技术的验证和实际交付,同时以AI等新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智能云将成为新的赛道。AI与机器学习、IoT与边缘计算都有云计算厂商积极参与投入的身影。
二、云计算将顺应产业智能化大潮,下沉行业场景,向垂直产业纵深发展。云计算将自然地渗透进入更多垂直领域,提供更贴近行业业务与典型场景的基础能力,云厂商正迎来一个追求老牌客户、大订单时期。
三、云的生态建设重要性不断凸显,成为影响云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当某个云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和阶段后,恐怕不能仅仅考虑技术和产品,同样重要的是建立和培育具有生命力的繁荣生态和社区。
四、5G时代的来临,5G走向商用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随着5G+AI等技术走向融合,云服务厂商将有更多机会推动工业、医疗、 娱乐 等领域实现智能化升级。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正推动着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在这场以产业智能化为主线的To B大势下,云厂商的道路和基因都在接受时代的考验,但不可否认的是,智能将成为云计算厂商激战的新王牌。
数据创造更庞大的价值
云计算的好处可以有效的提高计算的效率,因为本地的计算资源是有限的。比如你搞人工智能,本地需要很好的gpu来进行模型的训练,而个人往往只能购买一块或者两块gpu,而通过云计算可以在相应公司的gpu集群上进行训练。
不做就要落后别人
轻资产管理模式 更灵活,易用,廉价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银河证券研究院 赵良毕)
报告原标题: 通信行业深度报告:ICT“双碳”新基建,IDC 温控新机遇
(一)算力建设关乎数字经济发展,各国均不断发力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全球算力竞争不断提升。 2020 年 4 月 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数据首次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在文件中出现,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计算力已经与国家经济息息相关。
IDC&清华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1-2022 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表明,计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成要素:
(1)从 2016-2025 年的整体趋势及预测来看,各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占 GDP 的比重持续提升,预计 2025 年占比将达到 41.5%。
(2)计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要素,已经成为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力和驱动力。
(3)国家计算力指数与 GDP 的走势呈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评估结果显示十五个重点国家的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 1 点,国家的数字经济和 GDP 将分别增长 3.5%和 1.8%,预计该趋势在 2021-2025 年将继续保持。同时,通过针对不同梯队国家的计算力指数和 GDP 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后,研究发现:当一个国家的计算力指数达到 40 分以上时,国家的计算力指数每提升 1 点,其对于 GDP 增长的推动力将增加到 1.5 倍,而当计算力指数达到 60 分以上时,国家的计算力指数每提升 1 点,其对于 GDP 增长的推动力将提高到 3.0 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变得更加显著。
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较高。 根据 IDC 数据显示,2016 年到 2025 年,数字经济占比不断提升,全球数字经济占比2025E为41%,其中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比为48.10%,比发展中国家高 17.8 个百分点。中美两国计算力指数综合评估较高,中国计算力发展水平涨幅达 13.5%,处于较高增长水平。总体来看,数字经济为各国 GDP 总量贡献不断提升,算力提升推动数字经济向好发展。
全球公有云用户市场保持增长,IT 侧资本开支不断增加。 云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企业不断增加对移动技术、协作以及其他远程工作技术和基础架构的投资。预计到 2023 年,用户支出将达到近 6000 亿美元,云将占全球企业 IT 消费市场的 14.2%。其中软件化服务(SaaS)是最大的细分市场,预计该市场在 2023E 用户支出增长至 2080.80 亿美元,相比 2021 年增长 36.73%;云基础建设(IaaS)将达到 1562.76 亿美元,相比 2021 年增长 70.53%。为了获得数字经济时代的比较优势,全球主要国家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上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全球经济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下,数据中心的建设保持了较高增速,预计在未来几年云服务提供商与电信公司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加,全球云市场有望进一步增长。
中国 IDC 市场规模增速较快,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期。 受益于我国“新基建”战略提出和持续攀升的互联网流量,2021 年数据中心建设规模不断增长。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我国 2021年 IDC 行业规模约 1500.2 亿元,近 5 年中国 IDC 市场年均复合增速约达 30%,领先于全球 IDC市场增速,其中近三年中国 IDC 市场具有高增速。我国 IDC 行业增速较快主要系我国 5G 建设持续推进,5G 应用项目多点开花不断落地,预计到 2025 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达到 5952亿元。随着数字经济“东数西算”工程加速推进、互联网和云计算大客户需求不断扩张及数据中心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数据中心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IDC 机柜数量不断增长,中国东部地区 IDC 中心较多。 2021 年 IDC 的机柜量增长了 99.15万架,增速为 30%,机柜量总数达到 415.06 万架,年度增长率达到 31.39%。随着 5G 时代数字经济向 社会 各领域持续渗透,数据量爆炸式增长使得全 社会 对算力需求提升,预计每年仍将以20%以上速度高增,有望打开市场新空间。目前我国大部分数据中心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根据 CDCC 数据,2021 年华东、华北、华南三地区机柜数占全国总数的 79%,而东北、西北地区占比相对较低。
我国东部地区 IDC 上架率较高,西部地区加速建设。 目前 IDC 机房在我国东西部呈现差异较大发展,体现东密西疏、东热西冷的特点。2021 年新增机柜对比可知,东部及沿海地区数据中心上架率高,西部上架率较低。2021 年华东、华北、华南三地上架率约 60%-70%,而东北、西北、西南及华中上架率仅有 30%-40%。在政策布局方面,国家不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以数据为纽带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对于网络时延要求不高的业务,率先向西部转移建设,由于西部地区气温较低优势突出,实施“东数西算”有利于数据中心提高能效,西部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有效增长。
(二)数字经济政策护航,“东数西算”工程建设有望超预期
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2022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规划强调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同时,规划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0%。基于上述规划,2022年 5 月 26 日,工信部在 2022 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指出,坚持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布局。
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提升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我国能源结构正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新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别是水力、光伏、风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使用端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虽然通过“西电东送”工程部分缓解了东部地区用电紧张问题,但是作为高耗能的数据中心产业,协调东西部发展布局、降低能耗就十分必要。全国各省市、地区相继出台了各种强调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的政策要求,进而促进能源生产、运输、消费等各环节智能化升级,催化能源行业低碳转型。
东西部资源高效匹配,建立全国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 “东数西算”工程是我国继“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工程,将东部海量数据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促进东西部协同发展。2022 年 2 月17 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 8 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 10 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国家以“东数西算”为依托,持续推进数据中心与算力、云、网络、数据要素、数据应用和安全等协同发展,形成以数据为纽带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助力数字经济不断发展。
全球算力网络竞争力凸显,ICT 产业链有望迎来发展新空间。 通过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扩大算力设施规模,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实现全国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望进一步提升国家算力水平和全球竞争能力。同时,扩大数据中心在中西部地区覆盖,能够就近消纳中西部地区新型绿色能源,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将有力带动相关产业上下游投资,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延展东部发展空间,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全国均衡发展新格局。
(三)双碳减排目标明确,绿色节能成为发展必需
能源变革不断创新升级,低碳转型融入 社会 经济发展。 自上个世纪人类逐渐认识到碳排放造成的不利影响,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不断进行合作,经过不懈努力、广泛磋商,在联合国和世界气候大会的框架下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形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 年签署,1994 年生效)、《京都议定书》(1997 年达成,2005 年生效)和《巴黎协定》(2015年达成,2016 年生效)等文件,其中《巴黎协定》规定了“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 2 以内”的基础目标和“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 1.5 之内”的努力目标。
推动能源革命,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 为了达到《巴黎协定》所规定的目标,我国政府也提出了切合我国实际的双碳行动计划,2020 年 9 月 22 日,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双碳”目标正式确立,展现了中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同时 2021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落实 2030 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 13.5%、18%。
聚焦数据中心低碳发展,实现双碳方式产业发展。 在双碳背景下,“东数西算”工程中数据中心西部迁移,PUE 值有望降低带来能耗电量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节能、革新升级已是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
(一)数据中心能耗突出,绿色节能是发展趋势
绿电成为发展趋势,低碳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大力发展数据中心产业,数据中心能耗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研究表明,预计 2025 年,数据中心能耗总量将达到 3952亿 kW·h,占全 社会 用电总量的 4.05%,比例逐年攀升。整体来看,由服务器、存储和网络通信设备等所构成的 IT 设备系统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5%。空调系统同样是数据中心提高能源效率的重点环节,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0%。降 PUE 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从制冷方面入手。
数据中心碳排放不断控制,PUE 值不断改善。 根据国家能源局 2020 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 6000 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标准煤耗每度电用煤 305.5 克,二氧化碳排放量按每吨标煤排放 2.7 吨二氧化碳来计算,2021 年全国数据中心二氧化碳排放量 7830 万吨,2030 年预计排放约 1.5 亿吨二氧化碳。
量化指标评估数据中心能源效率。 为评价数据中心的能效问题,目前广泛采用 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指标是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 IT 负载消耗的能源的比值。PUE 通常以年度为计量区间,其中数据中心总能耗包括 IT 设备能耗和制冷、配电等系统的能耗,其值大于 1,越接近 1 表明非 IT 设备耗能越少,即能效水平越好。
数据中心空调系统及服务器系统能耗占比较大。 数据中心的耗能部分主要包括 IT 设备、制冷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及其他设施(包括安防设备、灭火、防水、传感器以及相关数据中心建筑的管理系统等)。整体来看,由服务器、存储和网络通信设备等所构成的 IT 设备系统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5%。其中服务器系统约占 50%,存储系统约占 35%,网络通信设备约占 15%。空调系统仍然是数据中心提高能源效率的重点环节,它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0%。电源系统和照明系统分别占数据中心总耗电量的 10%和 5%。
(三)温控系统持续优化,节能技术变革打开新机遇
温控系统多元化趋势,节能技术不断突破。 当前主流的制冷方式包括风冷、水冷、间接蒸发冷却和液冷技术,根据数据中心规模、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制冷技术。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效,尤其是空调制冷系统的能效成为研究重点。目前,数据中心空调制冷能效比的提升主要从液冷和自然冷源两方面入手。从制冷方式来看,风冷将逐渐被安装灵活、效率更高的液冷方式所取代。液冷技术目前应用于 5G 场景,通常对骨干网 OTN 设备、承载网设备以及 5G BBU 设备进行液冷,采用液冷技术可以通过液体将发热元件热量带走,实现服务器的自然散热,相互传统制冷方法,液冷技术更为高效节能。
冷却系统不断优化。 为了客观评价这些制冷技术以便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效率,中国制冷学会数据中心冷却工作组研究认为:采用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综合性能系数(GCOP)作为评价指标更为合理。
其中,GCOP 为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综合性能系数指标,用于评价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的能效。为数据中心总能耗,其中不仅包括数据中心市电供电量,也包括数据中心配置的发电机的供电量。为制冷系统能耗,包括机房外制冷系统的能耗,另外包括 UPS 供电的制冷风扇、关键泵以及设备机柜内风扇等制冷设备产生的能耗。
实际情况中,为了使能效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与可比较性。冷却工作组建议使用数据中心全年平均综合性能系统数的(GCOPA)指标和特定工况下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综合性能系数(GCOPS)作为评价标准。
冷却工作组根据上述标准针对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广东深圳、河北廊坊等地的高效数据中心进行分析。这些数据中心分布在不同建筑气候区,使用了不同系统形式和运行策略,例如高效末端、自然冷却、AI 控制的运行优化等。数据表明西部地区建设新型数据中心制冷能耗较优。我国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能效存在极大差异,提升我国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的能效意义较大,冷却系统仍存在巨大的节能潜力。
数据中心容量不断扩充,中美两国贡献较多。 根据 Synergy Research Group 的最新数据显示,由大型供应商运营的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已增至 700 家,而以关键 IT 负载衡量,美国占这些数据中心容量的 49%,中国是继美国之后对超大型数据中心容量贡献第二大的国家,占总量的 15%。其余的产能分布在亚太地区(13%)、EMEA 地区(19%)和加拿大/拉丁美洲(4%)。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翻一番用了五年时间,但容量翻番用了不到四年时间。
空调系统建设成本较多。 根据IBM数据,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中空调系统的占比为16.7%。总体来说,2021 年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总支出为 1850 亿美元,能源方面建设资本开支占较大份额,能源建设及利用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数据中心资本稳步增长,温控市场打开新空间。 根据 Synergy Research 的数据,2021年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总支出(包括云/非云硬件和软件)为 1850 亿美元,公有云基础设施设备支出占比为 47%。面向硬件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合计占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市场的 77%。
操作系统、虚拟化软件、云管理和网络安全占了其余部分。参照 2021 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增长 10%的现实,假设未来 4 年数据中心每年资本开支保持增长 10%,我国数据中心温控系统市场规模 2021 年为 301 亿元,可在 2025 年达到 441 亿元。
(一)英维克:打造温控全产业链,行业高景气领跑者受益
国内技术领先的精密温控龙头,聚焦精密温控节能产品和解决方案。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数据机房等精密环境控制技术的研发,致力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通信网络、物联网的基础架构及各种专业环境控制领域提供解决方案,“东数西算”项目中提供节能技术。
公司营业收入高速增长,盈利能力表现良好。 2022Q1,公司实现营收 4.00 亿元,同比增长 17.10%,归母净利润 0.13 亿元,同比下降 59.26%,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2021 年英维克实现营业收入 22.28 亿元,同比增长 29.71%,自 2017 年以来 CAGR 达34.65%,主要是由于机房温控一些大项目验收确认,以及机柜温控节能产品收入增长。受益于整个行业的景气度,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2.05 亿元,同比增长 12.86%,自 2017 年以来 CAGR达 24.25%,主要源自数据中心及户外机柜空调业务的持续增长。
公司毛利率总体稳定,未来有望止跌回升。 2021 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 29.35%,同比下降9.50%,主要原因系上游原材料成本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承压。净利率总体有所下降,销售净利率为 8.92%,同比下降 15.85%。随着公司持续数据机房等精密环境控制技术的研发,技术平台得到复用,规模效应愈发显著,公司未来毛利率及净利率有望企稳回升。
蒸发冷却、液冷技术为未来发展趋势,公司技术储备充足,产品系列覆盖全面。 目前国内数据中心温控方式仍然以风冷、冷冻水为主,由于热密度、耗能的提升,传统方案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散热方式逐渐从传统风冷模式发展到背板空调、液冷等新型散热方式,数据中心冷却系统呈现出冷却设备贴近服务器、核心发热设备的趋势,液冷、蒸发冷却技术优势明显。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提升核心竞争力,温控系统不断优化。 公司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虽然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急速上涨和疫情反复的不利影响,公司始终坚持加大研发力度,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英维克作为细分行业龙头,及时捕捉市场发展动向,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公司产品线丰富,方案灵活凸显竞争优势。 英维克的机房温控节能产品主要针对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房、通信机房、高精度实验室等领域的房间级专用温控节能解决方案,用于对设备机房或实验室空间的精密温湿度和洁净度的控制调节。其中包括 CyberMate 机房专用空调&实验室专用空调、iFreecooling 多联式泵循环自然冷却机组、XRow 列间空调、XFlex 模块化间接蒸发冷却机组、XStorm 直接蒸发式高效风墙冷却系统、XSpace 微模块数据中心、XRack 微模块机柜解决方案、XGlacier 液冷温控系统等产品与解决方案。
公司的产品直接或通过系统集成商提供给数据中心业主、IDC 运营商、大型互联网公司,历年来公司已为腾讯、阿里巴巴、秦淮数据、万国数据、数据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用户的大型数据中心提供了大量高效节能的制冷产品及系统。此外,英维克还提供机柜温控节能产品主要针对无线通信基站、储能电站、智能电网各级输配电设备柜、电动 汽车 充电桩、ETC 门架系统等户外机柜或集装箱的应用场合提供温控节能解决方案,以及用于智能制造设备的机柜温控产品。
(二)佳力图:运营商市场企稳互联网市场突破,业绩有望边际改善
精密环境温控龙头,打造恒温恒湿解决方案。 公司产品应用于数据中心机房、通信基站以及其他恒温恒湿等精密环境,公司客户涵盖政府部门以及通信、金融、互联网、医疗、轨道交通、航空、能源等众多行业。公司产品服务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华为等知名企业。目前,公司拥有精密空调设备、冷水机组两大类产品,十三个系列产品线,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以及节能环保的优势在行业中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同时公司依托在环境控制技术和节能技术方面的优势,为数据中心提供节能改造服务。
公司营业收入保持增长,净利润有所下滑。2022Q1,公司实现营收 1.22 亿元,同比下降10.69%,归母净利润 0.14 亿元,同比下降 36.68%,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反复、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
2021 年佳力图实现营业收入 6.67 亿元,同比增长 6.68%,自 2017 年以来CAGR 达 9.73%,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0.85 亿元,同比下滑 26.35%,2021 年,公司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影响导致利润下滑,(1)南京疫情停工待产、限电限产、疫情延时交付验收的各种困难;(2)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机房空调市场竞争较激烈;(3)原材料价格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原材料成本占公司营业成本平均比例达 70%以上,是公司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铜、镀锌钢板在 2021 年度一直呈现上涨趋势,采购价格较 2020 年上涨了 20%-40%,导致公司成本呈现大比例增长。
图 17. 公司受多因素影响毛利率有所下降(单位:%)
公司精密环境领域产品丰富,技术先进。 公司产品应用于数据中心机房、通信基站以及其他恒温恒湿等精密环境,公司客户涵盖政府部门以及通信、金融、互联网、医疗、轨道交通、航空、能源等众多行业。公司产品服务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华为等知名企业。
目前,公司拥有精密空调设备、冷水机组两大类产品,十三个系列产品线,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以及节能环保的优势在行业中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同时公司依托在环境控制技术和节能技术方面的优势,为数据中心提供节能改造服务。
研发投入不断投入,空调效率持续提升。 虽然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急速上涨和疫情反复的不利影响,公司始终保持加强技术研发团队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行业专家等机构、人士的合作,推动尖端理论研究和实践,依托现有的研发体系,充分发挥节能控制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快机房智能节能管理系统的研制,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的性能指标,加强在空调换热器效率提升、供配电技术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实力,全面提升公司在机房环境控制一体化解决方案方面的创新能力。
公司核心技术不断凸显。 2021 年末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有 36 项,同时有包含带封闭式高效冷却循环的通信模块、数据中心冷冻站集中控制系统、机房空调 VRF 系统、CPU 液冷技术、VRF 技术在机房空调领域的初级应用等 28 项在研项目。
(三)其他节能相关公司情况
申菱环境是国内提供人工环境调控整体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服务场景数值中心、电力、化工、能源、轨道交通、环保、军工等领域。产品主要可分为数据服务空调、工业空调、特种空调三部分。公司是华为数据服务空调的主要供应商,与华为存在多年合作关系。除了华为业务的快速增长,也获得了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的认可。此外,申菱环境在储能方面也有布局。
依米康致力于在通信机房、数据中心、智慧建设以及能源管理领域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从硬件到软件,从室内精密空调到室外磁悬浮主机,从一体机和微模块到大型数据中心的设计、生产和运维服务,助力客户面对能源和生态挑战。公司信息数据领域的关键设备、智能工程、物联软件、智慧服务四大板块业务均可为数据中心产业链提供产品及服务。
高澜股份是国内领先的纯水冷却设备专业供应商,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用纯水冷却设备及控制系统起家,产品广泛应用于发电、输电、配电及用电各个环节电力电子装置。2020 年以来,通过企业并购,其新能源 汽车 业务收入大幅提升,动力电池热管理产品、新能源 汽车 电子制造产品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均大幅上涨,合计收入占总营收比重达到 48.88%,首次超过纯水冷却设备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节能技术突破不及预期导致供给端产能释放缓;
原材料短缺及价格上涨;
市场竞争加剧;
下游数据中心市场增速不及预期。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24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