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于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容错服务器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及功能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容错服务器的概念,并详细分析影响容错服务器价格的各种因素。
容错服务器是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和冗余性的服务器,其设计旨在确保在硬件或软件出现故障时,系统仍能保持正常运行。
容错服务器通过采用多种技术,如硬件冗余、负载均衡、热备份等,实现故障自动切换和恢复,从而确保企业业务的不间断运行。
容错服务器的硬件配置是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硬件配置包括处理器、内存、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不同的配置组合会导致价格差异。
一般来说,高性能的处理器、大容量内存、高速存储设备以及高性能的网络设备会使服务器价格上升。
技术水平也是影响容错服务器价格的重要因素。
先进的技术,如虚拟化技术、容器技术等,能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和可靠性,但也会增加成本。
不同品牌的服务器所采用的技术的先进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价格差异。
容错服务器的核心特点之一是冗余组件的设计,包括电源、风扇、硬盘、网卡等。
这些冗余组件可以在主组件发生故障时自动替换,保证服务器的持续运行。
这些冗余组件也会增加服务器的成本。
容错服务器的软件和操作系统也会对价格产生影响。
不同的操作系统和软件会有不同的价格,而且一些高端软件和操作系统价格较高。
一些软件可能需要额外的许可证费用,进一步增加了总体成本。
品牌和制造商也是影响容错服务器价格的重要因素。
知名品牌的服务器通常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性能,但价格也相对较高。
不同制造商的服务器在生产工艺、材料成本、研发投人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价格差异。
服务器的规模和扩展性也会影响其价格。
一些大型企业和机构需要高性能、大容量的服务器来满足业务需求,这些服务器的价格通常较高。
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可能只需要基本的服务器功能,价格相对较低。
市场供求关系也是影响容错服务器价格的因素之一。
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服务器价格可能下降;而在需求大于供应的市场环境下,服务器价格可能上涨。
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也可能导致价格差异。
容错服务器的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硬件配置、技术水平、冗余组件、软件和操作系统、品牌和制造商、规模和扩展性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等。
企业在购买容错服务器时,应根据自身需求和预算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
同时,企业还应关注市场动态,以便在合适的时间购买到满意的容错服务器。
我公司收到的报价是元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一种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大型软件,是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简称dbms。 它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用户通过dbms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数据库管理员也通过dbms进行数据库的维护工作。 它提供多种功能,可使多个应用程序和用户用不同的方法在同时或不同时刻去建立,修改和询问数据库。 它使用户能方便地定义和操纵数据,维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以及进行多用户下的并发控制和恢复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部分按功能划分,数据库管理系统大致可分为6个部分:(1)模式翻译: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 用它书写的数据库模式被翻译为内部表示。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完整性约束和物理储存结构保存在内部的数据字典中。 数据库的各种数据操作(如查找、修改、插入和删除等)和数据库的维护管理都是以数据库模式为依据的。 (2)应用程序的编译:把包含着访问数据库语句的应用程序,编译成在dbms支持下可运行的目标程序。 (3)交互式查询:提供易使用的交互式查询语言,如sql。 dbms负责执行查询命令,并将查询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4)数据的组织与存取:提供数据在外围储存设备上的物理组织与存取方法。 ⑸事务运行管理:提供事务运行管理及运行日志,事务运行的安全性监控和数据完整性检查,事务的并发控制及系统恢复等功能。 (6)数据库的维护:为数据库管理员提供软件支持,包括数据安全控制、完整性保障、数据库备份、数据库重组以及性能监控等维护工具。 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已日臻完善,并已作为商品化软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它在各户服务器结构的分布式多用户环境中的应用,使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扩展。 随着新型数据模型及数据管理的实现技术的推进,可以预期dbms软件的性能还将更新和完善,应用领域也将进一步地拓宽。 它所提供的功能有以下几项: (1)数据定义功能。 DBMS提供相应数据语言来定义(DDL)数据库结构,它们是刻画数据库框架,并被保存在数据字典中。 (2)数据存取功能。 DBMS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ML),实现对数据库数据的基本存取操作:检索,插入,修改和删除。 (3)数据库运行管理功能。 DBMS提供数据控制功能,即是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并发控制等对数据库运行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以确保数据正确有效。 (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包括数据库初始数据的装入,数据库的转储、恢复、重组织,系统性能监视、分析等功能。 (5)数据库的传输。 DBMS提供处理数据的传输,实现用户程序与DBMS之间的通信,通常与操作系统协调完成。 [编辑本段]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由高级到低级依次为应用层、语言翻译处理层、数据存取层、数据存储层、操作系统。 (1)应用层。 应用层是DBMS与终端用户和应用程序的界面层,处理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应用。 (2)语言翻译处理层。 语言翻译处理层是对数据库语言的各类语句进行语法分析、视图转换、授权检查、完整性检查等。 (3)数据存取层。 数据存取层处理的对象是单个元组,它将上层的集合操作转换为单记录操作。 (4)数据存储层。 数据存储层处理的对象是数据页和系统缓冲区。 (5)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DBMS的基础。 操作系统提供的存取原语和基本的存取方法通常是作为和DBMS存储层的接口。 著名数据库管理系统MS SQL SYBASE DB2 ORACLE MySQL ACCESS VF 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目前有许多数据库产品,如Oracle、Sybase、Informix、Microsoft SQL Server、Microsoft Access、Visual FoxPro等产品各以自己特有的功能,在数据库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Oracle Oracle是一个最早商品化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也是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Oracle作为一个通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具有完整的数据管理功能,还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支持各种分布式功能,特别是支持Internet应用。 作为一个应用开发环境,Oracle提供了一套界面友好、功能齐全的数据库开发工具。 Oracle使用PL/SQL语言执行各种操作,具有可开放性、可移植性、可伸缩性等功能。 特别是在Oracle 8i中,支持面向对象的功能,如支持类、方法、属性等,使得Oracle 产品成为一种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目前最新版本是Oracle 11g。 Microsoft SQL Server Microsoft SQL Server是一种典型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在许多操作系统上运行,它使用Transact-SQL语言完成数据操作。 由于Microsoft SQL Server是开放式的系统,其它系统可以与它进行完好的交互操作。 目前最新版本的产品为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它具有可靠性、可伸缩性、可用性、可管理性等特点,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数据库解决方案。 Microsoft Access 作为Microsoft Office组件之一的Microsoft Access是在Windows环境下非常流行的桌面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使用Microsoft Access无需编写任何代码,只需通过直观的可视化操作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管理任务。 在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中,包括许多组成数据库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是存储信息的表、显示人机交互界面的窗体、有效检索数据的查询、信息输出载体的报表、提高应用效率的宏、功能强大的模块工具等。 它不仅可以通过ODBC与其它数据库相连,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还可以与Word、Excel等办公软件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并且通过对象链接与嵌入技术在数据库中嵌入和链接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数据。 ]数据库管理系统选择原则选择数据库管理系统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1) 构造数据库的难易程度。 需要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有没有范式的要求,即是否必须按照系统所规定的数据模型分析现实世界,建立相应的模型;数据库管理语句是否符合国际标准,符合国际标准则便于系统的维护、开发、移植;有没有面向用户的易用的开发工具;所支持的数据库容量,数据库的容量特性决定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范围。 (2) 程序开发的难易程度。 有无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CASE——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可以帮助开发者根据软件工程的方法提供各开发阶段的维护、编码环境,便于复杂软件的开发、维护。 有无第四代语言的开发平台——第四代语言具有非过程语言的设计方法,用户不需编写复杂的过程性代码,易学、易懂、易维护。 有无面向对象的设计平台——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十分接近人类的逻辑思维方式,便于开发和维护。 对多媒体数据类型的支持——多媒体数据需求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支持多媒体数据类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必将减少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维护工作。 (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性能分析。 包括性能评估(响应时间、数据单位时间吞吐量)、性能监控(内外存使用情况、系统输入/输出速率、SQL语句的执行,数据库元组控制)、性能管理(参数设定与调整)。 (4) 对分布式应用的支持。 包括数据透明与网络透明程度。 数据透明是指用户在应用中不需指出数据在网络中的什么节点上,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自动搜索网络,提取所需数据;网络透明是指用户在应用中无需指出网络所采用的协议。 数据库管理系统自动将数据包转换成相应的协议数据。 (5) 并行处理能力。 支持多CPU模式的系统(SMP,CLUSTER,MPP),负载的分配形式,并行处理的颗粒度、范围。 (6) 可移植性和可括展性。 可移植性指垂直扩展和水平扩展能力。 垂直扩展要求新平台能够支持低版本的平台,数据库客户机/服务器机制支持集中式管理模式,这样保证用户以前的投资和系统;水平扩展要求满足硬件上的扩展,支持从单CPU模式转换成多CPU并行机模式( SMP, CLUSTER, MPP) (7) 数据完整性约束。 数据完整性指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保护,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复杂的事务规则。 (8) 并发控制功能。 对于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并发控制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它面临的是多任务分布环境,可能会有多个用户点在同一时刻对同一数据进行读或写操作,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需要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并发控制功能来完成。 评价并发控制的标准应从下面几方面加以考虑: 保证查询结果一致性方法 数据锁的颗粒度(数据锁的控制范围,表、页、元组等) 数据锁的升级管理功能 死锁的检测和解决方法 (9) 容错能力。 异常情况下对数据的容错处理。 评价标准:硬件的容错,有无磁盘镜象处理功能软件的容错,有无软件方法异常情况的容错功能 (10) 安全性控制 包括安全保密的程度(帐户管理、用户权限、网络安全控制、数据约束) (11) 支持汉字处理能力 包括数据库描述语言的汉字处理能力(表名、域名、数据)和数据库开发工具对汉字的支持能力。 (12)当突然停电、出现硬件故障、软件失效、病毒或严重错误操作时,系统应提供恢复数据库的功能,如定期转存、恢复备份、回滚等,使系统有能力将数据库恢复到损坏以前的状态。
磁盘阵列属于超大容量的外存储器子系统,通常称廉价磁盘冗余陈列RAID(RedundanAr ray of Inexpensive Disk),它是由许多台磁盘机或光盘机按一定规则,如分条(Striping)、分块(Declustering)、交叉存取(Interleaving)等,来备份数据、提高系统性能的。 通过阵列控制器的控制和管理,盘阵列系统能够将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盘连接成一个磁盘,使其容量高达几百至上千兆。 RAID,廉价冗余磁盘阵列,是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简称。 磁盘阵列可以分为软阵列和硬阵列两种。 软阵列就是通过软件程序来完成,要由计算机的处理器提供运算能力,只能提供最基本的RAID容错功能。 硬阵列是由独立操作的硬件(阵列卡)提供整个磁盘阵列的控制和计算功能,卡上具备独立的处理器,不依靠系统的CPU资源,所有需要的容错功能均可以支持,所以硬阵列所提供的功能和性能均比软阵列好。 作为高性能的存储技术,RAID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RAID的级别从RAID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很多个级别,但是最常用的是0、1、3、5四个级别。 下面就介绍这四个级别。 RAID 0:把多个磁盘合并成一个大的磁盘,不具有冗余功能,并行I/O,速度最快。 它是将多个磁盘并列起来,成为一个大硬盘。 在存放数据时,其将数据按磁盘的个数来进行分段,然后同时将这些数据写进这些磁盘中。 所以,在所有的级别中,RAID 0的速度是最快的。 但是RAID 0没有冗余功能,如果一个磁盘(物理)损坏,则所有的数据都无法使用。 RAID 1:两组相同的磁盘系统互作镜像,速度没有提高,但是允许单个磁盘出错,可靠性最高。 RAID 1就是镜像。 其原理为在主硬盘上存放数据的同时也在镜像硬盘上写一样的数据。 当主硬盘(物理)损坏时,镜像硬盘则代替主硬盘的工作。 因为有镜像硬盘做数据备份,所以RAID 1的数据安全性在所有的RAID级别上来说是最好的。 但是其磁盘的利用率却只有50%,是所有RAID上磁盘利用率最低的一个级别。 RAID 3 存放数据的原理和RAID 0、RAID 1不同。 RAID 3是以一个硬盘来存放数据的奇偶校验位,数据则分段存储于其余硬盘中。 它象RAID 0一样以并行的方式来存放数,但速度没有RAID 0快。 如果数据盘(物理)损坏,只要将坏硬盘换掉,RAID控制系统则会根据校验盘的数据校验位在新盘中重建坏盘上的数据。 利用单独的校验盘来保护数据虽然没有镜像的安全性高,但是硬盘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n-1。 但缺点是作为存放校验位的硬盘,工作负荷会很大,因为每次写操作,都会把生成的校验信息写入该磁盘,而其它磁盘的负荷相对较小,这会对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RAID 5:在RAID 3的基础上,RAID 5进行了一些改进,当向阵列中的磁盘写数据,奇偶校验数据均匀存放在阵列中的各个盘上,允许单个磁盘出错。 RAID 5也是以数据的校验位来保证数据的安全,但它不是以单独硬盘来存放数据的校验位,而是将数据段的校验位交互存放于各个硬盘上。 这样,任何一个硬盘损坏,都可以根据其它硬盘上的校验位来重建损坏的数据。 硬盘的利用率也是n-1。 RAID是英文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意思是“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有时也简称磁盘阵列(Disk Array)。 简单的说,RAID是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硬盘(物理硬盘)按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硬盘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单个硬盘更高的存储性能和提供数据备份技术。 组成磁盘阵列的不同方式成为RAID级别(RAID Levels)。 数据备份的功能是在用户数据一旦发生损坏后,利用备份信息可以使损坏数据得以恢复,从而保障了用户数据的安全性。 在用户看起来,组成的磁盘组就像是一个硬盘,用户可以对它进行分区,格式化等等。 总之,对磁盘阵列的操作与单个硬盘一模一样。 不同的是,磁盘阵列的存储速度要比单个硬盘高很多,而且可以提供自动数据备份。 RAID技术的两大特点:一是速度、二是安全,由于这两项优点,RAID技术早期被应用于高级服务器中的SCSI接口的硬盘系统中,随着近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PC机的CPU的速度已进入GHz 时代。 IDE接口的硬盘也不甘落后,相继推出了ATA66和ATA100硬盘。 这就使得RAID技术被应用于中低档甚至个人PC机上成为可能。 RAID通常是由在硬盘阵列塔中的RAID控制器或电脑中的RAID卡来实现的。 RAID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拥有了从 RAID 0 到 6 七种基本的RAID 级别。 另外,还有一些基本RAID级别的组合形式,如RAID 10(RAID 0与RAID 1的组合),RAID 50(RAID 0与RAID 5的组合)等。 不同RAID 级别代表着不同的存储性能、数据安全性和存储成本。 但我们最为常用的是下面的几种RAID形式。 (1) RAID 0 (2) RAID 1 (3) RAID 0+1 (4) RAID 3 (5) RAID 5 RAID级别的选择有三个主要因素:可用性(数据冗余)、性能和成本。 如果不要求可用性,选择RAID0以获得最佳性能。 如果可用性和性能是重要的而成本不是一个主要因素,则根据硬盘数量选择RAID 1。 如果可用性、成本和性能都同样重要,则根据一般的数据传输和硬盘的数量选择RAID3、RAID5。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237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