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器作为数据中心的核心设备,其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散热问题也日益凸显。
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散发出去,将影响服务器的稳定性和寿命。
因此,如何为服务器提供高效的散热解决方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服务器散热解决方案及其效率进行探讨。
1. 保证服务器稳定运行:适当的散热可以有效防止服务器因过热而出现故障或损坏。
2. 提高服务器寿命:良好的散热环境可以延长服务器的使用寿命。
3. 提高服务器性能:适当的散热可以使服务器在处理大量数据时保持高性能状态。
针对服务器散热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可供选择,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散热解决方案。
风扇散热是一种常见且成本较低的散热方式。
通过在服务器内部安装风扇,形成空气对流,将热量带走。
风扇散热的效果受限于风扇的数量、转速和布局等因素,且在服务器负载较高时效果可能不佳。
热管散热技术利用热管内工作液体的相变来传递热量。
这种散热方式具有较高的导热性能,适用于高热流密度的散热需求。
热管散热技术已成为许多高性能服务器的重要散热手段。
液态冷却技术通过液体(如水、油等)在服务器内部循环,吸收并带走热量。
与风扇散热相比,液态冷却具有更高的散热效率。
液态冷却系统需要更高的成本和复杂的维护,且存在泄漏等风险。
热交换器通过外部空气与服务器内部热空气进行热交换,达到降温的目的。
这种散热方式适用于数据中心等大型场所,但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
1. 优化服务器布局:合理的布局可以减少空气流动的阻碍,提高散热效果。
2. 选择高效散热组件:如高效风扇、热管、液态冷却系统等。
3. 采用热管理技术:如温度监控、智能调速等,根据服务器实时温度调整散热策略。
4. 环境控制: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减少外部因素对服务器散热的影响。
以某大型数据中心为例,该数据中心采用热交换器与液态冷却相结合的散热方式。
通过引入自然冷空气与服务器内部热空气进行热交换,同时采用液态冷却系统对热点区域进行精确降温。
经过实践,该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运行温度降低了XX%,能耗降低了XX%,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服务器散热是确保服务器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
通过选择合适的风扇散热、热管散热、液态冷却和热交换器等散热方式,并结合优化布局、选用高效组件、热管理技术和环境控制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服务器散热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服务器的具体需求和场所特点选择合适的散热解决方案,以确保服务器的稳定运行和长期寿命。
CPU散热原理与方式 在普通电脑爱好者的眼里,CPU风扇是个不起眼的小东西。 而对真正的“发烧友”来说,它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无论是为保持系统稳定,还是要挖掘系统潜能,都要让CPU“清爽”起来。 做到人发烧而机器不烧,才是最高境界。 随着天气渐暖,CPU散热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我们知道,CPU的工作温度关系到计算机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要让CPU的工作温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除了降低计算机的工作环境温度外,就是给CPU进行散热处理了。 散热工作按照散热方式可以分成主动式散热和被动式散热两种。 主动式散热很简单,就是通过散热片将CPU的热量自然散发到空气中。 因为是自然散发热量,效果不是很好,其散热的效果与散热片大小成正比。 但是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需额外耗电,而且不用担心有风扇坏掉的危险。 这种散热方式常常用在那些对空间没有特别要求的军用或者专业设备中。 不过对于个人使用的PC机来说,目前几乎都采用被动式散热方式,被动式散热就是通过风扇等散热设备强迫性地将散热片发出的热量带走,其特点是散热效率高,而且设备体积小。 散热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被动式散热的一些知识。 对于被动式散热来说,按照散热介质来分,可以分成风冷、水冷、半导体制冷、化学制冷等四种散热方式。 风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散热风扇将CPU发出的热量带走,它的散热介质是空气。 而水冷就是通过水将CPU发出的热量带走,它的散热介质是水一类的液体,其效率比风冷高,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制冷设备复杂,而且还有漏水的隐患,所以目前尚不能进入大面积实用阶段。 半导体制冷就是利用一种特制的半导体制冷片在通电时产生温差来制冷,它的制冷温度低,冷面温度可以达到零下10℃以下,但是成本太高,而且可能会因温度过低导致CPU结露以致造成短路,而且现在半导体制冷片的工艺也不成熟,不够实用。 第四种就更少见啦,使用一些超低温化学物质,利用它们在融化的时候吸收大量的热量来降低温度,比如使用干冰可以将温度降低到零下20℃以下,还有一些更“变态”的玩家利用液氮将CPU温度降到零下100℃以下(理论上),当然由于价格昂贵和持续时间太短,这个方法是在实验室中才能用的。 总的来说,后三种方法只适合于极少数狂热的超频爱好者,笔者曾经在日本网站看到过用液氮将赛扬300A超至近700MHz的纪录,但对于绝大多数的用户来说,最关心的还是风冷设备。 下面我们来看看风冷散热器的一些基础知识。 风冷散热原理 风冷散热器一般分成两个部分,和CPU直接接触的部分为散热片,它负责将CPU发出的热量引出;风扇用来给散热片强制降温。 通过散热片与风扇的有机配合,可以将风冷散热器的效率做得非常高,而体积非常小,成本也比较低。 知道了风冷散热器的基本散热原理后,我们就很清楚影响散热的一些基本要素了。 CPU散热原理与方式 在普通电脑爱好者的眼里,CPU风扇是个不起眼的小东西。 而对真正的“发烧友”来说,它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无论是为保持系统稳定,还是要挖掘系统潜能,都要让CPU“清爽”起来。 做到人发烧而机器不烧,才是最高境界。 随着天气渐暖,CPU散热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我们知道,CPU的工作温度关系到计算机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要让CPU的工作温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除了降低计算机的工作环境温度外,就是给CPU进行散热处理了。 散热工作按照散热方式可以分成主动式散热和被动式散热两种。 主动式散热很简单,就是通过散热片将CPU的热量自然散发到空气中。 因为是自然散发热量,效果不是很好,其散热的效果与散热片大小成正比。 但是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需额外耗电,而且不用担心有风扇坏掉的危险。 这种散热方式常常用在那些对空间没有特别要求的军用或者专业设备中。 不过对于个人使用的PC机来说,目前几乎都采用被动式散热方式,被动式散热就是通过风扇等散热设备强迫性地将散热片发出的热量带走,其特点是散热效率高,而且设备体积小。 散热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被动式散热的一些知识。 对于被动式散热来说,按照散热介质来分,可以分成风冷、水冷、半导体制冷、化学制冷等四种散热方式。 风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散热风扇将CPU发出的热量带走,它的散热介质是空气。 而水冷就是通过水将CPU发出的热量带走,它的散热介质是水一类的液体,其效率比风冷高,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制冷设备复杂,而且还有漏水的隐患,所以目前尚不能进入大面积实用阶段。 半导体制冷就是利用一种特制的半导体制冷片在通电时产生温差来制冷,它的制冷温度低,冷面温度可以达到零下10℃以下,但是成本太高,而且可能会因温度过低导致CPU结露以致造成短路,而且现在半导体制冷片的工艺也不成熟,不够实用。 第四种就更少见啦,使用一些超低温化学物质,利用它们在融化的时候吸收大量的热量来降低温度,比如使用干冰可以将温度降低到零下20℃以下,还有一些更“变态”的玩家利用液氮将CPU温度降到零下100℃以下(理论上),当然由于价格昂贵和持续时间太短,这个方法是在实验室中才能用的。 总的来说,后三种方法只适合于极少数狂热的超频爱好者,笔者曾经在日本网站看到过用液氮将赛扬300A超至近700MHz的纪录,但对于绝大多数的用户来说,最关心的还是风冷设备。 下面我们来看看风冷散热器的一些基础知识。 风冷散热原理 风冷散热器一般分成两个部分,和CPU直接接触的部分为散热片,它负责将CPU发出的热量引出;风扇用来给散热片强制降温。 通过散热片与风扇的有机配合,可以将风冷散热器的效率做得非常高,而体积非常小,成本也比较低。 知道了风冷散热器的基本散热原理后,我们就很清楚影响散热的一些基本要素了。 散热原理 从CPU开始发热,到CPU的热量通过和其紧贴在一起的散热片将热量散出,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CPU和散热片结合的紧密程度,它主要和结合面积大小以及结合距离相关。 结合面积很好理解,这个面积越大,就能使热量越快地散发出去,但是由于CPU在制造好后它的结合面积就确定了,所以结合距离这个因素就更显重要。 从理论上讲,散热片是能和CPU紧密接触的,可惜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我们必须承认无论两个接触面有多么平滑,它们之间还是有空隙的,至少它们之间有空气,因为空气的导热性能很差,这就需要用一些导热性能更好而且能变形的东西代替空气来填补这些空隙,这就是现在大家常用的硅脂或者散热胶带。 当然通过设计优异、抓紧力强大的扣具来将散热片紧密地扣在CPU上也是必须的,理想的情况就是扣具将散热片紧紧固定在CPU上,散热片和CPU的接触完全平行以保持接触面积最大,它们之间一些微小的空隙完全由硅脂填充以保持接触热阻最小。 大家应该记得,在中学物理中我们学过的传热方式主要分为传导、对流和辐射,当热量被传递到散热片之后,散热片的工作就是将热量从散热片的底部传递到散热片表面来和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这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散热片的导热率,导热率越大,热量被散发的速度就越快。 各种金属材料以及常用合金热传导系数 银 429W/mk 铜 401W/mk 金 317W/mk 铝 237W/mk 1070型铝合金 226W/mk 1050型铝合金 209W/mk 6061型铝合金 155W/mk 6063型铝合金 201W/mk 上表是空气和一些金属的导热率对比(卡/cm×s×摄氏度)。 注意,卡是衡量热量的单位。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银和铜是最好的导热材料,其次是金和铝。 但是金、银太过昂贵,所以,目前散热片主要由铝和铜制成。 其中又由于铜密度大,工艺复杂,价格较贵,所以现在通常的风扇多采用较轻的铝制成。 当散热片的材质被选定后,散热片的热传导能力也就决定了。 导热系数表示在1秒内,温差为1℃时能通过截面积为1平方厘米、厚度为1厘米的该导体的热量;反过来看,这就意味着导体的厚度越厚、传热截面越大,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量就越多,换句话说,要使热量很快从CPU传到散热片上,就要求散热片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厚度(要求散热片比较厚重)、另一方面要求有较大的传热截面积(自身传热面积要大)。 这个时候,一些有经验的发烧友可能会说,散热片也不能太厚,太厚效果可能也不会很好。 是的,根据傅立叶传热定律,如图所示横截面积为A,厚度为d的导热体,其传热速率为: Q/t=q=λA(T2-T1)/d台 ....................(1) 由公式(1)可知,厚度d减小可提高传热速率,而储热又需要一定的厚度,因此,合理选择散热片的厚度就显得很重要了——既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存在一个临界点。 当然对于一般的使用者来说,不必关心这些公式,只要了解在一般情况下体积较大、底部较厚的散热片比较好就可以了。 当热量传到散热片的顶部后,散热片就要和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这时候需要通过传导来将热量传递给空气,计算公式需要换成如下两种不同介质间的传导方程: q=αA(T3-T2) .................... (2) α为冷流体的导热系数,在散热片材质和空气成分确定后,它就是一个固定值,A是散热片和空气的接触面积,所以增大散热片翅片表面积,即公式(2)中的A是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的。 在保持散热片的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大表面积的办法就只有改变散热器的形状了,一般是用翅片、表面粗糙化或螺纹等办法来增大表面积。 当热量传递给空气后,和散热片接触的空气会被加热,热空气应该尽可能和周围的冷空气通过对流式热交换来将热量带走,这时候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空气流动的速度,这点主要和风扇的设计和风速有关。 散热器风扇的效能(例如流量、风压)主要取决于风扇扇叶直径、轴向长度、风扇转速和扇叶形状。 风扇的流量大都采用CFM为单位(英制,立方英尺/分钟),一个CFM大约为0.028mm3/分钟的流量。 一般体积为50×50×10mm3 的CPU风扇会达到10 CFM,60×60×25mm3 的风扇通常能达到20 CFM ~30 CFM。 一个好的风扇除了通风量大、风压高以外,可*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影响风扇寿命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风扇的轴承,于是轴承形式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高速风扇多使用滚珠轴承(Ball Bearing),而低速风扇则使用成本低廉的自润轴承(Sleeve Bearing)。 每个风扇都需要两个轴承,一些风扇上标着“BS”的字样,是单滚珠式轴承,BS的意思是“1 Ball + 1 Sleeve”,依然带有自润轴承的成分。 比BS更高级的是双滚珠式轴承,即Two Balls。 当然散热片的翅片方向也对空气流向有影响,比如不能存在空气不流动的死角,简单地讲,就是散热片风道设计要合理。 总的来说,这个地方可能是散热器设计最复杂的地方,但是我们只要知道直径大、转速快的风扇和表面积大的散热片都是散热的好帮手就可以了。 两难的问题——风量和噪音 前面说过增加散热器散热效果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加散热面积,但是增加散热面积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主板限制,不能无穷增加,最后只有通过增加风扇的排风量和风速来提高散热器效率。 记得前几年许多超频爱好者通过超频风扇来增加风扇转速,当然现在这种方法已经过时了,现在比较好的散热器配套的风扇都是威猛无比的造型,风量一般都不成问题。 我这里想要说的倒是风量太大带来的副作用——噪音,有的风扇的噪音已经超过了硬盘和光驱甚至还超过了计算机内部嗓门最大的器件——机箱电源风扇,这个时候,您就需要考虑一下,是您还是您的CPU更需要舒适呢?
布线过程中的散热问题综合布线系统对于数据中心的重要性,除了体现在影响其数据传输能力和空间布局以外,整齐的网线还和机房的健康息息相关。 不专业的布线技术,除了导致效率低下,还会带来另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那就是散热。 目前来讲,数据中心的散热一般采用热通道和冷通道分离的设计,即冷热通道控制技术,以隔离冷热通道,防止冷热空气混合,冷通道帮助设备得到冷气流,然后通过热通道把热气流排出。 在这种模式下,数据中心能够控制机房内部冷空气的添加,减缓热空气的移除,以便提高散热效率。 若机房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布线,为数据中心建立一个具有实用性、灵活性、可扩展性的综合布线系统,网线对散热的影响网线本身与机房的散热关系不大,但是不专业的布线则很可能影响到散热的效率。 由于布线没有按照标准,数据中心的管理员可能要被以下问题困扰:机房内的走线太过凌乱,在早期,管理员为了贪图一时的方便,没有依照合理的布线方案,而是简单地把新线叠加到旧线之上,久而久之,交缠的线令人焦头烂额,不但很难理清,而且还会阻碍热通道的通路,使得冷热交换不能顺利进行。 为此,数据中心不得不添置更多的设备(例如风扇),调动更多的能源消耗来解决散热问题。 把网线布到散热设备和通风口上,这也是不恰当的布线方法之一,会直接影响散热,导致散热速度降低,同时也会影响设备的寿命。 机柜上方装有通风口,以便用于设备通风,若将线缆堆积到通风口处,会堵塞通风,于是机房内部变得无比闷热,不得不用更多的能量来解决通风问题,或者制冷。 整齐的布线要求将线缆紧密布置在设备前后两侧,不影响气流交换。 网线质量的选择也是个问题,目前数据中心主流的网线是六类网线,即六类非屏蔽双绞线,其性能满足TIA/EIA 568 B2国际标准布线,甚至有所超越。 不但传输性能良好,而且在未来也可以适应较长时间,不用过早更新换代。 但如果一开始选择了质量一般的网线,往往会导致未来重复投资,造成线路堆积。 ACS是个好医生布线系统中ACS提供了符合国际布线标准,而且性价比良好的布线系统解决方案。 遵循绿色、智能、可靠三大原则。 全球最具知名度的信息技术公司,ACS先进布线系统通过科学、美观的布线,以及模块化的设备和实用性、经济性、可扩展性的统一,不但能为数据中心提供性能强大的布线方案,而且还为多个重大活动护航。
首先可以查看机房的环境,标准机房的环境温度应该在20-22度之间,同时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情况。 其次服务器过热不排除有硬件问题的可能,可以尝试使用服务器随机器带的光盘尝试进行检测或者是查看一下硬件日志,有可能同cpu散热相关。 其中要提到的是如果服务器机柜是玻璃门的那就全拿掉吧,玻璃门非常影响通风,很容易导致服务器通风不良,服务器过热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22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