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其价格波动对全球经济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
本文将对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原因、影响及最新趋势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全球粮食市场有更全面的了解。
气候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极为显著。
干旱、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粮食减产,从而引发供不应求,推动粮价上涨。
相反,风调雨顺的年份则有利于粮食生产,可能导致粮价下跌。
粮食市场的供需关系是决定粮价波动的重要因素。
当全球粮食供应紧张,需求却持续增长时,粮价往往出现上涨。
反之,当粮食供应充足,需求减弱时,粮价则可能下跌。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政策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些国家的生物能源政策可能导致玉米等粮食作物的需求增加,从而影响粮价。
贸易保护主义、关税壁垒等政策措施也可能影响粮食市场供需平衡,导致价格波动。
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具有重要影响。
资本流动、汇率变动、投机行为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粮价。
近年来,随着金融资本的介入,粮食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粮价的波动性也相应增强。
粮价波动可能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威胁。
在粮价高涨的时期,贫困人口的食品消费可能受到挤压,导致营养不良和饥饿问题加剧。
粮价波动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性作用。
在粮价较高的时期,农民可能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投入,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失衡,影响粮食安全。
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
粮价上涨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影响全球经济增长。
粮价波动还可能影响能源、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全球经济格局。
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性增强。
未来一段时间,这一趋势可能持续存在。
随着新能源政策的实施,一些国家将粮食作为生物能源原料的需求增加,对粮价的影响日益显著。
未来,这一因素可能成为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重要变量。
为了应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挑战,各国纷纷寻求多元化供给策略。
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拓展进口渠道等手段,全球粮食供给结构正逐步优化。
这将有助于减轻国际市场粮价波动的压力。
面对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挑战,各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应对。
加强农业生产与气候监测,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生产多元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进金融与农业深度融合,引导金融资本助力农业发展。
通过全球共同努力,实现全球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粮食价格一直在持续低速上涨,但是还是偏低,最近由于经济不稳定,转基因物种的非法扩散,粮食价格将会暴涨
粮食价格不会涨得很高,毕竟“民以食为天”嘛,国家她会出一定的政策来控制粮食价格的上涨!
一是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是在成片集中的土地上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运用高效的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的生产投入的前提下,降低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成本,提高产量,使农产品的价格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带动诸如运输、农机制造、维修服务、仓储烘干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大农业的发展局面。
当然,要发展规模化农业,需要有一个过程,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首要的就是土地集中的问题。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但是,国家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农民实行土地经营权向种田能手的合理流转,以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从土地分离出来的农民,可以发展二、三产业,从事养殖、加工、运输、劳务等。
而在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地区,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已成为现实。例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黑龙江垦区二道河农场,人均耕地90余亩,平坦连片,建场伊始就以现代化农场标准为建设目标,配备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设备,农业劳力少而精,再加上先进的农业措施和管理,因而创造了可与发达国家农业相媲美的高劳动生产率。每个农业工人年均生产粮豆14.5万公斤,创产值12万多元。友谊农场等也是如此,农药和微肥喷洒实行飞机航化作业;各项农事活动由现代化大机群实施科学种田标准化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用于生产管理,应用CIMS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指导农业生产;主栽农作物水稻、大豆、小麦及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科学合理;因土施肥,选育良种,并辅以配套成网的水利工程和喷灌设备,确保了农业丰产丰收。基本上实现了“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二是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之中,生产工具正在逐步实觑机械化,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电力和燃油的投入越来越多,农作物的产量在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水体污染、土壤板结;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水体和农产品污染,害虫产生抗药性后再度猖獗;塑料薄膜的大小使用造成白色污染,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农作物减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养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着眼于人、动物、植物及土壤之间的有机联系,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自然相和谐的农业生产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生态农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而是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2)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使用生物肥、有机肥和长效肥;(3)利用作物秸秆还田保持土壤肥力;(4)利用作物秸秆发电、气化后形成再生能源、作为牲畜饲料等构成再循环经济;(5)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以保持水土;(6)控制牧场载畜量以保护生态环境;(7)不使用抗生素;(8)不使用转基因技术。
三是从自然式农业向设施化农业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及气候条件差别很大,产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尽管我国目前的财力状况尚不能满足大规模的农业设施建设需要,但未来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是一个方向。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域的农业灌溉问题,东部及东北区域的中低产田改造和工程设施建设,沿江农业区域的涝区综合治理等,都是我国未来农业向设施化发展的重点。目前,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且土地资源缺乏的城市和地区已经建立了一些高科技含量、高投入的设施农业,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农业专家们经过精心设计,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成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在黑龙江垦区,为了解决早春气温寒冷的问题,采用塑料大棚进行水稻育秧,采用日光温室生产蔬菜、花卉苗木等。为了解决间断性干旱问题,许多农场早已配备了喷灌、滴灌机械设备等。
四是从机械化农业向“电脑自控化”管理方向发展。
大面积的农业机械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的工作效率,而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模块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的台阶。未来农业发展的最高形式,应是高度的自动化和精确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已为我们开辟了发展方向。
五是生产组织与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加入WTO以后,我国未来农业的生产组织与服务,将紧跟世界发展趋势进行对接,成立相应的农协会等专业服务组织,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及时疏通渠道,使各种农作物产量达到最高,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加工增值达到最大,销售价格和经济效益达到最高,使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今年,安徽省面对粮食市场化、粮食减产及全国粮食总产的下降的形势,粮食出现了一些波动。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稻谷在我省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50%左右。 现对前三季度粮价走势及四季度粮价趋势进行一下分析:一、稻谷生产情况今年农业生产结构仍处于调整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发展本地区具有优势的经济作物和农产品为重点,减少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使粮食作物面积进一步减少。 从国内粮食生产形势来看,我国2003年水稻产量预计为1.74亿吨,比去年减少74万吨,减幅为0.42%。 其中早稻产量预计为2945万吨,同比下降2.8%;中稻产量预计为1.11亿吨,同比下降1.58%;晚稻产量预计为3362万吨,减幅为4.61%。 今年安徽省秋粮生产形势:全省预计粮食播种面积为7800万亩左右,比去年相比下降1.58%;粮食总产2489万吨左右,比上年下降10.56%。 从安徽合肥、滁州、黄山、马鞍山、宿州等地了解到,以上地区相当一部分水稻光开花不灌浆,濒临绝收。 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安徽今年中晚稻总产将减产两成以上。 二、秋粮收购情况截止10月8日,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累计收购稻谷28.3万吨,比上年同期57.5万吨减少 50%。 其中滁州吨,巢?2526吨,安庆吨,合肥吨,宣城吨,池州吨,六安吨,芜湖吨,黄山7980吨。 从各地收购情况看,除少数市、县比上年同期略有增加外,大多数市县均比上年减少,且降幅较大。 今年我省夏粮及秋粮食收购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粮食产量一减再减,据有关部门统计,夏粮减(6.6%)、早稻减(7.7%)、秋粮还是减(20%),从会上稻产区分析的情况看,秋粮减产将超过20%。 预计全年总产只有460亿斤左右,比上年减产90多亿斤,减幅在17%左右;二是老粮库存一降再降。 到8月底全省老商品粮库存只有130亿斤,预计到12月底在80亿斤左右(不含新粮);三是新粮收购难上加难。 今年夏粮小麦只收了18亿斤,是去年的1/3多一点;早稻收了2亿斤,接近去年的1/2;秋粮又是大幅度减产,收购形势相当严峻。 三、前期价格走势情况前三季度,根据全省102个粮油市场价格监测点的监测情况来看,今年1至9月份全省大米市场价格走势:一季度早籼米、杂交米、粳米三种米的平均价格是77.5元/50公斤。 二季度三种米的平均价格是78元/50公斤。 三季度的平均价格为79.5元/50公斤。 其价格一直在77.5元/50公斤-79.5元/50公斤之间波动。 分品种看:今年我省1至9月份县以下集贸市场(下同)早籼米一季度的价格69.5元/50督铮搅?、6、7月份早籼米价格每50公斤分别上涨了2元、1.5元、3.5元,到了9月份早籼米的价格维持在到72元的价位上。 总体来看早籼米的销售形势看好;杂交米(晚杂)是我省大众化的粮食商品,市场销路平稳,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每50公斤杂交米的价格,稳定在76.5元—77.5元之间;粳米是粮食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今年以来县以下集贸市场的粳米价格一直稳定在每50公斤86元至86.5元的水平上,粳米价格比较稳定,没有大的波动。 四、四季度稻谷市场价格走势预测中、晚稻谷市场。 我省中、晚稻谷的产量占稻谷总量的90.6%,今年的中、晚稻谷产量预计比去年实际产量将下降两成以上。 今年单季杂交稻收购价格在去年的基础上将稳中趋升。 具体品种价格是:中晚稻收购价在由开磅时的51元/50公斤,已上涨到10月下旬的53元/50公斤,粳稻收购价在54元元左右。 我国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连年减少,这几年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以及国家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加之自然灾害影响,预计今年稻谷产量会继续呈现降低的趋势。 有鉴于此,粮食供需格局将会发生逆转,产需出现较大缺口,这将会对今年单季杂交稻收购产生一定的影响。 主要理由是:一是收购主体增加,竞争激烈。 我省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各种成分的收购主体加入到粮食收购行列;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到我市参与粮食收购,无疑将会给粮食收购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二是全球大米库存量降低,导致国际米价上扬。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称,近期世界大米库存急剧降低,推动国际市场大米价格飙升至近两年高点,从而刺激国内大米经销企业出口。 三是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正在展开。 2003年中央储备粮的轮换计划已经下达,近期中央和地方正在抓紧进行稻谷的轮入工作。 各地对早稻储备粮计划没有完成的将改作储备单季杂交稻品种。 从国有企业粮食购销价格来看,前期全国主要城市红小麦、混合麦和早籼稻的收购价格也先后扭转了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下跌局面,8月上旬收购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24%、0.40%和2.99%。 此外,从3月份开始,原粮销售价格全面回升,8月上旬,除粳稻原粮销售价格同比下跌7.25%外,红小麦、白小麦、混合麦、早籼稻、晚籼稻、玉米和大豆的原粮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了7.54%、1.80%、4.31%、1.59%、2.27%、1.40%和13.39%。 今年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安徽、河南、河北等省也在省内部分地市或者全省范围内开始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工作。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223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