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器作为企业关键业务运行的核心设备,其性能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并发处理性能方面,服务器能否高效应对大量用户请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业务运行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因此,如何评估服务器并发性能,以及服务对象的优势,成为企业和开发者关注的焦点。
1. 吞吐量:指服务器在单位时间内成功处理的最大请求数量。高吞吐量表明服务器能应对更多的用户请求,保持较高的性能。
2. 响应时间:指服务器处理请求并返回响应所需的时间。低响应时间意味着更快的处理速度,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3. 并发连接数:指服务器同时处理的最大连接数。在并发环境下,高并发连接数表明服务器能处理更多的用户并发访问。
4. 资源利用率:指服务器在运行时,CPU、内存、网络等资源的利用情况。高效的资源利用能确保服务器在高峰时段保持稳定的性能。
1. 基准测试:通过模拟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服务器运行状况,以评估其性能表现。常用的基准测试工具包括Apache Bench、JMeter等。
2. 压力测试:通过逐渐增加负载压力,测试服务器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性能瓶颈。
3. 负载测试:在特定负载下,测试服务器的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等性能指标,以验证其是否能满足实际业务需求。
4. 对比分析:将不同服务器或解决方案的性能表现进行对比,以找出优势与不足。
1. 高并发处理能力:优质服务器能在高并发环境下保持稳定的性能表现,确保企业业务的高效运行。
2. 优异的响应时间:快速的响应速度能提高用户体验,增强用户粘性,提高客户满意度。
3. 强大的资源调度能力:高效的资源利用和调度能确保服务器在高峰时段依然保持稳定的性能,避免因资源瓶颈导致业务受损。
4. 灵活的扩展性:服务器应具备较好的扩展性,以满足企业业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5. 安全性:服务器应具备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6. 易于管理和维护:优质的服务器应具备良好的管理界面和日志系统,方便管理员进行监控和管理,降低运维成本。
以某大型电商平台的服务器选型为例,该电商平台需要应对大量的用户并发访问,对服务器的并发性能要求较高。
经过基准测试、压力测试和对比分析,最终选择了具备高并发处理能力、优异响应时间和强大资源调度能力的服务器。
在实际运行中,该服务器成功应对了双十一等高峰时段的用户请求,保持了稳定的性能表现,大大提高了企业的业务运行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评估服务器并发性能对于企业和开发者而言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服务器并发性能的评估指标和方法,企业和开发者能更准确地评估服务器的性能表现,选择适合的业务需求的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的优势不仅在于高并发处理能力、优异的响应时间和强大的资源调度能力,还在于灵活的扩展性、安全性和易于管理和维护等方面。
企业和开发者应根据自身业务需求,选择具备这些优势的服务对象,以提高业务运行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推送方案的公认评价采取4s标准(安全) 2. Stable(稳定) (省电省流量省成本) (体积小) (安全)推送方案应支持透传及各种加密方案,保障信息传递安全。 推送方案的ID系统应该独立于已有的网站或服务的ID系统,这样保障用户在不同手机上登录后的信息投递准确 性,避免因为取消绑定事件失败因网络传输而造成的信息误投送。 2. Stable(稳定)稳定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服务器端的稳定性,一个是手机端的稳定性。 服务端稳定性,因为使用长连接方案,对服务器的开销和要求很大,推送方案对服务器开发要求很高,海量线程连接下的服务器稳定性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一般的评判标准包括:- 同时在线时峰值 (一般按照百万并发连接时服务器稳定性评测)- 高并发时消息平均延迟时间(一般按照1分钟处理1百万条信息评测)- 服务稳定性 (一般要求全年99.9%以上可用,有备份,有负载均衡等)鉴于服务器稳定的开发难度很大,小团队不建议自己开发,建议使用稳定的第三方推送方案,如个推,蝴蝶等。 手机端的稳定性,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复杂网络状况及手机型号适配情况造成手机长时间稳定联网较困难,所以稳定性非常重要,一般的评判标准包括:- 每日联网23.5小时以上用户比例 (表征联网稳定性)- 消息发送后9小时内收到率 (表征到达率)一般来说,推送方案要做网络的分运营商,分省,分机型适配,自己开发工作量较大。 (节省)省电应注意CPU休眠,一般用服务缩短待机时间百分比评判。 省流量应注意协议的修改和冗余数据包的处理,一般用空载待机月流量评判。 省成本应考虑单服务器承载同时连接数,可承载同时连接数越多成本越低,业内顶尖水平为个推的单服务器300万连接。 (体积小)客户端推送服务SDK应该体积尽量小,不影响主程序的大小和复杂度,一般以小于或等于300K为宜。
贴一篇我们内部的文章:随着浏览器功能的不断完善,用户量不断的攀升,涉及到web服务的功能在不断的增加,对于我们测试来说,我们不仅要保证服务端功能的正确性,也要验证服务端程序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那么性能测试都要做些什么呢?我们该怎样进行性能测试呢?性能测试一般会围绕以下这些问题而进行:1.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性能测试?2. 什么时候做性能测试?3. 做性能测试需要准备哪些内容?4. 什么样的性能指标是符合要求的?5. 性能测试需要收集的数据有哪些?6. 怎样收集这些数据?7. 如何分析收集到的数据?8. 如何给出性能测试报告?性能测试的执行过程及要做的事儿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 测试评估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评估被测的产品是否要进行性能测试,并且对目前的服务器环境进行粗估,服务的性能是否满足条件。 首先要明确只要涉及到准备上线的服务端产品,就需要进行性能测试。 其次如果产品需求中明确提到了性能指标,那也必须要做性能测试。 测试人员在进行性能测试前,需要根据当前的收集到的各种信息,预先做性能的评估,收集的内容主要包括带宽、请求包大小、并发用户数和当前web服务的带宽等2. 测试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了解以下内容:a. 服务器的架构是什么样的,例如:web服务器是什么?是如何配置的?数据库用的是什么?服务用的是什么语言编写的?;b. 服务端功能的内部逻辑实现;c. 服务端与数据库是如何交互的,例如:数据库的表结构是什么样的?服务端功能是怎样操作数据库的?d. 服务端与客户端之间是如何进行交互的,即接口定义;通过收集以上信息,测试人员整理出服务器端各模块之间的交互图,客户端与服务端之间的交互图以及服务端内部功能逻辑实现的流程图。 e. 该服务上线后的用户量预估是多少,如果无法评估出用户量,那么可以通过设计测试执行的场景得出这个值;f. 上线要部署到多少台机器上,每台机器的负载均衡是如何设计的,每台机器的配置什么样的,网络环境是什么样的。 g. 了解测试环境与线上环境的不同,例如网络环境、硬件配置等h. 制定测试执行的策略,是需要验证需求中的指标能否达到,还是评估系统的最大处理能力。 i. 沟通上线的指标通过收集以上信息,确定性能测试用例该如何设计,如何设计性能测试用例执行的场景,以及上线指标的评估。 3. 测试设计阶段根据测试人员通过之前整理的交互图和流程图,设计相应的性能测试用例。 性能测试用例主要分为预期目标用户测试,用户并发测试,疲劳强度与大数量测试,网络性能测试,服务器性能测试,具体编写的测试用例要更具实际情况进行裁减。 用例编写的步骤大致分为:a. 通过脚本模拟单一用户是如何使用这个web服务的。 这里模拟的可以是用户使用web服务的某一个动作或某几个动作,某一个功能或几个功能,也可以是使用web服务的整个过程。 b. 根据客户端的实际情况和服务器端的策略,通过将脚本中可变的数据进行参数化,来模拟多个用户的操作。 c. 验证参数化后脚本功能的正确性。 d. 添加检查点e. 设计脚本执行的策略,如每个功能的执行次数,各个功能的执行顺序等4. 测试执行阶段根据客户端的产品行为设计web服务的测试执行场景及测试执行的过程,即测试执行期间发生的事儿。 通过监控程序收集web服务的性能数据和web服务所在系统的性能数据。 在测试执行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关注以下内容:a. web服务的连接速度如何?b. 每秒的点击数如何?c. Web服务能允许多少个用户同时在线?d. 如果超过了这个数量,会出现什么现象?e. Web服务能否处理大量用户对同一个页面的请求?f. 如果web服务崩溃,是否会自动恢复?g. 系统能否同一时间响应大量用户的请求?h. 打压机的系统负载状态。 5. 测试分析阶段将收集到的数据制成图表,查看各指标的性能变化曲线,结合之前确定的上线指标,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已确定是否继续对web服务进行测试,结果是否达到了期望值。 6. 测试验证阶段在开发针对发现的性能问题进行修复后,要再执行性能测试的用例对问题进行验证。 这里需要关注的是开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可能无意中修改了某些功能,所以在验证性能的同时,也要关注原有功能是否受到了影响。 想看原文或者有测试其他相关的问题可以关注下 网络测试 微信公众号,我们上面有不少关于性能测试分享~
1.评价系统当前性能,判断系统是否满足预期的性能需求。 2.寻找软件系统可能存在的性能问题,定位性能瓶颈并解决问题。 3.判定软件系统的性能表现,预见系统负载压力承受力,在应用部署之前,评估系统性能。 而对于用户来说,则最关注的是当前系统: 1.是否满足上线性能要求? 2.系统极限承载如何? 3.系统稳定性如何? 因此,针对以上性能测试的目的以及用户的关注点,要达到以上目的并回答用户的关注点,就必须首先执行性能测试并明确需要收集、监控哪些关键指标,通常情况下,性能测试监控指标主要分为:资源指标和系统指标,如下图所示,资源指标与硬件资源消耗直接相关,而系统指标则与用户场景及需求直接相关。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21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