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服务器作为数据处理的核心设备,其性能与稳定性至关重要。
E5双路服务器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高效的性能表现,广泛应用于企业、数据中心等领域。
本文将深入解析E5双路服务器的开启能力,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技术产品。
E5双路服务器是指采用双路处理器架构的服务器,其特点在于具备高性能、高扩展性和高稳定性。
E5双路服务器可以支持两颗处理器同时工作,大幅提升计算能力,满足各种复杂应用场景的需求。
1. 硬件连接:需要正确连接服务器的各个硬件组件,包括处理器、内存、存储等。在E5双路服务器中,需要将两颗处理器正确安装在处理器插槽中。
2. 系统安装:根据服务器型号和厂商,选择合适的操作系统进行安装。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驱动和配置,以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3. 驱动程序安装:安装必要的驱动程序,以确保硬件能够正常工作。这包括显卡驱动、网络驱动等。
4. BIOS设置:进入服务器BIOS设置界面,对服务器进行基本设置,包括启动顺序、启动模式等。
5. 系统启动:完成以上步骤后,可以启动服务器。在启动过程中,系统会自动检测硬件并加载相关驱动。
1. 高计算能力:E5双路服务器采用双路处理器架构,可以支持两颗处理器同时工作,大幅提升计算能力,满足高负载、高并发应用场景的需求。
2. 高扩展性:E5双路服务器具备较高的扩展性,可以支持多种存储、网络等扩展选项,方便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扩展。
3. 高稳定性:E5双路服务器采用先进的硬件架构和稳定的操作系统,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可以保证长时间的高负载运行。
4. 优秀的能效表现:E5双路服务器在能效方面表现出色,可以有效降低能耗,提高能效比,为企业节省能源成本。
E5双路服务器广泛应用于企业、数据中心等领域,可以支持各种复杂应用场景的需求。
例如,在企业中,E5双路服务器可以用于数据处理、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在数据中心中,E5双路服务器可以用于高性能计算、云计算服务、存储等领域。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病程可分为多个阶段。
下面将深入了解帕金森病病人的病情发展到死亡的过程。
1. 早期阶段:病人可能出现轻微的症状,如手抖、运动迟缓等。在这个阶段,病人的生活质量可能仅受到轻微影响。
2. 中期阶段:病人的症状逐渐加重,可能出现肌肉僵硬、平衡障碍等。在这个阶段,病人需要更多的照顾和护理。
3. 晚期阶段:病人的症状进一步恶化,可能出现严重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在这个阶段,病人的日常生活可能需要他人协助。
4. 死亡过程:帕金森病本身通常不会导致病人直接死亡,但是病情恶化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出现,如感染、跌倒导致的骨折等。这些并发症可能最终导致病人的死亡。在临终阶段,病人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
E5双路服务器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高效的性能表现,成为企业、数据中心等领域的理想选择。
而帕金森病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病情发展到死亡的过程也需要我们关注和了解。
希望通过本文的解析,读者对E5双路服务器的开启能力和帕金森病人的病情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帕金森病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早期影响工作:如职业经理人或者高管会影响形象、影响工作质量、工作状态;
2、中晚期影响正常生活:如想去旅游或者出门散步,容易出现摔倒,病情严重者需要轮椅辅助,需要家人照顾;
3、晚期容易合并吞咽困难、褥疮、肺部感染,如坠积性肺炎、吸入性肺炎,甚至危及生命。
概述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 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 美国APDA称年龄小于40岁便开始患病者为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请点)。 震颤是指头及四肢颤动、振摇,麻痹是指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肢体不能自主运动。 其得名是因为一个名为帕金森的英国医生首先描述了这些症状,包括运动障碍、震颤和肌肉僵直。 有患者这样向他读幼儿园的女儿解析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就是让你不能动的病。 ”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60岁发病率约为1‰,70岁发病率达3‰~5‰,我国目前大概有170多万人患有这种疾病。 目前资料显示,帕金森氏病发病人群中男性稍高于女性,迄今为止对本病的治疗均为对症治疗,尚无根治方法可以使变性的神经细胞恢复。 病因及分类帕金森氏病的病因现在还不是很清楚。 目前公认其病因是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主要病变部位在黑质和纹状体。 这里有一种叫黑质细胞的神经细胞,黑质细胞数量的逐渐减少、功能的逐步丧失,致使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减少,从而引起上述症状。 根据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的结果认为帕金森氏病与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发病原因,可把震颤麻痹症状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原发性震颤麻痹,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或者发病原因可能跟遗传有关系,我们将它叫做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病。 另一类叫做继发性震颤麻痹,即因某种脑炎、中毒(如一氧化碳、锰、氰化物、利血平中毒、吩噻嗪类和丁酰酞苯类药物以及三环类抗抑郁等药物中毒等)、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脑肿瘤,等引起,我们又把它叫做帕金森氏综合征或帕金森综合征、震颤麻痹综合征。 症状帕金森氏病起病缓慢,是逐渐发展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下子就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是一种缓慢的、进展性的发展过程。 病人最突出的就是如下三大症状:1、运动障碍。 可以概括为:运动不能:进行随意运动启动困难。 运动减少:自发、自动运动减少,运动幅度减少。 运动徐缓:随意运动执行缓慢。 患者运动迟缓,随意动作减少,尤其是开始活动时表现动作困难吃力、缓慢。 做重复动作时,幅度和速度均逐渐减弱。 有的患者书写时,字越写越小,称为“小写症”。 有些会出现语言困难,声音变小,音域变窄。 吞咽困难,进食饮水时可出现呛咳。 有的患者起身时全身不动,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叫做“冻结发作”。 2、震颤。 表现为缓慢节律性震颤,往往是从一侧手指开始,波及整个上肢、下肢、下颌、口唇和头部。 典型的震颤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就是指病人在静止的状况下,出现不自主的颤抖。 主要累及上肢,两手像搓丸子那样颤动着,有时下肢也有震颤。 个别患者可累及下颌、唇、舌和颈部等。 每秒钟4~6次震颤,幅度不定,精神紧张时会加剧。 不少患者还伴有5~8次/秒的体位性震颤。 部分患者没有震颤,尤其是发病年龄在70岁以上者。 3、强直。 就是肌肉僵直,致使四肢、颈部、面部的肌肉发硬,肢体活动时有费力、沉重和无力感,可出现面部表情僵硬和眨眼动作减少,造成“面具脸”,身体向前弯曲,走路、转颈和转身动作特别缓慢、困难。 行走时上肢协同摆动动作消失,步幅缩短,结合屈曲体态,可使患者以碎步、前冲动作行走,我们把它称为“慌张步态”。 随着病情的发展,穿衣、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活动都出现困难。 另外,有的患者还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油脂脸、多汗、垂涎、大小便困难和直立性低血压,也可出现忧郁和痴呆的症状。 诊断一份有关中国帕金森氏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患帕金森氏病总人数已达172万人,5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氏病患病率近1%。 然而,帕金森氏病患者都将帕金森氏病的一些早期症状混同为身体机能的正常衰老,结果延误了治疗时机。 1、帕金森氏病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大部分帕金森氏病患者在60岁后发病,偶有20多岁发病者(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网站)。 起病多较隐袭,呈缓慢发展,逐渐加重。 主要表现为:震颤(常为首发症状)、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口、咽、腭肌运动障碍。 (2)辅助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可检测到脑脊液和尿中HVA(高香草酸)含量降低。 颅脑CT可有脑沟增宽、脑室扩大。 (3)排除脑炎、脑血管病、中毒、外伤等引发的帕金森氏综合症,并与癔症性、紧张性、老年性震颤相鉴别。 主要根据典型的症状来做出诊断,有时鉴别困难要借助辅助检查。 2、鉴别诊断主要与帕金森综合征和特发性震颤、良性震颤相鉴别。 (1)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通常所说的昏睡性脑炎所致帕金森综合症,已近70年未见报道,因此该脑炎所致脑炎后帕金森综合症也随之消失。 近年报道病毒性脑炎患者可有帕金森样症状,但本病有明显感染症状,可伴有颅神经麻痹、肢体瘫痪、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脑脊液可有细胞数轻~中度增高、蛋白增高、糖减低等。 病情缓解后其帕金森样症状随之缓解,可与帕金森氏病鉴别。 (2)肝豆状核变性:隐性遗传性疾病、约1/3有家族史,青少年发病、可有肢体肌张力增高、震颤、面具样脸、扭转痉挛等锥体外系症状。 具有肝脏损害,角膜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等特征性表现。 可与帕金森氏病鉴别。 (3)特发性震颤:属显性遗传病,表现为头、下颌、 肢体不自主震颤,震颤频率可高可低,高频率者甚似甲状腺功能亢进;低频者甚似帕金森震颤。 本病无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及姿势反射障碍,并于饮酒后消失、心得安治疗有效等可与原发性帕金森氏病鉴别。 (4)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本病也多发于中老年,临床症状可有肌强直、震颤等锥体外系症状。 但本病有突出的眼球凝视障碍、肌强直以躯干为重、肢体肌肉受累轻而较好的保持了肢体的灵活性、颈部伸肌张力增高致颈项过伸与帕金森氏病颈项屈曲显然不同,均可与帕金森氏病鉴别。 (5)Shy_Drager综合征:临床常有锥体外系症状,但因有突出的植物神经症状,如: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功能及膀胱功能障碍,左旋多巴制剂治疗无效等,可与帕金森氏病鉴别。 (6)药物性帕金森氏综合征:过量服用利血平、氯丙嗪、氟哌啶醇及其他抗抑郁药物均可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因有明显的服药史、并于停药后减轻可资鉴别。 (7)良性震颤:指没有脑器质性病变的生理性震颤(肉眼不易觉察)和功能性震颤。 功能性震颤包括:1.生理性震颤加强(肉眼可见),多呈姿势性震颤,与肾上腺素能的调节反应增强有关;也见于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嗜铬细胞瘤、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2.可卡因和酒精中毒以及一些药物的副反应。 癔病性震颤,多有心因性诱因,分散注意力可缓解震颤。 3.其它:情绪紧张时和做精细动作时出现的震颤。 良性震颤临床上无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等帕金森氏病的特征性表现。 常规治疗治疗本病,首先应对本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第一,它是一个长期性的疾病,一般说来它不会很快地威胁病人的生命,要长期地进行这种斗争,要长期地跟保健,和长期地为治愈这种疾病而做不懈努力,必须有长期的思想。 第二,在治疗上帕金森氏病真正的原因不清楚,所以目前来说还没有一个真正特效的、能够完全解决它的一个手段。 帕金森氏病患者都将帕金森氏病的一些早期症状混同为身体机能的正常衰老,结果延误了治疗时机。 目前医学界正在不断地努力探索,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现在主要还是综合地运用各种方法来阻止或者是延缓它的发生和发展,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1、西医治疗帕金森氏病的原理帕金森氏病是由于脑内黑质细胞的减少引起的。 黑质细胞象一个加工厂一样能够产生多巴胺,如果加工厂遭到毁坏,那么脑内的多巴胺就减少了,脑内的另一个部位——苍白球就会异常活跃,造成帕金森氏病的三大症状。 那么如果我们把多巴胺药物给病人服用,就可以增加脑内多巴胺的含量,从而减轻苍白球的过度活动,使得病人的症状减轻。 从目前来看,美多巴等药物就是一种多巴胺替代物,当我们自己不能产生多巴胺这种物质,我们通过外界给予补偿的方式来满足身体的正常需求,维持身体的正常的功能。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种类的药物如金刚烷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都是通过间接方式促进多巴胺的生成或者减少多巴胺的分解,以缓解症状,但药物治疗存在着副作用多和长期应用后药效衰减的缺点。 立体定向手术主要是针对苍白球的异常活动,通过手术方法降低异常活动的苍白球的兴奋性,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现在还可以进行深部电极的刺激,又称为脑深部核团刺激术(DBS),就是用一个电极来刺激剩余的神经细胞来加快产生多巴胺物质,也可以弥补它的功能不足。 最近出现了另一种方法为神经干细胞移植,尚处于研究阶段。 2、具体治疗措施帕金森氏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二者都可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1)药物治疗:在疾病的早期,药物可以很好地改善症状,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药物是左旋多巴制剂(商品名为美多巴或息宁),自六十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以来,一直到现在都是临床上最核心的药物。 药物必须长期服用,一旦停止治疗,病情则会复发。 在最初几年药物治疗效果最佳,虽然多数病人长期应用仍然有效,但在长期服用以后,病人会感到药物有效时间缩短,有些病人会产生“剂末”现象和“开、关”波动。 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经过3-5年的治疗后病情会变得难以控制,药物的副作用与其疗效会功过相抵,病人感到日常生活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2)外科治疗:主要有神经核团细胞毁损手术(细胞刀)与电刺激手术两种方式,原理都是为了抑制脑细胞的异常活动,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前者是在异常活跃的神经核团上制造一个直径约3毫米的毁损灶,后者则是埋植刺激器通过高频电刺激达到类似毁损的效果。 从外科手术操作技术上讲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均是将电极放在特定的脑内核团靶点上,之后进行刺激或毁损。 由于帕金森氏病人脑内病变的根源是神经细胞功能的减退,所以从理论上讲,神经干细胞(可以替代病人衰退的脑细胞)移植技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还停留在实验阶段,在临床应用以前还要做更细致的研究,我们预计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 手术治疗帕金森氏病要择人择时。 诊断明确的原发性帕金森氏病患者都是手术治疗的适合人群,尤其是那些对左旋多巴(美多巴或息宁)有效或以前有效但长期服用以后疗效减退,出现了“开、关” 波动现象,异动症和“剂末”恶化效应的患者。 但是,另外一些脑部的慢性疾病也会表现出类似帕金森氏病的症状,所以早期的患者并不是很容易确诊的,应该找有经验的神经科医生进行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结合必要的检查手段(如磁共振检查)和药物治疗,以明确诊断,排除一下其它的疾病,弄清楚造成患者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 由于帕金森氏病通常进展缓慢,并不是一个致命的急症,所以对疾病发展过程的观察很重要,并不会耽误患者的治疗。 术前诊断明确手术的效果才有保障。 由于帕金森氏病缓慢进展的特点,所以并没有一个必须要做手术的绝对期限,什么时候来做手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自己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一般来讲,对早期的帕金森氏病患者应首先采取药物治疗,药物治疗3~5年后效果减退,出现了“开、关” 波动现象,异动症和“剂末”恶化效应,病情会变得更加难以控制,这时候就应考虑外科治疗了。 根据临床对1,600余例帕金森氏病手术的统计,80%以上的患者是在这一时期接受手术治疗的。 一般来讲,相对年轻的,症状集中在身体一侧的,全身健康状况比较好的病人手术效果更好。 晚期的高龄病人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脏病的可能性更大,全身健康状况往往不太好,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相对较多。 3)、 针灸治疗本病的针刺治疗多以震颤熄风为主,体针常用穴位为四神聪、风池、曲池、合谷、阳陵泉、太冲、太溪等,可随证加减穴位,留针时间约30~50分钟,疗程以10~15天为佳。 头皮针多以舞蹈震颤控制区为主要的刺激区域,根据症状可配合运动区、感觉区及其他头部经穴。 本病的疗程较长,应避免穴位疲劳,必要时可以考虑2组处方交替使用。 因本病较为顽固,临床上常使用电针,常用频率为100~180次/分不等,以连续波为主,有时可选择疏密波。 通常认为,针刺治疗帕金森氏病的机制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了脑内的多巴胺水平,并且有升高基底节区其它单胺类递质的作用,可能与针刺对基底节残存神经元的调节作用有关;②清除了神经损伤因素,针刺对帕金森氏病患者的抗氧化酶活性有提高效应,并能使病理性增高的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至正常水平,恢复平衡后的自由基清除系统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使机体免受过量活性氧攻击,减轻脑组织损伤,对帕金森氏病患者起到神经保护性治疗作用;③减弱震颤肌电位的振幅、频率,从而有效的改善帕金森氏病患者的震颤体征;④改善了病变脑组织的修复条件;有人观察到针刺可一过性的改善大脑的供血状况,并使这一效应持续。 无论是针刺提高了抗自由基酶活性,还是提高大脑内的血流状况,均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 另外,理疗、功能锻炼等可起辅助治疗作用。 帕金森病人的护理在疾病早期,病人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护理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晚期卧床的病人,其护理任务则越来越重。 对帕金森患者的护理一般应注意以下问题:(1)注意膳食和营养:① 可根据病人的年龄、活动量给予足够的总热量,膳食中注意满足糖、蛋白质的供应,以植物油为主,少进动物脂肪。 服用多巴胺治疗者宜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因蛋白质可影响多巴胺的治疗效果。 蛋白质摄入量限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0.8克以下,全日总量约40~50克。 在限制范围内多选用乳、蛋、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 适量进食海鲜类,能够提供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② 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供给应充足。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能够提供多种维生素,并能促进肠蠕动,防治大便秘结。 患者出汗多,应注意补充水分。 ③ 食物制备应细软、易消化,便于咀嚼和吞咽,按半流质或软食供给。 ④ 饮食宜清淡、少盐;禁烟酒及刺激性食品,如咖啡、辣椒、芥末、咖喱等。 应保证水分的充足供给。 (2)生活中的指导和帮助:本病早期,病人运动功能无障碍,能坚持一定的劳动,应指导病人尽量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坚持四肢各关节的功能锻炼。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运动功能发生一定程度的障碍,生活自理能力显著降低。 此时宜注意病人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走路时持拐杖助行。 若病人入厕下蹲及起立困难时,可置高凳坐位排便。 若病人动作笨拙,常多失误,餐食中谨防餐具。 无法进食者,需有人喂汤饭。 穿脱衣服,扣纽扣,结腰带、鞋带有困难者,均需给予帮助。 (3)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本病早期应坚持一定的体力活动,主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四肢各关节做最大范围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以预防肢体挛缩、关节僵直的发生。 晚期病人作被动肢体活动和肌肉、关节的按摩,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4)预防并发症:注意居室的温度、湿度、通风及采光等。 根据季节、气候、天气等情况增减衣服,决定室外活动的方式、强度。 以上措施均能有效地预防感冒。 晚期的卧床病人要按时翻身,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尿便浸渍和褥疮的发生。 被动活动肢体,加强肌肉、关节按摩,对防止和延缓骨关节的并发症有意义。 结合口腔护理,翻身、叩背,以预防吸入性肺炎和坠积性肺炎。 *** 特别提示***1、帕金森氏病的三大症状:运动迟缓;震颤;肌肉僵直。 2、帕金森氏病是一个缓慢的、进行性的病变,一般不会很快地威胁病人的生命。 3、亲朋好友和整个社会对这些患者予以的同情、宽容和关爱的态度,及给予的理解和支持,对帕金森氏病患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食疗方法(1)枣仁龙眼汤:龙眼肉、炒枣仁各15克。 将龙眼肉、炒枣仁加入水煎成汁,再加适量白蜜即成。 每日2次,早、晚服用。 对久患帕金森氏病、气血亏虚者有补益作用。 ?(2)酸枣砂仁汤:酸枣30克,砂仁15克。 将酸枣、砂仁共同煎成汁,每晚1次,代茶饮。 适用于帕金森氏病震颤者。 ?(3)沙棘菊花饮:沙棘50克,菊花10克。 将沙棘、菊花洗净后共同煎汤,每日2次,可早、晚服用一次,也可代茶饮。 适用于帕金森氏病合并高脂血症。 ?(4)陈皮砂仁酸枣粥:陈皮5克,砂仁10克,酸枣15克,粳米适量。 将砂仁先煮成汤,再放入粳米,酸枣煮成粥后,再放入陈皮,稍混后即可食用。 每日2次,早、晚服食。 具有镇静作用。 对帕金森有利的食物1、帕金森患者若伴有心悸、气短、健忘等,应多食核桃仁、葵花籽,生食效果更佳。 2、绿豆能解多种慢性中毒,年轻的帕金森患者食之有利。 熟食:豆、米各半煮粥常食,一天一餐,一般连续用10—15天。 生食:洗净嚼呑,一天一次,每次5—10克,连用10—15天。
条件好的能活几十年。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201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