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有缘导航网

能源效率提升:碳排放数据中心推动降低碳排放 (能源效率提升案例)


文章编号:16286 / 分类:互联网资讯 / 更新时间:2024-05-19 00:00:00 / 浏览:

概述

数据中心是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但它们也是巨大的能源消耗者,对碳排放有重大贡献。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挑战,提高数据中心能源效率已成为当务之急。碳排放数据中心 (CDE) 是一种新型数据中心,它结合了先进的技术和创新设计,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碳足迹。

能源效率提升碳排放数据中心推动降低碳排放

CDE 的优势

CDE 具有以下优势,使其成为降低数据中心碳排放的理想选择:

  • 能源效率高:CDE 使用高效的服务器和冷却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
  • 可再生能源利用:CDE 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碳捕获:某些 CDE 采用了碳捕获技术,可直接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
  • 远程管理:CDE 允许集中管理多个数据中心,优化能源使用和减少浪费。

CDE 的成功案例

全球已有许多 CDE 成功实施的案例,展示了其在降低碳排放方面的潜力。例如:

  • 微软爱尔兰数据中心:使用 100% 可再生能源,并通过直接碳捕获和存储减少了碳排放。
  • 谷歌芬兰数据中心:利用海水冷却,并结合高效的服务器和远程管理。
  • 亚马逊弗吉尼亚数据中心:投资了太阳能和风能,并部署了先进的冷却技术。

CDE 的经济效益

除了环境效益外,CDE 还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

  • 能源成本降低:CDE 的高能效可显着降低能源成本。
  • 运营成本降低:集中管理和远程监控可降低运营成本。
  • 政府激励措施:许多国家为投资 CDE 提供税收减免和其他激励措施。

数据中心行业的前景

随着对可持续性和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CDE 预计将成为数据中心行业的主流。以下趋势正在推动 CDE 的采用:

  • 气候变化法规的收紧
  • 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 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
  • 消费者对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结论

碳排放数据中心 (CDE) 是应对数据中心行业碳排放挑战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结合先进技术和创新设计,CDE 可以显着减少能源消耗和碳足迹。CDE 的成功实施案例证明了其在降低碳排放和实现可持续数据中心运营方面的潜力。随着对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的认识不断提高,CDE 预计将在数据中心行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吉利汽车西安工厂成国内首个零碳工厂

易车讯 近日,吉利汽车西安工厂获得钛和认证颁发的I型零碳工厂五星级证书,成为国内整车企业的首个零碳工厂。与此同时,鉴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出色表现,西安工厂入选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可持续中国产业发展行动”2022年度产业案例,吉利汽车也成为唯一入选的汽车制造企业。此举不仅是吉利汽车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新里程碑,也为行业其他企业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标杆参考。

吉利汽车率先制定了“以2020年为基准年,2025年实现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减少25%以上,到2045年实现碳中和”的总体目标,目前已经在多个重点环节取得了重大突破。

吉利汽车西安工厂获得钛和认证颁发的首张I型零碳工厂五星级证书,成为国内整车企业的首个零碳工厂。吉利汽车西安工厂是吉利占地面积最大、投资最多、产品最高端、工艺最先进、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工厂,也是以“零碳”为目标的碳中和标杆工厂。

在生产端,通过建设光伏电站+采购国际绿证I-REC的模式,实现电力碳中和。西安工厂在52兆瓦超级光伏电站于今年9月建设完成,投产后预计年均发电量可达4750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吨。

在技术端,采用效率高能耗低的设备,并监测主要设备的经济运行参数;积极探索技术节能措施,充分利用余热余压,提升能源效率。

在管理端,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将技术改造与管理节能结合起来,2022年上半年单车能耗与去年下半年相比下降12.6%。

在产品端,吉利汽车已构建起包括纯电动、混动、甲醇、换电等在内的多元化新能源技术路径,尤其是两款雷神系列车型星越LHi·F 和“雷神增程电动SUV”星越LHi·P的投产,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不断降低使用阶段碳排放。

在回收端,探索材料循环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和材料端碳减排。

作为中国汽车品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先行者,西安工厂在零碳制造方面取得突破,不仅是吉利汽车不断探索零碳制造升级路径,也是坚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最新成果。吉利汽车用自身经验为行业提供更多绿色转型参考,为加速整车制造的全局零碳变革作出更多贡献。

易车App提供销量、热度、点评、降价、新能源、实测、安全、零整比、保有量等榜单数据。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供应链碳排放管理需要哪些案例分享?

以下是供应链碳排放管理方面的案例分享:

什么是绿色数据中心?建设路径、实用标准、实践案例

绿色数据中心,是未来数据中心建设的新趋势,旨在提升算力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最大化能源利用效益。 它涵盖了节能技术的运用、可再生能源的整合,以及数据中心从选址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绿色数据中心评价规范》由深圳市市监局发布,为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框架,包括术语定义、评价体系、等级划分、节能指标等,适用于各类规模和业务领域的数据中心,如运营商、互联网、公共机构等。 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路径分为选址、设计与建设、供配电优化、运营管理和降碳五个关键步骤。 选址时,需考虑能源利用效率和自然条件,采用可再生能源;设计上,灵活扩容,避免资源浪费;供配电系统则通过智能化和绿色电力技术提高能效。 在运营阶段,节能理念贯穿始终,通过智能运维、IT设备优化选型等手段,提高整体能效,降低PUE值,减少碳排放。 以工商银行为例,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策略包括:加强规划设计,适应业务需求的灵活性;采用绿色低碳技术,如预制化模块化机房,集成高效能设备和节能技术;并推进基础设施智能运营管理,通过DCIM系统实现能效调优,引入智能巡检机器人提升运维效率。 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数据中心的运营效率,也大大减少了碳足迹。 绿色数据中心的降碳路径强调了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比如风能和太阳能,同时通过参与碳交易,实现碳排放的抵消。 在选址时优先考虑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通过绿色电力证书等方式,实现对绿色能源的使用。 总的来说,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是一场能源效率与可持续性的革命,旨在实现数据中心运营的高效、环保与经济性。 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智能管理,我们朝着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限‌电对于数‌据中心产业影响挺大的,有什么好的节能办法吗? 路坦力超融合对这方面有用吗?

数据中心作为经济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设施,是公认的高耗电行业。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过去十年间,我国数据中心整体用电量以每年超过 10% 的速度递增,其耗电量在 2020 年突破 2000 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2.71%,2014-2020 年,数据中心耗电量占比逐年升高。数据中心供电结构中,火电占比超过 70%,会产生相对大量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

PUE (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电能利用效率) 是衡量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PUE 越接近于 1,代表数据中心对于电能的利用越有效率。截至 2019 年年底,全国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 PUE 为 1.46,大型数据中心平均 PUE 为 1.55。这与《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建议的1.3 以下相比,尚有一段距离。

可见,限‌电对于数‌据中心产业影响挺大的。顺应碳中和发展趋势,逐步降低碳排放,是数据中心亟需做出的改变。

数据中心降碳,可双管齐下

数据中心如何才能提升能源效率,为降碳做出贡献?主流的数据中心降碳举措可分为 IT 和 非 IT 基础设施两个方面。

非 IT 基础设施方面,常见的有数据中心选址靠近绿色清洁能源、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采用液冷技术取代风扇散热、数据中心余热回收再利用等等。这其中最为有效的不外乎在数据中心乃至公司运营范围内 100% 使用可再生能源,但这绝非易事——苹果用了 5 年时间才实现公司运营范围内 100% 可再生能源利用。

而在 IT 基础设施方面,企业可立即采用诸多举措来提升能源效率:通过分布式和虚拟化技术将“僵尸”服务器连接起来,最大程度减少 IT 设备空闲;实现服务器和存储的虚拟化与池化,从而大幅提升硬件利用率;通过采用更高能效的芯片产品,结合芯片的自适应电源管理功能来有效管理芯片用电,等等。

其中,虚拟化和超融合基础设施 (HCI)有望引领数据中心能效的提升。

虚拟化已十分普遍,超融合基础设施也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主流。作为一种融合的、统一的 IT 基础架构,超融合包含了数据中心常见的元素:计算、存储、网络以及管理工具。超融合以软件为中心,结合 x86 或 ARM 架构的硬件替代传统架构中的专用硬件,从而解决传统架构中管理复杂、难以扩展等问题。

相比传统架构,超融合将架构由三层缩减至两层,不仅可以大幅度节省机房空间,还能进一步整合计算资源,从而提升机房能效。超融合架构自带计算虚拟化和分布式存储,取代了传统物理环境和传统虚拟环境,对数据中心降碳的影响显著。

经过通用场景下的对比计算,从传统物理环境到传统虚拟环境,仅是虚拟化这一层即可带来 20%-80% 的节能;而从传统虚拟环境进一步过渡到超融合架构,通过将分布式存储融合到计算侧,可再带来高达 31% 的能耗节省。以下为计算详情(以下为理论值,不同负载情况下物理服务器能耗会有有所不同,不同服务器也会表现不同,同时不考虑交换机等因素)。

计算虚拟化:节能 20%-80%,虚拟化程度越高越节能

计算虚拟化是从 IT 基础设施层面提升能效的关键。它实现了 IT 基础设施从物理架构到虚拟化的跃升,减少物理服务器的数量、增加 IT 资源的利用率,让数据中心得以使用更少的基础设施即可运行更大的工作负载。IDC 报告指出,数据中心中计算、存储、网络层虚拟化程度越高,所带来的碳影响就越小。

以 4 台物理服务器搭配 1 台存储系统的配置为例,通过用虚拟化取代原有的物理机,能实现约为 20% 到 80% 的能耗节省(取决于虚拟机部署的密度)。

传统物理环境 vs. 传统虚拟环境

(以 4 台物理服务器搭配 1 台存储系统为例)如图所示,此场景中两种架构的最大差异在于对计算资源的利用率不同:在相同的硬件条件下,计算资源的利用率越高,能获得的节能优势就越大。虚拟化架构通过高度利用 CPU 资源(此场景预设的 CPU 超分比例为 1:4,通常属于中到重度计算需求使用),可将平均每计算核心耗能降低约 74%。

在实际使用场景中,虚拟机部署密度的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节能效果:

存储与计算节点融合部署:再节能约 31%

提质增效“数字能源”与“双碳”目标偕行

观点热搜 近日,随着相关配套政策举措渐次落地,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运营和数字化生活正在成为我国 社会 的新常态。 据统计,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的38.6%,增速是GDP增速的3倍以上。 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式,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的新的生产方式在能源领域的具体应用将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的实现。 实现深度减排,能源行业低碳转型是关键 当前,我国正处于能源低碳转型爬坡过坎的攻坚期,能源偏煤、结构偏重和效率偏低等诸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异常艰巨,需要实现全 社会 经济体系、能源体系、技术体系等系统性低碳绿色变革。 事实上,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产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传统能源产业与数字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能源产业集群,优化能源产消、能源供需两侧,将能够直接或间接减少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 数字技术赋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关于数字经济通过赋能能源领域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重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是就能源的供给侧而言,数据爬虫、数字孪生技术重构了现代能源管理系统。 基于信息智能系统与深度学习算法,能源厂商能够利用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预测未来电能需求的趋势与波动情况,从而减少自身能源项目开支;生产经理通过观察能源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参数,兼顾各原材料之间的比例协调与配套,提高加工转换效率和能源输送、分配和储存效率,大幅降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环节管理成本,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浙江省电力系统碳排放监测平台,企业机组和设备碳排放量的实时监控有力推动了能源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集约化;此外,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支持了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在能源数字行业的推广应用,能源期货管理、环境污染托管、虚拟电厂等能源开发利用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能源利用方式的重构、能源商业模式的演化、能源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了能源供给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能源利用的整体效率。 二是就能源的需求侧而言,数字经济给现有的能源需求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促进碳排放等气候类信息的披露,并使碳排放源锁定、碳排放检测及其他环境指标的测算成为可能,这为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形成与碳登记结算计量等相关配套设施的作用发挥创造了契机。 大数据、数字孪生可以辅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不同城市、产业、企业在碳减排方面的成本差异,有助于政府作出科学规划和宏观调控,以最低的经济成本实现二氧化碳的需求侧管理;数字经济加速了企业技术进步从而降低能源利用强度,由于数字经济提高了生产流程的精细化和工业设备的数控化,企业的生产效能尤其是产品和工艺流程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碳中和愿景下企业有动力将剩余资金持续投入低碳创新和研发之中,用以在未来将富余碳配额有偿出售。 此外,数字经济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数据生产要素以自身特点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刻变革,推动交通、医疗、建筑等实现产业融合和转型,而产业结构变迁和优化升级又带来了能源需求结构的低碳转型,加快从高碳向低碳,以清洁技术与绿色生产替代化石能源与“双高”生产的转变。 三是就能源的交易环节而言,数字技术缓解了信息不对称性与时间不确定性,深度学习的算法算力优化了能源产消、能源供需两侧的信号传递过程,降低了能源交易过程中的无效损耗。 过去,信息不对称是传统能源结构扭曲与配置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而数字经济下,平台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共享经济获得井喷式发展,能源市场主体通过多边平台实现点对点精准交易,极大地提高了能源交易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数字供应链、区块链技术引导能源系统向扁平化发展,如鼓励用电、用气用户自主参与调峰、错峰,分布式能源让传统的被动受能者转变为稳定的主动供能者。 事实上,由于能源行业的特殊性,传统的能源交易环节大都是单向的信息流动,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程度都面临较大挑战。 而由数字技术加持的能源系统的主要运行方式是去中心化,即从集中式的大能源网的形态转向分布式双向互动的形态。 此外,区块链、金融 科技 、数字孪生等促进了碳足迹、绿色证券、绿色金融等相关机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这也会促进多主体、多元化的低碳绿色能源交易市场的建立。 能源数字经济不仅仅是用数字技术为能源系统赋能,而是将一种数字时代特有的新发展理念、新要素组织方式、新市场规则引入现有能源体系,即通过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对能源领域进行扬弃,让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深度融合,惠及 社会 民生,从而构建更为清洁、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最终为“双碳”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

发展“低碳经济”政府应该怎么做?

1.提高能源效率在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间非常大。 比如说建筑节能。 在发达经济体里,三分之一是建筑物排放,三分之一是交通运输排放,三分之一是工业排放。 中国现在是工业排放量占大头,交通和建筑类排放较小。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住房面积越来越大,住房品质越来越高,如果我们效仿欧洲的零排放建筑,在建筑节能这块有很大潜力。 工业能源效率的提升空间也非常大。 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最先进的技术有,最落后的技术也有。 像钢铁行业,中国有一些领先技术,例如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的综合能耗水平比较低,但小炼钢和落后技术则能耗高、排放多。 这就意味着要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电力方面,中国现阶段肯定离不开火电,那么就要上大压小,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使单位度电的排放量降到最低。 中国在钢材、水泥、化工、机械等领域投资力度非常大,“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淘汰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交通运输领域,我们也有很多工作可做。 航空交通耗费的燃油量比地面交通高很多:与低效率的小汽车相比,高出一倍以上;与大容量的公交,与高速铁路相比,至少高出三倍、四倍。 现在北京到上海的空客一小时一趟,将来高速铁路要是建好了,每小时一趟,基本上就不需要飞机了,同样便捷的服务,但排放量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很丰富,虽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较高,但相当一部分已经商业化。 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运用得很普遍;水电、部分发展较好的风电(如新疆塔里木的风电)等,也非常有竞争力;中国每年所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折合标煤约三亿吨,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费总量是30亿吨,生物质能占了10%。 已经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进一步推广。 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两种技术现在都在运行。 欧洲有一项远大的工程规划,准备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建大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然后建远距离输变电系统,把电力输送到欧洲。 中国有广袤的戈壁滩,如果太阳能发电技术成熟,戈壁滩的开发前景将非常广阔。 现在我们就可以进行研发投入,做好前期准备。 交通领域,汽车不再只烧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现在有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 电动汽车时速可以达到150公里,最远可以跑400公里,如果蓄电池性能再好一点、动力更强一点,竞争力就会更大。 太阳能汽车、氢能燃料电池等技术也在研发中,如果成熟,我们的交通服务将实现很少的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除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很多大文章可做,核能也很有前景。 英国长期以来反对核能的声音很强,现在为了搞低碳经济,又把发展核能提到议事日程,准备进一步更新和新建核电站。 美国也启动了新的核能计划。 目前的核能利用,尽管在核废料处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对来讲它是经济可行的;从安全的角度看,核电大国——法国就没有发生过核事故。 中国也在大力发展核电,原来是在沿海地区,现在延伸到了内地。 但有一个问题,发展核电所需的铀矿资源,中国比较缺乏。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世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协定,要求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中亚国家给中国提供铀矿资源。 3.引导消费者行为通过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来加速低碳经济建设进程,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第一,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有负面作用,是有环境成本的。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对它征税。 碳税跟能源税不一样,征能源税可能会打压可再生能源,但如果我们加以区分,只对碳征税,那么就只会打压高碳能源。 高碳能源的比较收益降低,零碳或低碳能源的比较成本就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也会增强。 中国现在征碳税的条件应该是成熟的。 我们说条件不成熟,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没有承诺减排。 如果我们国内征碳税,和国际政策似乎有矛盾。 但实际上这一点我们是完全可以避开的,我们可以不叫碳税,而叫可枯竭资源税。 因为我们本来就有资源税,而化石能源是可枯竭资源,那么征一个可枯竭资源税,实质上就等于碳税。 原因之二,要征收碳税就需要相应的技术、信息、统计资料,一般认为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种统计条件。 实际上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因为碳只是在煤炭、石油、天然气里才有,这三项能源都是进入了市场的,统计起来应该非常简单。 至于我们是在生产这一端来征收,还是在消费这一端来征收,都可以。 所以,征收碳税并不是原则上不可行,而是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 第二,我们应该有相应的政策补贴。 所有技术的研发、运用,都会经历从高成本到低成本的转化过程,如果我们给予补贴,就会加速降低成本的过程。 对一些暂时不具备商业竞争力,而社会成本又比较低的能源和技术进行补贴,会使它们更迅速地成长,走向市场竞争。 第三,要提高研发投入。 很多低碳能源技术、产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和企业商业化的投入,可以双管齐下。 第四,对于消费者行为,要有相应的经济政策措施对奢侈浪费加以限制。 几年以前我提出过一种设想,叫能源消费累进税制(或者叫碳排放累进税制)。 我们的碳排放空间是有限的,而每个人的基本消费需求也是有限的,因而可以给每个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后就得交税,超得越多税率就越高,跟我们的所得税一样。 这样既兼顾了基本需求的满足,又可以使消费者行为更理性化,降低奢侈浪费的部分。 要强调的是,能源消费税应是累进税率,而不能是统一税率。 统一税率只会打压穷人,鼓励富人消费。 第五,要对公共消费加以控制。 中国的公共消费浪费特别多,在高速公路上跑的小汽车多数是公车;办公大楼里,空调用电等浪费也很多。 在一些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公共消费的低碳化,部长也乘坐公共交通。 所以,政府可以率先垂范。 第六,国外在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领域有很多先进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开展国际合作。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还有其他一些可以努力的空间。 如碳捕获与埋存技术,虽然用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现在还不具备经济可行性——因为它耗能特别高,但作为一种技术选择,我们可以继续研发,使这种技术将来具有商业可行性,这是战略投资。 而且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在有些领域是商业可行、能够产生收益的,例如用它来提高石油采收率。 一些发达国家在进行三次采油时,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加以液化,注入到地底下把油驱赶出来。 中国大庆、胜利油田也涉及到二次、三次采油,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贸易来发展低碳经济。 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清洁能源的比重和成本都不一样,碳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我们可以出口,碳生产率较低的产品则可以进口。 像矿石,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比我们国内采矿的成本低多了。 总之,低碳经济不是时髦的概念,可以落实到现实的行动。

绿色低碳趋势下,企业关注能源管理

面对未来绿色低碳的大趋势,国内制造企业势必进一步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管控,通过数字技术优化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早日实现我国“双碳”目标。 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重点任务之一。 这既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际上,如何深化能源改革和推动绿色能源管理升级,对于作为创新主体的制造企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由于目前国内利润水平普遍呈下降趋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利润越来越难,而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能源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正在成为企业推进绿色制造的共同选择。 回顾2021年,许多企业借助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搭建能源管理系统,以数据采集、数据建模和智能分析为基础,实现绿色低碳的发展目标。 例如在联想的联宝工厂,通过LAPS生产调度系统优化了生产线之间的生产资源分配和调度,每年节省超过2,696兆瓦时电力,间接减少2,000多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九牧厨卫的永春陶瓷工厂,通过构建绿色能源管控平台使单位产值能耗降低7%,运营成本降低8%,实现了向绿色制造的升级。 从市场层面看,诸如施耐德、西门子、三菱电机、菲尼克斯、研华科技等自动化巨头与国内联想、华为、腾讯、浪潮等ICT厂商也纷纷推出了绿色制造转型路径和能源管理工具,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可持续发展挑战。 施耐德电气发布了绿色能源管理创赢计划,旨在发现在智慧能源、智慧管理、数字服务等领域拥有卓越能力的科创企业,一同合作创新,共同服务能源行业细分场景。 菲尼克斯发布了新一代制造运营管理平台MOMnext,包含能源效率管理、设备健康管理等,提升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 研华科技推出了智慧建筑管理解决方案,集成了物联网数据采集网关、边缘侧数据上云技术、建筑BIM模型、WISE-PaaS工业物联网云平台等技术,构建起多能互补智慧能源系统。 浪潮推出了能源智慧管控产品及绿色数据中心节能减排解决方案,基于能源管理与控制,结合数据分析,优化运行参数,制定节能策略,赋能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 从政策引领的角度,2021年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文件鼓励企业加强能源管控,向绿色制造转型升级。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循环型生产方式将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在9月还发布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强调项目投产后,加强用能源过程管理,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是企业节能的重中之重。 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要求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 11月15日,工信部印发了《“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推进工业向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等6个方向转型升级。 e-works认为绿色制造是生态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制造向高端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与智能制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无论是工业物联网技术,还是软件与数据分析,都将在能源管理中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面对未来绿色低碳的大趋势,国内制造企业势必进一步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管控,通过数字技术优化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早日实现我国“双碳”目标。

低碳减排如何在实际中实施?

低碳减排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战略之一。 它需要在个人、社会、企业和政府层面采取一系列措施。 以下是在实际中实施低碳减排的一些关键步骤和方法:1. 节能减排:- 提高建筑物的能效,例如采用更好的绝缘材料、高效供暖和制冷系统,以减少能源消耗。 - 使用LED照明和高效家电,以降低电力消耗。 - 减少汽车和交通工具的燃油消耗,采用公共交通、拼车、自行车出行或购买低排放或电动汽车。 2. 可再生能源:- 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燃料,以减少电力和热能的碳排放。 - 政府可以提供激励措施,如补贴或税收优惠,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3. 能源效率:- 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减少能源浪费。 - 推广高效的工业设备和流程,以减少碳排放。 4. 减少废弃物和提高循环利用率:- 采取可持续的废弃物管理方法,包括回收、再利用和废品焚烧。 - 减少单次使用塑料和包装材料的使用,鼓励可降解或可回收材料的使用。 5. 森林保护和树木种植:- 保护现有森林,防止滥伐和森林破坏。 - 开展树木种植活动,以增加碳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6. 可持续农业:- 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实践,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 采用更高效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减少农业碳排放。 7. 政策和法规:- 制定和执行碳定价政策,如碳排放交易或碳税,以激励企业和个人减少排放。 - 制定环保法规,限制排放和资源的浪费。 8. 教育和意识:- 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减排的认识,促使个人和社区采取行动。 - 提供培训和教育,以增加低碳技能和知识。 9. 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协定,推动全球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支持发展中国家采取低碳发展道路,共同应对气候挑战。

中道协联合满帮发布低碳大数据!

中道协联合满帮发布低碳大数据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联合满帮集团发布《车轮上的低碳大数据》报告引发关注。报告以满帮集团优化货运组织方式提升效率实现科技减碳为例,介绍如何在提升货车实载率的同时,减少货车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减碳增效的目的。

报告指出,中国公路运输碳排放占全部交通运输领域总排放的80%以上,其中公路货运碳排放占60%以上。现阶段,重型卡车使用清洁能源的占比不足3%,其碳排放占公路货运的比重超过85%以上。

因此解决公路货运“碳排放”难题,对于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能否如期完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提出,中国实现道路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需要三措并举,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车推广与应用、运输结构优化及车辆能效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运输结构优化环节,通过运输结构调整与运输效率提升,有望帮助道路交通实现23%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以满帮平台为例,该平台通过优化货运组织方式提升运输效率实现科技减碳。报告中的案例提到,满帮平台精准匹配货主与司机信息,实现业务撮合。让常年往返于无锡、上海的货车司机张师傅的实载率提升,一趟往返减少碳排放量达到120千克。

不仅如此,满帮平台为了降低平台货车空载率,推动零担拼车业务,帮助货车司机提高实载率。案例中提到,一名云南的货车司机分别将昆明的菠萝蜜和楚雄的葡萄拼单到一起,分别运往成都和重庆,而这一趟下来,他的实载率提升了42%,减少碳排放量达到425千克。

正是因为货运组织的优化,货车司机用车轮丈量出全国十大“减碳公路”。其中,沪蓉高速、京沪高速、沈海高速位列前三,这些高速公路上的货车实载率在全国所有高速公路中是最高的,当然对应的减碳量也是最高的。

运输效率提升了,实载率提高了,也就意味着货车司机可以降本增效。以满帮平台上的一位常年往返于天津和上海之间的货车司机缪师傅的13米平板货车为例,他通过满帮平台,找货距离至少所少50%,实载率提升了45%。对着应着,张师傅的货车一年减少约11吨的碳排放量约等于种类600棵树,而他也因此节省了约4400升柴油,折合油钱大约价值2.6万元。

据悉,满帮集团近日对外发布了双碳战略——“满帮碳路计划”,表示将联动平台千万名司机共建共享碳普惠平台,通过优化运输组织方式、升级货运服务产品、增加网络密度、提高车货匹配效率、加大投入自动驾驶、鼓励使用新能源货车等多措并举的方式打好实现公路货运“碳达峰、碳中和”的硬仗。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绿色物流分会执行副秘书长刘然认为,物流行业中不同业务模式的物流企业,积极探索、科学研究基于自身业务模式的碳减排方法学,对于带动整个行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满帮抓住了实现公路货运节能减碳最薄弱的环节——个体货车司机,从平台整体角度提升运输效率,激励司机减碳行为,核算碳减排量,形成碳资产,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关标签: 碳排放数据中心推动降低碳排放能源效率提升能源效率提升案例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16286.html

上一篇:qcomcn的安全保障保护您的在线世界qcom什么...
下一篇:网站不备案有什么后果...

发表评论

温馨提示

做上本站友情链接,在您站上点击一次,即可自动收录并自动排在本站第一位!
<a href="http://www.hyyidc.com/" target="_blank">好有缘导航网</a>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