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项目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
如何选择合适的项目App并成功安装到手机设备上,成为了许多用户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份详尽的项目App下载全解析,帮助您从选择到安装一步到位。
1. 需求分析:明确自己所需的功能,比如是购物、社交、办公还是其他类型的应用。这样有助于缩小选择范围,找到符合需求的App。
2. 信誉评估:在选择App时,要关注开发者的信誉。优先选择知名度高、口碑良好的开发者,以降低安全风险。
3. 版本兼容性:确保所选App与您的手机操作系统版本兼容,避免下载后无法安装或使用。
4. 权限要求:注意App的权限要求,避免下载高风险、过度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App。
1. 官方渠道:通过项目官方网站或应用商店下载,这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方式。
2. 第三方应用商店:部分第三方应用商店也会提供项目App的下载,但需注意安全性问题。
3. 社交平台:在社交平台如微信、QQ等上,有时可以找到项目App的下载链接,但需谨慎辨别真伪。
1. 允许安装未知应用:在手机设置中开启“允许安装未知应用”权限,以便安装项目App。
2. 下载项目App:通过选定途径下载项目App的安装包。
3. 安装过程:点击安装包进行安装,按照提示完成安装过程。
4. 权限设置:在安装过程中,根据App的权限要求进行相应的设置。
1. 安装失败:若安装过程中提示失败,请检查手机系统版本与App兼容性,确保安装包完整无损。
2. 下载速度慢:尝试更换下载途径或在网络环境良好的情况下进行下载。
3. 权限问题:在安装过程中,若遇到权限问题,请根据App要求进行相应的设置。
4. 安全性问题:如遇病毒警告或异常行为,请立即停止安装,通过官方渠道重新下载。
1. 及时更新:为了获得更好的体验和安全保障,请及时更新项目App至最新版本。
2. 存储空间:确保手机有足够的存储空间以安装项目App,并定期进行清理,以保证手机运行流畅。
3. 谨慎分享个人信息:在使用项目App时,谨慎分享个人信息,避免泄露隐私。
4. 选择正版:避免使用破解版或盗版App,以降低安全风险和设备性能问题。
本文为大家带来了项目App下载的全解析,从选择到安装一步到位。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您能更好地了解如何选择和安装项目App,并在使用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同时,也提醒大家要注意安全问题,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设备安全。
最后,祝愿您在使用项目App的过程中,享受到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
1.购物类:提供商品浏览、购买、支付等功能。
2. 社交类:提供聊天、分享、朋友圈等功能。
3. 办公类:提供文档处理、任务管理、在线协作等功能。
4. 生活服务类:提供餐饮、娱乐、预约服务等功能。
1. iOS系统:支持iOS 10及以上版本。
2. 安卓系统:支持安卓5.0及以上版本。请根据实际情况查询所选App的兼容性要求。
macdeveloper文件夹()引言苹果今年为 Mac 产品线带来了不少有意义的更新。 适逢年末,不少人可能已经有了升级换新的计划。 但在享受新机带来的喜悦同时,还有一件不得不做的麻烦事——数据迁移。 尽管听起来只是初始设置中的一个步骤,但数据迁移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新机的使用体验和之后的工作效率,因此须加重视。 苹果官方有一些指导教程,包括出售、赠送或折抵 Mac 前应该执行的步骤,如何将内容迁移到一台新的 Mac 等,但都略嫌简略,不足以解决迁移过程中的很多常见疑问。 对此,本文准备结合自己几次迁移的经验,从可选途径、考虑因素和具体步骤等方面介绍在 Mac 间迁移数据的方法,希望能为有此需要的读者提供帮助。 由于本文较长,为查阅方便,文中涉及的关键步骤如下图所示:一、可选途径(一)使用「迁移助理」工具作为系统内置和官方推荐的工具,迁移助理是大多数情况下最简单、效果最好的迁移方式。 电脑迁移助理迁移助理的使用方式很多样:既可以作为初次开机时「设置助理」的一个步骤运行,也可以在完成初始设置、进入系统后单独运行;迁移数据的来源可以是另一台通过雷电、USB 或无线网络等方式连接的 Mac,也可以是外置磁盘上的 macOS 安装或时间机器备份。 但是,和大多数苹果系统的内置功能类似,迁移助理同样具有简洁度有余、灵活性和信息量不足的缺点。 在迁移范围的选择上,除了少数几个语焉不详的选项,用户并没有太多定制的空间,迁移过程中显示的进度条和时间预测也基本属于娱乐性质。 此外,迁移助理能否成功运行有一定运气成分,在 MacRumors 等用户论坛上能看到大量「搬到一半卡住不动了」的哭诉。 不过,这一问题似乎近年随系统升级有所改善——例如,John Gruber 就在 M1 版 Mac 的评测中对其大为赞赏,我自己两次使用迁移助理的经历也都比较顺利。 (二)全盘恢复有过 Windows 维护经验的读者一定对使用 Ghost 备份快速装机不陌生。 类似地,Mac 系统的迁移也可以通过在新机上直接恢复旧机的全盘备份来实现。 最简单的方式还是使用时间机器备份:将备份盘连接到新机上,启动到恢复模式,然后选择「从时间机器恢复」即可。 此外,SuperDuper!、Carbon Copy Cloner 等第三方软件也可以创建具有完整启动盘结构(bootable)的克隆,将其恢复到新机的内置硬盘就实现了迁移的效果。 Carbon Copy Cloner显然,全盘恢复的吸引力在于它是一种「无损」的迁移方式——新机在恢复克隆后将与旧机完全一样,而不用费心考虑是否遗漏。 但相应地,这么做也会导致「泥沙俱下」,在迁移范围上没有灵活性,只能将有用和无用的数据一股脑地带进新机;不少软件也不能自动适应新硬件,还是需要重新配置或者激活。 此外,随着 macOS 改用 APFS 文件系统并对系统分区施以越发严格的保护,磁盘克隆的创建和恢复都越来越困难,出现问题的几率也越来越高。 因此,本文并不推荐再继续使用这种方式。 (三)手动迁移如果你不信任迁移助理这类工具、不满足于其定制选项,或者干脆就是想从头开始设置新机,手动迁移仍然是一个最灵活的选项。 事实上,尽管「无缝迁移」听起来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但旧系统可能随着多年使用积累了不少藏在「死角」的垃圾文件,和虽然用不上、却舍不得删除的资源。 借着换新机的机会从头配置一遍使用环境,不仅可以避免四处清理的麻烦,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和了解自己的使用需求。 当然,手动迁移也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缺点——麻烦。 你不仅需要四处寻找要转移的数据,很多配置也无法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迁移到新机。 因此,本文并不建议单独使用手动迁移方式,而是根据下一节讨论的因素,考虑如何在工具迁移和手动迁移间分配比例。 二、制定迁移方案的考虑因素(一)数据类型「数据迁移」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 电脑上数据的价值、功能和位置各不相同,就迁移换机的场景而言,至少可以将数据分为「文档」「软件」和「环境」三类并予以区分处理:文档: 指文本文件、PDF、照片、音视频等静态的,由用户主动创建或获取,具有实际内容的数据。 尽管文档类数据因具有现实重要性而更受关注,但其迁移实际上是相对简单的:多数用户都会将文档集中存放、主动整理,对其位置和范围相对熟悉,不容易在迁移时遗忘;云存储的普及也进一步降低了管理和迁移的难度。 因此,文档类数据可以事后通过统一拷贝或云同步的方式迁移,不一定要占用宝贵的初始设置时间。 软件: 这里讨论的「软件」仅指软件包本身,不包括其配置文件和附属资源文件。 由于 macOS 下软件的安装位置非常统一,几乎都位于 /Applications 这一个地方,如果追求效率,可以在迁移助理步骤先跳过,事后再通过拷贝方式手动迁移,或者用 App Store、Homebrew 等包管理工具统一安装。 环境: 指应用程序设置、系统偏好设置等由软件生成,随使用不断变动,影响软件行为方式和用户使用方式的数据。 这些数据不像文档、照片那样具有直接现实价值,但与使用体验和操作效率关系密切;同时位置零散、没有统一的同步方式,往往是在换机过程中比较让人头痛的部分。 因此,最好在初始设置阶段就用迁移助理等工具一步到位地迁移完成,以免日后的麻烦。 (二)新旧机器的差异硬件差异: 新旧 Mac 之间的代际差别越大,旧机器上不适用于新硬件的软件、配置就越多,对迁移造成的潜在干扰也就越大。 此外,Mac 产品线的移动型号(MacBook)和桌面型号(iMac、Mac mini 和 Mac Pro)在电源策略、硬件调度等方面有着不同的默认设置,同样可能不适合直接迁移。 最后,有时还会存在新机的硬盘容量小于旧机的情况。 因此,如果你是从一台不再受官方支持的 Mac 上迁移,或者在桌面和移动型号 Mac 之间迁移,那么应该考虑提高手动迁移的比例,不要把旧机的配置囫囵吞枣地套用到新机上。 软件差异: macOS 近年的历次更新都有些「伤筋动骨」的变化。 例如,2017 年的 High Sierra 将默认磁盘格式从 HFS+ 改为 APFS;2019 年的 Catalina 不再支持 32 位软件,并将启动宗卷一分为二、密闭其中受保护的系统路径等。 因此,迁移前最好将旧机器升级到新版本,避免因这些底层差异造成迁移失败。 如果旧机器不支持 macOS Big Sur(全部 2012 年及更早上市的型号和部分 2013 年上市的型号,具体可以查阅官方的支持列表),那么最好不要使用迁移助理。 macOS Big Sur 的启动宗卷结构(来源:The Eclectic Light Company)(三)迁移条件旧机的处置方式: 不少人都会在购入新机的同时将旧机出售或者转赠,因此在迁移后不久(甚至之前)就无法再操作旧机。 因此,迁移数据时应当向完整性倾斜,不要过多考虑是否会将无用数据导入新机,以免事后无法找回。 相反,如果准备继续保留旧机或者不急着转手,就可以向整洁性倾斜,先将关键数据迁移到新机即可;如有遗漏,再随时回旧系统拷贝也不迟。 可用的备份工具和连接方式: 尽管迁移助理可以选择多种数据源和连接方式,但最稳定的还是通过雷电或 USB-C 方式连接的时间机器备份盘或 Mac,有线局域网次之,WiFi 传输则很容易出错,应该尽量避免。 此外,如果从时间机器备份传输,最好能使用固态移动硬盘作为备份介质,机械硬盘在传输配置文件这类小文件时的低性能会很浪费时间。 综上所述,本文推荐以迁移助理为主、手动迁移为辅的迁移方案,后文也将以这种方案为主列举具体步骤。 三、具体步骤(一)旧机上的准备第一步:创建备份备份是迁移工作的起点和基础。 如果准备从时间机器迁移数据,备份的干净、完整性显然是迁移成功的关键。 即使打算全部手动迁移,旧机的完整备份也可以在出现问题时作为安全网。 如前所述,在创建用于迁移的备份之前,应当先将系统升级到与新机相同的高版本。 此外,最好先花点时间清理系统中的垃圾文件(可以使用 OmniDiskSweeper 等第三方工具,也可以使用内置的「避免杂乱」功能),并使用磁盘工具中的「急救」功能修复磁盘错误,确保得到的是相对干净的备份。 备份步骤本身则非常简单:如果此前已经使用过时间机器备份系统,那么连上备份盘,点击菜单栏的时间机器图标 >「立刻备份」,等待创建一份最新的备份即可。 否则,根据官方指南新建一份备份。 此外,还有一些值得额外关注和单独备份的重点位置:照片图库: 虽然时间机器备份包括了照片图库的位置(~/Pictures/Photos ),iCloud 也会同步照片,但考虑到 iCloud 并不完全靠谱,仍然建议将照片库单独备份到安全位置(如外置硬盘、NAS、其他云存储服务等)。 备份之前,注意确认在照片的偏好设置中选中了「将原片下载到此 Mac」而非「优化存储空间」,保证所备份的是完整的原始照片。 音乐资料库: Apple Music 本身是音乐流播服务,始终存在云端;但那些自行上传的音乐文件以及自建的播放列表(一般位于~/Music/Music/)仍然建议单独备份。 与照片库的情况类似,这些本地音乐文件有时会在释放空间的过程中被清除(在音乐 app 中曲名右侧显示一个云图标),从而无法被备份涵盖。 避免遗漏的技巧是:点击「新建」>「智能播放列表」,将「云端状态」为「上传」设为筛选条件,即可找出所有自行上传的曲目;然后,在该播放列表上点击右键选择「下载」将其一次性保存到本地,单独备份即可。 命令行工具配置: 对于需要使用命令行工具的进阶用户,建议额外备份用户文件夹根目录下以 . 开头的配置文件或文件夹(「dotfiles」,如 ~/、~/、~//),并用 Homebrew Bundle 功能导出已安装的软件包列表。 当然,dotfile 更好的备份方式或许是使用 Git。 第二步:退出、解绑各类账号、软件退出 iCloud: 打开「系统偏好设置」>「Apple ID」。 在边栏中选择「概览」,然后点击「退出登录」。 退出过程中会提示是否将 iCloud 中的文档、照片、密码等信息从本机删除,可以根据旧机的处置计划自行判断:如果准备转手,由于后续步骤会抹除磁盘,这里可以暂时不删除以节省时间。 如果启用了「查找我的 Mac」功能,务必根据系统提示在此时关闭(特别是对于近年配有 T2 芯片的 Mac),以免激活锁残留,影响之后的重置和转让。 如果确实忘记关闭就直接重置了系统,补救方法是通过 iCloud 网页版或其他设备上的「查找」app 远程关闭激活锁。 解除 Apple Music/iTunes 授权: 对于 Apple Music 或者从 iTunes 上购买的内容,DRM 保护机制要求只有经授权的电脑才能访问。 因此,建议解除旧机的授权,以免其继续占用 5 台设备的限额。 方法是:打开音乐 app(或旧版系统中的 iTunes),点击「账户」>「授权」>「取消对这台电脑的授权」。 如果重置旧机前忘记了取消授权,可以在新机上点击「账户」>「查看我的账户」,然后选择「取消对所有电脑的授权」。 其他软件: 大多数软件的授权都会限制同时安装的设备数量,因此在迁移之前应当进行反激活、退出登录等操作。 简便起见,可以将软件的序列号、许可证文件等作为笔记和附件保存在备忘录 app 中,这样新机上打开 iCloud 同步即可直接找到;也可以用 1Password 等第三方软件管理。 除此之外,苹果的官方指引还提示重置 NVRAM、取消配对蓝牙设备等。 实践角度,这些步骤并非特别必要,对于迁移流程影响不大,可以跳过。 (二)新机上的配置第一步:运行迁移助理完成了旧机上的备份和准备工作,就可以正式开始新机的设置了。 在初次开机时,设置助理会提示是否将数据传输到新 Mac 上,点击确认并连接、选择准备使用的数据源。 如之前讨论,建议优先使用固态硬盘上的时间机器备份,或者通过雷电或 USB-C 方式连接旧机迁移。 接着,迁移助理会提示选择要传输的信息,可选范围及其具体含义如下:应用程序: 即位于 /Applications 下的各项应用程序,但不包括 Safari 等系统内置的受保护程序,这些程序会被替换为到新机自带的高版本。 用户文件夹: 即位于 /Users 下以用户名命名的文件夹中的数据,可以进一步选择要转移的范围,如桌面、文档、下载、日历、通讯录等。 其他文件与文件夹: 主要为位于 /Library、~/Library 等处的软件配置和数据等,也包括位于 /usr/local 等位置的命令行工具。 系统与网络: 包括壁纸、网络等设置。 如前文讨论,在同步盘的帮助下,文档的转移是相对容易的,而应用程序也可以比较方便地通过 App Store、Homebrew 等方式集中安装。 因此,如果追求迁移效率,可以有选择地取消「应用程序」和「用户文件夹」下部分项目的勾选,优先转移「其他文件和文件夹」和「系统与网络」两项,以保证新机可以继承熟悉的使用环境。 选择完迁移范围后,就可以起身做点别的了。 迁移所需的时间根据数据规模、数据源和连接方式而异。 经验上,由于我的数据量不大(100 多 GB),在 USB-C 连接下半个多小时可以完成复制。 对于迁移助理在运行过程中不幸卡住的情况:如果发生在开始复制数据之前(即统计待迁移数据信息的环节): 直接取消即可,然后尝试换一种数据源或连接方式。 如果发生在开始复制数据之后: 长按电源键关闭系统,开机时按住 ?R(Intel 处理器机型)或长按电源键(Apple 芯片机型)重启进入恢复模式,重新安装 macOS,然后从头开始设置系统。 第二步:安装、启用和授权软件虽然迁移助理可以迁移软件,但并非所有软件都能在迁移后直接在新机上工作。 因此,进入系统后建议按照以下优先级安装、启用和重新授权:高权限软件: 主要是驱动程序等关系到硬件或系统底层的软件,如 Paragon NTFS(需要安装内核扩展来支持 Windows 文件格式)、Audio Hijack(需要安装高权限辅助程序来截获系统音频)等。 随着 macOS 日益收紧第三方软件的权限,这些工具往往需要多次授权和重启才能完成安装,因此最好在系统比较干净时先做到一劳永逸,避免日后的麻烦。 同步工具: 如果使用 iCloud Drive 以外的同步服务,一般需要重新登录。 关于新机启用同步工具的注意事项见下文。 (可选)命令行工具: 尽管未明确提及,但迁移助理的「其他文件与文件夹」选项涵盖了 /Library/Developer/(Command Line Tools 软件包的安装位置)和 /usr/local/bin/(Homebrew 等用户自行安装软件包的位置)等与命令行环境相关的路径;命令行软件用于存储配置的隐藏文件(「dotfiles」)一般位于用户文件夹根目录,同样会被迁移,因此检查是否迁移成功即可。 如果发现有遗漏,可以通过之前步骤建立的备份和 Homebrew Bundle 功能找回。 操作辅助类工具: 例如快速启动(Alfred)、窗口管理(Moom)、密码管理(1Password)、菜单栏整理(Bartender)等工具。 这些工具虽然并非工作必须,但用惯后一旦缺失就会十分别扭,通常也需要授予辅助操控、磁盘访问等权限才能正常运行。 因此,最好「长痛不如短痛」,尽早安装设置好,以免影响使用效率。 工作、学习中的常用软件: Office、Adobe CC 等。 其他软件。 如果是迁移到 Apple 芯片的新机,还需要考虑处理器架构带来的变化:图形界面软件: 可以到 Does it ARM 等网站查阅其是否适配了 ARM 架构。 有的软件只要升级到最新版(如 Chrome 浏览器)即可原生运行在 ARM 环境,有的则需要安装专门的 ARM 版本(如 VS Code 的 Insider 测试版)。 命令行工具: 包管理工具 Homebrew 本身需要重新安装到新路径 /opt/homebrew/。 其他工具可以到 Homebrew 的 GitHub issue 页面查询适配情况。 如果已经适配,则应该卸载旧版并重新安装针对 ARM 编译的版本到 /opt路径。 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 第三步:迁移软件配置和数据如前所述,迁移助理选项中的「其他文件和文件夹」「系统和网络」两项已经涵盖了大多数软件数据和支持文件。 如果事后发现存在遗漏,或者有手动迁移、备份的需求,则可以根据以下不同情况分别处理:自带配置同步功能的软件: 如 Chrome、Firefox、VS Code 等,只要重新登录账号即可自动恢复原来的设置和插件。 支持从外部路径导出和读取配置的软件: 如 Alfred、Keyboard Maestro、Hazel 等。 在旧机上将配置文件导出到一个同步盘中的位置,然后在新机上设置从该位置读取配置即可。 不支持配置同步或导出的软件: 根据 macOS 的惯例,绝大多数软件都会将配置文件和数据存在以下位置之一,其拷贝到新机上的对应位置即可实现相关数据的迁移:所有用户共用的软件资源、软件设置: /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当前用户的软件资源、软件设置: ~/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Library/Preferences/沙盒环境运行的软件(以 App Store 渠道下载的软件为主)的资源和设置: ~/Library/Containers//若干沙盒环境运行的软件共享(如同一厂商开发的多个软件之间)的资源和设置: ~/Library/Group Containers//(如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官方文档《macOS Library Directory Details》和《Container Directories and File System Access》。 )例如:微信: 账号信息、聊天记录位于 ~/Library/Containers//Data/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Office: 自定义模板、VBA 脚本位于 ~/Library/Group Containers//User /。 如果你不能确定某个软件的数据保存在何处,除了向搜索引擎求助,还可以使用免费的 AppCleaner 软件。 它的本职工作虽然是卸载,却也可以用来查找软件在系统各处的痕迹;将随意一个软件拖入其窗口,就可以看到所有相关的文件和目录,然后针对性地备份和拷贝即可。 用 AppCleaner 查找软件的关联路径第四步:迁移同步文件和媒体资料库iCloud Drive: 如果使用 iCloud Drive 作为云同步工具,那么初始设置中已经完成了启用步骤,但仍然可能需要手动启用「桌面」和「文稿」文件夹的同步:打开「系统偏好设置」 > 「Apple ID」 > 「iCloud」,点击「iCloud 云盘」旁边的「选项」,然后勾选「桌面与文稿文件夹」。 其他同步工具: 如果使用其他同步服务,则一般需要重新登录。 由于大多同步文件夹都在用户主目录下(如 ~/Dropbox/ 和 ~/OneDrive),其内容可能已经被迁移助理带到了新机上,只要在登录过程中重新将其选为同步位置,同步工具就会自动将其与云端的数据合并。 不过,在此之前最好先确认本地数据的完整性,以免存在缺损,进而在合并过程中将云端数据覆盖。 如果不放心,可以先删除这些同步文件夹,直接从云端重新同步。 照片图库: 默认情况下,系统会将位于 ~/Pictures/Photos 的图库作为「系统照片图库」并通过 iCloud 同步。 如果你此前通过手动方式备份了图库,可以将其恢复到该位置以让系统识别。 如果希望将照片图库保持在非默认位置(例如为了节省空间放在外部磁盘上),可以在启动照片 app 的同时按住 Option 键,然后在「选取图库」对话框中选择要使用的外部图库。 然后,在照片 app 的偏好设置中勾选「用作系统照片图库」并重新启用 iCloud 照片功能(如需)。 该图库中的照片将与 iCloud 中的现有照片合并,并上传到 iCloud。 音乐资料库: 与照片图库类似,系统默认的音乐资料库位于 ~/Music/Music/下,可以将手动备份恢复到该位置让系统识别。 注意合法的资料库文件夹应该包含一个 Music (记录偏好设置和曲库信息)和一个 Music 文件夹(存放媒体文件)。 如果系统没有正确识别复制而来的资料库(或者希望使用其他位置的资料库),可以在启动音乐 app 的同时按住 Option 键,然后选择资料库文件夹下的 Music 。 然后,在音乐 app 的偏好设置中勾选「同步资料库」以启用 Apple Music 同步功能。 (三)抹除和重置旧机当确认所需的数据都迁移完成、新机使用基本正常后,就可以重置旧机以便后续处置。 这需要在恢复模式下完成,包括抹除磁盘和重新安装系统两步,官方支持文章都有详细的说明,在此不赘。 电脑关于抹除旧机数据的额外讨论如果你准备将旧机转售,可能会顾虑仅仅抹除硬盘并重装系统是否足以保护隐私,是否需要一些额外步骤来保证数据已经被充分擦除。 这当然是合理的顾虑;事实上,早期版本磁盘工具曾经提供「将所有数据清零」和「安全抹掉」等功能,通过向硬盘中反复填充空白数据,减少事后通过软件恢复的可能性。 但是,苹果已经在搭载固态硬盘的 Mac 上隐藏了这些功能。 根据苹果一篇支持文章的说法,对固态硬盘执行标准的擦除操作已经能使数据难以恢复,因为固态硬盘的工作机制是将写入数据分散在各处(主要是出于减少磨损的考虑),擦除后很难从碎片中拼出完整的信息。 苹果指出,确保固态硬盘上数据安全的更好方式是使用「文件保险箱」(FileVault),这是 macOS 系统自带的硬件加密技术,一般情况下已经默认启用了(你可以到「系统偏好设置」>「安全和隐私」>「FileVault」确认或手动启用)。 由于 FileVault 加密后的数据只能通过加密密钥和对应的密码解锁,而擦除操作会删除加密密钥,即使有数据残留,也因无法解密而完全无用。 当然,如果你确实希望通过反复写入方式擦除硬盘,仍然可以通过终端下的 diskutil secureErase 命令实现,具体方式参见该命令的手册(man diskutil)。 你也可以阅读维基百科关于固态硬盘数据遗留的讨论和备份解决方案商 BackBlaze 的博客文章来进一步了解这一话题。 结语迁移并非能一步到位的工作。 尽管八九成的事项可以在两三小时到半天之内完成,但剩下的一两成「长尾」则可能要在接下来的几天以至几周中,随着日常使用逐渐补齐。 事实上,大多数迁移失误都不是出于技术障碍,而是由于图快、图全,缺少耐心。 值得时刻提醒自己的是:新机看起来再朝气蓬勃,也是一张白纸,需要经过磨电脑合才能逐渐上道;旧机相比之下再黯然失色,也是掌握你使用习惯和重要数据的坚实后盾。 迁移虽然是一件麻烦差事,但也是少有的全面整理数据、反思使用习惯的机会。 成功迁移的回馈,不仅是熟悉却更顺畅的使用环境,还有对自身需求的进一步理解和工作流程的优化。 电脑 电脑
群里聊天经常遇到到底买哪家品牌NAS的讨论,作为一个主流品牌NAS几乎都使用过一段时间的玩家,我关于NAS的对比体验应该还算比较有说服力。
说实话,市面上能活下来在售的品牌,没点东西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有优点必然就有对立的缺点,就想着给大伙出个各品牌NAS的专项介绍,把真实的体验展示出来。
本文拿去年杀疯了的威联通作为开头,不吹不黑的把威联通系NAS的优缺点展示出来,希望能给大家正确的认识。
如果大伙觉得比较有意思,后续也会出针对群晖、极空间、华硕这些NAS品牌做同样的解析,欢迎关注、点赞、收藏三联。
? 本文目录? 入手前必须知道的事儿作为深扒系列的第一篇,这里先和大家聊聊NAS的基础知识。
1?? 成品NAS到底贵在哪儿?
NAS就是个小电脑,低功耗且硬件具备针对性,非常适合7*24小时持续开机,同时也很方便能实现一些服务器独有的远程功能。
和CPU内存相同的电脑对比,NAS的价格会更高一些,主要贵在背板、网卡、额外SoC和系统上。
常规型号NAS的背板就是个低配阵列卡,用于保证硬盘供电和传输的稳定性,同时也用于热拔插硬盘支持和做RAID。
冷知识A:热拔插指的是系统卸载硬盘后可以不断电更换,别挂载着还在读写操作就拔,数据丢了别找我。
冷知识B:RAID分软硬两种,虽然都是为了实现合盘,但实际上差距挺大,软RAID比较典型的就是家用电脑主板BIOS的RAID功能,和拥有独立硬件+BIOS的硬RAID相比,软RAID更容易被破坏造成数据丢失,不推荐使用,没阵列卡老老实实直通好点。
常规民用电脑的主板都是单网口,而所有的中高端NAS都是双网口设计,为的是在主网口down掉的情况下仍然让设备保持联网,同时也可以通过安装软路由虚拟机或者Docker实现网关功能。
和手机现在方案有些类似,NAS厂商也会针对性为主板添加板载SoC,比如用于远程启动、关机、休眠等功能的WOL模块,威联通还支持后加Google加专用于照片AI处理任务的TPU模块。
最后就是系统,可以说购买NAS的30%费用是买正版NAS系统。
对比Windows,NAS系统能用更低的设备利用率满足用户对文档、照片、影音等传统文件存储和应用的需求,同时大幅减少关键功能的手动部署时间,并支持用户围绕存储自行添加功能。
2?? 购入NAS后你打算拿来做什么?
NAS用户之所以不断增量,除了上述提到的时间成本低(不需要用户明白深层的硬件、OS与网络知识即可搭建环境)以外,拓展玩法也让玩家趋之若鹜。
首先是跨设备跨网络的文件存取和简单修改,在线编辑表格和存放监控录像这些功能威联通都是可以轻松实现的,并且不怎么占用系统资源,跟着新手教程走就行。
其次是数据进阶管理,无论是商用还是家用,文件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里说的不是基础的文件夹分类,比如MariaDB这样的商用数据库管理工具,威联通有官方版本,使用会比第三方版本要稳定很多。
对于民用来说,数据管理最典型的应用就是照片管理,威联通的Qumagie可以轻松整理出漂亮的照片墙,同时也支持按照时间轴、人物、拍摄地点等等条件细分的AI算法。
再有影音播放,影音播放和之前的数据管理完全不一样,区别在解编码上。
几年前NAS的核显还是个几乎浪费的硬件,得益于爱好者们的探索开发,通过Plex等应用可以利用Intel强大的核显在NAS上解编码,手机电视等播放端只接收推流,不仅户外观看省流量,还可以不消耗NAS的CPU使用。
最后就是盈利性应用,比如大家喜欢的QL、听云、银河计划等等利用闲置硬件性能的项目不少,这块没办法细说,有兴趣去社群问问,不少值友是为了这些入了NAS。
除了上述提到的主流玩法,还有很多,比如下载电影、7*24小时的游戏服务器等等,太多太多的可能性了,这得感谢Docker对应用开发的巨大帮助。
3?? 威联通与其他NAS品牌的区别?
威联通能在2021年一炮而红并且霸榜京东网络设备销量前三并不是运气,八卦一下威联通的出身,大伙看看娱乐下。
首先得聊一下威联通所在的体系,威联通(Qnap)是芯发威达(IEI)集团的嫡系公司,该集团在B端的实力全球都能排的上号,这样的软硬件制造、设计和销售一体化可以降低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成本。
能和群晖掰手腕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威联通在上海有厂,物流和仓储成本都比群晖的台产转运内地方式低一些,所以去年NAS打价格战的时候威联通真的是为所欲为。
4?? 威联通目前的优势是什么?
上面那段看个乐呵就行,毕竟对大伙选购没啥帮助。
回归产品本身,威联通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性价比,对于NAS这个产品来说,性能得分成软硬件两块来说。
同配置价格能和威联通掰手腕的成品NAS只有万由,2021年双十一凑单后两千一百多的实付价格把万由都给打哭了,万由的四盘位同配置(多俩网口)当时是不到两千三百多的价格。
威联通还有个不缺货的优势,并且能比其他家更快的更新硬件平台,N5105就是威联通首发,据说今年上半年还有几个新款要上市,包含路由器交换机这些相关设备。
在高端型号中,威联通也有比较强的优势,比如常见商用固态硬盘一般都是U2接口,非刀片机成品NAS中有原生U2接口的真不多,威联通的h973AX就是为数不多的型号。
说到系统,威联通可就比万由的U-NAS强太多了,这也是为啥万由便宜但入手人不多的原因所在。
威联通和群晖对关联硬件和设备的兼容性和软件支持在NAS厂商中独一档,电脑再加上两家前后脚都更新到文件系统大更新的Linux 5.10 LTS内核,就底层而言,威联通QTS是目前唯一能媲美群晖DSM的NAS系统。
威联通有两套系统:民用系统QTS(ARM+X86)和商用系统QuTS,区别在于QuTS的文件系统是ZF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Zpool根基。
和传统的EXT对比,ZFS最大的特点就是合盘后硬盘性能损失极小,在重建存储池时候更方便,QuTS在升级到Hero 5.0版本后更是加入了QSAL专利算法等提升存储传输相关技术,对于着重文件管理的商业存储来说非常合适,所以使用QuTS系统的设备只有高端型号。
电脑基础功能威联通个人觉得做的非常全,无论是支持IPv6的DDNS还是存储快照,你想要的存储+网络功能基本都有,甚至单独做了个虚拟交换机配置入口。
威联通还有数量非常多的自研软件和第三方合作软件可用,你可以不用,要用绝对能找得到。
当然软件多也带着bug多的缺点,下文中缺点那段几乎都是软件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另外部分工具需要收费,比如Plex(预算允许买个Plex,影音这块确实冇得顶)。
威联通自研应用中最好的是QuMagie这个照片管理功能,无论是AI识别效率还是360°全景查看,行业内最强,没有之一(群晖还在砍掉moment+photo后的阵痛期,期待优化),确实好用。
软件生态威联通也比较齐全,你可以在评论区看到很多用户抱怨QTS某个功能不好用,但是看不到有用户说威联通没有某个功能,QnapClub社区和Docker功不可没。
威联通还有个独家的HTPC模式(HybridDesk Station),板载HDMI输出口的中高端型号可以接显示器或者电视当成电脑使用,除了爱速特(华硕)以外,其他家都没有类似的设计。
不过有一说一,不是那么的好用,高配置的264C和564C还好,J3355这样的老平台的NAS会卡出那啥,偶尔用用还行,不能当主要功能。
最后就是服务态度,威联通在售的设备一般是两年保修(支持延保到5年),同时PM等工作人员在他们的官方社群比较活跃,有问题可以随时沟通。
PS:亚马逊购买的设备不支持大陆保修,一般也不会出问题就是了。
5?? 威联通目前的缺点是什么?
威联通的优点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了,量大管饱还能满足多方面的需求,接下来说说缺点。
首先是零网络基础的用户上手时间成本高,威联通对功能定义套用的是专业名词,如果你没有学习过相关知识,会对很多说明感到困惑。
比如下图圈出来的Adapter(网口)、WAN IP(拨号最终转发到的IP)等等,都是直接使用正规通用英文名称,有基础的话一看就懂,零基础用户一脸懵,这个缺点确实没啥特别好的解决方法,多看教程吧,学知识肯定没啥坏处。
其次就是比群晖吃内存,QTS 4.x开始用的老用户应该都有体会,升级到QTS 5.x之后CPU占用问题解决了好多,表面体现就是后台用起来不那么卡了。
生态内应用吃内存还是多,QTS针对性预制了内存清理工具,个人还是建议购买的时候加到8G内存,要么用Docker替代高占用应用,手动限制内存利用率。
小功能Bug是无法避免的,不过威联通比群晖要多一些,比如升级系统后发现某个应用起不来只能重装,能解决但是麻烦。
我个人觉得能接受,毕竟换内核不是小事儿,升级内核短期能做到完全没有问题的话可以考虑去把微软那帮印度程序员换掉(滑稽),而且可选Docker那么多,没必要纠结官方给的应用。
再就是关机可能关不了,诱因依旧是应用优化不足,作为从不关机的用户我表示无所谓,但是对喜欢使用时再开机的朋友来说会比较难过。
冷知识:解决关不了机的方法是长按电源键,几乎所有主板对长按电源键的定义都是走BIOS发送关机指令,这样的操作不会伤硬件,别直接拔电源线。
最后就是进阶功能的缺失,对普通用户不影响,对某些用户来说可能有点难受。
比如威联通送的免费DDNS支持IPv6虽然已经很良心了,但没送SSL证书,希望后续补一下。
? 威联通型号推荐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明白威联通NAS是瑕不掩瑜的性价比杀器,接下来教大家如何选购。
威联通的型号选购其实就是送分题,NAS不像DIY PC那样有很多种细分,型号也没那么多,正常无法动手改装的是CPU和盘位,所以我们只要看这两点即可,能上四盘位尽量上四盘位。
1?? 威联通 TS-453Dmini(四盘位)
关键词:年度爆款
简介:这款是威联通尝试在上海工厂大规模生产的型号之一,确实在2021年做到了一鸣惊人,各种活动击穿底价。
453Dmini配置放在现在也是民用旗舰,四核四线程的J4125+8G内存,双SO-DIMM槽可以扩容到16G,双2.5G网卡依旧是现在的主流(群晖,今年新款你们看着办),UHD600 12EU的核显非常能打,并且带HDMI口支持HTPC模式,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无NVME槽。
不用担心散热问题,亲测稳得很,温度比常规结构要高3-5°,可以接受。
2?? 威联通 TS-464C(四盘位)
关键词:家族标杆
简介:威联通往上有盘位数和CPU主频更高的AMD锐龙平台型号(TS673A这种),但如果影音功能是刚需的话还得是Intel平台好点,毕竟Intel核显的解编码能力比AMD强多了。
N5105作为去年发布的平台,四核+UHD600 24EU给NAS用是真的猛,硬解50G级别的影片都非常轻松,内置双NVME槽,也就是说这台设备最高可以上到四块机械硬盘+两块NVME硬盘,外加上已经是业内常态的双2.5G网口,单说硬件配置,在市售NAS中翘楚级别。
3?? 威联通 TS-428(四盘位)
关键词:影音神器
简介:千元价位NAS的CPU基本都是螃蟹家RTD1296,也是开启各品牌全员造NAS时代的最大功臣,说实话,我是没见过用这个平台还能做砸了的型号,即使是海康那种试试水的NAS在1296加持下都可以轻松硬解4K。
428和同平台的其他友商设备相比,优势在于板载2G内存和四盘位,大部分友商给的是1G,外加上双千兆网口,单说硬件的话428性价比优势巨大。
需要提醒的是选择ARM就不要想着开一堆应用了,内存不允许是一方面,ARM应用(包括Docker)少也是问题,另外威联通的ARM不支持拨号。
4?? 威联通 TS-264C(双盘位)
关键词:暴力钢炮
简介:264C是去年年末刚出的型号,目前放在工作室用了,上文部分截图也来自那台,性价比谈不上,但硬件配置是市面上双盘位NAS的天花板配置,没有之一。
作为一个双盘位设备,264C的内部堆料有点离谱,N5105这四核+UHD600 24EU的CPU其他家四盘位的旗舰型号还没用上呢,威联通就给双盘位型号整上了,主板上还给了双NVME槽,直接把一众N4105和N4025吊起来打。
5?? 威联通 TS-564(五盘位)
关键词:摄影神器
简介:和上面两位N5105同胞相比,同期的564多了个专门针对核显的Intel OpenVINO框架,这个框架用于加速AI人脸识别,同时USB接口也升级到了USB3.2 Gen2,对于摄影常用的高速U盘这些外接存储更加友好,如果对照片整理有需求就选564。
比较特殊的是564这个五盘位结构市面上暂时没有同类型设计,下面的两个2.5盘位做持续读写,上面的三个3.5盘位做冷存储,但由于没有NVME槽,需要更高随机读取速度上264C或者464C吧。
6?? 威联通 TS-451D(五盘位)
关键词:低需入门
简介:作为威联通目前在售最便宜的X86架构设备, 最近疯狂打折,某东自营好价在1600左右(可能更低),双核J4025是水了点,但有核显和四盘位撑门面,硬解4K+存资料没啥问题,对的起价格。
? 关联配件选择要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除了机械硬盘是刚需以外,其他请按照实际需求选择,后续再补也来得及!
除了机械硬盘是刚需以外,其他请按照实际需求选择,后续再补也来得及!
除了机械硬盘是刚需以外,其他请按照实际需求选择,后续再补也来得及!
1?? 机械硬盘
现在单个数据文件越来越大,普通用户拿手机拍4K视频已经是常态了,但NAS的盘位有限,个人建议是一步到位,单块硬盘8T起步。
8T以上的硬盘很少有叠瓦盘,转速5700r的降速盘都足够常规使用,目前性价比比较高的是西数HC320和HC550。
东芝近线盘(MG系列)慎入,不推荐MG系列原因是写入速度水了点,读取没啥问题,纯冷存储和低需求用户可以买,毕竟便宜一些。
经常有人问矿盘能不能买,这里区分下,常规意义上的矿盘分为跑PCDN的盘和跑POC的盘,跑PCDN的读写量很大,跑POC的读写量很少,所以跑POC的盘其实轻度使用没啥问题,买之前问下读写量就很好区分。
矿盘这段仅做科普,省得又有人污蔑说我当狗,最近也没啥好价矿盘大批量出货,了解下看个乐呵吧。
2?? 固态硬盘
对普通nas用户而言,SSD绝对不是刚需,简单的数学解释:
对比数据就知道,常规大文件读写其实并不需要上SSD。
那么264C的双NVME槽是不是变成智商税了呢?问得好。
当然不是,刚才说的是顺序读取,如果你的零散小文件特别多,亦或者需要跑一些盈利性程序,在需要随机读写能力比较强的环境下,机械硬盘随机读写差的短板就出来了。
一定要上NVME的话建议用发热量小的型号,比如海康的C2000 ECO,长期开机也就四十多度,确实适合NAS这种散热难的设备。
那么肯定有朋友要问了,我拿SATA SSD拉随机读取行不行?SATA SSD效果肯定会比NVME协议的固态差,IOps在那儿,也能用就是了。
一定要上的话推荐买船货,Intel S3500、S3600这些现在不算贵,用来跑持续随机读写还不错。
3?? 软路由
成品NAS的网口基本都是2.5G,而现在市售硬路由中有原生2.5G往口的太少了,想要跑满那只能把路由器也弄成全2.5G。
对200下行+30上行的小水管宽带用户来说,软路由不是刚需,建议等硬路由普及2.5G再换,千兆也不是不能用。
宽带上下行带宽千兆及以上的朋友,可以直接升级同样J4125平台的软路由,上一代3865U平台也行,毕竟应用多=使用带宽多=连接数多=转发次数多=硬件性能需求高,工控机大把可选。
个人建议:用PVE或者ESXI这些底层宿主系统做All in One大可不必,一崩全崩,没网没办法活,家用建议独立路由器。
4?? 组网设备
没有IPv4的公网IP又想流畅外网访问,买个蒲公英X3A路由器做组网解决吧。
蒲公英系列的特点是完全不需要网络知识即可组网,活动价正常八九十块钱,7621依旧能打,由于主节点在国内,所以比偶尔抽风的ZeroTier会更稳定一些,延迟也会低一些,之前横评过,有兴趣可以看下之前的测试结果。
另外X3A下联的设备(手机、电脑、平板)均可加入组网,而且不限流量,对懒得折腾又需要经常访问NAS传输的用户来说挺划算。
5?? 4K电视
顺手说下播放设备吧,想看高质量影片,NAS是否能硬解是一方面,播放端是否支持也很有必要。
拿下图片源举例,这部影片的分辨率为4K,编码格式为HEVC,音频为杜比音效,如果播放端不支持的话,转码之后虽然可以看,但是实际上这台电脑的显示器并不支持4K分辨率,也没办法播放杜比音效。
想流畅播放高质量影片,建议还是入手个支持齐全的电视,最基础的就是4K分辨率+运动补偿+杜比音效,想升级电视的朋友可以考虑下刚回归国内市场不久的TCL旗下雷鸟,55S535C性价比很高。
? 入手后必须操作的步骤前文提到威联通的小问题不少,这里和大家分享下初次使用威联通的关键点和问题解决方案。
1?? 备份原硬盘上的数据
这个操作和威联通其实没啥关系,所有NAS都这样。
很多朋友会选择给NAS上之前用过的老硬盘,在给NAS使用前,一定要记得备份硬盘上的关键数据,因为windows的文件系统正常是NTFS,而QTS作为Linux的衍生系统使用的是EXT,两者不通用,给NAS使用就需要改文件系统,原数据全丢。
2?? 创建合适的存储池
威联通创建存储池的流程非常繁琐,别说新手,我这个老玩家第一次操作都给整懵,请看完下面介绍再动手操作。
首先是RAID类型,懒人普通用户所有硬盘做一个RAID0即可,相当于把所有物理组成了一个大的虚拟硬盘,整体传输性能更高,管理文件时候也方便。
数据重要的用户请做RAID1或以上,简单理解就是镜像备份,当有物理硬盘出问题时候替换掉出问题的那块就行,数据不会丢,下面链接是威联通官方空间计算工具,有兴趣可以算一下。
其次是卷类型,普通用户选精简卷(薄卷),数据重要选厚卷,静态卷不要选,具体区别看下图威联通的官方定义。
单独说一下Qtier,这个技术和传统SSD Cache不太一样,更类似进阶版本的RAID0,破坏之后数据很难恢复,不建议大家使用。
一定要用固态硬盘加速的话,建议SSD快取这种传统加速方式,即使SSD报废也不会影响到机械盘,数据保存更稳妥点,记得SSD容量给到500G以上,命中数太少的话不如不上。
3?? 选择合适的外网访问方式现在主流的外网访问NAS方式有三个:IP直连、内网穿透和组网,不需要纠结选谁,即使全上也不会冲突:
威联通和群晖一样,白送的DDNS同时支持IPv4和IPv6双栈解析,其他家NAS暂时没有支持到IPv6。
配置DDNS只需要一步,NAS后台右上角搜索DDNS,进入后勾选启用,看到下面能拿到公网IP即可,没其他需要配置的地方,宽带拨号拿到的IP中v4或者v6任意一个是公网IP就行。
如果和我这条宽带一样只有IPv6是公网,外网走域名访问NAS的时候,访问端所在网络也必须要支持IPv6,不然无法解析。
威联通的DDNS稳定性确实差点,和大环境有关,江苏地区之前挺稳定,这个月偶尔会抽风。
下图就是DDNS解析到了公网IPv6但是实际上通过域名访问不了,得手动重启一下DDNS服务,所以即使你有公网IP并配置了DDNS,还是备一个辅助访问方式好点,万一抽了也能随时顶上。
备用远程访问方式推荐NKN的nConnect,原因很朴素:
第一,对比操作相对复杂的Frp和Nginx等传统访问方式,nConnect的操作足够简单,不需要注册,没有复杂的配置,全程拿手机扫码即可,有手就行,并且不影响其他应用的连接质量。
第二,虽然nConnect按流量付费(25块钱40G),但流量不限时,不用流量就一直在那儿不会过期,也不像DDNSTO那样限制连接数,对外网访问不频繁的新手玩家来说还挺香的。
第三,nConnect建立连接都是依赖秘钥识别,五分钟刷新并生成随机秘钥一次,外网访问相对而言更安全一些,安全隐私性更强。
作为威联通官方推荐的第三方内网穿透工具,在AppCenter搜索nConnect就出来了,点击安装。
安装完成后,nas的桌面点击图标会跳转到nConnect的网页管理后台,点击高级可以查看这台NAS的内网IP,我这里是10.168.1.101。
中间的二维码先不管,鼠标移到左下方,手机扫描安装包的二维码,下载手机端App。
下载完成后打开手机App,点右上角+号,扫描上图中间的二维码绑定。
绑定完成后即可在nConnect手机端App中看到这台设备,点击开关建立连接,即使不充值也有三天的试用时间(免费版本不稳定,可能会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尝试下。
开启连接服务之后,手机浏览器和威联通官方App就能通过内网IP登录访问NAS了,操作简单吧。
顺道安利下微软的edge浏览器手机版本,Live账号登录后可以同步收藏夹、保存的账号和浏览记录等等,附加功能一堆,微软全家桶用户表示方便的很。
如果想在电脑上使用,nConnect的网页管理后台点击桌面端连接,下载PC客户端。
安装完成后打开nConnect桌面客户端,点击右上角的+号,手机App扫码即可将NAS加入电脑端的可访问设备列表。
成功添加设备之后,点击连接即可。
电脑拿iPerf3跨网打了一下NAS的服务端,速度还算比较稳定,能达到电脑用的这条宽带上传的满速带宽(30Mbps),作为内网穿透来说算不错的了。
4?? 修改内置软件中文界面之前遇到过全新安装的威联通DDNS能解析到IP但是无法通过域名访问的bug,最后定位到的问题是NAS所在地区默认在印尼,非常奇葩。
解决方案是进入控制台,在常规设置中找到区域,把地区改成中国即可,操作一次即可。
另外还有ContainerStation等应用界面是英文的问题,点击桌面左上角的三个点,点击语言,选择锁定简体中文,之后刷新网页就可以看到应用界面是中文了。
5?? 创建SSH操作环境SSH是一种纯文本操作的访问方式,常规用不到,用图形化的网页后台管理NAS就好,不过买NAS的用户谁不想试试Docker呢?
部分容器部署时候需要挂载系统文件夹或者硬件,威联通的ContainerStation并没有相关的配置入口,所以需要用到SSH登录NAS后进行容器部署。
进入控制台,找到网络&文件服务下面的Telnet/SSH,勾选允许SSH链接,默认的SSH端口号是22(建议改成你能记得的五位复杂数字)。
电脑上下载SSH工具,这里推荐是Finalshell,去官方下载安装。
下载完成后打开Finalshell,点击下图的加号,创建一个登陆配置。
按照下图填写相关信息。
之后就可以通过SSH协议操作NAS了,关于Docker的科普可以看看之前的文章。
6?? AppCenter添加软件源威联通的软件中心叫AppCenter,正常只有下图的三个版块,软件比较少。
威联通官方的第三方社区叫QnapClub,AppCenter可以添加QnapClub源来安装第三方软件。
名称随便填个就好了,下面的URL填:
确认保存后退出AppCenter,重新进入就可以看到QnapClub上的所有App了,刷新可能会慢点,看NAS所在的网络质量。
之后搜索想要的App,正常安装操作即可,应用非常多,切记按需安装,不然内存会不够。
7?? 电脑上映射NAS文件夹如果觉得每次都进网页后台复制文件麻烦,可以将NAS上的文件夹挂载到Windows电脑上当做本地硬盘使用,比如存放游戏文件等等。
首先进NAS上的控制台,在网络&文件服务,点击Win/Mac/NFS/WebDAV,勾选启用微软网络服务。
回到想挂载NAS的电脑,在此电脑中点击下图的三点,选择映射网络驱动器。
选择一个驱动器符号后,文件夹填:
\\NAS的IP
输入完成后点浏览,弹出的登录窗口填写NAS的登录账号密码,确认。
登录完成后选择想要挂载的文件夹即可。
挂载完成后即可像本地硬盘一样使用。
如果是通过nConnect或者蒲公英方式异地连接电脑和NAS,同样可以用此方法跨网挂载,用起来非常方便。
8?? 网页控制HTPC模式桌面作为“我可能不用但是你必须得有”的HTPC功能,威联通的HybridDesk Station其实可以通过网页输出画面,在没电脑的时候做演示还挺管用。
进入控制台,点击应用程序进入HDMI显示应用程序,点设置。
勾选启动远程桌面,之后退出HDStation。
重新进入后,点击下图圈出来的点此打开。
输入NAS的登录账号密码即可进入HTPC模式的桌面,访问Filestation和chrome浏览器啥的都可以,作用不大,应急还行。
9?? NAS做拨号获取IP细心的朋友应该发现,威联通的系统没有配置拨号的入口。
拨号是个开源的程序(PPPoE),任何硬件都可以使用,只要做好移植就行,威联通的方案就是把拨号搞成了可选装的单独程序,AppCenter搜索PPPoE安装即可。
安装完成后打开,输入NAS的登录账号密码进入管理后台。
点击Configuration,选择用于拨号的网口(Ethernet),不知道是哪个可以看下设备背面,都有写的。
下面红框填入拨号账号密码,点击Save Settings,即可完成拨号配置。
点击Connection Status即可看到拨号状态,未拨号成功也会打印出错误原因,比如这里是网口未连接。
如果同时接入两条宽带,可以在网络与虚拟交换机中配置和管理不同软件走的网络。
? 结束语看到这里的朋友应该对威联通有了一定的了解,一言以蔽之:
爆款型号性价比高,功能齐全,常规使用好的很,但有些小毛病需要动手改改,学习成本也有点高,总体来说值得买。
电脑文章目录1、准备一个 U 盘2、格式化 U 盘3、下载跟 MAC 机型相匹配的系统版本4、用终端命令制作系统盘如何用 U 盘重装系统?最近发现从 MAC 老系统升级还蛮麻烦的,不能直接跨版本升,还要分几个步骤循序渐进的升级,如果和以前一样能直接买个系统盘一键安装搞定的话其实也 OK。 如今这种系统资源在苹果官网都是免费公开的,没必要给中间商赚差价了,而且中间商也是叫你自己准备 U 盘,远程指导下,那么折腾,还不如自己找个教程装呢。 本来使用 Time Machine 备份装系统也可以,不过电脑容量大的话,这个就有点耗时了。 而且 TM 不支持不同版本的系统恢复,只能抹盘恢复。 所以重装系统和降级最王道的还是 U 盘抹盘启动安装。 特别当你的 MAC 黑屏不能打开,而且你也没有 TM 备份的时候,那么一个事先备好的系统重装盘就很有必要了。 降级 macOS 系统更别提了。 黑科技娃娃博客自己摸索了下,然后改进了一些步骤,过时的命令都摒弃了,还解决了一些疑难杂症。 我制作 U 盘都是在 MAC 电脑上完成的,WINDOWS 下也可以制作,但肯定没有 Mac 上方便,接下来开始走安装流程了。 1、准备一个 U 盘首先购买一个 U 盘,带USB3.0 接口或者更高,可以向下兼容低版本接口,建议用 10G 以上的 U 盘,如果要装双系统,那需要 20G 以上了。 正好手头有个 32G 的爱国者,刚好可以整。 没有的自己上某宝搞一个,不要买太差就行,反正就是做个系统盘。 2、格式化 U 盘U 盘要空白的,因为格式化过后数据就没了。 MAC 和 Windows 的系统格式不同,因此在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时,需要为 U 盘格式化选择相应的文件格式。 仍旧是老规矩,我会穿插一些知识点,可以让你来更好的理解启动盘的制作原理。 系统文件知识点:Mac 下的文件格式APFS(日志式):macOS 10.13 和以后的版本使用的文件系统,增加了固态硬盘优化,比 HFS+读写速度更快。 Mac OS 扩展(HFS+日志式):macOS 10.12 和之前版本使用的文件系统,对机械键盘更友好。 HFS+ 在 Windows 中不能认读此文件格式的硬盘或移动设备。 OS X 的老版操作系统文件常为 * 格式或 * 格式 ,HPS 也是无日志式文件。 dmg 镜像格式,一般双击打开,直接拖拽到应用程式文件夹即可。 Windows 下系统文件格式:NTFS(日志式)NTFS 在 MAC 中只能读取不能写入,因为是微软的私有设计,没有对苹果开放权限,数据容易恢复。 NTFS 只在 windows 下使用或者只在 mac 下使用不会有任何问题,但如果频繁两个系统内切换会生成很多的垃圾文件,但是比 ExFat 的垃圾少。 兼容格式:在 mac、win 下都有读写权限MS-DOS (FAT32):是双分区列表,用于不超过 32G 的小 U 盘,缺点单文件传输不能超过 4G。 ExFAT(无日志式):用于超过 32G 的大 U 盘, 对闪存 U 盘 SSD 硬盘优化更好。 缺点:机械硬盘用这格式数据容易丢,在旧 Window 系统下可能要安装补丁来支持。 在 PC 下空间损失大(不同系统下切换会产生大量垃圾文件,win10 下可用 winrar 打开文件夹进行清理,mac 下可用命令行进行)。 注意:ExFAT 的不能频繁移动,对热插拔不友好,如果操作失误(比如没有弹出直接拔插头),很容易造成文件损坏无法识别,需要重新插入 windows 检查 U 盘识别修复后才能用。 固定在机器内的硬盘使用这个格式更加稳定。 在 mac 下多为 * 格式Linux:对 APFS 和 NTFS 的支持比较有限,Exfat 没什么问题总结:数据安全可靠度:APFS=NTFS > ExFAT 数据传输便捷度:ExFAT > NTFS > APFS了解以上概念后,接下来打开磁盘工具(在 Launchpad 界面的其他文件夹里),在左侧“外置”栏下选择你的 U 盘,如果 U 盘分区了,就选想要装系统的那个分区。 把 U 盘名称设置为“MyVolume”(盘名可以更改,记得跟后面的系统安装命令呼应,我后面改盘符名字为Sierra了),如果是选择的分区是没有方案这栏的,然后选择“抹掉”。 注意:装 MAC 系统选择格式为“Mac OS 扩展(日志式)”,如果是 10.12 版本后只能选择 APFS 格式。 如果是装 WINDOWS 系统选择要 ExFAT 或者 FAT32 格式。 “磁盘工具”里的文件格式说明:上图是macOS 10.12 和之前的版本格式列表Mac OS 扩展(日志式):使用 Mac 格式(日志式 HFS Plus)来保护分层文件系统的完整性。 Mac OS 扩展(日志式,加密):使用 Mac 格式,要求密码,并加密分区。 Mac OS 扩展(区分大小写,日志式):使用 Mac 格式并区分文件夹名称的大小写。 大小写不同代表是不同的文件夹Mac OS 扩展(区分大小写,日志式,加密):使用 Mac 格式,区分文件夹名称的大小写,要求密码,并加密分区。 MS-DOS (FAT32):兼容格式,是双分区列表,用于不超过 32G 的小 U 盘,缺点单文件传输不能超过 4G。 ExFAT(无日志式):兼容格式,一般用于超过 32G 的大 U 盘,exfat 是单分区,适合闪存盘和 U 盘,3、下载跟 MAC 机型相匹配的系统版本不同的系统版本匹配不同的机型,举例来说我的 09 年末的 MACBOOK 小白,按照它的配置官网显示最高只能升级到 High Sierra (10.13)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手提是什么版本,可以点击 Mac左上角的苹果 LOGO 菜单中选取“关于本机”查看你的 Mac 版本、机型。 想知道什么版本配什么机型的,可以查看下面这个表格,里面有官网链接可以点进去查看。 (链接没有显示的话,可以加黑科技娃娃的订阅号“cooltechdoll,查看原文寻找。 )直接在 App Store 里点击升级的话, 只会跳到最新版本 ,这样跨版本升级会出问题的,升级需要循序渐进。 所以通常了解完匹配的系统后,我们会从以上表格中的官网链接里去下载系统。 而制作系统盘就没有什么限制了,想选哪个版本就哪个,你可以抹掉原来的系统,然后根据机型选择相配的系统一步到位。 根据官网指示 09 年末的 MACBOOK 小白最高也只能下载 High Sierra (10.13)版本我并没有选择这个版本,而是选择了 macOS Sierra 10.12.6 版本安装,主要有两个原因:1、我升级过硬盘和内存条,而 10.13 版本升级的话,会固件检测,要更新Boot ROM后才能识别非原装盘,所以在新硬盘上无法直接升级,会显示固件错误。 必须要用原装硬盘和内存条从 10.12.6 版本开始升级到 10.13 版本,这样才能正常升级主板的 Boot ROM,进而识别新的 SSD 硬盘。 2、Mac OS 10.13 系统的原生机,可以支持带 M.2 接口的 SSD。 而我的老机子即使升级到了这个版本,没有 M.2 接口也是白搭,除非改装主板(小白不建议操作)。 所以升级新版本毫无意义,一堆更新的功能没有结合匹配的硬件都只是摆设而已。 3、老机子使用新系统的某些硬件和软件可能无法正常运行,会出现卡顿不流畅、续航时间短等问题。 建议:因为 10.13 版本是 2017 年推出的,所以 2015 年之前的 MAC,推荐 10.12.6 版本,避免硬件过时的老机子拖不动新系统,发生闪退卡顿、发热严重、续航时间短等问题。 当然如果你会改装机子的话,提升性能后可以尝试更高版本看看。 说了一大堆原理,接下来介绍实操:以我的 MACBOOK09 年的小白实操为例,其他可以根据实际机型套用方法点击表格里macOS Sierra版本的官网链接,然后点官网文中第四步里的链接下载系统,几个 G 下载大概 15 分钟左右,下载完成会弹出安装提示,退出不管它,然后在 Launchpad(即应用程序文件夹里),你会看到这个安装程序 。 注意:如果显示是 PKG 文件格式的话,那就双击,然后按照安装器指示自动会安装成如图显示的格式。 4、用终端命令制作系统盘插上刚才格式化过的 U 盘,通过命令将刚下载在 MAC 本机上的系统制作到 U 盘启动,会自动分成装启动文件的 EFI 启动分区和装系统文件的HFS+系统分区。 打开实用工具里的“终端 Terminal ”(终端可以在在 Launchpad 的其他文件夹里找到,或者通过系统桌面右上角的放大镜搜索“终端”找到)从官网找到刚才下载的系统所对应的终端安装命令(不同的版本对应不同的命令)。 悲催的我发现苹果官网居然没有 macOS Sierra 的系统安装命令,网上找了下,全都是无效的,总说找不到路径和卷宗,卡住的感觉好难受,差点要曲线救国了。 最后还是在国外 IT 论坛上找到了解决方案,果然这方面还是老外厉害,谷歌大法好!原来 macOS Sierra的初始安装程序版本为 12.6.03,而新发布的安装程序的版本为 12.6.06,要让老的安装命令正常运行,必须使用 plutil 的单个命令来修正版本号。 打开 文件,并将 CFBundleShortVersionString 的值从 12.6.06 更改为 12.6.03。 sudo plutil -replace CFBundleShortVersionString -string 12.6.03 /Applications/Install\ macOS\ /Contents/(这里的\ 是转义语法,整个名称对应的是:Install macOS 即我们从 AppStore 下载的系统安装文件名,如果是中文,仍然需要写成英文,注意转义符号后有空格)回车后输入:sudo /Applications/Install\ macOS\ /Contents/Resources/createinstallmedia --volume /Volumes/Sierra --applicationpath /Applications/Install\ macOS\ 然后会提示输入系统密码,输入密码的过程看不见,需要盲打,输完按回车, 之后输入“y”再回车。 接着出现 Erasing Disk: 0%… 10%… 20%…100%… Copying installer files to disk…(注:本条命令大概执行半个小时多,请耐心等待,“Done”出现即完成 U 盘安装器的制作)接着你可以看到原来的 U 盘驱动器被命名为“ Install macOS Sierra”,打开该 U 盘,则会看到 Sierra 的安装程序,这样就代表成功了。 如何用 U 盘重装系统?制作成功 U 盘启动盘后,先把电脑里重要的资料备份,然后开始重装系统。 1、首先插入制作好的系统 U 盘,在开机前一直按着option也就是alt键不放,然后按电源键,接着进入磁盘选择界面。 最左边是系统盘(进入的话就是正常进入系统),最右边的黄色盘是刚才制作好的系统 U 盘。 点击进入 U 盘的黄色图标。 2、进入 U 盘后,跳出下图方框,如果你已经抹掉系统盘的话,可以选择“继续”直接安装系统,如果你还没有抹掉系统盘那就进入上方“实用工具”里,选择“磁盘工具”抹掉原来的系统盘,然后退出继续安装系统。 补充:如果要装双系统的话,可以用 Boot Camp 助理制作 Windows 的安装 U 盘,然后创立系统分区,操作原理跟上面一样,只是换了个制作工具而已。 注意不管用 MAC 还是 windows 都是不能分区的,会丢系统。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141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