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环境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自然环境与人文气息的融合,成为了一种追求和谐、统一的艺术表现。
四角凉亭作为这一追求的典型代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热爱,更展现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篇文章将通过一组四角凉亭图片集,带领大家感受这种和谐统一的艺术,探讨自然融合与人文气息的关系。
这组四角凉亭的外观设计独具特色,采用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
其四个角柱挺拔高耸,线条流畅,给人一种稳重而富有力量的感觉。
顶部覆盖着绿色植物,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走进凉亭,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内部空间宽敞舒适,摆放着一些简单的座椅和茶几,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放松。
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宁静与和谐。
这组四角凉亭周围环境优美,有绿树成荫的小道、潺潺流淌的小溪、美丽的花坛等。
凉亭与周围的景观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人们在欣赏凉亭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周围的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这组四角凉亭在设计上充分运用了大量的自然元素,如绿色植物、水流、风等。
这些自然元素的运用,使得凉亭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除了自然元素的运用,这组四角凉亭还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从凉亭的外观设计到内部空间的布局,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匠心。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自然融合对于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环境。
而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身心健康、精神寄托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过四角凉亭等建筑形式,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融合,对于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然融合的实现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真正融合。
人文气息对于自然融合有着重要的影响。
浓厚的人文气息可以使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珍惜自然资源。
同时,人文气息还可以丰富自然融合的内涵,使人们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类文明的魅力。
通过这组四角凉亭图片集,我们感受到了自然融合与人文气息的和谐统一。
自然融合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人文气息的培养和传承,使人们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类文明的魅力。
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西安世园会,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 这是中国第三次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博览会于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在西安浐灞生态区举行,会期178天,世园会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 会徽和吉祥物均命名为“长安花”,取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理念为“绿色引领时尚”,倡导“简单而不奢侈,低碳告别高耗,回归自然,不事雕饰,绿色生活成为追求的时尚”。 形象代言人由西安籍明星闫妮、西安女孩李梦担任。 世园会园区总面积41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88公顷;标志性建筑有长安塔、创意馆、自然馆和广运门,设置展示了来自国内外的精美艺术品、雕塑以及珍禽、珍稀动物等,将让人们充分领略园林、园艺、建筑、艺术之美。 2011西安世园会于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在西安浐灞生态区举行,会期178天,邀请超过100个国内外的城市和机构参展,其中国外城市和机构超过40个,预计参观游客1200万人次。 世园会园区总面积41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88公顷;共设置室外展园109个,汇集了世界各地约700种7000多万株花卉植物,4000万盆花卉、50万株树木。 标志性建筑有长安塔、创意馆、自然馆和广运门;主题园艺景点分别为长安花谷、五彩终南、丝路花雨、海外大观和灞上彩虹;并设有灞上人家、椰风水岸和欧陆风情三处特色服务区;同时设置展示来自国内外的精美艺术品、雕塑以及珍禽、珍稀动物等,将让人们充分领略园林、园艺、建筑、艺术之美。 主会址编辑2011西安世园会主会址广运潭,位于史称“灞上”的浐灞之滨,是我国古代主要港口之一。 盛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曾在此举办了大规模水运博览和商品交易会,展示了唐代商贸的发达和水运的畅通,创世界博览会之发端。 如今的广运潭,在长约6公里,宽约2.3公里的区域内,由南至北分为灞河烟柳景观带、动态游览景观区、生态湿地旅游区、旅游度假景观区,形成了“一带托三区”的布局,成为一个有机的景观整体。 主题、理念、会徽、吉祥物编辑长安花 (5张)主题: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释义:“天”指自然,“人”指城市,“长安”是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名称,也是国家繁荣与安泰的象征。 “天人长安”意味着城市自然和谐共生;“创意自然”是在尊重自然和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修复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 理念:绿色引领时尚倡导“简单而不奢侈,低碳告别高耗,回归自然,不事雕饰,绿色生活成为追求的时尚。 ”会徽、吉祥物:长安花,取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会徽释义: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构思源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 释义为:三生万物,花开吉祥;四合为土,天圆地方;五叶生木,林森荫育;六流成水,润泽万物。 吉祥物释义:西安世园会吉祥物以西安市花石榴花为核心创意,通体为石榴红,身体圆润可爱。 形象代言人:西安籍明星闫妮、西安女孩李梦标志性建筑编辑广运门广运门 (10张)广运门是西安世园会主入口,位于园区东北部,横跨60米宽的世博大道,高峰期每小时可通行2万多人。 由踏步、水景、方块式园艺花卉造型组成的坡道把上下之间联系起来,与长安花谷浑然一体,以其恢宏的气势形成强烈的震撼效果。 大门作为整个景观园区的起点,运用植栽,水景等反映绿色园艺色彩的设计元素贯穿其中,桥上设植物廊架,有绿色植物攀爬其上,垂直绿化并提供遮阳。 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材料选择上以自然的木材及地域性的花岗岩为点缀,中国元素亦巧妙的穿插其中。 长安塔长安塔 (58张)长安塔位于西安世园会园区制高点小终南山上,是世园会的标志,也是园区的观景塔,游人可登塔俯瞰,全园美景尽收眼底。 在设计上保持了隋唐时期方形古塔的神韵,同时增加了现代元素,既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又彰显出时尚现代的都市风貌,是生态建筑的实践和示范,将成为提升西安城市建筑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 全塔采用先进的内钢框架支撑结构,屋顶及所有挑檐均采用安全玻璃,与墙体的玻璃幕墙共同构成水晶塔的效果。 长安塔外形具有唐代传统木塔的特点:一层挑檐上面有一层凭座,逐层收分,充满韵律。 各层挑檐尺寸开阔上扬,体现唐代木结构建筑出檐深远的特色和风采 。 檐下与柱头之间用金属构件组合,是传统建筑檐下斗拱系统的抽象和概括。 玻璃幕墙退在外槽柱内侧,通过玻璃肋与柱、梁固定。 一系列处理使唐风唐韵的建筑充满了现代感。 长安塔大量采用钢结构和相关构件,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 为了彰显中华文明的兼容并包与博大精深,长安塔展出国宝级文物与当代艺术珍品数百件。 国宝级文物共十组,分别来自周、秦、汉、北周、隋、唐各代,包括青铜、石质、泥质、陶质等各种材质以及铸造、贴金、鎏金、粉彩、唐三彩等各种工艺,与此呼应,当代艺术品也涵盖了竹刻、核雕、陶瓷、玻璃、金雕、奇石等各种材质、各种手法,作者及收藏家则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欧美以及世界各地。 创意馆创意馆 (19张)创意馆位于西安世园会主轴线上,整个展馆结合码头和周边场地进行设计,建筑布局呈“王”字型,由三翼不规则几何体组成,青铜金属、石材及花园式种植屋面等不同饰面的无规则衔接处理,形成了错落有致、内涵丰富的艺术效果。 建筑自然分割成三个相对独立、并向水面延展的展览展示区域,横向通道将其贯穿连接。 游客可以经由一系列的室内展示坡道上达屋顶观景平台。 结构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合钢结构的形式,屋顶使用了混凝土褶皱板结构,以满足建筑对大跨度空间的需求,优美的结构形式体现了功能与形式相结合的建筑艺术最高境界。 建筑的外立面采用青铜与玻璃,建筑体型独特,犹如一件镶嵌钻石的青铜艺术品矗立在湖边。 展馆分为序厅、植物工厂、园艺时代、梦幻广场、植物的家、地球生命之旅6个展区,将展览展示蓝色玫瑰、黄金玫瑰、芳香玫瑰伊芙伯爵、黑色玫瑰、彩虹玫瑰、360°全圆顶映像、无土栽培、机器化农业等园林园艺、植物花卉的新成果、新产品以及环保节能新技术、新材料。 自然馆自然馆 (27张)自然馆是西安世园会的植物温室,位于锦绣湖畔,建筑半埋地下立面材料选用玻璃、木材与少量混凝土结合,倚山而建,层层叠叠,与地形完美结合,即从高度上、视觉上弱化了建筑的体量,保证在建筑室内可以从不同标高领略湖面和对面花园的美景。 自然馆内的植物呈多层分布,上层喜光下层喜光半阴,有小乔木,也有灌木。 这种分层设计叫做“生态位”,能使馆内植物各取所需,减少植物死亡率。 自然馆分为热带雨林植物展区、极冷植物展区和特有植物展区,主要展示地球上不同地域、不同气候带的珍稀植物及生态景观。 馆里不仅有各种珍奇的花草树木,还有仙人掌成林的沙漠景观,按照仿生学制造的4个大型昆虫模型,以及各种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蝴蝶、爬行动物和甲虫标本。 长安园编辑航天科普教育展示区航天科普教育展示区 (13张)展园依山而建,占地平方米,整体造型富有时代科技气息,通过弧形轨道、航天器模型等,再现人类认识、探索太空,走向宇宙的历程。 园中种植航天育种的一品红、醉蝶花、巨人南瓜、观赏南瓜、番茄、茄子等30多种太空花卉和10多种太空蔬菜数以及10种搭载种子,展示了现代农业技术新水平,是一个极具新奇性和科普教育意义的展园。 竹文化展示区竹文化展示区 (8张)竹文化展示区将诠释中国风的新概念。 运用中国传统的竹编织出景区大门、雕塑、竹廊、竹栈道、竹舍、茶室等极具中国韵味的景观元素。 药草文化展示区药草文化展示区药草文化展示区以层层的台地塑造清新自然的药草园,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在此得到精美的诠释和展现。 文化水岸文化水岸文化水岸展示区以芦苇、荷塘、栈桥、泉水、溪流、画庐、绿岛共同绘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写意水墨风景画,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意境无穷。 其中有一临荷塘而建的画庐,庐中悬有两画,掀窗而视,窗中之景与画中之景相互交融,难分彼此,令人称奇。 牡丹芍药展示区在牡丹芍药展示区,徐步绕过一片修竹茂林,迎面而来是满园娇妍的牡丹、芍药。 凤尾森森外,牡丹与芍药争相绽放,蜜蜂与蝴蝶在园中喧舞。 秦岭园秦岭园 (38张)秦岭园是西安世园会自建展园之一,位于园区小终南山上,以“展示秦岭自然山水、珍稀动物、特色植物”为主题,以精妙天成的造园理念和手法来展现秦岭的山水人文景观、动植物资源。 园区共有“四园八景”, 四园为:羚牛岭、熊猫谷、金丝猴山、朱鹮潭,八景是“台沟宝泉、太乙仙台、翠华天池、傥骆古栈、紫阁睛岚、流峪飞瀑、岱顶观石、凌云仙洞”。 秦岭丰富的历史遗迹、宗教文化、诗词歌赋都将在秦岭园中得到精彩再造和展示。 园区结合周边地形地貌,堆山叠石、临水种植,一切景点均截取秦岭山水片段,开阔幽深,高峻清雅。 在小终南山上,随处可见镌刻有描绘秦岭风光诗词的石碑、石崖,匠心独运,宛若天成。 园内的清幽道观与长安塔和五彩终南一起,构建出秦岭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和氛围。 西安世园会还首次将极具陕西特色的“秦岭四宝”——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引入展园,以展示秦岭生物的多样化,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爱护动物。 为了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秦岭园中的动物笼舍将与周边山体和地形巧妙结合,做到藏而不露、露而不显。 游客们可在与“秦岭四宝”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动物与人的亲密友好。 为展示秦岭丰富的植物景观特色,秦岭园结合园区山水地形,种植独叶草、紫斑牡丹、连香树等国家濒危植物30余种,以及马蹄香、太白美花草、木桶马兜铃等陕西省保护植物40余种。 盆景园编辑盆景园 (17张)在西安世园会园区的小终南山上,精心建造了面积为平方米的大型盆景园,向人们展示源自中国的精妙盆景艺术,以及盆景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发展。 关中园步入关中园,别具陕西民俗特色的各类石器,如磨盘、饮马槽、拴马桩、石羊、石俑、石鼓、石碾等被巧妙利用起来。 园中摆放盆景的“架”由磨盘堆叠而成,道路由大大小小的磨盘铺就,行走其间,仿佛在数着岁月的年轮;造型各异的拴马桩,真实记录了关中农民的文化、生活、宗教、民族关系和审美情趣;更有意思的是那一个个饮马槽,被用来当做花盆,粗笨的马槽和优美的花草形成鲜明对比,妙趣横生。 西安的市花也是石榴花,市树为国槐,为彰显地域特色,园中盆景造型素材多取用这两种树木。 五大流派园中国盆景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其中以岭南派、川派、扬派、苏派、海派这五大流派为代表。 在盆景园中的特色盆景墙上,将展示各个流派的精品盆景,让人们一饱眼福,享受中国经典盆景艺术;同时还有一组仿古式建筑,作为整个盆景园中休息、室内赏景、科普等之用;园中看似随意,其实却匠心独具散置的景石上,凿刻有古人诗句,一边赏盆景,一边品诗句,乐趣无穷。 木园园中以日本枯山水庭院为主,主要布置矮树、黑石、黑松、石灯笼、小屋等日本特色庭院小品;其间苔藓点点,散置不规则的石板供人踏脚,再现此类庭院追求“幽远意境、顺其自然、简朴幽静”。 穿过如水墨画一般的日式庭院,便来到欧美展区。 与特别强调“意境”的东方园林、园艺不一样的是,欧美展区重点展示规则式修剪的各种植物造型和欧美特色小品。 天趣园盆景的创意、取材、造景,均来于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可以说整个大地就是一个大自然盆景园。 天趣园中,通过种植大量槐树等树种,塑造一个自然森林般的微地形;众多大型树木、山水盆景摆放于园中各处,每一棵树都各具姿形,每一块石都奇趣可玩。 行走园中,可尽情感受“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与纯净,实现与大自然的最真实、最亲密的接触。 人文山水·诗意长安园编辑人文山水·诗意长安园 (12张)人文山水·诗意长安园位于世园会会址中央小终南山坡,占地多平方米,园区景点包括文杏馆、竹里馆、临湖亭、桑园等。 本展园要集中体现诗经、唐诗以及王维《辋川集》中反映中国传统诗画意境与古典园林结合的生态自然景观,种植诗歌中咏唱的植物70余种。 以《诗经·国风》中秦地风光诗句和唐代王维《辋川别业》诗句意境为境界,用中国传统园林构景手法,以塑造时代文化主旋律——“爱”与“和谐”造林思想为纲要,规划一个突显东方文化特色,应对时代“生态危机”、“文化挑战”的21世纪时代新园林。 景观设计中运用适当的笔墨塑造富有人文气息的园林景观。 利用园林景观辐射悠久历史的东方文化,展示秦地的沧桑历史,应对时代的“生态危机”挑战,以实地山水园林空间发布创造最佳生态环境的宣言。 三大特色服务区编辑椰风水岸椰风水岸 (23张)椰风水岸的建筑风格被定位为具有典型东南亚风情文化特征的服务建筑群,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 采取了东南亚地区的园林特点,同时结合东南亚乡村城镇的规划特征,将东南亚建筑符号进行拼贴、混搭、组合,塑造出了一个风格特征突出的东南亚小镇,采用华丽的泰国传统——多层屋顶作为建筑表达形式。 椰风水岸被一片东南亚展园包围,散发着浓郁的东南亚风情,秉承了自然、健康和休闲的特质,半边湖水半边林,椰子树、棕榈树等高大的热带植物配以低矮的灌木丛,营造出充满生机的热带园林氛围。 静谧的凉亭、曲折的栈桥、围绕着楼体的蜿蜒水街,人影绰绰,轻声笑语,婀娜多姿的绿色植物与建筑在荡漾的碧波中交相辉映,东南亚风情立时一览无遗。 灞上人家灞上人家 (16张)灞上人家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试图提供给人以特别的建筑与景观体验,让游人能更多地体验到陕西关中的人文精神和自然风貌。 灞上人家位于世园会园区南部,紧邻灞河之滨,与长安塔所在的小终南山隔水相望,自然环境优美,风景宜人。 灞上人家由西安本土建筑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克成教授设计而成,从中国传统星象图汲取灵感,在设计上以中国传统四合院为蓝本,采取《四水归堂》的形式,并以建筑尺度的延展、表皮的变异与功能的变通作为切入点,力图使建筑摆脱简单的文化标识,使之成为一个个容纳新生活,催生新故事的盒子。 在群体组织上,采取簇群式的布局方式,让建筑最大程度的亲近自然,提供给人以特别的建筑与景观体验。 在风水理论中,天井和“财禄”相关,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和财气不至于流向别处。 天井作为对自然的接纳,同时也暗喻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四水归堂”寓意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流入自己的家中。 灞上人家的每个建筑单元都是一座新型的小四合院,借鉴四合院的空间模式,每一座四合院都是一个无柱、无墙的“斗”。 与传统四合院的封闭空间不同的是,这些像斗一般的新型四合院四面敞开,室内外的园林景观彼此呼应,情景交融,打造了源于本土文化的新空间,极具陕西乡韵、秦川风情。 散落有致的关中特色青灰民居,自然天趣的植物环境,让游客休憩、购物之余体验渭川田家的清幽闲适。 这充满着田园、野趣的村落环境,带给游人的是一种回归自然、恬淡宁静的心灵感受。 欧陆风情欧陆风情 (27张)欧陆风情位于园区东部,得宝门内,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总建筑面积6081.66平方米,。 欧陆风情的设计尝试提取欧洲传统皇家园林的风格特点,结合欧洲城市住宅及乡村城镇规划的典型特征,更多将欧洲传统建筑符号以建筑形式进行拼贴混搭、组合,形成亲近人的建筑空间尺度,塑造出一个风格特征突出、具备典型特征代表的欧洲小镇建筑群组,为游客提供餐饮、休息、接待服务的同时,可以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欧洲异域的传统文化风情。 欧陆风情从外面看,烟囱、钟楼、方尖碑,远观宛若童话中的城堡,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欧洲街头。 极目远眺,欧洲街区中的许愿池,方尖碑,叠水喷泉尽收眼底,街的尽头是音乐喷泉广场。 在这片弥漫着欧式风格的建筑群、园林之间,洋溢着的是异域他乡的风情,在欧陆风情听远古回声,体验欧洲园林之美。 主题园艺景点编辑长安花谷长安花谷 (18张)从园区主入口广运门进入,迎面而来既是一片花的海洋,长安花谷70余种面积6.6万平方米的花卉都种植在111个钻石面中,给大家呈现约35种以上颜色的视觉效果。 用不同色彩的花卉描绘出“天上”的景观,展示从古至今人们对“天”的认识和想象。 花谷中人工开凿的小溪蜿蜒曲折,溪流中安装了人工喷泉,不时喷射出错落有致的水柱。 五彩终南五彩终南五彩终南把终南山的美景和秦岭多样的植物浓缩在了一起。 为了展现秦岭地形丰富、地貌奇特,植被丰富的特点,利用高低起伏的地形,种植不同植物,两步一花、三步一景,“五彩终南”宛如一座树木葱茏、山花烂漫、绿草如茵的珍稀植物园,游客在这里可以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海外大观海外大观海外大观集中展示了具有海外特色的园林园艺和特色建筑,在这里还能够欣赏到各国9位世界级园艺大师的园艺作品,具有反映本国文化特色和园艺特点的突出亮点。 灞上彩虹灞上彩虹灞上彩虹位于园区最南端的水域,体现了“花、绿、水”精彩结合。 水中有两座非常宽敞的栈桥,灞上彩虹主题园艺景点就是以这两路栈桥向周围拓展开来。 桥上红花、绿草缠绕,一直蔓延到岸边,与岸上的奇花异草连成一片。 站在岸上远远望去,游客仿佛看到一幅富有诗意的田园画卷;站在桥上,游客还能赏花、观鱼、近距离感受自然。 丝路花雨丝路花语该主题景点以连接东西、沟通中外的著名的丝绸之路为文化背景,利用花卉、绿化雕塑等元素组成花坛、空中花廊、七彩花棚等景观,表现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 丝绸之路连接东方与西方,连接历史与未来,这种沟通、交流、合作促进人类文明不断前行,还必将意气风发地进行下去。 世界庭院编辑古希腊园古希腊园 (16张)古希腊园位于世界庭院的北侧,大约2000平米。 分3个部分,从西向东依次为索罗斯广场、圣林、狮子门。 以希腊德尔斐遗址广场为主体,展示对西方建筑影响深远的希腊柱式以及完美比例的运用。 在荫郁的树丛里散置着希腊神话的12主神雕塑。 在东入口的地方设置文明世界的狮子门,它是古迈锡尼卫城的入口。 两根稳健的石柱承载着笨重而略成弓形的石制横梁,横梁上面是巨石砌成的拱门,巨石的正面是一组浮雕:两只对称的狮子一左一右以前足踏立在祭坛上,中间立着一根象征着宫殿的柱子。 狮子门上的叠涩券,是世界上最早的券式结构遗迹之一。 意大利台地园意大利台地园 (9张)意大利台地园截取罗马庄园建造盛期的三大庄园之一的法尔奈斯庄园的部分为主要骨架。 采用中轴对称的构图形式。 中间轴线是一条宽大的缓坡,从平台到观景廊。 海豚叠水分列两侧,中间是蜈蚣形的石砌水槽,构成系列跌水景观。 第二层是椭圆形广场,两侧弧形台阶环绕着透光的喷水球,向中间水盘喷水。 正中有巨大的水钵,珠帘式瀑布从中流下,落在水盘中。 水钵左右各有一座河神雕像,手握号角,倚靠水钵,守护着水景与观景廊。 缓坡的两侧是在维兰迪城堡的“爱园”,以花语阐释人们的感情生活,表达了四个爱情主题。 “悲情之爱”以男人决斗时所使用的匕首或剑的锋刃为图案,中间种植着红色的花,象征着决斗中四溅的血液;“温柔之爱”像星星点点的火焰一样分割出许多象征温柔之爱的心形图案;“炽热之爱”虽然是心形图案,但却是一颗颗 破碎的心“轻浮的爱”位于四角的扇子象征着轻薄,扇子之间摆放着代表虚假爱情的牛角。 黄杨篱组成的植物花坛,两座马匹塑像用来活跃气氛。 花园的两面均有矮墙,既限定了空间,又用作坐凳。 墙上有16根神像柱。 精细的做工,流动的水系以及,几何的植物,展示了园林的所有经典要素。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7张)在勒诺特尔式园林里,采用主从分明、秩序严谨的几何网格。 府邸位于最高处,起着统率的作用。 同时,在贯穿全园的中轴线上,用花坛、雕像、泉池等加以重点装饰,形成全园的视觉中心。 在水景方面,勒诺特尔式园林主要展示静态水景,以形成镜面似的水景效果为主。 在植物种植方面,勒诺特尔式广泛采用丰富的阔叶乔木和刺绣花坛。 在设计时我们将凡尔赛宫里那种由百米石、草地、花卉组成的刺绣花坛分放于中轴线两侧,再往外用植物做背景,中间林荫小道。 林荫道两端缩小版的象征“春”“夏”“秋”“冬”的四个水池。 水池的中央各放有一座金色精致的雕像。 轴线的西端伸入水中将实现延伸到远处。 轴线的东端两侧各有两精细的汉白玉雕塑。 中心水景是三个铜头像壁泉,水声潺潺。 英国自然式风景园英国自然式风景园 (5张)在岛的南侧是英国自然式风景园。 缓坡草地、自然式湖岸、自然式瀑布、蛇形园路等都是常用的造景要素。 展园中将假山、草地、亭子、花境、岩石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与周边的水面形成一个自然意境,一幅田园风光显露于眼前。 西班牙伊斯兰园西班牙伊斯兰园 (8张)本展园的设计原型来自西班牙著名的阿尔罕布拉宫狮子院, 园子为一长方形宫院,长约35米,宽20米,周围环绕一排大理石圆柱的俏巧游廊,中间有模仿西妥教团净手间形式的亭式建筑,轻灵的圆形屋顶饰有金银丝镶嵌细工的精美图案。 地面用时花按阿拉伯图文摆放,中间十字水渠给整个园子带来了活力。 在园子正中,立着狮子环绕的庭院的喷水池,由12头狮子支撑。 过去12头狮子可以计时,每过一钟头就有一头狮子喷水。 庭院中十字道路象征天堂里的四条路,在摩尔人宗教里有象征祥和、平衡、岁月流转的意义。
特点:
1、大气
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 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 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气
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 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 情越浓,艺术性越强。 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 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身带来生气。
3、富丽
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 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 其较高的成本,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可见,大气、生气、富丽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丰硕的内涵,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
扩展资料:
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一幅“画”,以围墙作画框,主要的欣赏对象则是围墙内的空间。 欣赏方式不是静态的“可望”,而是在动态的“可游”画面之中,步移景换,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画”的神韵。
中国传统院落虚实相生:或外实内虚,或内实外虚,或自由布局,势态流通。 这三种基本型又可以不同方法和规模相结合,或严整的全局中渗透着自由局部或自由的格局中存在着严整的片断,组成丰富多样的群体。
中国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软和谐”,表现出内向、收敛的性格。 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万千,院外却趋于平静,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尽现图画中泼墨挥毫的境界。
中国园林的气质是绘画性的,既强调抒发情趣,中得心源,同时也注意状物写景。 曲折的池岸、弯曲的小径,用石头堆成的峰、峦、涧、谷,无不自由随心。 然而它并非纯粹摹仿,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因此,一句话:“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
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 “自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描摹对象,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在建造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这些构景要素进行改造、调整、加工等艺术化的处理,构建出一个精练概括、典型化的自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个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这种艺术再现的特点在构建园林山水和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现存的许多优秀的叠山作品,一般不过八~九米,从它们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都是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与提炼。 这种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充分展现了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发现手法。 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必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岸、矶,做出湾港、水口或堆筑岛、堤、架设桥梁等,以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这追求的是“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立意,这在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都是常用的手段。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在构园中常常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植物配置都以树木为主调,不讲究成行成列,但随意参差,运用少量树木概括表现出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园林中的建筑为了适应主人居住、游憩等多方面的需要,不论其性质功能、造型结构如何,都能与园内山水花木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在用料上,园内建筑物充分利用木框架结构的内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在布局上化整为零,通过完全自由随意、因山就水、高低错落的变化,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关系。 把建筑物的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达到造园者追求的天人谐和的境界。 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建造时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许多园林是在文人的直接参与下建造的,这使中国古典园林深受绘画、诗词等文学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这首先表现为造园者的人生态度,造园者通过由建筑、山石、水体、树木所构筑而成的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的排列,把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凝聚其中,隐喻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即“景有尽而意无穷”。 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如苏州古典园林,往往是通过模仿和想象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间里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 中国古典园林这种意境的营造,是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它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反应出文人气息的园林艺术。 园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园主之文化水平,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者大多为文人雅士,一般在文学、绘画上都有极高的造诣。 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和诗词书画上一脉相承,它接受了传统艺术的普遍规律,中国古典园林的“以景写情”,正是中国绘画“以形写神”的画理。 造园中所创设的各种物象的场景与创作者及游览者思想感情的交融,二者产生的共鸣,这种意境是创作者和欣赏者感情的倾注和升华,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 其创设和表达大体上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象征手法进行表达,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分别用墨石、湖石、黄石和雪石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这种借比拟而产生的联想,借助文学语言手法创造出的画面和意境,产生强烈的美感作用,从而提高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另一种是靠楹联题咏对园林意境进行表达,在园林中,大量运用匾额、碑刻、对联、题咏等手法进行造景,对丰富园林景观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直接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建造目的、总体布局和设计手法。 首先,从建园目的上来说,禅宗所产生的影响最深远。 禅宗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详的精神境界,因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 另一方面禅宗信仰者又置身于现实社会之中,这与他们“心既是佛”的与世无争“空”的信仰相矛盾,这是建园者的心态真实反应。 这种矛盾在园林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园林提供了寂静冥想的场所,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 其次,儒家思想在园林总体布局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儒家讲究的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反应出来的是实用主义的,古典园林的建造者多是理想主义者,而非政.治家,他们饱读诗书,但受制于儒家君臣思想,辞官归隐几乎是他们一贯的模式,但隐居只是他们无奈的一种表现,为了抒发这种感情,他们往往寄情于物。 中国古典园林很多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建造的。 道家美学哲学原则直接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 道法自然——中国园林艺术和设计的指导原则。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建造上完全是按自然布局,建筑物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点染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 3世俗风水学说世俗风水说源于易学的阴阳学说,其核心就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 中国古典园林建造者对园林内外环境的重视远重于建筑物本身,依照风水说的总原则是为了居住舒适,借以各种手段保证建筑环境的清洁和宁静。 如一般认为建筑周围林木茂盛为吉,并根据植物生长特性种“风水林”以聚气。 这些源于人们生活经验的风俗习惯,构成了一整套关于园林风水的学说,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添上一抹生动奇丽的色彩。 中国古典园林从构建要素到建园的手法,多层次的体现出自然式山水式的风貌,这种带有诗情画意般浓厚感情.色彩园林直接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哲学和风俗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和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充分表达了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 虽然中国古代园林营造的历史悠久,但关于园林艺术和技术的总结并不充分。 对于古代园林文献详加鉴别、梳理,力求除去其中的浮泛文句,扒剔出对研究古代园林有益的内容,并以系统、科学的方式整理出中国造园文化、风格和技术发展的线索、脉络,并用以指导和正确评价中国园林的艺术价值、历史地位,是当代园林理论研究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园林理论研究相对于古典建筑研究而言,显得极不充分,理论体系的空白较多,大体由于以下原因。 (1)中国古代园林实物保存较少,现存遗迹的原真性较差。 我国园林实践早在汉代就渐趋成熟,但是由于缺少实物资料,理论界对此一直难下结论。 现存明清园林作品大都经过后世不同程度的改建和后续叠加。 从现存情况看,对清代中期以前作品的改造大多不成功,续貂之作占主要部分。 北京现存皇家园林大都经过同光、民国等时期的改建,多风格叠加的园林现状给中国古代园林的深入研究带来一定困难。 (2)有针对性的造园文献较少。 就中国古代园林的理论总结而言,直到明代末期《园冶》问世,中国园林始终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造园理论专著或技术总结。 而且早期园林文献不足,内容过于空泛。 古代造园文献大多以品赏性的文人随笔、笔记为主,缺乏具体技术性陈述。 有关造园的具体材料、造型手法,基本技术的介绍较少,基本以描述性语言为主,可靠性较差。 正如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指出,这些园林文论“率皆嗜好使然,发为议论,非自身之经验。 与技法无涉。 ”即便有涉及,而于精妙处,则如隔靴搔痒。 这些都造成早期园林研究的难度加大。 由于史料文献等方面原因,近代以来对造园技术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明清以后,且多以江南园林为中心,对北方园林的研究明显不足。 尤其对清代皇家大型园林工程的工匠、材料管理、施工统筹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园林理论研究者大多疏于探讨具体的技术研究或回避技术细节,往往造成理论空泛和空白。 这些都导致了对园林的风格鉴定和技术评价基本无标准可言,往往因一家之喜好,决定作品之优劣,这些都给传统造园艺术的发展带来很多消极影响。 (3)理论与工匠技术实践长期脱节。 中国造园实践既然是由来已久而且传承有序,那么2000多年来,涌现出的名匠、大师和技艺、手法也必定是灿若星辰,丰富多彩的。 然而,真正能流传至今的工匠和技术却寥寥无几。 以《哲匠录》为例,整个中国园林史上有确切记载的工匠只有三十余人,其中还包括多位皇帝、宦官和爱搜寻峰石的官僚,真正精通造园技艺的工匠并不多见。 而且,许多民间匠师的事迹记载不详,有的掺杂着传说,甚至想象。 这样的园林记载与长达两千多年,蔚为大观的中国园林实践显然是不相称的。 由于缺乏理论总结和文献记载,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和他们的技艺都不幸失传了。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112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