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手机膜的重要性,它能够有效防止屏幕碎屏。 但是很少人却会重视镜头膜,任由手机镜头暴露在危险之中。
很多人觉得镜头膜是个很鸡肋的东西。 拿一张膜去遮挡上千元的镜头,岂不是很不值?可是,越是珍贵的东西就越容易被破坏。 特别是镜头,轻轻用尖锐物一刮就很有可能留下刮花的痕迹。 所以说,镜头膜是很有必要的。
图片
现在的优质镜头膜,都会采用五层式结构,全方位保护手机镜头。 通常最外层是强化的蓝宝石镀层,硬度很高,所以耐刮耐磨还防摔,保护效果很好。 而最里面一层则是进口玻璃胶,能够让镜头膜和镜头紧密粘合在一起,不会轻易掉落。 而中间的纳米疏油层、钢化液压层和高铝玻璃层也都大有用处。 钢化液压层延展性好,可以分散部分压力,防止力量直接冲击内部。 而纳米疏油层的用处就更大了。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困扰:手指一不小心抹过镜头,等到打开相机时就会发现画面异常模糊。 而纳米疏油层的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指纹、油渍的黏连,保持镜头的整洁度。
图片
很多人不接纳镜头膜,就是怕贴上膜后,拍出来的画面没办法呈现原相机的拍摄效果,会显得模糊、失真。 确实市面上很多劣质的镜头膜,贴上后,会有颜色失真甚至炫光的现象。 但是如果增加了高铝玻璃膜,就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 因为高铝玻璃有高透性,所以基本上能够完全呈现出原本画面的真实景象,色彩、光线只会有轻微改变,与原本拍摄效果几乎无差异。
虽然优质的镜头膜有五层结构,但是当今的先进工艺可以把这五层膜整合在一起,所以一般镜头膜仅有0.2毫米左右,非常轻薄。
图片
镜头膜除了能防止镜头被刮花或者摔碎,还有一个很有用的功能,那就是防尘!只要是电子设备,要么就怕水,要么就怕灰尘。 对于镜头来说,哪怕是很细微的小颗粒黏在镜头上,都会使拍摄效果大打折扣。 而镜头膜可以紧密粘附在镜头上,就能有效防止灰尘粘在镜头上。
不过要想使镜头远离灰尘,一定要保证对孔精准才行。 如果贴膜时产生了小气泡或者白边,那么通过这些“漏洞”,灰尘还是能轻而易举地进入。 因此,大家选择镜头膜时,最好购买有自动吸附功能的贴膜,这样子就能避免气泡和白边,灰尘也无缝可钻了。
图片
自动吸附功能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遮住闪光灯,保证镜头可以正常运行。 贴膜看似是件很简单的事,但是要做到完美,却没那么容易。 选择带有自动吸附功能的镜头膜,就能帮你省去一大堆麻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手机镜头不怕擦划,相机镜头却很娇气这样的说法。 之所以会这样,小编认为手机摄像镜头的整体面积比较小一些,另外镜头外面还有一层玻璃片的保护,因此日常使用过程当中,是很难触及手机的真实镜头,并且把手机镜头刮花的。 然而相机的镜头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没有好好保护,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其他东西的影响,会出现刮花的现象。
众所周知,手机一般都采用双摄或者三摄,一般分为主摄像头、超广角摄像头以及长焦摄像头,每个摄像头都有自己的用处,也分配相应的方面。 再加上手机摄像头有玻璃镜片、树脂镜片,因此强度较高,耐磨损,日常生活正常使用即可。 只要没有重大的撞击或者故意去伤害手机镜头的行为,那么手机镜头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但是相机就不一样了,摄像机之所以卖的那么贵,就是和镜头有关、因为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是非常清晰的,镜头也是更加的高级,同时也会有专门的工具去保存相机的镜头。 另外相机镜头上的镜片和镀膜都非常的娇气,不管是触碰到一些尖锐的东西或者用手、布去擦拭镜头的话,都会伤害镀膜,影响相机的使用寿命。
所以通过小编的介绍,这个问题想必大家都能够了解的特别清楚。 因此日常用手机拍照的时候,不必过于在意,正常拍摄,不刻意去伤害就好了。 但是相机的使用还是非常要注意的,毕竟相机的价格非常昂贵,要是对镜头上的镀膜有所伤害,那么换个镜头就非常的昂贵,而且又是一笔额外的开销,很不划算。 所以有相机的年轻朋友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镜头,如果保护的比较小心,那么是能够使用很长时间的。
编辑本段白犀——最大的犀牛中文名: 白犀(白犀牛〕英文名: White Rhinoceros,Square-Lipped Rhinoceros 学名: Ceratotherium SIMum simum 分类: 哺乳纲 Class Mammalia ,奇蹄目 Order Perissodactyla ,犀牛科 Family Rhinocerotidae 体型:头躯干长3,350-4,200mm,尾长500-700mm,肩高1,500-1,850mm,体重雄性2,000-3,600kg,雌性1,400-1,700kg。 体态:体色由黄棕色到灰色,耳朵边缘与尾巴有刚毛,其馀部分则无毛,上唇为方形。 鼻上的角平均为60cm,最长可达200cm。 分布: 非洲。 保育: 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编辑本段概述脊椎动物,哺乳纲,奇蹄目,犀牛科。 体高大,体长3.3~4.2米,肩高1.5~1.8米,重达1.4~3.6吨。 尾长仅50~70厘米。 仅次于象的陆生大兽。 皮肤灰色。 头长,无下门齿。 吻大而钝,故自成1个属,又称方吻犀。 鼻端有2个长角,前角长约120厘米,后角长约60厘米,雌犀的角常长于雄犀。 仅栖息非洲赤道南北草原,常2~5只成群。 食草。 喜泥水浴。 白犀与黑犀现存数量只有几千头。 主要是因为它们有一对极其珍贵的犀牛角,被贪婪的人类认为是名贵的药材,还是用以雕刻各种精美工艺品的原料。 多年来人类对非洲的两种犀牛可以说赶尽杀绝。 1970年至1976年,非洲运往其他地方的犀牛角就有24 吨之多。 这说明至少有1万头犀牛惨遭杀害。 在此之后,非洲的白犀黑犀仍在枪口下挣扎生存,有更多的被捕杀,时至今日,非洲仍时有猎杀犀牛的枪声响起。 编辑本段种类白犀牛粗略介绍犀牛分5种:白犀牛,黑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印度犀牛和爪哇犀牛。 黑、白犀牛和苏门答腊犀牛都长有一前一后一对角,印度和爪哇犀牛只有一只角。 白犀牛的体形是5种犀牛中最大,雌性重约1,800 kg (3968 磅); 雄性 2,300 kg (5070 磅)身长(包括头)360 - 420 cm 左右。 肩高1.5-1.8米(5-6英尺)尾长80-100mm。 在所有陆地哺乳动物中,白犀牛是体形仅次于非洲象和亚洲象的动物。 白犀牛雄性体形大于雌性。 新生小白犀牛体重65公斤(143磅)。 我们可以从外形区分白犀牛和黑犀牛。 白犀牛体形更大,前额较平,肩部更加突出。 白犀牛也被称作“方嘴唇犀牛”,因为白犀牛的上嘴皮较宽较平。 白犀牛的前角大于后角,平均长度60-150厘米(24-59英尺)。 白犀牛并不是白色,而是蓝灰色或棕灰色。 白犀牛名字的来由是南非语“宽”翻译有误所导致。 和其他种犀牛相同,白犀牛视力较差,但听力和嗅觉敏锐。 编辑本段饮食特性白犀牛的名称来自于荷兰文“weit”,意思为“wide” (宽平),针对它们宽平的嘴唇而言,后来被人误称为“white” (白色),故称“白犀牛”,又名“方嘴犀”。 它们宽平的唇部,可像割草机般啃食地上的草。 草食性,也食麦片、粒状饲料、苜蓿草粒、青牧草。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白犀栖息于草原及丛林地带。 与其他几种犀不同的是通常结成小群或整个家族在一起生活,其他犀一般都是独居的。 它们主要是在傍晚、夜间和清晨活动,白天在茂密的丛林或草丛中休息,休息场所有时距水源数公里远。 白犀牛的视力很差,主要依靠听觉和嗅觉,奔跑时速可达40km。 在栖息地内就连最凶猛的狮子也对它们无可奈何,因此没有天敌,唯一的天敌就是人类。 白犀牛会成群活动,群中通常是母犀牛与小犀牛;成年的雄犀牛则多半是独居,它们会撒尿及散布粪便的方式来标识自己的领域,在争夺领域时,会互相用角攻击。 但它们比黑犀牛温和,较不具攻击性。 全年都可进行繁殖。 编辑本段自然发展历史白犀牛生活在南部和中部非洲的大草原和林地。 它们要求生活的区域地形比较平坦,有灌木作为掩护,同时草场和水源丰富。 白犀牛没有门牙和犬牙,它们使用嘴唇采集食物。 白犀牛有两个亚种:北部白犀牛和南部白犀牛。 二十世纪,北部白犀牛数量多过南部白犀牛,分布在许多非洲国家。 现在我们只能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加兰巴国家公园中看到北部白犀牛的身影。 1997年的调查显示白犀牛仅存25只。 南部白犀牛以前生活在安哥拉东南部、莫桑比克中部和南部、津巴布韦、博茨瓦纳、东部纳米比亚、以及北部和东部南非。 一直以来都以为已经灭绝,直到1895年在南非德班在此发现南部白犀牛。 今天它们主要生活在南部非洲的保护区内,特别是的德班的Hluhluwe/Umfolozi保护区内。 博茨瓦纳、纳米比亚、斯威士兰、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还有少量的南部白犀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南非重新向肯尼亚引进了20只南部白犀牛,现在的数量约为170只,其中120只在一家私人救助中心,其余50只生活在两个国家公园。 2001年统计数字,南部白犀牛的总数量大约为11,600只。 成年雌性白犀牛会在6-7岁左右产下第一仔,怀孕期大约为16个月。 每2-4年产一仔。 雄性白犀牛的性成熟期在10-12岁。 小白犀牛出生后三天会一直跟随在母亲的身后,之后一般会跑在母亲的前方。 哺乳期大约为一年,但从3个月后小白犀牛就会啃咬草皮了。 白犀牛的社会结构比较复杂,一个家庭组群中会包括多至14个成员, 但较小的组群可能只有母亲和小犀牛。 雄性白犀牛占领的地域小于雌性,但允许处于次主导地位的雄性和成年雌性在它们的领域中活动。 占主导地位的雄性会将受孕期的雌性留在身边。 交配的雌雄白犀牛会在一起生活约20天左右。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105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