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有缘导航网

手机处理器大战:最新技术、市场份额和赢家指南 (手机处理器大小)


文章编号:102852 / 分类:行业资讯 / 更新时间:2025-01-07 04:27:26 / 浏览:
手机处理器大战

随着智能手机变得越来越强大,其心脏——处理器变得越来越重要。处理器负责处理手机上运行的所有任务,从浏览网络到玩游戏再到拍照。因此,选择一款合适的处理器对于获得最佳移动体验至关重要。

最新技术

手机处理器行业不断发展,最新技术层出不穷。以下是当前一些最先进的技术:

  • 多核处理器:多核处理器具有多个处理器核心,从而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这可以提高整体性能,从而获得更流畅、更响应的体验。
  • 图形处理器(GPU):GPU专门用于处理图形任务,例如游戏和视频。强大的GPU可以提供更逼真的图形和更流畅的游戏体验。
  • 人工智能(AI):AI技术使处理器能够理解并响应复杂的任务,例如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这可以提高手机的整体智能和可用性。
  • 5G连接:5G连接提供超快的互联网速度,使手机能够处理更耗能的任务,例如流式传输高清视频和玩在线游戏。

市场份额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机处理器市场份额如下:

  • 高通:31%
  • 联发科:26%
  • 苹果:15%
  • 三星:10%
  • 华为:8%

高通和联发科是两家领先的手机处理器制造商,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苹果是其iPhOne设备中的A系列处理器的独家制造商,三星也为其Galaxy设备生产自己的Exynos处理器。

赢家指南

选择一款合适的手机处理器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

  • 使用情况:如果您是重度手机用户,玩很多游戏或使用其他耗能的任务,则需要一款高性能处理器。
  • 预算:处理器价格差异很大,因此在做出决定之前先确定您的预算非常重要。
  • 品牌声誉:高通和联发科等领先品牌通常提供可靠且支持良好的处理器。
  • 规格:比较处理器的核心数量、时钟速度、GPU和AI功能。
  • 评论:阅读来自专家和用户的处理器评论,以获得对其性能和功能的第一手了解。

通过考虑这些因素,您可以选择一款最适合您需求的手机处理器。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处理器:

  • 高性能:高通骁龙8 Gen 1、联发科天玑9000
  • 中端:高通骁龙778G、联发科天玑8100
  • 入门级:高通骁龙695、联发科天玑700

结论

选择一款合适的手机处理器对于获得最佳移动体验至关重要。通过了解最新技术、市场份额和考虑您的特定需求,您可以选择一款满足您需求并提供卓越性能的处理器。


cpu发展史

CPU从最初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四位微处理器、八位微处理器、十六位微处理器、三十二位微处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处理器等等。 1971年,早期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这便是第一个用于计算机的四位微处理器,它包含2300个晶体管,由于性能很差,其市场反应十分不理想。 随后,Intel公司又研制出了8080处理器、8085处理器,加上当时Motorola公司的MC6800微处理器和Zilog公司的Z80微处理器,一起组成了八位微处理器的家族。 十六位微处理器的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86微处理器,以及同时生产出的数学协处理器,即8087。 这两种芯片使用互相兼容的指令集,但在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由于这些指令应用与8086和8087,因此被人们统称为X86指令集。 此后Intel推出的新一代的CPU产品,均兼容原来的X86指令。 1979年Intel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是十六位微处理器,内含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以使用1MB内存。 8088的内部数据总线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 1981年,8088芯片被首次用于IBM PC机当中,如果说8080处理器还不为各位所熟知的话,那么8088则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个人电脑――PC机的第一代CPU便是从它开始的。 1982年的芯片虽然是16位芯片,但是其内部已包含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0MHz。 其内、外部数据总线均为16位,地址总线为24位,可以使用16MB内存,可使用的工作方式包括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两种。 三十二位微处理器的代表产品首推Intel公司1985年推出的,这是一种全三十二位微处理器芯片,也是X86家族中第一款三十二位芯片,其内部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逐步提高到33MHz。 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以寻址到4GB内存。 它除了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以外,还增加了一种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 1989年Intel公司又推出准三十二位处理器芯片SX。 它的内部数据总线为三十二位,与相同,外部数据总线为十六位。 也就是说,SX的内部处理速度与接近,也支持真正的多任务操作,而它又可以接受为开发输入/输出接口芯片。 SX的性能优于,而价格只是的三分之一。 386处理器没有内置协处理器,因此不能执行浮点运算指令,如果您需要进行浮点运算时,必须额外购买昂贵的协处理器芯片。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处理器面市,它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25MHz逐步提升到50MHz。 是将和数学协处理器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在X86系列中首次使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 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由于这些改进,的性能比带有协处理器的提高了4倍。 早期的486分为有协处理器的486DX和无协处理器的486SX两种,其价格也相差许多。 随着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CPU的频率越来越快,而PC机外部设备受工艺限制,能够承受的工作频率有限,这就阻碍了CPU主频的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CPU倍频技术,该技术使CPU内部工作频率为处理器外频的2-3倍,486DX2、486DX4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九十年代中期,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586处理器问世,为了摆脱486时代处理器名称混乱的困扰,最大的CPU制造商Intel公司把自己的新一代产品命名为Pentium(奔腾)以区别AMD和Cyrix的产品。 AMD和Cyrix也分别推出了K5和6x86处理器来对付Intel,但是由于奔腾处理器的性能最佳,Intel逐渐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此后CPU的发展情况不用我说想必大家都已经很了解了,97年初Pentium MMX上市,年中Pentium II和AMD K6上市,年末Cyrix 6x86MX面市,98年更是“三足”鼎立,PII、赛扬、K6-2、MII杀得你死我活。 自从推出Pentium II后,Intel便放弃了逐渐老化的Socket 7市场转而力推先进的Slot 1架构,但是这一次Intel却打错了主意,随着全球低于1000美元低价PC需求量的增长,AMD的K6-2处理器填补了Intel在这个低端领域的空白,AGP总线技术、100MHz外频,这些原先只有在Slot 1上才能实现的技术在AMD首先倡导的Super 7时代也实现了,虽然K6-2和Super 7的性能比起同主频的PII来说还有差距,但是低廉的价格还是让AMD抢得了将近30%的CPU零售市场份额。 AMD更是以一副不畏强者的姿态,博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好感。 可惜到了99年,面对Intel猛烈反扑,AMD开始走下坡路,市场销量很糟。 Cyrix更是在这场处理器大战中一败涂地,本想依靠NS(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东山再起,无奈时机已晚,最终在六月份被芯片组厂商VIA(威盛)收购。 随后的IDT和Rise两家新杀入处理器市场的公司在技术的创新上以及市场定位上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IDT的Winchip C6、Winchip C6-2主要面向低端家用市场,Rise的处理器则主要进军移动电脑领域。 无奈生不逢时,在Intel产品的挤压下,它们的日子也是举步为坚,99年年中,也正是Cyrix被收购一个月以后,威盛又收购了IDT公司,同时,Rise也被另一家芯片组厂商SIS(矽统科技)收购,随后传出Rise退出PC处理器市场,主攻家电处理芯片市场的消息,这样,经过重新调整之后,PC处理器市场呈现新三足鼎立的局面:Intel凭借自己优秀的产品以及良好的市场运作继续占领大部分市场份额;AMD则通过8月份发布的Athlon—K7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K7成为历史上首次性能全面超越Intel同类产品的最快处理器,其市场占有率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威盛在收购Cyrix和IDT之后,集成两家公司的最新技术,计划在2000年初推出Socket370兼容的Joshua—约书亚处理器,主攻低端市场。 总之,随着竞争的激烈,各家公司都在尽全力研制最新、最快、最好的处理器产品献给广大消费者.世纪末的辉煌——奔腾III: 在99年初,Intel发布了第三代的奔腾处理器——奔腾III,第一批的奔腾III 处理器采用了Katmai内核,主频有450和500Mhz两种,这个内核最大的特点是更新了名为SSE的多媒体指令集,这个指令集在MMX的基础上添加了70条新指令,以增强三维和浮点应用,并且可以兼容以前的所有MMX程序。 不过平心而论,Katmai内核的奔腾III除了上述的SSE指令集以外,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多,它仍然基本保留了奔腾II的架构,采用0.25微米工艺,100Mhz的外频,Slot1的架构,512KB的二级缓存(以CPU的半速运行)因而性能提高的幅度并不大。 不过在奔腾III刚上市时却掀起了很大的热潮,曾经有人以上万元的高价去买第一批的奔腾III。 第一代Pentium III处理器 (Katmai)可以大幅提升,从500Mhz开始,一直到1.13Ghz,还有就是超频性能大幅提高,幅度可以达到50%以上。 此外它的二级缓存也改为和CPU主频同步,但容量缩小为256KB。 第二代Pentium III处理器 (Coppermine) 除了制程带来的改进以外,部分Coppermine 奔腾III还具备了133Mhz的总线频率和Socket370的插座,为了区分它们,Intel在133Mhz总线的奔腾III型号后面加了个“B”, Socket370插座后面加了个“E”,例如频率为550Mhz,外频为133Mhz的Socket370 奔腾III就被称为550EB。 看到Coppermine核心的奔腾III大受欢迎,Intel开始着手把Celeron处理器也转用了这个核心,在2000年中,推出了Coppermine128核心的Celeron处理器,俗称Celeron2,由于转用了0.18的工艺,Celeron的超频性能又得到了一次飞跃,超频幅度可以达到100%。 第二代Celeron(Coppermine128核心)处理器 AMD的绝地反击——Athlon 在AMD公司方面,刚开始时为了对抗奔腾III,曾经推出了K6-3处理器。 K6-3处理器是三层高速缓存(TriLevel)结构设计,内建有64K的第一级高速缓存(Level 1)及256K的第二层高速缓存(Level 2),主板上则配置第三级高速缓存(Level 3)。 K6-3处理器还支持增强型的3D Now!指令集。 由于成本上和成品率方面的问题,K6-3处理器在台式机市场上并不是很成功,因此它逐渐从台式机市场消失,转进笔记本市场。 真正让AMD扬眉吐气的是原来代号K7的Athlon处理器。 Athlon具备超标量、超管线、多流水线的Risc核心(3Way SuperScalar Risc core),采用0.25微米工艺,集成2,200万个晶体管,Athlon包含了三个解码器,三个整数执行单元(IEU),三个地址生成单元(AGU),三个多媒体单元(就是浮点运算单元),Athlon可以在同一个时钟周期同时执行三条浮点指令,每个浮点单元都是一个完全的管道。 K7包含3个解码器,由解码器将解码后的macroOPS指令(K7把X86指令解码成macroOPS指令,把长短不一的X86指令转换成长短一致的macroOPS指令,可以充分发挥RISC核心的威力)送给指令控制单元,指令控制单元能同时控制(保存)72条指令。 再把指令送给整数单元或多媒体单元。 整数单元可以同时调度18条指令。 每个整数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管道,调度单元可以对指令进行分支预测,可以乱序执行。 K7的多媒体单元(也叫浮点单元)有可以重命名的堆栈寄存器,浮点调度单元同时可以调度36条指令,浮点寄存器可以保存88条指令。 在三个浮点单元中,有一个加法器,一个乘法器,这两个单元可以执行MMX指令和3DNow指令。 还有一个浮点单元负责数据的装载和保存。 由于K7强大的浮点单元,使AMD处理器在浮点上首次超过了Intel当时的处理器。 Athlon内建128KB全速高速缓存(L1 Cache),芯片外部则是1/2时频率、512KB容量的二级高速缓存(L2 Cache),最多可支持到8MB的L2 Cache,大的缓存可进一步提高服务器系统所需要的庞大数据吞吐量。 Athlon的封装和外观跟Pentium Ⅱ相似,但Athlon采用的是Slot A接口规格。 Slot A接口源于Alpha EV6总线,时钟频率高达200MHz,使峰值带宽达到1.6GB/S,在内存总线上仍然兼容传统的100MHz总线,现这样就保护了用户的投资,也降低了成本。 后来还采用性能更高的DDR SDRAM,这和Intel力推的800MHz RAMBUS的数据吞吐量差不多。 EV6总线最高可以支持到400MHz,可以完善的支持多处理器。 所以具有天生的优势,要知道Slot1只支持双处理器而SlotA可支持4处理器。 SlotA外观看起来跟传统的Slot1插槽很像,就像Slot1插槽倒转180度一样,但两者在电气规格、总线协议是完全不兼容的。 Slot 1/Socket370的CPU,是无法安装到Slot A插槽的Athlon主板上,反之亦然。 三、踏入新世纪的CPU 进入新世纪以来,CPU进入了更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往可望而不可及的1Ghz大关被轻松突破了,在市场分布方面,仍然是Intel跟AMD公司在两雄争霸,它们分别推出了Pentium4、Tualatin核心Pentium Ⅱ和Celeron、Tunderbird核心Athlon、AthlonXP和Duron等处理器,竞争日益激烈。 1、在Intel方面,在上个世纪末的2000年11月,Intel发布了旗下第四代的Pentium处理器,也就是我们天天都能接触到的Pentium 4。 Pentium 4没有沿用PIII的架构,而是采用了全新的设计,包括等效于的400MHz前端总线(100 x 4), SSE2指令集,256K-512KB的二级缓存,全新的超管线技术及NetBurst架构,起步频率为1.3GHz。 第一个Pentium4核心为Willamette,全新的Socket 423插座,集成256KB的二级缓存,支持更为强大的SSE2指令集,多达20级的超标量流水线,搭配i850/i845系列芯片组,随后Intel陆续推出了1.4GHz-2.0GHz的Willamette P4处理器,而后期的P4处理器均转到了针角更多的Socket 478插座。 第一代的Pentium4(Socket423)处理器 和奔腾III一样,第一个Pentium4核心并不受到太多的好评,主要原因是新的CPU架构还不能受到程序软件的充分支持,因此Pentium4经常大幅落后于同频的Athlon,甚至还如Intel自己的奔腾III。 但在一年以后,Intel发布了第二个Pentium4核心,代号为Northwood,改用了更为精细的0.13微米制程,集成了更大的512KB二级缓存,性能有了大幅的提高,加上Intel孜孜不倦的推广和主板芯片厂家的支持,目前Pentium4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中高端处理器。 第二代的Pentium4(Socket478)处理器 在低端CPU方面,Intel发布了第三代的Celeron核心,代号为Tualatin,这个核心也转用了0.13微米的工艺,与此同时二级缓存的容量提高到256KB,外频也提高到100Mhz,目前Tualatin Celeron的主频有1.0、1.1、1.2、1.3Ghz等型号。 Intel也推出了Tualatin核心的奔腾III,集成了更大的512KB二级缓存,但它们只应用于服务器和笔记本电脑市场,在台式机市场很少能看到。 第三代Tualatin核心的Celeron处理器 2、在AMD方面,在2000年中发布了第二个Athlon核心——Tunderbird,这个核心的Athlon有以下的改进,首先是制造工艺改进为0.18微米,其次是安装界面改为了SocketA,这是一种类似于Socket370,但针脚数为462的安装接口。 最后是二级缓存改为256KB,但速度和CPU同步,与Coppermine核心的奔腾III一样。 Tunderbird核心的Athlon不但在性能上要稍微领先于奔腾III,而且其最高的主频也一直比奔腾III高,1Ghz频率的里程碑就是由这款CPU首先达到的。 不过随着Pentium4的发布,Tunderbird开始在频率上落后于对手,为此,AMD又发布了第三个Athlon核心——Palomino,并且采用了新的频率标称制度,从此Athlon型号上的数字并不代表实际频率,而是根据一个公式换算相当于竞争对手(也就是Intel)产品性能的频率,名字也改为AthlonXP。 例如AthlonXP1500+处理器实际频率并不是1.5Ghz,而是1.33GHz。 最后,AthlonXP还兼容Intel的SSE指令集,在专门为SSE指令集优化的软件中也能充分发挥性能。 第三代Tunderbird核心的Athlon处理器在低端CPU方面,AMD推出了Duron CPU,它的基本架构和Athlon一样,只是二级缓存只有64KB。 Duron从发布开始,就能远远抛离同样主攻低端市场的Celeron,而且价格更低廉,一时间Duron成为低价DIY兼容机的第一选择,但Duron也有它致命的弱点,首先是继承了Athlon发热量大的特点,其次是它的核心非常脆弱,在安装CPU散热器时很容易损坏。 因此尽管在兼容机市场很受欢迎,但始终打不进利润最高的品牌机市场。 Duron处理器 四、CPU未来发展的方向  纵观我们上面叙述的CPU发展史,大家不难得出以下的CPU发展方向:首先是更高的频率,其次是更小的制造工艺,第三,更大的高速缓存。 除了这三点之外,PC处理器也将缓慢的从32位数据带宽向64位发展。 1、Intel的未来计划,在本书截稿前为止,最高主频的CPU已经达到了2.4Ghz,而Intel的目标是在今年内达到3Ghz,两年内达到10Ghz,为此Intel会在2002年中期发布533Mhz总线频率的Northwood核心,按照计划,在2003年,Intel还将推出采用0.09微米工艺的Prescott核心,工作频率将在3.5GHz以上(甚至更高),将采用效能更高的667MHz(166MHz x 4)或800MHz FSB(200MHz x 4),不过目前Prescott还只是停留在书面上而已,毕竟它要在2003年才会正式发布,所以目前也没有更多关于它的细节公布。 另外Intel还透露在2005年将推出采用全新的TeraHertz晶体管架构的处理器产品,该架构采用了诸如SOI工艺,高K绝缘体在内的众多先进技术,简单的说它能够使芯片的发热量及功耗降到最低,并且大幅度提升处理器的工作频率;理论上采用TeraHertz晶体管架构能够制造出10GHz-20GHz的处理产品。 当然要达到这样高的工作频率,仅仅有TeraHertz晶体管还不够,它还需要新型的BBUL(Bumpless Build-Up Layer)封装技术的支持,该技术可以制造出厚度仅1毫米且集成10亿个晶体管的芯片,BBUL技术与目前封装技术并无差异,但核心技术却完全不同,BBUL采用内建方式直接在裸晶(Die)直接封装,且仅包括1层铜制程金属互连层。 由于BBUL使数据传输通道缩短,所以整个芯片的时钟频率速度将有较大幅度提升,另外功耗自然也更低。 2)AMD的未来计划,本书上市时,第三个Athlon核心Thoroughbred应该已经发布了,Thoroughbred沿用了Palomino的核心,但换用了效能更高的166MHz FSB及0.13微米工艺,由于制造工艺的提升,其发热量及芯片尺寸均比Palomino要小很多,它同样采用Socket A界面、OPGA封装,而且现有的Athlon XP主板均兼容Thoroughbred(AMD在展会上公布的Thoroughbred演示机就是采用AMD-760芯片组);但Thoroughbred是否将增加缓存容量还未公布。 Thoroughbre核心的AthlonXP 新一代的Duron(Appaloosa)则采用简化版的Thoroughbred核心,根据AMD最新公布的处理器发展蓝图,首款Thoroughbred核心的1.73GHz Athlon XP处理器预计在明年第一季发布。 桌面版Athlon XP、工作站/服务器版的Athlon MP都将明年第一季全面导入0.13微米Thoroughbred核心,并在第二季推出采用Barton核心的产品,但AMD尚未公布有关Barton核心的具体规格。 移动处理器方面,最后一款基于Palomino核心的将是明年发布的1.4GHz Athlon 4,之后也将采用全新的Thoroughbred/Barton核心。 至于AMD的首颗64位处理器——K8 Hammer,将分为两个不同的版本,分别是高端的服务器版SledgeHammer(最多8路SMP),及工作站/桌面版ClawHammer(2路SMP),其中ClawHammer已整合有DDR33内存控制器,所以对应ClawHammer的芯片组无需包括内存控制器,而SledgeHammer则拥有更大的二级缓存,这两款Hammer处理器都会支持SSE2指令集并兼容32位指令,虽然目前还未有更多的信息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Hammer肯定会在明年发布,而且AMD之前曾声称Hammer的效能将超越所有的同类处理器。

四大旗舰相机比拼,Galaxy S22 Ultra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拍照手机吗?

我们将三星 Galaxy S21 Ultra 评为2021 年最佳拍照手机,到目前为止,我们对Galaxy S22 Ultra印象深刻。但这款手机如何与最好的竞争对手抗衡呢?

在这次相机大战中,我们将 Galaxy S22 Ultra 与同样新的Oppo Find X5 Pro、 Apple iPhone 13 Pro Max以及更实惠但同样出色的Google Pixel 6 Pro进行了对比。 所有这些都是最好的照相手机,但每个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Galaxy S22 Ultra 能否全面超越其中任何一个?让我们在这个三星 Galaxy S22 Ultra 相机测试中找出答案。

除了上面列出的传统相机规格外,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手机还提供了不太传统的智能手机图像处理硬件方法。 Oppo 在 Find X5 Pro 中首次亮相了其内部的Marisilicon X AI ISP,拥有卓越的低光捕捉和降噪能力。 同样,Pixel 6 Pro 采用了定制的 Google Tensor SoC,具有与图像处理管道紧密耦合的 Google 机器学习芯片。

当然,苹果和三星也利用了各自处理器的学习方式。 尽管如此,与我们传统上在智能手机中看到的相比,另外两个将更多精力用于影像方面,让我们看看它是否有真的那么强。

让我们深入了解这四款高端智能手机拍摄的图像的总体外观。

上面的照片强调了每部手机如何处理颜色处理。 Oppo Find X5 Pro 最依赖饱和度,注意天空中的草绿色和蓝色调。 这款手机的亮点部分也略有剪裁,进行了过多高光压制,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Apple 最新的 iPhone 和 Google 的 Pixel 6 Pro 位于光谱的另一端,具有更多保留和逼真的色彩。 您可能已经发现 iPhone 将高光和黄色推得更多,而 Pixel 6 比其他产品稍暗。 Galaxy S22 Ultra 介于两者之间,更具冲击力,但肯定不如 Oppo 的色彩配置那么出色。

摄影术语解释:ISO、光圈、快门速度等

我们在第二组照片中更加关注曝光和白平衡。 我们在 iPhone 的图片中看到了稍微偏暖的黄色色调,在第一张照片中看起来不自然,但在第二张照片中也是不那么自然。 Pixel 6 Pro 在这两个照片中都实现了理想的白平衡。 然而,它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显得略微曝光不足,也许是为了处理明亮的背景。

Oppo Find X5 Pro 在第一张照片中再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看看木桌上的橙色色调。 它的动态范围和曝光通常非常出色,但在第二张照片中,白墙上有轻微的调色。 三星的 Galaxy S22 Ultra 在我们的第二张照片中提供了最亮的曝光,并且在白平衡精度方面与 Pixel 相匹配。 饮料的镜头也曝光得很好,因为我们可以透过窗户看到天空的蓝色,这与 iPhone 的镜头不同。

颜色和曝光排名:

下面来看看更棘手的HDR 镜头,在明亮的高光和深阴影之间取得平衡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除了 iPhone,其他手机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不过,让我们仔细看看高光和阴影,看看哪款手机从这个场景中提取了最多的细节。

iPhone 表现比较差,未能在场景的阴影中挑选出很多细节。 尽管我强调了较暗的区域作为我们的主题,但苹果的算法似乎优先考虑不裁剪云层。 另一方面,Find X5 Pro 阴影中的一些阴影拉伸会产生褪色的现象。 也就是说,这款手机比 Galaxy S22 Ultra能拍出更多细节,后者提供了非常高对比度的外观,但不是很逼真。 尽管云层略有剪裁和更饱和的外观,但 Google Pixel 6 Pro 最好地平衡了这个棘手的 HDR 场景。

在第二张照片中,情况类似。 Apple 的 iPhone 再次在场景的阴影部分捕捉到最少的颜色和细节。 同时,Pixel 6 Pro 和 Find X5 Pro 在这些区域提取了最多的细节。 然而,Oppo 的强烈色彩再一次有点过头了。 Galaxy S22 Ultra 介于两者之间,平衡了场景高光和阴影,但不幸的是,它牺牲了最暗的部分。

HDR排名:

谈到微距摄影,当您靠近拍摄对象时,iPhone、Find 和 Galaxy 手机都会切换到超广角相机。 这工作得很好,但确实意味着您失去了微距拍摄可能想要的浅景深效果。 如果您愿意,Oppo 和三星都提供了关闭此功能并从主相机拍摄的选项,但两者都无法在不切换到超广角的情况下进行近距离对焦。

这些结果对于微距拍摄看起来都非常好。 然而,即使稍微向后移动,Find X5 Pro 的对焦也最困难,这令人失望。 总的来说,三星的图像在这里表现最好,捕捉了大量的细节、色彩和白平衡,反观iPhone,又有点太黄了。

不幸的是,谷歌 Pixel 6 Pro 有一个定焦超广角摄像头,不适合微距摄影。 主摄像头也不会在这个距离上对焦,这意味着您必须后退一步并使用变焦摄像头。 幸运的是,谷歌的变焦技术提供的结果与其他手机使用的超广角相机一样具有竞争力。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主摄像头能做什么。

在良好的日光下,色彩平衡比细节更重要。 iPhone 的图像略显柔和,阴影细节比其他三款略逊一筹。 Find X5 Pro 在锐化过程中比竞争对手重一点,我们可以从树枝周围的轻微光晕和旗杆上的锯齿中看到这一点。

所有这些结果对于微距拍摄看起来都非常好。

Pixel 6 Pro 和 Galaxy S22 Ultra 惊人地接近,但每个都有其错综复杂的地方。 Pixel 具有更好的 HDR,因此可以在高光部分捕捉到更多细节,但细节看起来有些过度锐化。 S22 Ultra 有一些模糊点,树枝看起来更加人为地锐化。

接下来对细节的观察发生在不太理想的阴天照明条件下。 同样,每部手机的色彩平衡和曝光都比任何明显的细节问题都更明显不同。

凝视桥下的阴影,它们之间也没有很大的距离。 同样,由于细节锐化,谷歌的 Pixel 6 看起来有点做作,Oppo Find X5 Pro 也是如此。 同时,iPhone 更柔和,但似乎仍然依靠降噪和锐化来打磨图像,这使得砖块看起来比其他手机更平整。 Galaxy S22 Ultra 会在这里轻推它以获得最逼真的外观。 但是,绿树中存在一些奇怪的锐化伪影,并且比竞争对手的噪点更多。 总体而言,很难挑选出这些手机中的任何一款明显优于其他手机,至少在白天是这样。

详细排名:

以前,较低的照明条件将好与最好分开,如今每个竞争对手都配备了一个大尺寸的主传感器和一个用于捕获光线的大光圈,这场比拼的结果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

在昏暗的室内照明条件下,所有手机都不会出现问题。 不过,Find X5 Pro 的白平衡处于关闭状态,可能是由于昏暗的灯光和手机强烈的色彩饱和度所导致的。 但是,它的大型传感器可以轻松提取到细节。 相比之下,iPhone 13 Pro Max 有点柔和和嘈杂,但它提供了稳定的曝光。 同样,Pixel 的照片中也有少量颗粒,但它的白平衡比苹果的要好一些。 总的来说,Galaxy S22 Ultra 是最适合场景拍照的,捕捉到了精细的细节和恰到好处的色调。 但是,它的白平衡可能有点偏红。

将灯光调低,我在开启和关闭夜间模式的情况下捕捉到了下面的场景,以判断手机捕捉快速快照的能力和长时间曝光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一点:Oppo 在检测到光线不足时总是使用夜间模式,所以我用手机的 Pro 模式拍了一张照片来展示差异。

可以看到,手机在没有夜景模式的情况下,表现出奇地好,除了 Find X5 Pro,它在细节和色彩方面有些略微不足。 Pixel 6 的光圈似乎比 iPhone 和 Galaxy 手机少,因为它的光圈更小。 鉴于其较小的传感器,iPhone 的曝光出人意料地好,但有些颜色被过滤掉了。 同样,我们看到 Galaxy S22 Ultra 的色温略有过头,但除此之外,考虑到非常黑暗的条件,它是最准确的。

打开夜景模式下,所有四款拍照手机效果有很大的不同。 Pixel 6 Pro 的色彩、曝光和白平衡是最好和最亮的。 然而,考虑到是夜景,曝光可以说太亮了。 您还会从拍摄照片的很长曝光时间中发现很多边缘和模糊。 相比之下,Apple 的夜间模式则没有这种边缘现象。 它非常锐利,可以说有点过分了,如果你能忽略少量的噪点,它就是一张稳定的低光照片。 Oppo 和三星的结果介于两者之间,有一些轻微的涂抹,但看起来细节更逼真。 但是,两者都没有解决白平衡问题——Find X5 Pro 太冷,而 Galaxy S22 Ultra 太暖。

最后,使用主摄像头和超广角摄像头以 3 倍变焦使用夜间模式拍摄的一批低光照片。 来寻找每台相机在低光照条件下的可用性以及在它们之间切换时图像处理的匹配程度。

我们发现,iPhone 不希望对这些照片进行长时间的夜间曝光,但超广角镜头会受益匪浅。 其相对较小的 1/3.4 英寸传感器无法捕捉到与 Find X5 Pro 的大型超宽传感器几乎一样多的光线,后者的性能几乎与主摄像头一样好,但是,颜色有点偏差。 Oppo 的 3 倍变焦镜头有点太暗了,iPhone 的变焦图像相对较亮,但也因夜景模式的使用而变得过于锐利且处理得更重。

Google Pixel 6 Pro结果更受欢迎,它的主摄像头和超广角摄像头提供了所有四款手机中最好的曝光。 然而,色彩方面并不像我们从其手机看到的那样鲜艳。 在 3 倍变焦镜头中尤其如此,它看起来比竞争对手处理得更重,而且超广角分辨率变焦在低光下效果不佳。 三星的变焦照片是最好的,提供更明亮的曝光、浅景深和丰富的色彩。 Galaxy S22 Ultra 的主摄像头和超广角摄像头也输出了出色的效果,但它们的曝光不如 Find X5 Pro 的效果好。

这四台手机都是有很强的夜景拍照能力

低光排名:

Galaxy S22 Ultra 的主摄像头已经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但超广角仍然比主摄像头有很大的退步。 它与 iPhone 13 Pro Max 相匹配,它还提供 13mm 焦距的超广角镜头,但由于其主摄像头的焦距较窄,它似乎退了一步。 Pixel 6 Pro 的超广角是这里最窄的,焦距只有 17 毫米,这意味着它无法在拍摄时尽可能多地拍摄。 Oppo 的 Find X5 Pro 介于两者之间,等效焦距为 15mm。

图像质量方面,这四款相机都能很好地从主摄像头接收到正确曝光和色彩。 即使在棘手的 HDR 镜头中,您也会从这四个镜头中发现良好的色彩、白平衡和 HDR 能力。 如果我们硬要挑刺的话,iPhone 的超广角相机甚至比主传感器更难以挑选出阴影细节。 我还认为 13 毫米有点太宽了,因为 iPhone 和 Galaxy S22 的照片比其他两款手机的照片看起来更扭曲。 Find X5 Pro 的超广角似乎是最佳选择,使用更大的图像传感器可确保在复杂的照明条件下切换镜头不会影响图像质量。

虽然能够将更多的东西放入取景框是很好的,但制造商和用户都必须意识到,大视野会带来镜头失真。 我们在下面每张图片的最角落进行了 100% 裁剪,仔细查找效果。

我们发现,所有四款相机都存在一些问题。 Pixel 6 Pro 是最模糊和噪点最多的,考虑到它使用的是旧硬件,先天不足。 其他三个更接近,尽管 Galaxy S22 Ultra 在镜头边缘是模糊的。 Find X5 Pro 和 iPhone 13 Pro Max 几乎相当,鉴于 iPhone 的视野更广,我们不得不将其镜头作为无失真拍摄的最佳选择。 但如果您想打印或放大您的图片,则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超广角排名:

我们来试试手机的变焦能力,我们将从近距离拍摄开始。

得益于其原生长焦相机,iPhone 13 Pro Max 和 Galaxy S22 Ultra 在 3 倍时最干净。 细节清晰而集中,而色彩平衡和曝光也相当不错,也掩盖了 iPhone 一贯的暖色色调。

Pixel 6 Pro 超高的分辨率技术在这方面具有竞争力,但与光学变焦相比,软件解决方案显得有些苛刻,在这张照片中,它的白平衡也太暖了。 Oppo Find X5 Pro 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色彩平衡,细节有些柔和。 它的 2 倍远摄变焦在 3 倍时仍然可以完美使用,但看起来 Oppo 缺乏远程光学元件,在这里表现不佳。

推出 5 倍,我们看到 Find X5 Pro 绝对是它的弱项。 细节不明显,照片也有明显的边缘,表明变焦镜头控制的很差。 iPhone 13 Pro Max 更擅长以 5 倍的变焦镜头输出照片,并保持精细细节,但在曝光方面略显不足。

Galaxy S22 Ultra 和 Pixel 6 Pro 更亮,呈现出更多细节。 裁剪为 100%,两张图片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这证明了两者的算法经过了软件的升级。 三星的照片有点过于锐利,因为与谷歌的 4 倍光学镜头相比,3 倍到 5 倍或更高档,边际差异还是比较明显。

10 倍的赢家是谁?结果一目了然,iPhone 13 Pro Max 和 Find X5 Pro 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期效果——它们在图像中留下的细节很少。 Galaxy S22 Ultra 的 10 倍潜望式相机以出色的细节和色彩在这里获胜。 不过,谷歌的超高分辨率算法确实不甘落后,细节水平非常有竞争力,尽管略微过度锐化,但更柔和的颜色表明,旧的硬件还是对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尽管如此,Pixel 6 Pro 成像效果远高于其硬件规格,并且在远距离表现优于除 S22 Ultra 之外的所有产品。

变焦排名:

我用肖像模式快速拍了一张雕像。 在人像模式下拍摄时,每款相机的裁切系数都略有不同,而且 iPhone 最顽固,并阻止你改变它。 所以在这里完全匹配框架是不可能的。

尽管树枝偷偷进入图片,但所有四个相机都很好地处理了这里的背景。 不过 Find X5 Pro 并不能完全区分哪些分支应该模糊哪些不应该,而其他手机则更聪明。 您可能已经发现 Pixel 6 Pro 看起来比其他产品更锐利一些。 令人失望的是,您使用 Pixel 6 Pro 的人像模式拍摄的所有东西看起来都经过大量处理,无论是石像还是皮肤纹理。 我认为 iPhone 和 Galaxy 是这里稍微好一点的人像拍摄器。

现在来一些人物照。

在明亮的日光下,所有四部手机都提供了精细的细节,散景边缘检测几乎没有问题,甚至能够分辨出人物的发际线和树木之间的区别。 然而,iPhone 在耳朵周围犯了一个小错误。

同样,Pixel 6 Pro 在皮肤纹理方面有点过于锐利,而且它的白平衡似乎忽略了阳光,图片有点太冷了,而三星的太暖了,其他方面都很好。 可悲的是,Find X5 Pro 将人物脸上和云层中的高光剪掉了,除此之外,肤色和纹理就显得很突出。 苹果的自拍在色调和质感方面同样出色,但人物主体有些曝光不足。

对于这些相机来说,在阴影中拍摄更加棘手。 Pixel 6 Pro 不会模糊人物的头发和左侧耳机之间的间隙。 它也真的把草的绿色还原起来,让人物的脸有点太偏橙色了。 这是一张很好但不精彩的自拍。 苹果也有类似的问题,草地上的饱和度略高,而且它也不能很好地处理 HDR 背景。

总的来说,三星的 Galaxy S22 Ultra 是这里最好的,在明亮的背景下很好地平衡了肤色和纹理。 不幸的是,Oppo 的散景效果完全压制了背景高光。 手机似乎无法同时进行散景和 HDR 处理,否则的话,它的肤色和主体曝光可以说是最好的。

在低光自拍方面,有一些明显的赢家和输家。 iPhone是最糟糕的,交出一张非常嘈杂的照片,无法正确曝光人物的脸。 Find X5 Pro 明显更好,但有很多噪点,而且白平衡也没掌握好。 谷歌的自拍相机靠夜景模式来拯救,即使自拍仍然太模糊,但也能提供稳定的曝光和色彩。 这使得 Galaxy S22 Ultra 成为同类产品中最好的,尽管它也有点软。 三星还是确定了适当的曝光、颜色、散景和肤色,可以在一些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拍出高质量的自拍照。

肖像和自拍排名:

总的来说,我们这里有四款出色的拍照手机,但不给胜利者加冕将是一种遗憾。 在这场比拼中,每个类别都没有绝对的赢家,但将分数加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两款始终排名靠前的手机——三星 Galaxy S22 Ultra和谷歌 Pixel 6 Pro。 两者都不是完美的全能的,但 如果您正在寻找最稳定的和多功能的拍照手机,三星的最新旗舰值得我们推荐 。 它的色彩平衡、弱光拍摄、自拍和变焦能力都非常出色。

谷歌 Pixel 6 Pro 紧随其后 ,尤其是在变焦方面,在这场比拼的 HDR 场景中,它实际上超越了 S22 Ultra。 最重要的是,它的性能几乎和三星旗舰一样好,而零售价仅为 899 美元,而 S22 Ultra 的售价为 1200 美元。 这是一笔可观的节省,可以肯定的是,除了最挑剔的摄影师之外,谷歌的旗舰产品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更好的选择,但是系统方面,我估计没有几个国人能用的习惯,因为太谷歌了。

Oppo Find X5 Pro 表现稳定 ,如果不是因为几个持续存在的问题,即过度热情的调色板和缺乏像样的变焦质量,它会做得更好。 前者可以在软件更新中修复,但以这个价格,这款手机在远距离上确实应该更具竞争力,期待OPPO潜望式相机的回归。

iPhone 13 Pro max 被高估了 ,这是一款不错的拍照手机,但它的 HDR 和变焦功能有点落后,而且相机一贯的偏暖色色调是一个恼人的问题,Apple 似乎并不急于解决。 也就是说,对于肖像爱好者或避免自拍的夜猫子来说,它仍然是一款出色的手机,并且它拥有目前市场上更好的超广角相机之一。

我敢肯定,这些手机中的每一款都会因其给定的优势和劣势而找到他们的粉丝。 但是,如果您想要一款不会让您失望的强大拍摄能力,请选择三星 Galaxy S22 Ultra。 如果您的预算较紧,那么便宜的 Google Pixel 6 Pro 也不会出错。

高通专利主要指哪些?

高通苹果专利大战中,主要围绕的是苹果手机使用的芯片基带的专利。

在2011年,高通开始成为苹果手机基带芯片的独家供应商,并在以后的五年中都是苹果手机基带芯片的唯一供应商。

然而在2016年,苹果公司开始在新出的iPhone7的部分手机上采用英特尔基带,苹果公司与高通的关系开始产生了间隙。

2018年的 苹果出的iPhone新机 ,英特尔公司已经成为了它的独家供应商。

苹果公司与高通的专利战争是从2017年正式开始的。 2017年1月份,苹果公司就起诉高通涉嫌垄断,拒绝退还给高通之前承诺的10亿美元专利授权费,之后又开始拒绝支付向高通支付专利使用费。 高通否认苹果公司的指控,并在各国起诉苹果侵犯其专利。

针对基带芯片的专利战争还在持续,只有发展自己的实力,把专利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机才是最大的赢家。


相关标签: 市场份额和赢家指南最新技术手机处理器大小手机处理器大战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102852.html

上一篇:华为5G手机高速网络,畅享极速体验华为5g手机...
下一篇:华为折叠屏手机开创性的设计,未来已来华为折...

温馨提示

做上本站友情链接,在您站上点击一次,即可自动收录并自动排在本站第一位!
<a href="http://www.hyyidc.com/" target="_blank">好有缘导航网</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