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有缘导航网

GPS 赋能手机:探索这项技术对移动设备的革命性影响 (gps智能)


文章编号:102689 / 分类:行业资讯 / 更新时间:2025-01-07 02:34:35 / 浏览:
探索这项技术对移动设备的革命性影响

全球

GPS 的未来

GPS 技术还在不断发展,预计未来将出现以下创新:
  • 提高精度: GPS 设备的精度一直在提高,未来的设备有望提供更准确的位置数据。
  • 室内定位: GPS 信号通常无法穿透建筑物,室内定位技术旨在克服这一限制。
  • 集成其他技术: GPS 有望与其他技术集成,例如蓝牙和 Wi-Fi,以提高定位精度和可靠性。
  • 自主导航: GPS 将在未来车辆的自主导航系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论

GPS 已经成为现代移动设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用户提供了广泛的服务和好处。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未来出现更多创新和新的应用程序。GPS 正在彻底改变移动设备,使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从R15到R17,一文看懂5G的技术创新

2022年6月初,通信标准组织3GPP第96次全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如期召开。 在本次会议上,备受瞩目的3GPP R17标准被正式宣布冻结。 这标志着,5G的第一阶段演进已经全部完成,5G技术发展,将迈入崭新的第二阶段。

回首往事,大约7年前,也就是2015年9月,国际电联ITU正式确认了5G的三大应用场景(eMBB、mMTC和uRLLC)。 不久后,2016年3月,3GPP就正式启动了5G的标准化工作,旨在开发一个统一的、更强大的无线空口——5G NR(New Radio,新空口)。

如今,时光飞逝,我们共同见证了3GPP R15、R16、R17版本的冻结,以及5G的全面商用和落地普及。那么问题来了,在5G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到底涌现了哪些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在这些技术创新的背后,又潜藏着怎样的逻辑思路?从R15到R17,各阶段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今天这篇文章,小枣君将带领大家找到答案。

R15:奠定基础,揭开面纱

首先,我们先看看R15的创新思路。

R15是5G标准制定的开端。 为了迈出坚实的第一步,通信行业专家们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准备工作。 当时,R15最重要的使命,是针对eMBB(增强移动宽带)场景进行标准制定。 而这个场景,需要的正是通信网络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速率。

ITU针对eMBB的指标要求,是下行峰值速率必须达到10Gbps以上,用户体验速率必须达到1Gbps以上。 3GPP为了实现这一需求,采用了两个思路:一个是寻找更多的可用频谱资源,另一个是深入挖掘每MHz频率资源的潜力。

在扩充频谱资源方面,3GPP在Sub-6GHz频段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毫米波技术。 也就是说,将5G的工作频谱向更高频段延伸,覆盖到毫米波的频段。 移动毫米波带来的速率和容量提升非常明显,奠定了5G高速连接的基础。

在毫米波技术的基础上,3GPP又引入了Massive MIMO(大规模天线阵列)。

这个技术是5G最具标志性的创新之一,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它通过大量增加基站中的天线数量,从而对不同的用户形成独立的窄波束覆盖,从而数十倍地提升了系统吞吐量,也改进了基站的覆盖效果(尤其弥补了毫米波覆盖能力的不足)。

在深入挖掘频谱资源潜力方面,技术挑战就更大了。 这里面涉及到了大量的底层技术创新,包括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编码技术、物理层结构等,都需要重新进行设计。 5G NR设计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就是选择无线波形和多址接入技术。 在当时的方案评估过程中,高通通过广泛研究发现,正交频分复用(OFDM)体系,具体来说包括循环前缀正交频分复用(CP-OFDM)和离散傅里叶变换扩频正交频分复用(DFT-S OFDM),是面向5G eMBB和更多其他场景的最佳选择(后来证明确实如此)。

在4G LTE已有的OFDM应用基础上,高通高级工程总监季庭方通过设计了统一的子载波间隔指数扩展公式,实现了可扩展的OFDM参数配置。 这一技术发明,被称为“可扩展参数集”,是R15的重大亮点。

利用可扩展OFDM参数配置,可以实现子载波间隔能随信道宽度以2的n次方扩展。 这样一来,在更大带宽的系统中,FFT点数大小也随之扩展,却不会增加处理的复杂性。

R15另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是基于时隙的灵活框架。 该灵活框架的关键技术发明就是5G NR自包含时隙结构。 在新的自包含时隙结构中,每个5G NR传输都是模块化处理,具备独立解码的能力,避免了跨时隙的静态时序关系。

2018年6月,3GPP R15标准正式冻结。 现在看来,R15成功打响了5G的第一枪。 它带来的诸多创新,给人们揭开了5G的神秘面纱,也为5G后续的迭代演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16:场景扩展,赋能行业

R15主要针对eMBB(增强移动宽带)场景进行了标准制定。 R16在R15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uRLLC和mMTC场景的标准规范,从而贡献了第一个5G完整标准,也是第一个5G演进标准。 从本质上来说,实现对垂直行业的支持和赋能,是R16最重要的使命。

R16需要进行标准化的uRLLC(超可靠低延迟通信)场景,主要针对的就是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垂直行业领域。 ITU针对uRLLC场景提出的指标目标,包括更严格的可靠性要求(高达99.9999%的可靠性),以及毫秒级的时延。 R16需要通过进一步增强5G网络的基础能力,引入更多的网络新特性,以此更好地支持toB的关键业务型用例,满足智能制造、智能质检、无人驾驶等垂直行业需求。

在网络基础能力增强方面,R16对频谱效率、网络的利用率和鲁棒性等方面都做了专门的优化和增强,包括大规模天线增强、载波聚合增强、切换技术增强等,极大地提升了5G的可用性和完善性。

在新特性引入方面,R16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 例如,R16引入了频谱扩展,增加了对5G NR免许可频谱(NR-U)的支持,包括两种模式:许可辅助接入(LAA),以及不需要任何许可频谱的独立部署。 这不仅带来了更大的容量,也实现了更灵活的部署。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R16新特性,是车联网(V2X)的直连通信(D2D),能够实现V2X支持车辆编队、半自动驾驶、外延传感器、远程驾驶等更丰富的车联网应用场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政企垂直行业的5G落地,R16在专网部署模式上也进行了创新,推出了对非公共网络(NPN)的支持,为5G专网通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R16引入的新特性很多,除了上述技术之外,还包括终端节能,终端移动性增强、高精度定位等。

2020年7月,R16标准正式冻结。 如果说R15只是实现了一个“可用”的5G,那么,R16的作用,就是让“可用”的5G变成“好用”的5G。 它在成本、效率和功能上进行了深入增强和改进,为5G的全面落地铺平了道路。

R17:能力升级,应用探索

终于到了R17!作为全球5G NR标准的第三个主要版本,R17进一步从网络覆盖、移动性、功耗和可靠性等方面扩展了5G技术基础,将5G拓宽至全新用例、部署方式和网络拓扑结构。

R17演进的关键词,可以分为“增强”和“扩展”。 R17是在5G规模商用之后制定的标准,所以,它可以根据5G前期实际部署的经验,以及发现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 R17为5G系统的容量、覆盖、时延、能效和移动性等多项基础能力带来了更多增强特性,包括Massive MIMO增强、覆盖增强、终端节电、频谱扩展、IAB增强、uRLLC增强等。

我们还是从频谱开始说起。 R17对5G毫米波进行了频谱扩展,定义了一个被称为FR2-2的全新独特频率范围,将毫米波的频谱上限,推高到了71 GHz。 这意味着,5G毫米波的网络容量将变得更大,更多的用例和部署方式将得以实现。 例如智能制造行业中支持通信和定位功能的毫米波企业专网。

得益于5G NR可扩展子载波间隔(SCS)方案和基于时隙的灵活帧结构,这种频段扩展可将控制和数据信道的子载波间隔直接扩展到480 kHz和960 kHz(以前低频段毫米波为120 kHz)。

除频段扩展之外,R17还带来了其它毫米波增强特性,包括支持带间上行/下行载波聚合和增强移动性。

IAB(集成接入与回传)增强,来自于同时发射/接收(即全双工)和增强的多跳操作等特性,可以进一步提升部署效率、覆盖和性能。 这对于毫米波部署尤其有用,它能够更经济且高效地快速扩展覆盖范围。

终端能力增强方面,为了改善用户体验,R17提出了一系列的增强特性。 例如支持多达八根天线和额外的空间流,可实现更高吞吐量;先进的MIMO增强功能,可提升容量、吞吐量和电池续航;面向连接态和空闲态模式的节能新特性,可延长电池续航;重传和更高传输功率,可改善终端的网络覆盖范围;5G定位技术增强,可改善定位精度和时延;双卡双待,可支持单个或两个运营商的两个订购服务并发;等等。

R17作为5G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过渡,既要对现有5G进行增强,也要探索更多的5G场景应用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包括RedCap、非地面网络(NTN)、扩展直连通信、厘米级定位、扩展广播/多播,以及无界XR(扩展现实)。

5G R17引入的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当然是面向中低速物联网应用的RedCap,也就是NR-Light。 RedCap是简化版的5G,通过降低协议的复杂度,采用更好的节能技术,可以满足可穿戴设备、工业传感器和监控摄像头等物联网需求。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R17新特性,是非地面网络(NTN)。 近年来,人们对卫星通信的关注度不断增加。 为了让5G提供无处不在的连接,3GPP也加强了非陆地区域网络覆盖的研究。 在R17中,有两个并行的NTN工作组来应对移动宽带和低复杂度物联网(IoT)用例。 第一个项目采用5G NR框架来进行卫星通信,实现从地面到卫星的固定无线接入(FWA)回传,并为智能手机直接提供低速率数据服务和语音服务。 第二个项目侧重支持低复杂度eMTC和NB-IoT终端卫星接入,扩大了关键用例的网络覆盖范围,如全球资产追踪。

最后一个我要提到的R17新方向,是无界XR。 去年爆火的元宇宙,给我们展现了跨越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个性化数字体验。 作为元宇宙的底层支撑技术,以VR、AR为代表的XR扩展现实技术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R17中的XR项目,专注于研究和界定各种类型的XR流量(AR、VR、云游戏)。 此项研究为已经确定的XR流量类型定义需求和评估方法,并支持性能评估以确定未来的提升范畴。

结语

曾经有人说,5G从R15到R17的发展过程,就像一个盖房子的过程:R15版本是5G技术标准的“毛坯房”,搭建了基础和框架。 R16版本呢,是对5G标准的“精装修”,使其具备了初步的“居住条件”。 新出炉的R17版本,是“精装”之上的“软装”,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让居住体验变得更好。

事实确实如此。 5G的第一阶段,是一个动态拓展的过程,移动通信技术开始赋能行业互联网和数智化变革。 我们通过前面所说的这些技术创新,不断挑战着香农理论的极限,摸索着通信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从目前的阶段性成果来看,5G通过这些极具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为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连接力基础。 海量的5G垂直行业落地案例,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5G的信心,对数字经济的信心。

展望未来,我们即将步入5G-Advanced时代。 5G Advanced的首个标准版本——R18,已经全面启动。 它将开启新一轮无线技术创新,为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究竟怎样的精彩在等待着我们?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智能新体验 专访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

易车讯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正在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各大车企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在如今技术为王的时代,只有带来更前卫、更智能以及更有驾控乐趣的车型才能被市场接纳。 近日,智己汽车举办了“新世界智能原点发布会”探讨构建新世界汽车智能的全新标准。 而作为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通过线上形式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Q:之前智己L7是定位驾控,现在又转向智能化方向,定位上是否会出现模糊?

A:其实完全不是调转方向,回顾智己项目出发的三大初心分别是:

第一、相比燃油车,电动化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驾控升维的体验;

第二、深度的智能化让智能场景化水平突破了原来所有的想象;

第三、随着人均GDP超过一万美金,消费升级、审美升级在中国的各个消费行业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汽车行业也不例外,中国消费者对于消费升级、审美升级的需求在过去两年的市场表现当中,会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电动化和智能化,是一个好的智能电动车不可或缺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 智己在天马山证明了新世界驾控旗舰的产品定位,但深度智能化也必须要成为一个好的智能电动车的另外一面,两者完全不冲突。

随着时代发展,智能电动车在动力和智能化方面的打通和融合,也会带来全新的体验。 超跑模式拥有特别强的动力性、特别好的操控性,同时要把智舱内听觉的、触觉的、体感的甚至将来还有一些嗅觉的体验,向用户提供在动力驾控之上,融合智能化的沉浸式体验。

电动化和智能化两个方向并不矛盾,智己希望做的是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带给用户全新的、最顶尖的体验。

Q:智己汽车展示的在智能驾驶方面的配置跟功能,请问智己汽车提出的智能汽车五大标准,为什么是从这五个方面来考虑?之前有没有考虑过其它方面的这些配置呢?

A:智能汽车的五大标准会成为未来智能电动车发展非常明确的方向,智能化思考的面和想象空间非常广泛,功能表现非常多元。

第一个是智能驾驶,这是一个底层逻辑。 智能驾驶是汽油车或者汽车发明136年以来,对汽车的体验方面最革命性的一次颠覆,所占的权重在五大维度当中是最重的,是智能电动车区别于传统汽车最根本、最核心、最标志性的改变,在体验上是非常颠覆性的、标志性的。

通过数据驱动的算法和流程闭环自动化的飞轮迭代,最大限度的解放原来传统车用户花在驾驶这件事情上的精力和消耗,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前提下,在云和端一体化的考量方面,整车深度智能化会带来全新的体验,场景智能和汽车移动社交也将随之而来。 智己汽车从L7开始会具备非常强的场景智能、持续进化能力,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智能场景体验的想象空间。 汽车作为超大号智能终端,算力角度已经远远超过智能手机,存储能力、通讯能力、续航能力等,使得智能汽车天然具备一种沉浸式体验的产品技术和基础。 数据驱动可以像IMAD更加像人,数据包的下发可以让我们享受更多的体验,把更有价值的数据通过数据工厂进行功能的优化,再反馈给用户,通过数据权益计划来兑换实现持续升级。

汽车在行驶的过程,是一个相对社交的空白点或者盲点,这个过程中的社交需求会成为智能汽车一个非常重要的诉求,而汽车是5G时代深度社交的完美载体。

持续进化能力方面,在打造智己L7与iO原点架构的过程当中,它的硬件与软件本身带宽我们预留的非常足,我们的软件可以进化,硬件方面也预留了足够的升级空间,并且在同步探索其他方面的硬件升级可能性。 在未来的智能电动车时代,技术迭代飞快,必须硬件和软件协同升级,才能带来最佳的体验。

Q:目前在自动驾驶领域,L4 还是遥不可攀的一个高峰,在L2-L3的阶段,智己的发展路线是怎样的?

A:L4级别的高阶自动驾驶将会很快到来,上汽集团与智己汽车已有相关技术前瞻性技术储备。 当前,我们用L4级自动驾驶训练而来的算法技术赋能智己IM AD,去实现L2.99级的辅助驾驶功能。

交付即可以体验到16项基础辅助驾驶,6月18号,C端交付就可体验高起点的驾驶辅助功能,而不需要用户经过漫长的等待。 并且基础辅助功能就已经拥有第一梯队惊艳表现。 堪称“交付即体验”、“出道即惊艳”;

预计今年三季度起,将逐步推送高速高架场景NOA以及高精度自动泊车、信任增强等更多高阶智驾功能;

对于“更像人”的智驾体验我们倾注了更多思考。 比如信任增强,可以构建人车深度交流,清晰感知功能边界,知道何时该接管而不是创造惊吓,这方面能力我们将通过OTA后续提供;细节体验也有亮点,例如智己L7所独有的应用场景,WLC高精度自动泊车,融合无线充电功能,通过视觉能力和APA能力,能够为选装无线充电车型实现一键高精度的泊车对位,充分发挥无线充电的功率能力,这是我们对用户的更多考量;我们还将充分利用39寸的超宽场景横屏,创造“空中领航”这种实用领航模式,打造沉浸式体验,未来会通过OTA方式来提供。 “更像人”打造出智己IM AD差异化,也给用户提供全新的体验。 未来,凭借云上数据工厂和可升级智驾硬件带来的持续进化能力,IM AD的最终目标是进入全球智能驾驶第一梯队。

从多家媒体实测表现能看到,IM AD在最高频的加塞场景、最危险的异型车场景中都能完美处理,“更像人”的表现完全超越了特斯拉。 即使对比特斯拉最强的过弯能力,IM AD也做到了不相上下。 关于自动泊车,很多媒体老师和用户已经体验到了当前状态的实力。 很多时候几乎都能做到“一把进”,非常干脆利落。 目前支持垂直泊车,其他类型车位的泊车还在持续打磨,很快将通过OTA推送。

Q:苹果刚刚公布了新的CarPlay系统,对汽车数据有了更深的介入,对于智能座舱系统方面,智己是如何做考虑的?

A: CarPlay确实深受BBA用户的青睐。 我们要做的是深度智能化。 Carplay的一切功能、可视化交互、信息展示都遵循既有设定,而基于SOA原子化架构和跨越融合,智己L7的智能座舱实现了从功能智能向场景智能的体验进化。

例如空中领航模式,要实现智舱、底盘控制、自驾、视觉、雷达、底盘操控的深度整合;智能底盘所提供的智能减速带模式、老人模式、山路模式,需要根据用户的个性化体验,把汽车深部的功能打通,通过智舱做好人性化交互展示。 我们主张深度智能化,通过用户的数据以及用户真正的场景的理解,把智能汽车所能够提供的所有功能,通过SOA的能力能够真的因用户而变,因场景而变,从底层逻辑来讲,这是CarPlay很难做到的。

Q:从功能智能向场景智能进化的过程中,智己是如何做到的?未来会不会推出更多这样的场景?

A:无论从智己的架构、SOA软件架构、还是超级数据工厂的规划,以及我们所具备的闭环自动化的迭代能力,目标就是面向未来想象空间无限去拓展产生这样一种能力,保证我们在很长时间内可以真正根据用户的需求去不断的拓展这个想象空间和功能空间。

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通融”。 咱们中国文化也是挺厉害的,“通融”这个词有很多不同的使用场景,通和融用在智能汽车上的话,我感觉是两个不同维度。 首先要做到“通”,SOA就是把底层ECU功能打通,通过原子化的技术把这些功能能够先打通,给我们带来了能够随机灵活组合,根据场景灵活组合的能力。 但是你要是说“融”那是另外一个阶段,先通然后再融,如果功能是割裂的,你也很难去发挥,如果各个域之间是相对割裂的,那底盘域和智舱域你也很难产生真正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是深度融合,能够产生一种非常连贯的、深度的智能体验。 这是我们思考的一个原点。

我们首先要从技术上“通”,从产品上要“融”,真的把它融在一起,产生用户意想不到,但同时又是用户特别需要的功能,真正把控制器之间的功能壁垒打通,通过各域功能的跨域融合,给用户提供他特别需要的功能。

以前传统汽车更多是从品牌和OEM角度去考虑怎么提供功能给用户,但可能用户也不一定真的需要。 而且我们现在通过“融”的能力,甚至可以通过数据的方式去更加好的理解我们的用户,做到让功能对用户理解产生一种关联,就是理解甚至能够预判用户在哪个场景需要什么功能,通过SOA能力,定制一个你恰好需要的功能,在那个恰好的时间点推送给你,这就是场景智能化的“通”和“融”。 如果把它讲成武功的话,“通”是基础,“融”是更高阶的能力。

Q:昨天提到咱们是行业首创智能硬件升级,这种升级跟整车FOTA有什么区别?

A:智能硬件的升级,跟FOTA有蛮大差异。 FOTA相对来讲,它的硬件本身在一段时间内或者在您用车周期当中不会变,更多是通过FOTA这个能力,把硬件的驱动和它的软件进行刷写,通过刷写的方式让它的能力更加适合我们智能化的需求。 而我们主张的智能硬件升级,是真正实现硬件本体的升级。

昨天发布会上也特别强调,我们智己L7目前提供的是一套非常强的视觉融合+英伟达Xavier 的IMAD智驾系统,激光雷达+Orin这套系统已经几乎在同样时间同步开发,一旦条件成熟,我们会有序的给承诺过的用户去更换这套硬件。

智己L7车顶会有两种状态,如果你选择带两个激光雷达预留的耳朵的这个车型,你将来可以把这个零件进行一个原厂的替换。 替换之后,在硬件能力上面你就会具备两个硬件的激光雷达升级能力,同时在车内看不见的地方也通过硬件的方式到L7车上。

在这个逻辑上讲,硬件能力的平台它会决定一个功能的上限,而我们通过硬件升级,再通过软件不断持续迭代,让能力的天花板始终被拓展。 同时,我们还在积极探索屏幕以及其他一些硬件领域,让车的智能化水平的天花板进一步被拓宽、提升。

Q:昨天在发布会上看到Carlog首次公开亮相,非常的惊艳。关于Carlog,智己在开发初期是如何考量的?为什么会把这样一项功能放在智己L7上?

A: Carlog我算是第一产品经理。因为Carlog这个项目实在太有挑战了,这里面有蛮多小故事,时间关系我就分享一两个:

1、我们的出发点是,日常生活中,手机已经成为了记录生活和分享生活一个重要的载体,无论你是走路、乘车、乘高铁、乘飞机,都可以很轻松的用手机来记录。 唯独汽车,当你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风景,无论是盘山公路,还是淮海路上落叶的梧桐,你想通过车载很优雅的把这个场景拍下来,然后分享给你的朋友、朋友圈。 在过去这个功能一直在车上很难被实现,要么你拿手机拍,隔着窗户,窗户可能有雨水,拍起来也不是很清晰,还得一边开车一边拍,又特别不安全,这个需求在车载那段时间是很需要的,尤其是通过对于未来5G社交时代深度需求的理解,我们认为车上的2个小时也好、3个小时也好,不应该成为社交盲点。

2、Carlog当时我们做这个系统的时候,过程真的是蛮痛苦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车载这个行业很有意思,它有很多安全,尤其是功能安全方面的要求,实际上对于硬件、零部件的性能要求是非常高的,比如摄像头系统,我们当时就去汽车行业摄像头公司找了很多家,大概在 2年前,汽车的摄像头好像车规的不超过200万像素,我们差点就用了这个解决方案,后来我们发现拓展到500-800万(像素的摄像头)是可以做车规,就是成本各方面贵一些。

但是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用的iphone,虽然iphone它单颗摄像头能力并没有太大进步,它一直坚持1200万,只不过是1颗、2颗、3颗。 但是大家从其他手机的角度,小米、华为都是4000万起,手机做到1个亿的像素。 所以我们感觉到巨大的差距,好像汽车上的摄像头跟消费电子用的摄像头代差还是挺大的。

于是,我们又去找了很多手机厂商的摄象头,虽然像素足够高,但在车载安全性、耐久性、温度、振动的要求上,达不到车规的标准。 后来我们也找了全球最强的舜宇光学做了非常深度的沟通,不是简单采买一个现有的摄像头系统,而是真正成立了一个非常深度的项目组,基于他们把对摄像头、成像方面和DSP的理解,以及智己对于整车的一些标准和要求,做了非常深度的交流和整合。

所以我们后来才有机会拿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3颗4800万,合起来超一亿像素,而且可以通过非常好的图像AI拼接,实现180度的超宽景摄像。 因为在车载这个视角,跟手机视角有很大的差异,超宽景更适合去拍摄漂亮的街景、自然风景,我们认为这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拿到这个方案之后很兴奋,至少在Camera感知和记录这个角度基本解决了,但是要把它集成在车上的同时实现更多段的能力,且要在高速、振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保持稳定正常的工作,又经历了我们很多的开发和打磨,也花了非常多的心血。 我觉得我们Carlog小伙伴的能力、战斗精神,通过这个非常有挑战的项目也得到了非常大的锻炼。

坦率讲,我们在过程当中也是撕毁了很多方案,才有今天这么惊艳的Carlog的能力。 我自己参与的比较深,尤其是我们核心的Carlog团队,是一群非常有激情的年轻人,他们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在方案的迭代过程中也有很多痛苦,因为可能有些方案在过程当中被重置了,要找更好、更新的方案。 而且Carlog从Camera底层到机械上车的硬件层,包括软件、AI剪辑、视频的拼接,全部都是正向研发的。 这件事情对于整个项目组,甚至对整个智己公司都有一个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最后讲一句,Carlog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填补了你在开车那段时间里的“记录空白”,赋予汽车对美好生活、沿途风景的优雅记录能力。 我仍然觉得Carlog的能力和它的社会价值到目前仍然是被低估的,在5G智能时代,从实时视频、记录生活、分享旅程的角度而言,我觉得Carlog未来一定会爆发出更多的价值,也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帮助我们一起去推动Carlog的发展。

Q:智己对于用户权益非常重视,包括之前推出原石谷的用户数据权益的计划,如何看待现在被炒的特别多的用户共创概念?

A:任何历史发展的重大趋势,我们再多强调也不过分。 我们从将近三年前就开始准备原石谷用户数据权益项目。 我们发现人工智能时代和以往的工业革命、社会浪潮有着根本的差异。 不像以前发明能源、产品或者提升生产力的新工具,比如说内燃机、电能,人工智能是发明了一种智慧。

目前,这种智慧理论上可以跟人类的智慧配合在一起,将来AI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可能会超过人类,可能会产生自己的某种半自主意识,当然这是一个哲学命题。 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各有所长,配合在一起产生一种升维的智慧,理论上可以把所有产品重新发明一遍。

品牌、产品将来的进步,要依靠用户以及用户使用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数据,所以我们基于这一个时代逻辑的解读,很早就规划了CSOP原石谷用户数据权益计划。 通过3亿枚“原石”,对应智己汽车创始价值的增长权益,用数据权益的方式来回馈用户数据的贡献,和用户共创和共享时代发展的红利。

我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只要是智能化或者准智能化的产品,都应该对用户的数据权益做认真的考量,这是不可避免的、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在现实和虚拟世界的激荡中,智己汽车用户将在原石谷集结,拓荒原石、积攒积分、升级装备、进化车辆等,用户运营团队的小伙伴给我们创造和规划了非常多有趣深度的玩法。 相信车主们在原石谷的世界当中可以不亦乐乎地互动和成长。 我们也将与用户一起构建一个多元、共创的价值社区和精神家园。

智己汽车的原石谷

十大突破性创新技术出炉,前沿科技如何改变世界?

科技的革新力量犹如潮涌,2023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揭晓了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这些创新将深远地重塑我们的世界。 从芯片设计的革新到深空探索的壮举,每一个技术都预示着科技浪潮的新方向。 1. 芯片设计的竖银宴革命:RISC-V的开放新世界计算机架构的转折点来临,RISC-V芯片设计以其开源、灵活的特性,正在引领一场革命。 新思科技携手sifive,推出了Fusion QIK,这款革命性的工具集成了新思科技的Fusion Compiler RTL-to-GDSII和AI驱动的设计空间优化系统,为高性能计算提供高质量、优化的RISC-V解决方案,将计算力推向新的高度。 2.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探索宇宙的窗口通过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我们得以窥探130亿年前的宇宙奥秘。 新思科技作为光学设计的领军者,其CODE V®软件助力了望远镜的精密设计,确保了这一重大科学项目的稳定运行。 这一突破性成就让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星系演化与生命起源的可能性。 3. AI绘制未来:生成式艺术的飞跃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世界进入数智时代,它解放了人类,赋予机器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新思科技的搏备SysMoore理念,倡导软硬件融合创新,通过AI驱动的EDA工具,如和DesignDash,加速了芯片设计的革新,推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领域的飞速发展。 4. 电动汽车:绿色转型的引擎全球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转型正加速,新思科技作为汽车半导体的创新推动者,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包括芯片设计、安全验证等,助力软件定义汽车的实现,推动汽车产业向着绿色、智能的未来迈进。 5. 创芯原力:科技进步的力量新思科技在基因编辑、5G/6G通信、物联网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赋能基因研究、远程医疗和智能设备的革新,为人类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年度榜单不仅揭示了技术的潜力,更是人类探索未来的灯塔。 新思科技与全球开发者和合作伙伴一道,构建创新生态,引领数智时余银代的高质量发展,激发我们用科技塑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相关标签: 赋能手机gps智能探索这项技术对移动设备的革命性影响GPS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102689.html

上一篇:手机IP地址与虚拟专用网络VPN如何使用VPN更...
下一篇:手机IP地址保障您的设备安全以及防止跟踪的...

温馨提示

做上本站友情链接,在您站上点击一次,即可自动收录并自动排在本站第一位!
<a href="http://www.hyyidc.com/" target="_blank">好有缘导航网</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