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写给摄影初学者操作手册。 我希望能以最简洁的话语,说清楚如何操作手机、相机,拍出一张“合理”的照片。 至于如何拍好一张照片,本文不会有,但用不了多久,我就会把这些年常用的技法整理出来,供各位看官参考。 摄影刚出现时,只是作为绘画的一个分支,早期的摄影作品往往会融入摄影师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后来,人们发现摄影不但可以用来表达情绪,还能用来记录各种社会现状,于是摄影就慢慢地从绘画中独立出来,并最终演化出了两个流派——绘画派和纪实派。 为什么要说这些?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纪实派的摄影者(更可能什么流派都不算),所以我们应当以纪实派的“合理”来要求自己。 那么,“合理”究竟是指什么呢? 我认为是尽可能地还原现场,看见什么,就把它还原成什么样。 也许这样不是最美的,但一定是合理的。 还原一个真实场景需要做到什么?在我看来至少有这样四个因素:恰当的取景 适当的曝光 清晰的对焦 真实的色彩 概念讲完了,进入实操部分。 经常有人问我,手机摄影和相机摄影的差别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如果只想发发朋友圈,那么对于大多数场景画质差别不大;如果要大幅输出,比如打印大幅相片、作为杂志插图或者设置成屏保,那么还是需要一个相机的。 除了画质外,另一个较大的不同点在于操控。 有些场景手机很难拍出,比如星空、暗光、闪电、体育等等,当然了,手机的操作速度也比相机慢些,想想苹果和当年诺基亚的打字速度吧。 虽说手机的画质和操控性都不如相机,但由于其便携性,以及在网络图片中的优秀表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仍然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就连我这种有好几台相机的人都经常会拿着手机拍照,轻啊! 那手机摄影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我列了份操作步骤,诸位可以记下来,拍照前想一想,相信对提升拍照水平会有一定帮助。 所谓HDR,是指高动态光照渲染照片。 这个名词太专业了,举个例子就能说明白。 你是否拍摄过逆光的人像?为了把人脸调亮,背景会变成死白一片对吧?这就是超出了动态范围。 HDR的动态范围(最亮和最暗部分之间的差异)比一般的照片要大,如果开启HDR去拍摄同样一张照片,也许在人脸可见的情况下,背景也能保留一部分细节,而不是一片白花花。 用一种简单却不专业的方法解释下HDR的原理。 可以认为HDR是由三张或更多张曝光量不同的照片合成的,最暗的那张保留了亮部细节,最亮的那张保留了暗部细节,这样合成到一起后,是不是亮部和暗部都有充足的细节了呢? 所以,当遇到光比特别大,又都想拍清楚的时候,果断开启HDR吧! 取景恰当,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主体要完整保留(尤其是人像不要断手断脚!),二是去除不必要的其他物体。 什么是不必要的物体呢?就是既不能和主体产生联系,又不能和主体产生对比的物体。 举个例子。 登山途中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受,“哇,视野好开阔,我要把它拍下来!”回家一看,才发现照片里什么都有,草丛、树木、山峰、人流、白云、烟囱……于是怏怏地对朋友说,“你自己去一次就知道了,比照片上好看多了,我手机拍不出。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一定。 如果我们要展现山的巍峨,那么有近景(比如一个人,对比出山的高度)、有山峰(主体)、有白云(最好山峰能直插云霄)就够了。 其他的东西都是不必要的,应该统统去掉。 再举个例子。 为什么拍妹子要用大光圈?因为大光圈能够把不相关的背景全部虚化掉,这样所有注意力都会集中在主体,也就是妹子身上了。 曾经有个人,发了一组全部拍虚了的灯光给我求点评(称赞)。 当初我不会说话,要多轻蔑有多轻蔑,然后他和我大吵了一架。 结果这事被一位无聊的大师知道了,他看了看照片,“0分。 ”于是又吵了一架。 并不是说所有拍虚了的东西都不好,只是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你睁开眼发现世界是模糊的,你会开心吗? 扯回来,把对焦点选在拍摄主体上。 如何选择对焦点?想拍哪里点哪里就好了。 在有些大光比场景中,我们不需要亮部和暗部都很清晰,所以用不着打开HDR。 比如拍夕阳时,近处的建筑物只需要一个剪影即可,此时HDR就不合适了。 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曝光补偿来使画面更暗,建筑死黑不要紧,只需要让拍摄主体太阳展现出黄昏应有的亮度就行了。 曝光补偿的调整方法如下:先轻触屏幕选择对焦点,此时对焦点右侧会出现个小太阳,把小太阳往下拖就能压暗画面(曝光补偿为负),向上拖就能提亮画面(曝光补偿为正)。 这个功能应该近两年出的大部分手机都具备,操作方式可能略有不同,各位可以自行一试。 比对一下之前说的“合理”四要素,我们已经调整了三个,为什么没有调整色彩呢?一般来说手机内置的自动白平衡完全够用了,即使自动跑偏了,后期调整一下也就好了。 手机部分的操作指南就写到这里,下面我们进阶到相机部分。 相机操作指南主要指单反或微单,也可以是具备相似操作功能的高端卡片机。 如果是傻瓜机的话,那操作方式参考手机就行了。 与手机摄影一样,为了拍出一张“合理”的照片,我们要控制的依然是四要素。 同样的,我也列了一份适用于相机的操作步骤。 如果拍月亮,那就用长焦;如果拍大景,那么换个广角;如果拍人像,那么搞个大光圈……关键在于知道自己拍什么,这不属于操作,今天不表。 所谓的测光,是指相机测算出物体应该有多亮,然后相机就会根据这个标准进行自动曝光。 至于相机会把哪个物体作为测算对象,这就是测光模式的事情了。 测光模式主要有三种,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和评价测光。 中央重点测光会对处于画面中心为基准进行还原 ,也就是说,如果画面中心偏暗,为了将画面中心还原到正常亮度,会让整个画面都变亮,反之亦然。 点测光也是同样的道理,其测光对象是对焦点上的物体 ,假设我们的测光点选在雪上,那么为了将白雪的亮度控制在一般水平(灰色),那么会从总体上减少曝光量,压暗画面。 评价测光则是对取景框中的所有区域的亮度取一个平均值 。 中央重点测光个人认为没什么大的价值,据说是给初学者使用的,因为初学者喜欢把主体放在正中间;点测光适用于需要精确测光的物体,比如人脸等;评价测光则照顾到整个画面,风光用得偏多。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点测光,但目前好像评价测光比较流行,无所谓啦。 对于测光模式,初学者不用太过在意,一般设置一个习惯的模式就行,不用经常改来改去。 就算测出来不准,那么调节下曝光补偿就好了。 开始这一步之前先解释下进光量。 进光量,说白了就是照片有多亮。 如果希望照片亮一点,那么增加进光量;如果希望画面暗一点,那么减少进光量。 影响进光量的因素有这样三个:光圈、快门、感光度ISO。 光圈越大、快门越慢、ISO越高则进光量越大。 三个名词都比较专业,我把它变成一个小故事以便理解。 想象一下,我们身处一个密室之中,密室唯一的光源来自于墙上的一个小洞。 现在我们手上有一张神奇的吸光纸,这张纸吸收的光能越多,我们就会拥有越多财富。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更多财富?有三种方法。 第一,把墙上的小孔挖得更大些(加大光圈, 特别注意,光圈越大F值越小 )。 第二种,增加吸光纸的吸光能力(提高感光度ISO)。 第三种,等待更长的时间(减慢快门速度)。 这样是不是容易理解多了?好,知道了这三者是什么意思后,我们来看看它们分别有什么意义。 光圈影响景深和画面质量。 先谈景深。 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景深是什么?景深就是指照片中清晰的范围。 举个例子,假设其他条件(焦距和对焦位置)相同的情况下,F2.8光圈的清晰范围是3-4米(离自己3-4米的物体是清晰的),那么比它小一档的F4的清晰范围应当比F2.8要深,可能是2.5米-5米。 这下解释清楚了吗?所以拍人像一般用大光圈,把背景模糊掉;拍风景用小光圈,确保所有景物都是清晰的。 光圈还会影响画质。 每支镜头的最佳画质光圈都不太一样,这是由镜头制造工艺导致的,大部分镜头的F5.6-F11光圈成像质量都比较好,在没有其他需求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择这个范围的光圈。 快门意味着照片会不会“糊”。 如果我用1秒的快门速度去拍奔跑中的苏炳添,会发生什么事?会出现一张糊了的照片,很可能从照片的左边框到右边框都会出现苏炳添的影子,因为1秒钟都够他跑10米了!那如果我用1秒的快门速度去拍一个静止的广告牌会发生什么?广告牌多半也会糊掉,因为虽然广告牌没动,但是我手抖啊。 那怎样的快门速度才是安全的呢?在拍摄静物时,至少要保障快门速度快于焦距的倒数——如果用50mm的标准镜头拍照,那么快门速度应快于1/50秒。 如果拍摄的是动态物体,就要一事一议了。 感光度ISO比较简单,ISO越大,画质越差,记住就行。 明白了光圈、快门、感光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及意义后,如果还困扰于如何选择曝光参数的话,我做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流程供参考。 a.拍摄的是动态物体吗?是的话,选择快门优先或手动模式。 b.拍摄的物体有特殊的光圈要求(背景虚化、全景清晰)吗?是的话,选择光圈优先或者手动模式。 c.拍一张,是否画面中存在死黑或者死白(建议观看直方图)?是的话,在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情况下调整曝光补偿,手动模式下调整快门速度/ISO d.现在曝光比较恰当了,检查下快门速度有低于安全速度吗?是的话,提高ISO(手动模式下还要加快快门速度) e.如果环境太暗,怎么调快门都不安全,或者ISO已经大于1600了(噪点非常明显),怎么办?请上三脚架。 f.完成! 曝光调整到位后,再来调整对焦。 对焦模式比较简单,大致分成三种——单次、连续追踪、手动。 单次对焦 指相机自动对焦一次后就固定下来了, 适用于静物拍摄。 连续追踪 指对于对焦框中的物体不断自动对焦, 适用于动态拍摄。 手动对焦 一般结合实时取景使用,是对焦准确性最高的方法(避免了机内自动对焦不准的问题,但也最慢), 适用于暗光、风光等。 由于焦点固定的特性,也常用于星轨、堆栈合成等拍摄中。 由于不太拍体育和动物, 一般我会选择单次对焦,上三脚架就用手动对焦。 这个没啥好说的了,看取景器里面,想对焦到哪儿就把对焦点选到哪儿。 发现了没,还是没有“真实的色彩”?自动就行啦,相机的自动白平衡比手机更好,大不了后期嘛。 洋洋洒洒写了4000多字,啰嗦了些,但自认为可行性还是比较高的。 对于这篇文章里挖的坑(比如直方图、曝光补偿等)深感抱歉,以后会尽可能补上的。 晚安。
iPhone13系列以其卓越的相机功能备受瞩目,作为苹果公司最新推出的智能手机系列。 帮助您掌握各项摄影技巧,让您的照片更加出彩,本文将为您介绍iPhone13系列的拍照指南。
全新的超视网膜XDR显示屏——让色彩更丰富多样
强大的低光拍摄能力——夜晚也能留住美好瞬间
强化的夜景模式——捕捉细节与光影
PROMotion技术的加入——让动态画面更流畅
DeepFusion技术的应用——细节清晰自然
智能HDR功能的优化——还原真实色彩
电影级的4K录制——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瞬间
Cinematic模式的运用——让你的视频更具电影感
人像模式的改进——美化照片中的人物
ProRAW拍摄——更多后期调整的空间
全新的宽色域拍摄——还原真实色彩
传感器位移防抖功能——稳定拍摄
智能识别功能的升级——轻松拍摄专业风格照片
多样化的拍摄模式——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与展望
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出色的拍摄体验,iPhone13系列以其卓越的相机功能和众多创新技术。 相信您能够更好地利用iPhone13系列的各项功能,拍摄出更具艺术性和创意的照片、通过掌握本文介绍的拍照指南。 iPhone13系列都能成为您的得力助手、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专业摄影、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专业模式在小米手机的相机应用中,通过左滑切换至。 该模式下,用户可调整多个摄影参数,以实现更专业的拍照效果,媲美单反相机。 以下是详细的使用指南:1. 白平衡调整: - 白平衡影响照片的色温,数值增加偏向蓝色,减少则偏红。 - 场景应用:日出日落时选择“晴天模式”。 - 选项包括:自动、白炽灯模式、荧光灯模式、阴天模式和自定义模式。 2. 对焦控制: - 调整对焦数值,近物低值,远物高值。 - 或者使用自动对焦,适合多数场景。 3. 感光度(ISO): - 低ISO值带来更清晰画面,高ISO值在低光环境下使画面亮度提升,但可能引入噪点。 4. 快门速度: - 高速快门拍摄运动物体,低速快门用于夜景或创造动态模糊效果。 - 长时间曝光需配合三脚架使用。 5. 镜头选择: - 广角适合风景照,长焦适合人像摄影,便于突出主体。 通过以上调整,用户可在专业模式下拍出具有不同效果的照片。 根据拍摄场景和需求,灵活运用各项参数,发挥手机摄像头的最大潜力。
本文地址:http://www.hyyidc.com/article/100207.html